自在生
我覺得無論是寫小說還是知識寫作,最痛苦的就是腦中一片空白還要硬擠出東西的時刻。不知起點在哪?也不知終點在哪?這樣的寫作過程真的會讓人焦慮到想逃避。最近讀到卡片盒筆記這本書,我覺得像是發現了如何讓寫作的汪洋浮出一些沙洲,累積成小島與陸地的過程。卡片盒筆記法保有讓思考發散碰撞的彈性,也有讓自己能持續產出的穩定性,很吸引我嘗試看看。更多閱讀摘要與心得下收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讀嘛讀嘛 思考 閱讀 寫作 學習 筆記 知識
自在生
高效思考筆記術-卡片盒筆記的作者是一位教授教育哲學的德國學者申克‧艾倫斯,他研究並介紹了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魯曼一生寫過主題不同超過70本專書、400篇以上的論文,甚至過世後他遺留的手稿經人整理,又出版了6、7本專書。能有如此驚人的產出,作者認為可以歸功於魯曼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
自在生
作者在書中提到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身為人最重要無法被取代的力量是思考,因此卡片盒筆記的主要作用是成為一個方便使用還能不斷成長的工具與工作流程,幫助自己在學習、閱讀與寫作時,有系統地紀錄與發展自己的思考脈絡,並且善用所見所思而產生的筆記,可以積累足量有興趣的主題內容再進行書寫,沒有何種輸入內容是浪費。
自在生
三個筆記建立步驟
自在生
1.靈感筆記 隨時冒出的想法、靈感都可以運用手邊的任何工具記錄下來
自在生
2.文獻筆記 寫下你想記住的,以及你覺得未來可以用在寫作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盡量精簡的紀錄,引用原文段落時也盡量確認自己理解並思考過。
自在生
3.永久筆記 瀏覽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想想看這些筆記可以如何和你研究、思考或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可以翻閱之前存在卡片盒裡的內容,確認新的想法是否與已有的卡片內容互相矛盾?還是可以修正、支持或加入原有的卡片內容?要將想法寫成永久筆記時,要寫得像是要給別人看一樣(也是給未來的自己看),使用完整的句子書寫,載明來源、參考資料。
自在生
將永久筆記放入卡片盒時有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行動,"要建立與其他卡片的連結,並且確認自己日後能不能找到這條筆記"
自在生
也就是說每一張永久卡片都在為日後的關連與喚醒做準備
自在生
讀到這裡我暫時有兩個疑惑,一是如果有卡片與其他卡片暫時沒有關聯,那麼要如何歸置?二是卡片盒筆記目前看起來適用於非虛構寫作,那麼在小說創作上可以如何應用呢?
自在生
由下而上的寫作計畫
自在生
依照三個筆記建立步驟建立一定數量的永久卡片在卡片盒裡後,可以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開始發展寫作的主題或研究計畫。
自在生
這與我們過去學習的寫作(文)方式很不同,大部分我們學到/體驗的是已經存在一個寫作題目,我們要針對題目去思考、擬定大綱、收集資訊、進行寫作。也就是我們通常是由上而下安排寫作,並且認為寫作可以一步接著一步線性推進。
當然在寫作時間非常有限的課堂、考試中,題目範圍已被指定,按照這個寫作流程推進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自在生
但遇到要自己決定主題的小說創作、知識寫作時就會發現要照寫作流程線性前進很不容易,很容易寫著寫著就發現好像跟原本想的不一樣,再回過頭去改題目與大綱重新找資料再書寫,比起線性更像在繞圈圈。
自在生
卡片盒筆記提供另一種寫作發想的思路,從"聚集"的筆記中發展寫作的想法與主題,也就是說是根據已經擁有的資料來決定寫作主題,而非根據未來可能讀到的、找到的想法決定主題
自在生
卡片盒筆記如何幫助學習?
自在生
內容越來越多,決定分噗討論比較好讀(p-joyful)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