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
W.M.
這是一個短篇小說輯,收錄了〈哈洛根先生的電話〉、〈查克的一生〉、〈如果它流血〉和〈老鼠〉等四篇,〈如果它流血〉是阿金(誰啊)其他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可以感覺阿金真的愛她(荷莉)呢!是個特別容易讓人感覺到她的情緒和思緒的角色;而,雖然是短篇小說輯,故事之間互不相關,但收在同一本,讀來卻有著互文的樂趣。
W.M.
〈哈〉在這一本裡稍微有點異質感(不過「失去」和「告別」依然和〈如果〉中一再提及珍妮相呼應,或許可以視為整本書中的重要元素來看待吧),或許是因為雖然「失去」和「告別」看似整個故事的核心,但卻同時有太多目光(特別是結尾的總結)落在對網路的警覺上,而這一則是已無法讓我感覺如棒喝(啊就現在進行式還有誰不知道嗎?),
W.M.
二則是,讓那些篇章中累積的憤怒和悔恨變成無謂的空懸。沒有這個結尾就可以加回20分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電影把這兩人的感情拍得很美,雖然基本上就是跟著小說劇情走,但影像成果真的很美,也所以就更感受到溫情的那部份也不一定)
W.M.
〈查克的一生〉和〈老鼠〉雖然沒有任何劇情上的關連,我卻怎麼都覺得這兩篇該放在一起看。
〈查克〉以倒序法說了查克的故事,讀者先是看見一整個世界的毀滅,然後才回到查克本身(那次街頭的舞蹈或許是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議的一晚),最後,則是他童年時曾經看過的、自己死亡的景象。一個人的死去就是一個世界的崩塌,而這個崩塌是否真有意義、又從何評定?
W.M.
第二幕的街頭舞蹈乍看之下其實沒有必要,因為雖然查克早在少年時期就等待著自己的死亡,但他並不恐懼,至少不是那種對生命喪失信任的恐懼,他依然努力生活,在人生的每個時刻開創自己的可能性,那個街頭舞蹈的魔幻時刻,或許可以說是他對人生另一選擇的一次窺視,多了不多、少了不少,那麼對他的人生而言為何如此重要?
這個答案我覺得反而是在〈老鼠〉裡看見的,是小說家說的「寫出那本書以後的世界」,而「選擇」這個行為本身就帶著風險(在〈老鼠〉裡,則更被推進到血腥)。
W.M.
但,難道我們就不再選擇了嗎?
〈老鼠〉中的小說家背負了將友人拿去交易(根本浮士德的變體)的罪惡感;〈查克〉則是選擇待在既有的人生道路上終此一生(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等待已知的結局)。
而我相信他們最終,畢竟都是肯定了自己的決定的。那個查克,謝了,不正是對自己一生所有決定的總結嗎?
W.M.
〈如果它流血〉是一個番外(?)故事……可以這樣說?和《局外人》等是同一個世界觀,但因為那幾本我都沒看XDDDD 不影響讀這篇故事,但因為我對這個世界觀毫無認識,所以在這一篇的前期反而有種在讀妖異推理的感覺,份外有趣。
W.M.
我自己其實最喜歡的是這一篇,帶有一點點克蘇魯風情(?),基本上則是一個警探故事。用「記者」這個職業做為嗜悲劇情緒為食的怪物的偽裝,要說老套當然也是,不過在這個故事裡,實則是將新聞的觀看者和記者(怪物)放在了一起:新聞和視聽者之間的供需關係永遠是共生的循環,血腥之所以能夠帶領新聞的方向,是因為人類就是愛看。
W.M.
「如果它流血,它就領先」(If it bleeds, it leads.)
W.M.
在這個基礎上卻有著這個結局,或許這就是故事前期就說的,對應著這個邪惡,冥冥中也有著善的力量存在。不論是默默注意著怪物的祖孫,或是荷莉,以及真心愛著身邊那些人的人們。
畢竟人類就是人類,大多不是特別好也不是特別壞,就只是人類。
W.M.
讀完這本其實還蠻想找其他史蒂芬金來看一下的,雖然我之前也是看完《牠》之後跑去買了幾本,可是就堆著(喂),或許想到的時候……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