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英標題都是海狼之島(Island of the Sea Wolves),但其實影片內容並沒有聚焦在溫哥華島的海島狼,而是透過幾種動物來介紹這個島嶼的生態。 原本期待會介紹很多海島狼的知識,但紀錄片裡面用了刻意強調戲劇性的手法來呈現,很難判斷實際情況到底如何。不過其他動物(海獺、白頭鷹、熊跟土撥鼠)的部分都蠻好看的,而且畫面超美,魚群產卵的縮時攝影鏡頭相當震撼。 下收心得跟整理自其它參考資料的相關知識。
資料來源紀錄片: Searching for the Coast Wolves(2006),這支紀錄片跟拍研究員Gudrun Pflüger到大熊雨林沿岸尋找狼群的過程,最後有拍到蠻清楚的狼群互動,還有她跟狼近距離接觸的畫面。 Secrets of the Coast Wolf(2012),這支紀錄片詳細介紹科學家是如何開始研究起這個偏僻地區的狼群,並且經過檢測,發現海岸狼群的基因多樣性遠多於其他地區狼群。後半部分實地拍攝狼群,這部分就蠻刺激的,一連幾個晚上,當地狼群都因為好奇跑去圍觀拍攝團隊的帳篷,還咬掉他們麥克風的收音毛套跟電線。
資料來源(書): The Sea Wolves: Living Wild in the Great Bear Rainforest(2010),這本書的作者Ian McAllister自1990年代開始拍攝、研究大熊雨林,他跟妻子在2008年成立了生態保育基金會Pacific Wild,呼籲重視大熊雨林跟周邊地區的生態。十多年來經常寫書介紹住在這個區域的動物,許多本的適讀年齡層都在12歲以下。這本也是寫給小朋友看的,筆調輕鬆,不過資訊量並不馬虎。
Following the Last Wild Wolves(2011),這本超好看!大推!同樣是Ian McAllister的作品,這本書的內容更詳盡地介紹他觀察研究海岸狼群的過程和發現,主要聚焦於他二十年間長期觀察的兩個狼群:雨林裡的石滬狼群(Fish Trap Pack)跟島上的浪花狼群(Surf Pack)。基本涵蓋了上述書籍和紀錄片的內容,還提到更多有關大熊雨林的原住民部落跟狼群共存的紀錄、作者的研究員同事們(例如06年紀錄片的主角)的工作內容,以及著書當時大熊雨林及周邊島嶼的開發狀況。
原本期待會介紹很多海島狼的知識,但紀錄片裡面用了刻意強調戲劇性的手法來呈現,很難判斷實際情況到底如何。不過其他動物(海獺、白頭鷹、熊跟土撥鼠)的部分都蠻好看的,而且畫面超美,魚群產卵的縮時攝影鏡頭相當震撼。
下收心得跟整理自其它參考資料的相關知識。
但是在描述動物習性的地方這樣表現就很容易造成誤解吧?例如第一集開頭描述一隻懷孕的母狼被狼群放逐,要自己想辦法活下去。(我:哇噢海島狼群這麼兇猛的嗎!竟然會趕走懷孕母狼嗎!)後來鏡頭拍到她接近領袖母狼的獸穴,原本以為她要攻擊裡面的狼寶寶,結果原來她跟領袖母狼是共用一個獸穴來生寶寶,表示她根本一直都在狼群裡啊?那一開始是在???
也因為同樣的原因,狼崽的存活率相對比較高。海岸狼跟海島狼都會吃各式各樣的海鮮,如潮間帶的貝類、洄遊的鮭魚、擱淺的鯨魚等等。鮭魚是牠們秋季的主食,因為抓魚更安全且成功率高(每抓三次會成功一次),海岸狼甚至會放棄在附近遊蕩的鹿,一心一意抓魚吃。牠們還有一個奇妙的習慣是只吃魚頭,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我想這大概才是海狼之島裡面說同一個狼群裡的母狼共用獸穴生寶寶很罕見的原因吧,不是共用獸穴的行為罕見,而是因為很少會同時有兩隻懷孕母狼。
Searching for the Coast Wolves(2006),這支紀錄片跟拍研究員Gudrun Pflüger到大熊雨林沿岸尋找狼群的過程,最後有拍到蠻清楚的狼群互動,還有她跟狼近距離接觸的畫面。
Secrets of the Coast Wolf(2012),這支紀錄片詳細介紹科學家是如何開始研究起這個偏僻地區的狼群,並且經過檢測,發現海岸狼群的基因多樣性遠多於其他地區狼群。後半部分實地拍攝狼群,這部分就蠻刺激的,一連幾個晚上,當地狼群都因為好奇跑去圍觀拍攝團隊的帳篷,還咬掉他們麥克風的收音毛套跟電線。
The Sea Wolves: Living Wild in the Great Bear Rainforest(2010),這本書的作者Ian McAllister自1990年代開始拍攝、研究大熊雨林,他跟妻子在2008年成立了生態保育基金會Pacific Wild,呼籲重視大熊雨林跟周邊地區的生態。十多年來經常寫書介紹住在這個區域的動物,許多本的適讀年齡層都在12歲以下。這本也是寫給小朋友看的,筆調輕鬆,不過資訊量並不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