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1:47 AM
Sun, Oct 30, 2022 3:54 PM
3
[ 讀書噗 ]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一本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改變之書 - 艾希莉.史塔爾 | Readmoo ...
最近在看這本,覺得滿不錯的,但也深深感覺到每個人看完書的心得都非常的個人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1:48 AM
像是很多人都滿推後面的小練習,但我看到第一個練習是去問家人跟朋友「我是怎樣的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可是我家人根本不了解我,我也沒有朋友,那我不就一輩子沒辦法了解自己了」
雖然還有問同事的選項啦,但我沒事好像也不會問同事這個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1:54 AM
Tue, Oct 18, 2022 12:08 PM
我覺得作者不知道為什麼給我一種現充感,雖然不是那麼有侵略性的現充但可能跟作者講的一樣,他的才能就是用語言去說服別人吧,只是我看到這種文字會有一點點排斥
雖然他講的東西都挺不錯的,尤其是純粹概念的東西。像是「熱情是一把雙面刃」,所以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能當成工作來做。雖然作者這裡是寫快樂的消費者不一定是快樂的生產者,但我自己感覺喜歡不一定是消費行為,像是我喜歡野生動物但我不會去買相關商業的產品(不如說買了反而本末倒置),最多就是捐錢
我覺得創作也是,雖然我自己喜歡畫圖但我不太會買圖有關的東西,我到現在都沒辦法理解周邊的魅力在哪裡(尤其是只有輸出圖片的產品)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1:59 AM
Tue, Oct 18, 2022 12:43 PM
我自己感覺這本比起我之前看的黑馬思維,這本比較多偏向實際面的觀點,然後說到實際面,其實就免不了討論資本市場跟相關的價值觀(畢竟活著就要賺錢嘛),我覺得要抱持著這種意識去看這本書比較好。讀墨有一篇書評就在寫看到最後感覺作者其實是在推銷自己,我自己現在看了一點點,覺得是因為作者本身的人生其實就很成功了(只是她不快樂),然後又外向有能力,所以她的特質是很適合生存在主流社會裡的(可以說是薪資比較高的那一塊),雖然改變人生的概念都是類似的,但是她的筆法跟文字特質可能就很難給中下層或者非主流的人帶來共鳴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2:03 PM
所以整個論述很偏向市場之類的,其實是可以預期的
雖然說這本書很多人推,所以裡面的概念是有用的,也許有人喜歡這種成功人士的經歷分享也能接受這樣的文字,我自己也覺得沒有太過正向到看了會不舒服的程度,但是好像就沒有像黑馬思維那樣的有共鳴
作者提出的實作我覺得是滿簡單明確地給完全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人做為參考,雖然我覺得有些練習可能不太適用於我,但大概都知道原理是什麼,其實都滿有憑有據的((雖然就是經驗法則了,這本目前我沒有看到太多理論的部分,後面大概也不會有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2:06 PM
Tue, Oct 18, 2022 12:12 PM
我覺得經驗法則的好處就是簡單易懂,如果有相同的人生經歷的話就會很有共鳴(例如作者在講自己以為自己喜歡這個工作、也有能力做得很好,薪水也不錯,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做的很難受而且忍不下去,不知道是不是只是自己剛工作的問題所以就一直撐下去......的這種心情我滿能理解的),但如果沒有類似的經驗,可能就會看的有點雲裡霧裡,然後覺得這個人的文字是在自信什麼ww
我自己是這樣啦,因為我滿能從文字中感受出情緒的,有的時候自己的情緒跟不上作者的情緒就會產生一種斷裂感,然後就會看得卡卡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2:07 PM
可能看完全部之後會再打一次心得吧,這是我比較初步的感想
因為這本之前真的太多人推了,也有些人說這本比黑馬思維好,但我有的時候會看到覺得meh......書真的是要自己看過才比較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12:08 PM
也可能是我期望太高?我也不知道,總之就調整心情繼續看下去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13 PM
---------
記幾個我看到現在覺得比較有共鳴,然後以前我比較少接觸到的觀念
1.喜歡不等於工作
2.沒有經驗不代表與工作無緣
其實跟黑馬思維講的不應該用熱情去決定目標,而是要用動力去修正熱情一樣,不要用單向的思維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也不要用這種單向的方式去決定自己的目標
我覺得以前很流行用熱情去決定目標,是因為熱情剛好等同於動力的人本來就是一本道的在人生上前進,也因為目標與熱情一致(然後再加上環境允許)本來就很容易成為那個領域的成功人士,講話自然就比較多人會聽到,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好像成功就一定要那樣
但其實這就跟都市小孩的成績都比較好一樣,只是一個結果論而已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17 PM
Tue, Oct 18, 2022 3:17 PM
作者在做職業輔導的時候說「客戶常常說自己缺乏目標,好像這是可以在星巴克立刻點到的東西」,但其實問題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自己不夠認識自己
就算給了一個目標,那也只是適合大多數人的目標,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感受到沒有目標的時候問題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缺乏建立目標的系統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20 PM
3.自我破壞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22 PM
我覺得這個概念是努力不會成功的原因之一,有的時候就算技能鍛鍊的再怎麼厲害、有多少稱讚跟實績還是會感覺自己很爛大概就是這樣,有點像是冒牌者效應
所以就算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之中,努力跟成功也不會是因果關係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23 PM
我覺得與其說是破壞(刻意貶低自己),作者自己寫的敘述可能更能描繪那樣的情境,有的時候不是覺得自己很爛所以故意把事情做爛,而是覺得自己不值得那麼好反而錯過很多機會,甚至因為過度小心反而讓自己鑽牛角尖,沒辦法拓展視野反而不知不覺犯了更多的錯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27 PM
我自己對這件事情滿有感的,我雖然沒有像以前那樣整天覺得自己的創作很爛,但是現在心裡還是覺得自己的東西不夠好
然後我發覺這件事間接影響了我對工作還有薪水的價值觀,我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感受到為什麼我的勞動可以換到錢,雖然我知道我應該要爭取不能低於某個價碼的薪水,但其實我對這件事沒有很實際的感受,好像都是聽聽看看然後覺得應該要這樣所以這樣
然後這件事也讓我後來發覺我沒有辦法把創作當成正職,我到現在都覺得我跟工作的概念很疏遠,可能就是因為我不覺得我的努力值得回報(雖然我的確還是需要那些錢,但好像拿到錢的原因都跟我無關)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29 PM
Wed, Oct 19, 2022 11:31 AM
我其實一直都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但是看到這段的時候有稍微去想了一下我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一直以為「對自己的勞動感受不到價值」會導致接受低薪,但我後來發現也不是這樣,因為感受只是情緒問題,我還是可以用經驗來判斷這件事對不對
但是雖然有個下限,卻也覺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的,因為我不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就會不敢去爭取更高的待遇。有點像是書裡講的金錢心態還不夠足以應付那麼巨大的財富,反而就會退回舒適圈
真的不是只要有錢,人就會開心。書裡也有提到在美國比起一般的人,樂透得主反而更容易破產,因為有了前但不會處理,最後就只會活在錢不見的恐懼之中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34 PM
然後就是自由跟彈性的區別吧,我發現其實我不是很在意自由的人,因為自由也代表責任,例如做全職接案的人要自己負責自己的生活作息、自己承受盈虧還有其他瑣碎的小事等等的,我發現我不行
我是在有點彈性的體制裡會過得比較快樂的人,因為很多事情我下班之後就不想管了,但是當下班的概念變的很模糊的時候我就沒辦法真的把那些東西放掉
揩季_kezing
@KeZing
Tue, Oct 18, 2022 3:34 PM
這樣寫寫其實也學到滿多的耶,果然還是要好好記下來
揩季_kezing
@KeZing
Mon, Oct 24, 2022 1:28 PM
--------
想貼個裡面講到的我覺得有點奇妙的東西
【討論】水結晶的科學與偽科學?華嚴實驗室40萬次實驗很有說服力? @世界之不可思議 哈啦板 - 巴哈姆特
揩季_kezing
@KeZing
Mon, Oct 24, 2022 1:30 PM
我覺得這種依據個人生命經驗寫出來的東西比較危險的地方就是有的時候會混這種東西進去,這本其實還好(雖然有的時候我對作者寫市場跟社交的文字會覺得有點過敏),但我知道人就喜歡看戲劇性強烈的故事,所以在沒有防備心的時候很容易被這種故事說服
所以比起看書,我覺得挑書也很重要,也要知道書裡那些東西是可信、哪些是看看就好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Mon, Oct 24, 2022 1:33 PM
以前我會很強烈地想要分出誰對誰錯,現在比較沒有那麼極端,但覺得對於這種資訊的接收還是要很小心,如果不是有人提到我可能也是看過就過了
我覺得人不可能看資訊的時時刻刻都保持警戒,這樣太累了,但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只因為偷懶就去看假科學的東西(不管它包裝的多精彩),因為真的很容易就把很多錯的知識當成真的
我覺得人不可能分的那麼清楚,我從以前就不太相信作品歸作品的說法,一定會有某方面被影響到,只是程度差別而已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3:54 PM
--------
我把這本看完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3:59 PM
沒有想開新的噗是因為該講的好像都講了,而且我覺得後面的文章結構變得有點支離破碎
我剛看前半段的時候覺得應該是依據作者的個人經驗→帶出她想講的議題這樣的結構,應該是要層層遞進的,但是後面的論點就開始一直不停的重複「要做真實的自己」,完全沒有有新的觀點或啟發的感覺
然後作者個人經歷這部分突然進入了倒敘法,開始講了她進入五角大廈之前的事情,而且這部分毫無預兆(沒有好好的連接各個時期的事情),後面整個就是作者想講什麼就隨意跳到那裏的時間點,整個敘事變的很破碎。如果說是為了讓生平故事配合論點而做出的調整還好,但問題是作者的論點並沒有增加新的東西啊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4:00 PM
Sun, Oct 30, 2022 4:09 PM
後面的部份我幾乎都是飆車看過去的,因為都沒有新的東西,感覺作者就是一直鬼打牆的在講要做真實的自己(雖然小練習還是不錯),我真的不知道是在寫什麼
一直到我讀到最後一章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4:05 PM
Sun, Oct 30, 2022 4:37 PM
原來作者在寫書的當下其實剛經歷公司破產到還完債的過程,而且她自己也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非常喜歡做商業活動。我覺得作者自己可能陷入了一種「我應該要作為成功的企業家振作起來」的心情中,但是她自己其實不想繼續做這個工作了((即使第一章講的很像這個公司就是她找到的真實的自我
我覺得這作為一個普通的人生而言其實滿正常的,人不可能一生就只專注於一個目標,常常換目標其實是很正常的(這也是這本書想說的東西吧),但話雖然這麼說,人們在看這種書的時候還是會期許一個人設,一個「雖然經歷失敗但最後還是成功」的人設
我在看黑馬思維的時候有沒看過一個例子是「雖然這個人之前過得很慘,後來他還是成功了.....不過過了幾年又發現自己不想做了/又失敗了」這樣的狀況。因為無可否認的,這樣寫雖然真實,但可能會讓論點變得薄弱((大家還是想要一個好結局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4:06 PM
Sun, Oct 30, 2022 4:15 PM
雖然還是在講不應該依循世俗的眼光評價人生,但我覺得既然是要賣錢的書,人設還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一直想到先讓英雄先救貓那本書說的,「你當然可以覺得你的故事很特別、沒辦法用現行的電影分類歸納,但你今天要上到院線,你就應該套一個標籤在自己身上」,不然根本不會有人想認識你之類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4:08 PM
Sun, Oct 30, 2022 4:13 PM
這本書的最後作者還是誠實面對了自己的心情,也就是她不想當企業家、不想在網路上賣課程了,我自己覺得真的是勇氣可嘉。我覺得雖然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尾,但鐵定會有滿多人不買單的,可能會覺得這個人自己都沒站穩、不夠權威,再加上她的筆法跟論點其實都很個人,除非跟她有類似的經歷,不然應該很難被說服。她有些論點我就真的很不懂,然後她引用的東西其實也缺乏脈絡,有些則缺乏數據支持(像是那個水的實驗),這個時候還不站穩人設,就真的很難服人
我後來想想這本書後面那些鬼打牆,可能是作者自己在說服自己應該要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會變成那個樣子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Oct 30, 2022 4:14 PM
作為一個也在認識自己這件事裡掙扎過的人,我是滿能理解作者的心境的,而且她能力那麼好,要開始新的人生應該不難吧,總之就是祝福她囉
載入新的回覆
雖然還有問同事的選項啦,但我沒事好像也不會問同事這個
雖然他講的東西都挺不錯的,尤其是純粹概念的東西。像是「熱情是一把雙面刃」,所以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能當成工作來做。雖然作者這裡是寫快樂的消費者不一定是快樂的生產者,但我自己感覺喜歡不一定是消費行為,像是我喜歡野生動物但我不會去買相關商業的產品(不如說買了反而本末倒置),最多就是捐錢
我覺得創作也是,雖然我自己喜歡畫圖但我不太會買圖有關的東西,我到現在都沒辦法理解周邊的魅力在哪裡(尤其是只有輸出圖片的產品)
雖然說這本書很多人推,所以裡面的概念是有用的,也許有人喜歡這種成功人士的經歷分享也能接受這樣的文字,我自己也覺得沒有太過正向到看了會不舒服的程度,但是好像就沒有像黑馬思維那樣的有共鳴
作者提出的實作我覺得是滿簡單明確地給完全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人做為參考,雖然我覺得有些練習可能不太適用於我,但大概都知道原理是什麼,其實都滿有憑有據的((雖然就是經驗法則了,這本目前我沒有看到太多理論的部分,後面大概也不會有
我自己是這樣啦,因為我滿能從文字中感受出情緒的,有的時候自己的情緒跟不上作者的情緒就會產生一種斷裂感,然後就會看得卡卡的
因為這本之前真的太多人推了,也有些人說這本比黑馬思維好,但我有的時候會看到覺得meh......書真的是要自己看過才比較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記幾個我看到現在覺得比較有共鳴,然後以前我比較少接觸到的觀念
1.喜歡不等於工作
2.沒有經驗不代表與工作無緣
其實跟黑馬思維講的不應該用熱情去決定目標,而是要用動力去修正熱情一樣,不要用單向的思維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也不要用這種單向的方式去決定自己的目標
我覺得以前很流行用熱情去決定目標,是因為熱情剛好等同於動力的人本來就是一本道的在人生上前進,也因為目標與熱情一致(然後再加上環境允許)本來就很容易成為那個領域的成功人士,講話自然就比較多人會聽到,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好像成功就一定要那樣
但其實這就跟都市小孩的成績都比較好一樣,只是一個結果論而已
就算給了一個目標,那也只是適合大多數人的目標,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感受到沒有目標的時候問題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缺乏建立目標的系統
所以就算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之中,努力跟成功也不會是因果關係
然後我發覺這件事間接影響了我對工作還有薪水的價值觀,我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感受到為什麼我的勞動可以換到錢,雖然我知道我應該要爭取不能低於某個價碼的薪水,但其實我對這件事沒有很實際的感受,好像都是聽聽看看然後覺得應該要這樣所以這樣
然後這件事也讓我後來發覺我沒有辦法把創作當成正職,我到現在都覺得我跟工作的概念很疏遠,可能就是因為我不覺得我的努力值得回報(雖然我的確還是需要那些錢,但好像拿到錢的原因都跟我無關)
因為我一直以為「對自己的勞動感受不到價值」會導致接受低薪,但我後來發現也不是這樣,因為感受只是情緒問題,我還是可以用經驗來判斷這件事對不對
但是雖然有個下限,卻也覺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的,因為我不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就會不敢去爭取更高的待遇。有點像是書裡講的金錢心態還不夠足以應付那麼巨大的財富,反而就會退回舒適圈
真的不是只要有錢,人就會開心。書裡也有提到在美國比起一般的人,樂透得主反而更容易破產,因為有了前但不會處理,最後就只會活在錢不見的恐懼之中
我是在有點彈性的體制裡會過得比較快樂的人,因為很多事情我下班之後就不想管了,但是當下班的概念變的很模糊的時候我就沒辦法真的把那些東西放掉
想貼個裡面講到的我覺得有點奇妙的東西
所以比起看書,我覺得挑書也很重要,也要知道書裡那些東西是可信、哪些是看看就好的
我覺得人不可能看資訊的時時刻刻都保持警戒,這樣太累了,但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只因為偷懶就去看假科學的東西(不管它包裝的多精彩),因為真的很容易就把很多錯的知識當成真的
我覺得人不可能分的那麼清楚,我從以前就不太相信作品歸作品的說法,一定會有某方面被影響到,只是程度差別而已
我把這本看完了
我剛看前半段的時候覺得應該是依據作者的個人經驗→帶出她想講的議題這樣的結構,應該是要層層遞進的,但是後面的論點就開始一直不停的重複「要做真實的自己」,完全沒有有新的觀點或啟發的感覺
然後作者個人經歷這部分突然進入了倒敘法,開始講了她進入五角大廈之前的事情,而且這部分毫無預兆(沒有好好的連接各個時期的事情),後面整個就是作者想講什麼就隨意跳到那裏的時間點,整個敘事變的很破碎。如果說是為了讓生平故事配合論點而做出的調整還好,但問題是作者的論點並沒有增加新的東西啊
一直到我讀到最後一章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我覺得這作為一個普通的人生而言其實滿正常的,人不可能一生就只專注於一個目標,常常換目標其實是很正常的(這也是這本書想說的東西吧),但話雖然這麼說,人們在看這種書的時候還是會期許一個人設,一個「雖然經歷失敗但最後還是成功」的人設
我在看黑馬思維的時候有沒看過一個例子是「雖然這個人之前過得很慘,後來他還是成功了.....不過過了幾年又發現自己不想做了/又失敗了」這樣的狀況。因為無可否認的,這樣寫雖然真實,但可能會讓論點變得薄弱((大家還是想要一個好結局
我一直想到先讓英雄先救貓那本書說的,「你當然可以覺得你的故事很特別、沒辦法用現行的電影分類歸納,但你今天要上到院線,你就應該套一個標籤在自己身上」,不然根本不會有人想認識你之類的
我後來想想這本書後面那些鬼打牆,可能是作者自己在說服自己應該要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會變成那個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