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犬
[電影]人為的構圖與必然的混亂
牛頭犬的資料庫
牛頭犬
《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 (heart)(heart)
牛頭犬
由史蒂芬桑罕寫詞作曲、詹姆斯拉潘編寫劇本的音樂劇「星期天與喬治在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靈感來自於畫家秀拉Georges Seurat以點描法繪成的畫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音樂劇創作者巧妙地將畫中一個個色點在觀賞者眼中化為的光影流動,還原回到舞台上時間的流動與生命的流動,生動且睿智地指出了,那充滿著「秩序、設計、張力、平衡、和諧」的定格,其實是一大片混亂、糾結、平淡、歪斜與無秩序的生命交錯中,某一瞬間的偶然,再加上些許人為的調整與修正。
牛頭犬
在改編自大仲馬小說的「瑪歌皇后」中,出身劇場界的編導派提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在電影中建立了如「星期天與喬治在公園」的對比,一方面是靜態如繪畫般,光影充滿張力、構圖高度設計、視野刻意聚焦,時間彷彿停滯下來似的一塊切片,那往往也是我們觀看故事、理解歷史的方式,某個時間、幾個人物、一段事件,簡單俐落、容易掌握的表象。
牛頭犬
就像是最開始的那場婚禮,身著鮮紅的瑪歌和一身黑的納瓦爾國王(後來的亨利四世)跪在神壇主教前,後方背景是赭色長袍隱約在暗影裡、高高的白帽格外顯眼、列為兩排的神職人員,畫面的右側則是瑪歌的母親和兄弟,身著璀璨亮麗的法國王室成員們。宗教、政治、純潔、鮮血,在濃稠幽微的色調中,被凝聚成一幅畫般的戲劇。而後,無論是麥迪奇家的凱薩琳(太后)策劃謀殺與大屠殺的場面,或是瑪歌在新婚夜與丈夫和吉斯公爵的周旋,聖巴多羅繆之夜瑪歌與情人的再次命運交會、太后的占卜、胭脂的謀殺、國王的秘密基地,一直到最後城外廢棄宅邸的最後溫存,以及臨終病榻上的國王,都是這種一個場景中幾乎可以被濃縮為一個定格畫面的歷史印象。這完全展現了夏侯對於構圖與戲劇的高度敏銳和算計功力。
牛頭犬
但還有另外的一面,夏侯讓大量的人物湧入場景中,焦點是發散混亂的、聲音是紛雜重疊的、事件是跳躍並行的,鏡頭像是無目的般地遊走,這裡駐足觀賞,那兒走馬看花,有時又像是不知所措地快速跳轉,觀眾有時甚至會擔心這麼大量複雜又模糊不清的訊息傳來,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拋到失去情節脈絡的莫名其妙中。像是婚禮過後庭院裡的狂歡作樂與誘惑鬥毆,或是將軍被刺的新教徒聚集,當然還有大屠殺之夜刀影、人影、槍聲、叫聲的交疊,以及打獵時藏在馬蹄、狗吠、呼喊與林木之間的各懷鬼胎,再加上波蘭大使迎接國王的宴會上的眾人失控。
牛頭犬
這當然某種程度上是夏侯的炫技,展現他在場面調度上將看似千絲萬縷的人與事,不落痕跡地梳理收攏成人物性格、角色關係、事件因果、心理轉變的卓越功力,同時也透過影像聲音的不安、凌亂、發散、意外,擾動觀眾的情緒,逼著人從冷眼旁觀到感情涉入,跨越四百年去理解或體驗宗教戰爭時期的恐怖血腥。但更重要的其實是,藉著這樣的雜亂,創作者指出了被簡約統整過的歷史故事,背後更接近真實的,是時代中眾聲喧嘩的嘈雜、浮動不定的人心、盲然隨機的決定,以及無法遏抑的慾望。
牛頭犬
人們習慣用一個大的框架來理解世界,假裝裡面是靜態的、條理的、聚焦的、切分明確的,像是朝代、時期、國家、主義,還有宗教教義與儀式,而忽視了被排除在框外的,可能是無盡的混亂與殘酷的掙扎。夏侯從宛如畫作般的框架開始,也以觀眾熟悉的框架收束每個段落的劇情,但過程中卻是帶著挑釁意味、充滿大量訊息、製造顛簸騷亂、甚至是盡可能地不展示場景空間的樣貌(暗影佔據大塊、角落外還有角落、迷宮般的曲折、少有大遠景),都在讓觀眾意識到在情節框架、事件框架、人物框架之外,難以掌握的龐大真實。也因此意識到人受到族群、身份、信仰、政治框限而扭曲本性或選擇仇恨,是多麼荒謬與悲哀。
牛頭犬
也因此,對比開場時正統天主教的結婚儀式,與結尾時如「莎樂美」般的異教示愛行徑;開場時如仇寇的兩人同榻而眠,與最後如兄弟般共赴黃泉,屍體並置於冰冷的地板上,其中的意趣也就不言可喻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