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vo☘️
@kAsdm
Thu, Sep 15, 2022 5:36 PM
Fri, Jan 17, 2025 11:26 AM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Hey Man BOT
@hmystgot
Thu, Sep 15, 2022 5:36 PM
掰噗~
@baipu
說
Thu, Sep 15, 2022 5:36 PM
是阿~
du∆vo☘️
@kAsdm
Thu, Sep 15, 2022 6:02 PM
Sun, Aug 27, 2023 2:36 PM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喜歡這篇對距離的解讀,想到國小數學教的距離公式:「距離 = 時間 × 速度」,要談到距離,就要考慮時間
我們的生活也經常運用到這個概念,從台北到台中,搭高鐵只要一小時,但相對來說,從台中的海線開車到山線,即使在同一個市內,仍需要更多時間
如果再放大點來看,從美國西岸搭乘飛機到東岸只需數小時,然而只能公路旅行的話,就要花上數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距離遠近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參考作用,時間才是談到距離時所考慮的重點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中,即使斯倫伯尼亞恆星系和地球處於同一個宇宙,由於兩者之間沒有蟲洞相接,聯邦政府又廢止了曲速引擎的使用,使得相鄰的恆星系,反而成為了「遙遠宇宙」
這就像是能搭飛機前往鄰國,卻沒有能到達鄰近城鎮的交通工具那樣
du∆vo☘️
@kAsdm
Thu, Sep 15, 2022 6:23 PM
Sun, Aug 27, 2023 2:37 PM
(接上)
在安娜沉睡的期間,曲速引擎早已退役,前往斯倫伯尼亞的航道也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丈夫與兒子也早在這段時間內,結束了生命的旅程,即使安娜能順利到達斯倫伯尼亞,也無法見到心愛之人
人類自以為能透過蟲洞移動,就算是征服宇宙了,只是宇宙的構成恰好給人類開了些許通道,人類便捨棄舊有的技術、遺棄那些居住於蟲洞無法到達之處的人民,迫使人們與所愛之人分離
有了車輛,就砍斷雙腿,如果某天宇宙收回了蟲洞,人類還能進行宇宙航行嗎?
安娜深知舊式太空船不可能到達斯倫伯尼亞,卻依然堅定的踏上那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的旅程。
「我很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
即使太空船在半路損毀、軀體在途中腐朽,仍能保有一絲希望,安娜的思念或許能跨越時間、距離、甚至是生死的界線,最終抵達斯倫伯尼亞恆星系,與心愛的家人團聚
du∆vo☘️
@kAsdm
Fri, Sep 16, 2022 6:06 AM
Sun, Aug 27, 2023 2:38 PM
〈為何朝聖者去而不返〉
這篇和《記憶傳承人》的概念略像
莉莉創造如同烏托邦的村莊,但在消除痛苦與悲傷的同時,也剝奪了人們去感受愛的權利,而奧莉薇在得知真相後,設立了向初始地朝聖的傳統,希望讓成年的村民擁有選擇權,依照自己的意志選擇地球或是村莊
關於新人類的描寫,最近在白井x出水的短篇集也有看到類似的篇幅
科幻作品中要融入人文,最快的方式就是加入愛情,探討人工智慧或克隆人的作品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手法
也有在各種感情比重上拿捏恰當的例子,例如《星際效應》,在親情(庫柏與墨菲)、愛情(布蘭登與愛德蒙)、友情(庫柏與布蘭登)之間達成了很好的平衡
經典哲學問題:「快樂的豬」vs「痛苦的蘇格拉底」?究竟是安逸卻毫無變化的人生好,還是痛苦但刻骨銘心的人生好呢?
我想當快樂的豬,我要回村莊
du∆vo☘️
@kAsdm
Fri, Sep 16, 2022 7:08 PM
Sun, Aug 27, 2023 2:39 PM
〈光譜〉
熙貞突然笑了出來,心情也變得輕鬆。她覺得新的路易就跟幾天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路易一樣,路易凝視著熙貞和她身後呈現的晚霞。
「路易,對你而言……」
熙貞看到了路易眼中晚霞的紅光。
「那風景是在對你說話吧。」
這篇確定要影像化了,感覺有點困難,畢竟外星人解讀色彩及其差異的方式,是人類無法理解的,不知道劇組會如何呈現那個視覺效果
《星之彩》和《Another》也都只能在有限色彩的基礎之上,嘗試讓顏色看起來魔幻
〈你一生的故事〉也提出了語言的其他形式,就連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人類,都能有各種語言,亦有象形文字、拼音文字等區別,那麼以圖畫作為文字的形式,或是以色彩呈現,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du∆vo☘️
@kAsdm
Fri, Sep 16, 2022 7:33 PM
Sun, Aug 27, 2023 2:40 PM
(接上)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紀錄片,應該是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試過不同關鍵字都找不到ˊˋ
內容是說有一個少數民族的顏色分類系統和我們的常識不同,在我們看來,深淺差不多的綠色,無法輕易地一眼辨認出來,但是對那個民族的人來說,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因為在他們的分類中,兩者是不同的顏色
(框起來的綠色真的比較淺)
反過來說,在我們看來很容易區分的綠色和藍綠色,那個民族的人卻無法馬上分辨,因為在他們的顏色分類系統中,兩者是同一種顏色
(少數民族第一時間無法區別)
示意圖亂畫的,大概是這種感覺
世界真的很大,無奇不有,我們的所見所聞可能甚至不及沙灘上的一粒粉塵
du∆vo☘️
@kAsdm
Fri, Sep 16, 2022 8:00 PM
Sun, Aug 27, 2023 2:41 PM
(接上)
回到最開始節錄的段落
「那風景在對你說話」
,如果每種色彩都透過細微的差異,訴說著不同的話語,那麼無法解讀其意義的人類,是否千萬年以來,都錯過了大自然所傳遞的豐富訊息?
路易在紀錄中寫道:
「她是一種既驚奇又美好的生物」
就像Hilda和Twig初次接觸,Hilda脫口而出"You're beautiful.",那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相遇,互相都有著純淨的心,自然會認為初見的物種是如此美麗且迷人
等到我們再次見到他們時,我們再也不是無力弱小的異鄉人了,我們會帶著工具前往那裡…
路易和外婆的關係不可能重現
熙貞最後所能做的,就是絕口不提行星的地點,讓這份永遠不可能重現的純粹友誼,永遠的留存在彼此的歷史與記憶之中
du∆vo☘️
@kAsdm
Sat, Sep 17, 2022 11:46 AM
Sun, Aug 27, 2023 2:42 PM
〈共生假設〉
「牠們和記憶一起離開了我們。」
「不要離開我」
柳德米拉的行星在幾十萬年前毀滅,行星上的存在來到地球共生,進入嬰兒的腦中,賦予其倫理以及利他性,並在七歲以前
和記憶一起離開
,這個假設也解釋了為何人類會失去幼年記憶
原本應該一起離開的,關於行星的記憶,卻留在了柳德米拉心中。柳德米拉的藝術勾起了人們的思念之情,而柳德米拉自身,更有一種不知來由的、深切的孤獨,柳德米拉對牠們殷切的請求,化作了一系列名為「不要離開我」的畫作
我曾經接觸過一種不知道算不算信仰的流派,人們相信人類的靈魂來自不同「母星」,來到地球進行數個輪迴後,靈魂能量會回歸母星,而母星的「能量流」遍佈宇宙,與地球相接,人類從哪個母星來,便會受其能量影響。星座與占星術就是根據不同方位的能量流所作的解讀
du∆vo☘️
@kAsdm
Sat, Sep 17, 2022 12:15 PM
Sun, Aug 27, 2023 2:32 PM
(接上)
也曾經聽過一個假設,地球上同時存在許多文明,只是以人類無法觀測到的頻率存在,即使與該文明在空間上重疊,人類也無法認知到不同的存在
類似的概念應該還有許多在細節上不盡相同的假設,不過這篇〈共生假設〉,是我所見過最美的闡釋,真的看到哭
「牠們和記憶一起離開了我們。」
就像是所愛之人逝去,帶走了你心中無法取代的一塊,而你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回憶起和他度過的種種,永遠地將其遺忘了,永遠
柳德米拉一生孤獨,人們對其行星系列作狂熱,懷念那從未見過的美麗行星。然而,那些不為人熟知的「不要離開我」系列作,卻是柳德米拉向「牠們」傾訴的思念、是懇切的呼喚、是柳德米拉一生中最深情的祈求
du∆vo☘️
@kAsdm
Sat, Sep 17, 2022 3:14 PM
Sun, Apr 30, 2023 2:26 PM
〈情感的物質性〉
「雖然前輩無法理解,但我覺得物質性比想像中更吸引人。很多人會收藏看過的演唱會門票,會把照片沖洗出來掛在牆上,就算手機拍照再清晰也還是有人使用拍立得相機。即使電子書市場有所發展,但銷量最好的還是紙本書。大家都在利用串流媒體聽音樂,可還是會有人一直購買CD或黑膠唱片。據說,還有那種把喜歡的明星的形象製成香水出售的小店,但很多人買來也捨不得用一次。」
「重點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就算轉移視線也不會消失的、始終待在原地的東西。能夠感受到物質性,這本身就成了一個很有魅力的賣點。」
很懂,可以看到或拿在手上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滿櫃都是收藏,囤物癖永遠改不掉,極簡生活還是算了吧。
如果真的有情感的物質性,我想買「恐懼體」和「悲傷體」,如果有「敬畏體」的話更好。人類到底為什麼會主動去尋求負面情緒呢?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10:18 AM
Sun, Aug 27, 2023 2:33 PM
〈館內遺失〉
這篇有兩個主題,「心智上傳」和「母女關係」
與心智上傳類似的概念,同樣在很多作品中提到過,例如黑鏡〈馬上回來〉/〈白色聖誕節〉/〈聖朱尼佩洛〉/〈暗黑博物館〉、川貝母〈萬籟墓園〉、小綠和小藍〈記憶拼圖〉。具體概念多少有點區別,虛擬意識究竟有沒有自我、是否和本人相同、又會衍生出什麼問題,這類爭論總是無法達成具體結論
死後上傳的心智是本人、新的人格、還是停滯的意識?
虛擬克隆人有沒有人權?可否代替本人受罰?
透過生者的記憶去建構出已死之人的人格,有可能完整嗎?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10:34 AM
(接上)
智旻從沒認真思考過母親過去的人生,她曾經在哪裡工作、歸屬於哪裡、以自己的名字做過什麼,因為在她的印象中,母親一直都是面無表情地待在家裡。這麼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從沒思考過呢?在生下自己以前,母親也有過自己的人生。在尚未套上名為孩子的枷鎖以前,才是母親真正的人生啊。
智旻沒有想過原諒她,或是請求她的原諒,因為一切都為時已晚。不管銀河過去是怎樣的一個人,但與智旻建立關係的她就只是一個從未給過孩子真正的愛、不及格的母親。銀河在世的時候,她們彼此做了太多互相傷害的事。
儘管如此,智旻還是有話要對母親說。
智旻知道來見母親的目的只是為了告訴她:
「我理解妳了。」
四周安靜了下來。銀河的眼眶濕潤,她伸出手抓住了智旻的指尖。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7:02 PM
Sun, Aug 27, 2023 2:34 PM
〈關於我的宇宙英雄〉
這篇提出了一個微妙的道德問題
賽伯格改造計畫原先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類送往另一個宇宙,那麼通過篩選,取得許多人想要卻得不到的太空人資格,受益於大筆經費而獲得新身體的在京,無論如何都必須履行穿越隧道的計畫嗎?
在所謂的醜聞爆發前,在京確實地影響了無數女性的人生方向,並引起了社會對體制的諸多討論,可以說是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助益
另一方面,反正太空船最終並沒有成功穿越隧道,在京看似臨陣脫逃的行為,就結果來說也沒有造成損失
我覺得雖然對在京來說,是否能進入隧道並不重要,自己參與計畫的主要目的本來就是賽伯格改造本身,但若要在京穿越隧道,也沒有不可以(?)在京的心境真正產生變化,應該是在第一次體驗到深入水中的自由時,才下定決心要放棄太空任務,選擇潛入海底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7:25 PM
Sun, Aug 27, 2023 2:35 PM
(接上)
在京的行為由旁人看來確實自私,不過在京承受了如此龐大的壓力,在最後關頭為了自己,任性了那麼一次,是否真的罪無可赦?醜聞爆發後,人們各自對在京的動機做出不同的解釋,然而在京的消失已是事實,真相是什麼也不重要了
Bill Nye在Science Support 3說:「透過望遠鏡去探索月球,遠比透過從生活百貨買的潛水蛙鏡去觀測海底還要容易。」事實上,人類對海洋知之甚少,尤其是壓力極大,且具有腐蝕性的深海,那幾乎是完全未知的領域
人類汲汲於探索遙不可及的宇宙,卻連自身存在的根源「海洋」,都無法完全釐清
如果透過賽伯格改造,人類得以適應海底環境,而深海中存在著與太空同等的驚奇,還能使人類感受到莫大的自由,那有非得前往太空的理由嗎?我想就是這點促使在京做出跳入海裡的選擇吧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7:44 PM
Sun, Aug 27, 2023 2:35 PM
(接上)
佳倫從小仰慕知識淵博的在京,對宇宙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彼此志趣相投、也都通過太空人測試的兩人,雖然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又有什麼區別呢?
或許在深海中,以及在隧道的另一頭,都能感受到同等的自由;無論在哪一邊,都能看見無與倫比的美麗風景
佳倫彷彿聽到了在京的聲音。是吧,我都說沒必要非得來看了。在京說的沒錯。老實講,眼前的光景沒有壯觀到值得賭上性命。但佳倫還是要來,因為她想親眼看一看這片宇宙。佳倫站在瞭望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緩慢地用雙眼紀錄著這片宇宙。
如果有一天可以再見到自己的宇宙英雄,佳倫會告訴她,宇宙另一端的風景也相當壯觀。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7:46 PM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7:56 PM
好好看欸
共生假設真的直擊內心
du∆vo☘️
@kAsdm
Sun, Sep 18, 2022 8:25 PM
那個「假公車站」的新聞也太悲傷了吧... 只要跟失智扯上邊我都好難過喔
阿嬤目前微失智,時好時不好,偶爾會躺在家裡自己的床上,然後問爸什麼時候要回家ˊˋ
我就說,阿嬤下次這樣問,你就開車載他出去繞兩個街口再回來,然後跟他說「我們回到家嚕!」這樣就好了。很荒唐,但肯定有很多家庭也正在這麼做。面對失智的人,要有特殊的應對方式,「假公車站」真的是相當人性化的做法。
du∆vo☘️
@kAsdm
Mon, Dec 5, 2022 3:20 PM
載入新的回覆
喜歡這篇對距離的解讀,想到國小數學教的距離公式:「距離 = 時間 × 速度」,要談到距離,就要考慮時間
我們的生活也經常運用到這個概念,從台北到台中,搭高鐵只要一小時,但相對來說,從台中的海線開車到山線,即使在同一個市內,仍需要更多時間
如果再放大點來看,從美國西岸搭乘飛機到東岸只需數小時,然而只能公路旅行的話,就要花上數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距離遠近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參考作用,時間才是談到距離時所考慮的重點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中,即使斯倫伯尼亞恆星系和地球處於同一個宇宙,由於兩者之間沒有蟲洞相接,聯邦政府又廢止了曲速引擎的使用,使得相鄰的恆星系,反而成為了「遙遠宇宙」
這就像是能搭飛機前往鄰國,卻沒有能到達鄰近城鎮的交通工具那樣
在安娜沉睡的期間,曲速引擎早已退役,前往斯倫伯尼亞的航道也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丈夫與兒子也早在這段時間內,結束了生命的旅程,即使安娜能順利到達斯倫伯尼亞,也無法見到心愛之人
人類自以為能透過蟲洞移動,就算是征服宇宙了,只是宇宙的構成恰好給人類開了些許通道,人類便捨棄舊有的技術、遺棄那些居住於蟲洞無法到達之處的人民,迫使人們與所愛之人分離
有了車輛,就砍斷雙腿,如果某天宇宙收回了蟲洞,人類還能進行宇宙航行嗎?
安娜深知舊式太空船不可能到達斯倫伯尼亞,卻依然堅定的踏上那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的旅程。
「我很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
即使太空船在半路損毀、軀體在途中腐朽,仍能保有一絲希望,安娜的思念或許能跨越時間、距離、甚至是生死的界線,最終抵達斯倫伯尼亞恆星系,與心愛的家人團聚
這篇和《記憶傳承人》的概念略像
莉莉創造如同烏托邦的村莊,但在消除痛苦與悲傷的同時,也剝奪了人們去感受愛的權利,而奧莉薇在得知真相後,設立了向初始地朝聖的傳統,希望讓成年的村民擁有選擇權,依照自己的意志選擇地球或是村莊
關於新人類的描寫,最近在白井x出水的短篇集也有看到類似的篇幅
科幻作品中要融入人文,最快的方式就是加入愛情,探討人工智慧或克隆人的作品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手法
也有在各種感情比重上拿捏恰當的例子,例如《星際效應》,在親情(庫柏與墨菲)、愛情(布蘭登與愛德蒙)、友情(庫柏與布蘭登)之間達成了很好的平衡
經典哲學問題:「快樂的豬」vs「痛苦的蘇格拉底」?究竟是安逸卻毫無變化的人生好,還是痛苦但刻骨銘心的人生好呢?
我想當快樂的豬,我要回村莊熙貞突然笑了出來,心情也變得輕鬆。她覺得新的路易就跟幾天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路易一樣,路易凝視著熙貞和她身後呈現的晚霞。
「路易,對你而言……」
熙貞看到了路易眼中晚霞的紅光。
「那風景是在對你說話吧。」
這篇確定要影像化了,感覺有點困難,畢竟外星人解讀色彩及其差異的方式,是人類無法理解的,不知道劇組會如何呈現那個視覺效果
《星之彩》和《Another》也都只能在有限色彩的基礎之上,嘗試讓顏色看起來魔幻
〈你一生的故事〉也提出了語言的其他形式,就連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人類,都能有各種語言,亦有象形文字、拼音文字等區別,那麼以圖畫作為文字的形式,或是以色彩呈現,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紀錄片,應該是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試過不同關鍵字都找不到ˊˋ
內容是說有一個少數民族的顏色分類系統和我們的常識不同,在我們看來,深淺差不多的綠色,無法輕易地一眼辨認出來,但是對那個民族的人來說,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因為在他們的分類中,兩者是不同的顏色
反過來說,在我們看來很容易區分的綠色和藍綠色,那個民族的人卻無法馬上分辨,因為在他們的顏色分類系統中,兩者是同一種顏色
示意圖亂畫的,大概是這種感覺
世界真的很大,無奇不有,我們的所見所聞可能甚至不及沙灘上的一粒粉塵
回到最開始節錄的段落「那風景在對你說話」,如果每種色彩都透過細微的差異,訴說著不同的話語,那麼無法解讀其意義的人類,是否千萬年以來,都錯過了大自然所傳遞的豐富訊息?
路易在紀錄中寫道:
「她是一種既驚奇又美好的生物」
就像Hilda和Twig初次接觸,Hilda脫口而出"You're beautiful.",那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相遇,互相都有著純淨的心,自然會認為初見的物種是如此美麗且迷人
等到我們再次見到他們時,我們再也不是無力弱小的異鄉人了,我們會帶著工具前往那裡…
路易和外婆的關係不可能重現
熙貞最後所能做的,就是絕口不提行星的地點,讓這份永遠不可能重現的純粹友誼,永遠的留存在彼此的歷史與記憶之中
「牠們和記憶一起離開了我們。」
「不要離開我」
柳德米拉的行星在幾十萬年前毀滅,行星上的存在來到地球共生,進入嬰兒的腦中,賦予其倫理以及利他性,並在七歲以前和記憶一起離開,這個假設也解釋了為何人類會失去幼年記憶
原本應該一起離開的,關於行星的記憶,卻留在了柳德米拉心中。柳德米拉的藝術勾起了人們的思念之情,而柳德米拉自身,更有一種不知來由的、深切的孤獨,柳德米拉對牠們殷切的請求,化作了一系列名為「不要離開我」的畫作
我曾經接觸過一種不知道算不算信仰的流派,人們相信人類的靈魂來自不同「母星」,來到地球進行數個輪迴後,靈魂能量會回歸母星,而母星的「能量流」遍佈宇宙,與地球相接,人類從哪個母星來,便會受其能量影響。星座與占星術就是根據不同方位的能量流所作的解讀
也曾經聽過一個假設,地球上同時存在許多文明,只是以人類無法觀測到的頻率存在,即使與該文明在空間上重疊,人類也無法認知到不同的存在
類似的概念應該還有許多在細節上不盡相同的假設,不過這篇〈共生假設〉,是我所見過最美的闡釋,真的看到哭
「牠們和記憶一起離開了我們。」
就像是所愛之人逝去,帶走了你心中無法取代的一塊,而你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回憶起和他度過的種種,永遠地將其遺忘了,永遠
柳德米拉一生孤獨,人們對其行星系列作狂熱,懷念那從未見過的美麗行星。然而,那些不為人熟知的「不要離開我」系列作,卻是柳德米拉向「牠們」傾訴的思念、是懇切的呼喚、是柳德米拉一生中最深情的祈求
「雖然前輩無法理解,但我覺得物質性比想像中更吸引人。很多人會收藏看過的演唱會門票,會把照片沖洗出來掛在牆上,就算手機拍照再清晰也還是有人使用拍立得相機。即使電子書市場有所發展,但銷量最好的還是紙本書。大家都在利用串流媒體聽音樂,可還是會有人一直購買CD或黑膠唱片。據說,還有那種把喜歡的明星的形象製成香水出售的小店,但很多人買來也捨不得用一次。」
「重點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就算轉移視線也不會消失的、始終待在原地的東西。能夠感受到物質性,這本身就成了一個很有魅力的賣點。」
很懂,可以看到或拿在手上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滿櫃都是收藏,囤物癖永遠改不掉,極簡生活還是算了吧。
如果真的有情感的物質性,我想買「恐懼體」和「悲傷體」,如果有「敬畏體」的話更好。人類到底為什麼會主動去尋求負面情緒呢?
這篇有兩個主題,「心智上傳」和「母女關係」
與心智上傳類似的概念,同樣在很多作品中提到過,例如黑鏡〈馬上回來〉/〈白色聖誕節〉/〈聖朱尼佩洛〉/〈暗黑博物館〉、川貝母〈萬籟墓園〉、小綠和小藍〈記憶拼圖〉。具體概念多少有點區別,虛擬意識究竟有沒有自我、是否和本人相同、又會衍生出什麼問題,這類爭論總是無法達成具體結論
死後上傳的心智是本人、新的人格、還是停滯的意識?
虛擬克隆人有沒有人權?可否代替本人受罰?
透過生者的記憶去建構出已死之人的人格,有可能完整嗎?
智旻從沒認真思考過母親過去的人生,她曾經在哪裡工作、歸屬於哪裡、以自己的名字做過什麼,因為在她的印象中,母親一直都是面無表情地待在家裡。這麼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從沒思考過呢?在生下自己以前,母親也有過自己的人生。在尚未套上名為孩子的枷鎖以前,才是母親真正的人生啊。
智旻沒有想過原諒她,或是請求她的原諒,因為一切都為時已晚。不管銀河過去是怎樣的一個人,但與智旻建立關係的她就只是一個從未給過孩子真正的愛、不及格的母親。銀河在世的時候,她們彼此做了太多互相傷害的事。
儘管如此,智旻還是有話要對母親說。
智旻知道來見母親的目的只是為了告訴她:
「我理解妳了。」
四周安靜了下來。銀河的眼眶濕潤,她伸出手抓住了智旻的指尖。
這篇提出了一個微妙的道德問題
賽伯格改造計畫原先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類送往另一個宇宙,那麼通過篩選,取得許多人想要卻得不到的太空人資格,受益於大筆經費而獲得新身體的在京,無論如何都必須履行穿越隧道的計畫嗎?
在所謂的醜聞爆發前,在京確實地影響了無數女性的人生方向,並引起了社會對體制的諸多討論,可以說是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助益
另一方面,反正太空船最終並沒有成功穿越隧道,在京看似臨陣脫逃的行為,就結果來說也沒有造成損失
我覺得雖然對在京來說,是否能進入隧道並不重要,自己參與計畫的主要目的本來就是賽伯格改造本身,但若要在京穿越隧道,也沒有不可以(?)在京的心境真正產生變化,應該是在第一次體驗到深入水中的自由時,才下定決心要放棄太空任務,選擇潛入海底
在京的行為由旁人看來確實自私,不過在京承受了如此龐大的壓力,在最後關頭為了自己,任性了那麼一次,是否真的罪無可赦?醜聞爆發後,人們各自對在京的動機做出不同的解釋,然而在京的消失已是事實,真相是什麼也不重要了
Bill Nye在Science Support 3說:「透過望遠鏡去探索月球,遠比透過從生活百貨買的潛水蛙鏡去觀測海底還要容易。」事實上,人類對海洋知之甚少,尤其是壓力極大,且具有腐蝕性的深海,那幾乎是完全未知的領域
人類汲汲於探索遙不可及的宇宙,卻連自身存在的根源「海洋」,都無法完全釐清
如果透過賽伯格改造,人類得以適應海底環境,而深海中存在著與太空同等的驚奇,還能使人類感受到莫大的自由,那有非得前往太空的理由嗎?我想就是這點促使在京做出跳入海裡的選擇吧
佳倫從小仰慕知識淵博的在京,對宇宙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彼此志趣相投、也都通過太空人測試的兩人,雖然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又有什麼區別呢?
或許在深海中,以及在隧道的另一頭,都能感受到同等的自由;無論在哪一邊,都能看見無與倫比的美麗風景
佳倫彷彿聽到了在京的聲音。是吧,我都說沒必要非得來看了。在京說的沒錯。老實講,眼前的光景沒有壯觀到值得賭上性命。但佳倫還是要來,因為她想親眼看一看這片宇宙。佳倫站在瞭望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緩慢地用雙眼紀錄著這片宇宙。
如果有一天可以再見到自己的宇宙英雄,佳倫會告訴她,宇宙另一端的風景也相當壯觀。
阿嬤目前微失智,時好時不好,偶爾會躺在家裡自己的床上,然後問爸什麼時候要回家ˊˋ
我就說,阿嬤下次這樣問,你就開車載他出去繞兩個街口再回來,然後跟他說「我們回到家嚕!」這樣就好了。很荒唐,但肯定有很多家庭也正在這麼做。面對失智的人,要有特殊的應對方式,「假公車站」真的是相當人性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