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Tue, Sep 13, 2022 2:45 AM
Tue, Sep 13, 2022 3:44 AM
93
22
咩讀書
心得摘要
讀嘛讀嘛
《練習不焦慮的生活》
練習不焦慮的生活:讓孩子的焦慮特質轉化成韌性與人生的力量
類型:心理健康.情緒管理.教育
.焦慮感通常會在家族間遺傳
.焦慮症者有半數在15歲時已有症狀
.是遇到危難時的「戰、逃、呆滯或崩潰」反應
.兒童焦慮症全球蔓延(不過別擔心,如今比起以往的環境更有同理心、接納與共感,也更有支援的資源)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2:49 AM
焦慮症的症狀多變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2:55 AM
Tue, Sep 13, 2022 2:56 AM
焦慮症遠比其他精神疾病好發的時間是還要早,而且很容易就被忽視。
首先,自知之知(後設認知)「有意識的面對自己的想法、察覺自己的想法」這個技能對焦慮兒更重要。如思考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練習意識到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要讓焦慮兒覺得安心並能夠與信賴之人分享想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願意傾聽的雙耳與充滿同理心的回應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2:59 AM
為何不要擔心沒有用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3:10 AM
.檢視想法,而不是被想法牽著走
(他們通常會拒絕把這些想法說出來,難以向他人傾訴)
.(家長)不要說說而已,要有行動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3:19 AM
Tue, Sep 13, 2022 3:22 AM
.焦慮會傳染
大人傳給孩子,孩子再傳染給大人(如睡不飽又累又焦慮,還要哄大哭的寶寶;與壓力大的老師共處ㄧ室,孩子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就會升高)
家是可以放心感受及表達情緒的場所,我們在家更可能會將壓力與焦慮釋放,讓壓抑的心喘口氣。但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壓力與焦慮也散播在孩子身上,而且要教導孩子用健康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3:32 AM
.面對孩子的焦慮,使用「相應的情緒反應」(可讓孩子了解我們知道他的想法,但不會讓自己一起焦慮、使情況惡化)
→ 與孩子做出相類似的表情、姿勢、語調和肢體語言。雙方從同一情緒高度出發,慢慢將彼此的情緒逐漸調降、就能很快冷靜下來(相反地,生氣時碰到聖母般的安慰就會更生氣,覺得對方不懂自己心情,也是因為彼此的溫度差)
當孩子焦慮時,家長可以展現陪伴的意願,接受當下的情緒,不需要解決問題或逗孩子開心。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3:42 AM
.焦慮有利生存
「適者,以及最有警覺心者生存」
焦慮兒的腦部對潛在危險有超敏感的反應
.逃避長期下來會助長焦慮
.若家庭某成員開始在家裡分享自己的焦慮(感受),可讓其他成員感到安心,然後跟進。脆弱能給予他人許可和自信,在他人的故事看見自己時,這件事會從兩個面向鼓勵我們①分享我們自己的故事②並與對方同理共感(Me too!)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4:12 AM
Tue, Sep 13, 2022 4:41 AM
當代焦慮蔓延的原因——手機使用時間(雙面刃)
㈠手機使用時間
⑴藍光影響睡眠
.「褪黑激素」的分泌也可調節焦慮,早晨陽光也有利於晚上褪黑激素提早分泌更好入睡
.白天的陽光能加強「血清素」產生,帶來更正面情緒及冷靜卻專注的精神狀態,也能控制焦慮)
.杏仁核(腦內的情緒中樞)
人體疲憊時,杏仁核對負面的事物與刺激會產生過敏反應,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前額葉皮質🐱控制杏仁核🐶的能力(焦慮兒的杏仁核偏大)
⑵社交媒體的潛在風險(內建的比較模式):「比較,是奪走快樂的小偷」
.社群恐慌症(FOMO)
.隨時在線,更加孤單
.文字訊息傳達情緒的準確度難掌握/解讀;等待訊息回覆是壓力源;按讚需求;網路霸凌(網路傳播性讓羞恥感放大)等 ㈡剝奪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4:17 AM
不過好好使用網路也是可以加強孩子對身份的認同(傳哏圖、好笑濾鏡、留言練習增進社交技巧等),讓他們跟社群產生連結與歸屬感
焦慮症患者,在網路上能夠保密且匿名發問,也能找到有幫助的線上資源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4:23 AM
.精神頻寬不足
科技使得身為員工跟雇主的家長,必須經常「待機」,今日的家長一方面長時間工作,又要照顧孩子,也影響到彼此的身心健康(壓力較大的家長,與孩子互動時會更缺乏感情與溫暖,更不體貼,也會使用更多控制手段來管理孩子)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4:27 AM
Tue, Sep 13, 2022 4:28 AM
緊迫生活壓縮了很多機會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4:38 AM
了解焦慮症
.無論是真實存在的威脅,或是患者自己認為甚至幻想出來的威脅,腦部和身體所作出的焦慮反應都是一樣的! 一旦觸發了人體的警示系統,一連串觸發焦慮症的事件都會造成相同的結果。
.焦慮兒沒有壞掉!
只是他們的大腦正在過度工作。來保護自己免於危險。更重要的是焦慮症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焦慮症的孩子其實都非常體貼、敏感、有愛心、善良、寬容、大方、有趣且十分有同情心。
請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學會控制大腦的警示系統(就像在學習新的技能一樣)。他們不需要別人把他們「修好」他們需要的是體諒、愛、同理心、支持,偶爾還需要專業的協助。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4:50 AM
Tue, Sep 13, 2022 4:56 AM
前額葉皮質=在圍牆上看好戲的🐱(負責下決定)
杏仁核=獵犬🐶(戰或逃)
🐱會控制🐶
但在危急/焦慮的情況,腦中的🐶總是看到黑影就攻擊(先做再想)
這就是焦慮兒為何無法做到這些的原因
但家長可以用你的前額葉皮質來幫助孩子。當下不要說理(當時孩子的前額葉皮質正處於當機,要過一陣子才會恢復運作),可以之後再和孩子談論發作當時的狀況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04 AM
.讓焦慮兒認識自己的大腦🧠
.向孩子解釋焦慮症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10 AM
如何看見孩子的焦慮?
.兩個問題檢測孩子未來是否可能有焦慮症(準確率85%):
① 相較同齡的孩子,是否比較容易害羞或緊張?
② 相較於同齡的孩子,是否更容易擔心?
(兩題皆是只代表他未來發展出焦慮症的可能性較高,不代表罹患焦慮症。可提早做練習準備)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15 AM
焦慮症的病徵與症狀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21 AM
Tue, Sep 13, 2022 5:24 AM
幾種常見的焦慮症
校園裡的焦慮症
(如果出現可能代表孩子正處於焦慮的狀態)
中了好幾槍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28 AM
教養焦慮兒
.能夠幫助孩子控制焦慮的最佳人選,就是家長。
當家長感受到壓力,或者孩子們開始變得焦慮,這兩種情況下家長都必須要小心處理自身投射出來的情緒。
當家長欲建立有效的回應方式,同時控制孩子的壓力指數時,上述的自覺就成為了一切的先決條件。
.教養焦慮兒的時候,核心精神在於培養「真正的獨立與心理韌性」。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34 AM
Tue, Sep 13, 2022 5:37 AM
.樹立榜樣的影響力
⚠️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會從旁觀察我們如何處理人生中的大小事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42 AM
Tue, Sep 13, 2022 5:44 AM
.展現正面行為
① 用同理心來回應壓力
❌轉移焦點的反應 與
✅針對需求的反應
(好有即視感,用有同理心的方式才能有效溝通)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53 AM
Tue, Sep 13, 2022 1:53 PM
② 用健康的技巧面對困難
(孩子很敏感,家長做事的態度,其實他們都看在眼裡)
幾種控制壓力的健康方式:
- 制止自己過度思慮
- 煩惱時,挑戰你的思想
(去質疑演變成大災難的可能性到底有多高,回想過去能幹證明自己足以解決問題的經歷)
- 運動
(帶孩子去運動,和孩子聊聊自己為什麼開始運動和其為你帶來的正面影響)
- 轉移注意力(有時分心是個健康的事,也能夠讓看事情的角度變得更客觀、避免過度檢視未發生的事件)
- 放鬆
(專注力訓練或漸進式肌肉鬆弛法)
因為焦慮而設法放鬆時,可以這麼說: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5:55 AM
③ 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習慣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6:09 AM
Tue, Sep 13, 2022 6:10 AM
回應孩子焦慮的時刻
(有兩種系統可以自由搭配使用)
㈠ 清醒(SOBER)系統:
(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不因被感染的焦慮而影響決策)
S Stop暫停
O Observe 觀察
B Breathe 呼吸
E Expand 延伸
R Respond 回應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6:10 AM
Tue, Sep 13, 2022 6:22 AM
S(暫停)
只要提供全心的關注給孩子,你就等於站在一個有利的地位。當下其實並不一定要立刻放下手邊的東西;也可以向他解釋,你正在處理某件事,但完成後會馬上來到他們的身邊。當你有空去陪他們的時候,就容易進入當下並專心傾聽
O(觀察)
退一步思考,並觀察情況的本質,這需要給自己時間練習
孩子當下的行為是什麼?
這些行為告訴你什麼訊息?
情況發生在眼前時,你在想什麼?
重複的發生是否讓你感到厭煩?
會不會覺得不耐煩,想要跳進去讓整件事趕快結束?
或者看孩子受苦也讓你感到難受?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6:18 AM
B(呼吸)
做幾次又深又緩慢的呼吸,可以幫助身體放鬆、緩和焦慮。穩住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感,就能讓自己的心智處在好的狀態,更沈著的面對
E(延伸)
講注意力延伸進入「等下會出現的可能性」:
你在哪裡?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你是否站在最好的位置上,用預期的方式給出回應?
要用什麼方式回應,大家才能一起向前進步,而不會重蹈覆轍?
你又有哪些選擇呢?
R(回應)
說出口的第一句話必須是認可他們的需求。這是你向他們說「我懂你」的機會
用同理心回應的例子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6:30 AM
Tue, Sep 13, 2022 6:42 AM
預先規劃「焦慮應變計畫」
準備好因應的對策
鼓勵孩子忍受焦慮帶來的不適感
⚠️須結合「認可」步驟合併使用,想像成像是「重訓讓肌肉變強壯💪🏻」的過程
這是一種練習,不是硬撐過去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6:50 AM
Tue, Sep 13, 2022 6:53 AM
使用
社會故事敘述法
提供更詳細的資訊(情景描述得越生動越好),讓他們(或自己)提前做心理準備,可幫助他們感到安心,降低焦慮感
例子
並 減輕工作量的負擔
(如重新配置行程,討論需要捨棄或暫停那些活動,提供日常事務的幫助,如減少做家務的時間)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7:01 AM
Tue, Sep 13, 2022 7:13 AM
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①透過日常挫折培養心理韌性
焦慮兒在培養心理韌性佔上風!
因為他知道「面對恐懼」的經驗,了解肚子不適、神經緊繃時還必須處理艱難的處境。如果熟知狀況,有益於培養一系列的技能!
如認知脫鉤(defusion)、增加情緒商數及專注力等
.排行老二通常擁有最強的心理韌性
② 透過「彈性」(靈活度)加強心理韌性
雖然不容易,但同時也需要學著在沒有預備,或必須靠自己解決的情況下試著生活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7:12 AM
③ 透過「漸進式的接觸」培養心理韌性
漸進式地讓孩子暴露在不可預測性中(如晚餐提早一個小時)
④ 透過「團體」培養心理韌性
把焦點放在整個家庭一起,而非單純只提高孩子一人的韌性,這會是最佳環境。讓孩子感到支持跟諒解,不會孤單面對挑戰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7:17 AM
Tue, Sep 13, 2022 7:17 AM
.焦慮症和基因有關
(基因是最可能引發焦慮的因素)
但長遠角度看來,培養高度的獨立自主、塑造個人能力,確實可減少焦慮程度,產生一種「情況在我掌控中」的感覺
相較於在比較安全封閉的環境中遇到的困難,孩子遇見真實的恐懼時,焦慮感的影響其實會推舉二線,為了保護自己而努力的經驗是無價之寶。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7:28 AM
如何培養獨立?
給孩子責任,當孩子搞砸時,讓他發現自己的問題,給他空間承擔責任。讓他知道自己可以克服令人不悅的情緒,不被擊倒,知道錯誤會讓人感到尷尬與不方便,但不是世界末日、不一定要害怕犯錯。錯誤會過去,學到珍貴的教訓,人生會向前。
拓展視野(一點小冒險),也可以提供孩子轉換心情的策略(聽音樂、深呼吸、運動、玩遊戲等)讓他重新冷靜拿回情緒的控制權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7:32 AM
Tue, Sep 13, 2022 7:48 AM
精進教養風格
.只樹立威信,卻沒有關愛與理解,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未曾感受到支持與理解的人。孩子的焦慮感只會有增無減
.🐶狗派與🐱貓派教養法
每個人個性中都有些貓派狗派的成份
🐶會向人類表達愛意、溫暖回應
→運用同理心,讓孩子知道,在他們焦慮時,你「懂」他們的感受
🐱自給自足,沒你也活得開心
→比較可以挑戰孩子的能力,捨得與孩子分開,退到旁邊讓孩子自己嘗試
❗️較多「推力」,較少關愛,需要多花一點心力,提供焦慮兒所需的同理心
兩種必須分開使用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04 AM
Tue, Sep 13, 2022 8:22 AM
「抗焦慮工具箱」
可自我調節焦慮的五種工具:
.檢查法
.呼吸法
.專注力(正念思考)
.運動
.認知脫鉤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09 AM
Tue, Sep 13, 2022 8:13 AM
① 檢查法
.辨識當下情緒(和緩的如滿足、冷靜、無聊;強烈的如生氣、害怕與熱忱)
.標示情緒,越精細準確越好
.將情緒連接到最初導致這些感受的人/事/物上
.情緒即資訊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不要逃避令你不適的情緒)
.情緒不等於感覺
感覺轉瞬即逝,情緒持續時間較長,是一種不願放下的感覺(但我們是有能力講注意力轉向別的事物上的💫)
步驟
試著辨識至少一種感受,再將感受與可能的肇因做連結。例如:「我覺得不安,因為需要作出一些困難的選擇。」 (每天起床、吃飯或運動都可以定時審視情緒,可以看見自己情緒的固定模式)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22 AM
②深呼吸
.若肩膀隨著呼吸聳起落下,代表是用胸腔在呼吸(淺呼吸)
.肚子隨著吸氣吐氣而鼓起縮回,才是深呼吸
可安撫杏仁核,告訴大腦「我們現在很安全」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34 AM
③ 正念思考
.是一種冥想,也是生活方式
.情緒有感染力,想要孩子變得更加專注當下的時刻,大人也必須學會正念
四個基本守則,擺脫多工狀態
讓你處在「人在,心也在」的模式:
1 和家人相處時不要用手機
2 進家門前先做一次「精神排毒」(進家門前,先停下手邊的事,回想自己的一天,做幾個深呼吸來幫助放鬆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按事情的優先順序來投注專注力)
4 記得預留專屬的一對一時間(一起做一個活動,儘量讓自己談到舒適與愉悅,全神貫注的陪伴,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40 AM
兩種正念練習:
一二三四五正念練習、正念散步
.轉換不同的正念活動間(如正念飲食)
.自我慈悲(接納、寬容善待自己)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44 AM
④ 運動
.促進腦內啡分泌
.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如球類
.幫助睡眠,紓解肌肉緊繃,減輕焦慮
.讓運動成為一種家庭文化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8:54 AM
Tue, Sep 13, 2022 9:00 AM
⑤ 「認知脫鉤」技巧
.想法,並不總是代表事實
.思維覺察(「觀察自身」的能力」)、疏離想法(讓那些想法變成背景音、為自己的故事命名,如「那個我沒救了」的故事又跑來了)
.自問「這些想法對我有任何的幫助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離這些想法遠一點,並開始面對該做的事
.想太多的人非常容易焦慮,可加入激發思考的話語,如「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有發現自己在想什麼嗎?」;「這是一個想法,還是一個事實?」;「這樣的思維對你有什麼影響嗎?」培養後設認知。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9:01 AM
.也可「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我有一個糟糕的想法:我會搞砸那個工作面試。我發現這個想法真的很無厘頭,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我就把這個想法擺到一邊了。」
以上可以幫助理性且有條理的面對先前讓人感到壓力或害怕的情況,幫助做出重要的決策。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9:17 AM
不焦慮的生活方式
㈠ 睡眠優先
.睡眠不足導致血清素不足,人體就會使用多巴胺作為替代品來提升情緒(使用社交軟體或飲酒都會受到多巴胺的衝擊,就像速食一樣,短期有滿足感,長期卻讓人飢不擇食)
.褪黑激素喜歡規律性
理想的睡眠計畫
① 找出理想的睡眠時間
(從起床時間倒推)
② 創造規律、放鬆的睡眠習慣
(至少睡前45分鐘前停用3C,可搭配輕鬆的音樂、冥想、正念、著色練習幫助放鬆)
③ 睡前不激烈運動跟進食
(運動>用餐>隔三小時>睡覺) ④ 睡眠空間要黑暗、溫度合適、沒有電子設備 ⑤ 在規律的時間起床(改掉週末睡懶覺)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9:28 AM
㈡ 好好吃飯
.健康的腸胃帶來健康的腦袋(腸胃=第二大腦)
.高糖分導致焦慮
.健康飲食五架構
1 吃原形食物(全穀類幫助增加血清素)
2 定時用餐,份量少,營養均衡
3 早餐吃蛋白質加複合式碳水化合物(雜糧全穀類),讓血糖穩定持續的釋放。雞蛋含膽鹼,可減緩焦慮增強記憶力
4 喝夠水
脫水會使身體陷入恐慌、心跳加速
5 遠離咖啡因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9:31 AM
Tue, Sep 13, 2022 9:52 AM
㈢ 去玩耍
定義:參與者高度期待的(有趣Fun)、有自主性(自由Free)而且我們不會想停止的(流動性
心流?
Flow)活動
❌不能是大人主導、目的導向、行程緊湊的(如小提琴課、課後輔導課)
孩子以大人的理想來當作動力,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早感受到無力感與表現的壓力
.玩耍有不可預期的挑戰性
.玩耍有療癒功能(除了肢體活動釋放腦內啡提升幸福感,其本質上也是療癒的)
.五個在生活中納入玩耍的做法:
- 允許孩子玩樂
- 找出玩樂的時間跟地點(要安排時間,戶外能提供冒險感且有益心理)
- 自由遊玩,不受監督
- 除了有社交的玩樂,也鼓勵孩子自己玩 - 讓其他大人也來參與 .挑戰式教養行為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9:58 AM
㈣ 到大自然走走
.大腦更放鬆,可降低壓力荷爾蒙
.確保孩子能對使用3C的時間負責,並且提供他們讓心理健康的自然時光
主動出擊!
從小就制定一套「全家人通用」的規範,家長以身作則、監督、友善討論來設立規範。
如晚餐時間不准帶手機上桌、晚上不能帶手機進房間等
.活動從室內移到戶外
如和朋友碰面可以約在公園、遊樂場,生日派對可以在海灘、公園、森林等
.學學北歐人,種植室內植物🌳
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動手照顧它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0:11 AM
㈤ 你最在意的是什麼
幫助孩子遵循自己心中的所好!
引導焦慮者去作出符合他心中價值的行為,以避免被焦慮所控制。
當我們知道什麼對我們來說才最重要的時候,我們就願意付出代價——也就是努力(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來克服挑戰
「價值提供了強效的解藥,它給了你人生的目標、意義跟熱情。」
價值釐清❗️找出重要的事物
將孩子與他們的價值做連結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0:25 AM
最重要的是,在引導他們的價值時,孩子大多數時候都願意採取那些必要的行動來實踐夢想。
而透過支持他們,將能夠幫助他們達到人生中重要領域的成功,哪怕會面對不適與焦慮。
㈥ 義工活動(ICE效應)
當年輕人做志工時,調節社會關係的神經遞質催產素會增加,幫助他在社交場合管理內心的壓力,對社恐的孩子有益:
.影響Impact(親身體驗自己的影響力)
.連結 Connection (參與人群,可與平時不太會見到的人建立聯繫)
.同理心 Empathy (同理心不是教出來的。為弱勢者著想的孩子,更有可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困難,也可體驗和理解其他人的生活方式)
可與孩子一起做志工,讓孩子協助家務而不支薪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0:30 AM
㈥ 建立關係
.家庭功能失調以及缺乏同儕友人,可能成為兒童焦慮且憂鬱的原因。
正面積極的家庭關係:
愛、支持和歸屬感
正面積極的同儕關係:
鼓勵、接納、不藏私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0:35 AM
建立良好關係的有用策略:
1. 好好一起同桌吃飯
2. 父母適度展現脆弱
3. 開誠佈公的談論交友狀況
4. 鼓勵孩子享受廣大的交友圈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0:41 AM
Tue, Sep 13, 2022 10:54 AM
最後一章篇管理嚴重的焦慮問題」
有提供一些關於「選擇適合的心理諮商師」的建議:
管理與治療焦慮症的有效方法:
① 認知行為治療(CBT)
了解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
暴露與反應抑制法(階梯式療法,ERP)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是一種「面對恐懼」的方法。
是拆解引發焦慮的情況,把它變成很多小步驟,一次一次一點點增強自己對焦慮的忍受程度。
範例:
想法、感覺與行為的相互影響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1:00 AM
②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改變自身與想法、感受的關係,把焦點放在活出當下生活的美好
六個ACT行動原則
1. 接納
2. 認知脫鉤
3.身在當下
4. 將自身視為主體(觀察想法與感受)
5. 價值
6. 化為行動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1:08 AM
結語提到幫助孩子管理焦慮要小步的、循序漸進的去實踐,會更有效、更持久。
也推薦透過公開討論的方式,有助於梳理想法,讓自己最重要的想法浮現出來!
親子也可以一起討論會引發焦慮的事件、情況,這樣可以「有意識地」事前做好準備。而且孩子平時冷靜的時候,就要帶他練習正念、深呼吸,而非等到恐慌症發作才開始學。
ಠ_ಠ
Tue, Sep 13, 2022 11:11 AM
書中還有一部分是針對學校、教職人員要怎麼幫助孩子,提出看法跟一些技巧
載入新的回覆
心得摘要 讀嘛讀嘛
《練習不焦慮的生活》
.焦慮感通常會在家族間遺傳
.焦慮症者有半數在15歲時已有症狀
.是遇到危難時的「戰、逃、呆滯或崩潰」反應
.兒童焦慮症全球蔓延(不過別擔心,如今比起以往的環境更有同理心、接納與共感,也更有支援的資源)
首先,自知之知(後設認知)「有意識的面對自己的想法、察覺自己的想法」這個技能對焦慮兒更重要。如思考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練習意識到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要讓焦慮兒覺得安心並能夠與信賴之人分享想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願意傾聽的雙耳與充滿同理心的回應
(他們通常會拒絕把這些想法說出來,難以向他人傾訴)
.(家長)不要說說而已,要有行動
大人傳給孩子,孩子再傳染給大人(如睡不飽又累又焦慮,還要哄大哭的寶寶;與壓力大的老師共處ㄧ室,孩子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就會升高)
家是可以放心感受及表達情緒的場所,我們在家更可能會將壓力與焦慮釋放,讓壓抑的心喘口氣。但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壓力與焦慮也散播在孩子身上,而且要教導孩子用健康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 與孩子做出相類似的表情、姿勢、語調和肢體語言。雙方從同一情緒高度出發,慢慢將彼此的情緒逐漸調降、就能很快冷靜下來(相反地,生氣時碰到聖母般的安慰就會更生氣,覺得對方不懂自己心情,也是因為彼此的溫度差)
當孩子焦慮時,家長可以展現陪伴的意願,接受當下的情緒,不需要解決問題或逗孩子開心。
「適者,以及最有警覺心者生存」
焦慮兒的腦部對潛在危險有超敏感的反應
.逃避長期下來會助長焦慮
.若家庭某成員開始在家裡分享自己的焦慮(感受),可讓其他成員感到安心,然後跟進。脆弱能給予他人許可和自信,在他人的故事看見自己時,這件事會從兩個面向鼓勵我們①分享我們自己的故事②並與對方同理共感(Me too!)
㈠手機使用時間
⑴藍光影響睡眠
.「褪黑激素」的分泌也可調節焦慮,早晨陽光也有利於晚上褪黑激素提早分泌更好入睡
.白天的陽光能加強「血清素」產生,帶來更正面情緒及冷靜卻專注的精神狀態,也能控制焦慮)
.杏仁核(腦內的情緒中樞)
人體疲憊時,杏仁核對負面的事物與刺激會產生過敏反應,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前額葉皮質🐱控制杏仁核🐶的能力(焦慮兒的杏仁核偏大)
⑵社交媒體的潛在風險(內建的比較模式):「比較,是奪走快樂的小偷」
.社群恐慌症(FOMO)
.隨時在線,更加孤單
.文字訊息傳達情緒的準確度難掌握/解讀;等待訊息回覆是壓力源;按讚需求;網路霸凌(網路傳播性讓羞恥感放大)等 ㈡剝奪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焦慮症患者,在網路上能夠保密且匿名發問,也能找到有幫助的線上資源
科技使得身為員工跟雇主的家長,必須經常「待機」,今日的家長一方面長時間工作,又要照顧孩子,也影響到彼此的身心健康(壓力較大的家長,與孩子互動時會更缺乏感情與溫暖,更不體貼,也會使用更多控制手段來管理孩子)
.無論是真實存在的威脅,或是患者自己認為甚至幻想出來的威脅,腦部和身體所作出的焦慮反應都是一樣的! 一旦觸發了人體的警示系統,一連串觸發焦慮症的事件都會造成相同的結果。
.焦慮兒沒有壞掉!
只是他們的大腦正在過度工作。來保護自己免於危險。更重要的是焦慮症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焦慮症的孩子其實都非常體貼、敏感、有愛心、善良、寬容、大方、有趣且十分有同情心。
請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學會控制大腦的警示系統(就像在學習新的技能一樣)。他們不需要別人把他們「修好」他們需要的是體諒、愛、同理心、支持,偶爾還需要專業的協助。
杏仁核=獵犬🐶(戰或逃)
🐱會控制🐶
但在危急/焦慮的情況,腦中的🐶總是看到黑影就攻擊(先做再想)
這就是焦慮兒為何無法做到這些的原因
但家長可以用你的前額葉皮質來幫助孩子。當下不要說理(當時孩子的前額葉皮質正處於當機,要過一陣子才會恢復運作),可以之後再和孩子談論發作當時的狀況
.向孩子解釋焦慮症
.兩個問題檢測孩子未來是否可能有焦慮症(準確率85%):
① 相較同齡的孩子,是否比較容易害羞或緊張?
② 相較於同齡的孩子,是否更容易擔心?
(兩題皆是只代表他未來發展出焦慮症的可能性較高,不代表罹患焦慮症。可提早做練習準備)
校園裡的焦慮症
(如果出現可能代表孩子正處於焦慮的狀態)
中了好幾槍.能夠幫助孩子控制焦慮的最佳人選,就是家長。
當家長感受到壓力,或者孩子們開始變得焦慮,這兩種情況下家長都必須要小心處理自身投射出來的情緒。
當家長欲建立有效的回應方式,同時控制孩子的壓力指數時,上述的自覺就成為了一切的先決條件。
.教養焦慮兒的時候,核心精神在於培養「真正的獨立與心理韌性」。
⚠️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會從旁觀察我們如何處理人生中的大小事
① 用同理心來回應壓力
❌轉移焦點的反應 與
✅針對需求的反應
(好有即視感,用有同理心的方式才能有效溝通)
(孩子很敏感,家長做事的態度,其實他們都看在眼裡)
幾種控制壓力的健康方式:
- 制止自己過度思慮
- 煩惱時,挑戰你的思想
(去質疑演變成大災難的可能性到底有多高,回想過去能幹證明自己足以解決問題的經歷)
- 運動
(帶孩子去運動,和孩子聊聊自己為什麼開始運動和其為你帶來的正面影響)
- 轉移注意力(有時分心是個健康的事,也能夠讓看事情的角度變得更客觀、避免過度檢視未發生的事件)
- 放鬆
(專注力訓練或漸進式肌肉鬆弛法) 因為焦慮而設法放鬆時,可以這麼說:
包括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習慣
(有兩種系統可以自由搭配使用)
㈠ 清醒(SOBER)系統:
(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不因被感染的焦慮而影響決策)
S Stop暫停
O Observe 觀察
B Breathe 呼吸
E Expand 延伸
R Respond 回應
只要提供全心的關注給孩子,你就等於站在一個有利的地位。當下其實並不一定要立刻放下手邊的東西;也可以向他解釋,你正在處理某件事,但完成後會馬上來到他們的身邊。當你有空去陪他們的時候,就容易進入當下並專心傾聽
O(觀察)
退一步思考,並觀察情況的本質,這需要給自己時間練習
孩子當下的行為是什麼?
這些行為告訴你什麼訊息?
情況發生在眼前時,你在想什麼?
重複的發生是否讓你感到厭煩?
會不會覺得不耐煩,想要跳進去讓整件事趕快結束?
或者看孩子受苦也讓你感到難受?
做幾次又深又緩慢的呼吸,可以幫助身體放鬆、緩和焦慮。穩住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感,就能讓自己的心智處在好的狀態,更沈著的面對
E(延伸)
講注意力延伸進入「等下會出現的可能性」:
你在哪裡?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你是否站在最好的位置上,用預期的方式給出回應?
要用什麼方式回應,大家才能一起向前進步,而不會重蹈覆轍?
你又有哪些選擇呢?
R(回應)
說出口的第一句話必須是認可他們的需求。這是你向他們說「我懂你」的機會 用同理心回應的例子
準備好因應的對策
鼓勵孩子忍受焦慮帶來的不適感
⚠️須結合「認可」步驟合併使用,想像成像是「重訓讓肌肉變強壯💪🏻」的過程
這是一種練習,不是硬撐過去
提供更詳細的資訊(情景描述得越生動越好),讓他們(或自己)提前做心理準備,可幫助他們感到安心,降低焦慮感
例子
並 減輕工作量的負擔
(如重新配置行程,討論需要捨棄或暫停那些活動,提供日常事務的幫助,如減少做家務的時間)
①透過日常挫折培養心理韌性
焦慮兒在培養心理韌性佔上風!
因為他知道「面對恐懼」的經驗,了解肚子不適、神經緊繃時還必須處理艱難的處境。如果熟知狀況,有益於培養一系列的技能!
如認知脫鉤(defusion)、增加情緒商數及專注力等
.排行老二通常擁有最強的心理韌性
② 透過「彈性」(靈活度)加強心理韌性
雖然不容易,但同時也需要學著在沒有預備,或必須靠自己解決的情況下試著生活
漸進式地讓孩子暴露在不可預測性中(如晚餐提早一個小時)
④ 透過「團體」培養心理韌性
把焦點放在整個家庭一起,而非單純只提高孩子一人的韌性,這會是最佳環境。讓孩子感到支持跟諒解,不會孤單面對挑戰
(基因是最可能引發焦慮的因素)
但長遠角度看來,培養高度的獨立自主、塑造個人能力,確實可減少焦慮程度,產生一種「情況在我掌控中」的感覺
相較於在比較安全封閉的環境中遇到的困難,孩子遇見真實的恐懼時,焦慮感的影響其實會推舉二線,為了保護自己而努力的經驗是無價之寶。
給孩子責任,當孩子搞砸時,讓他發現自己的問題,給他空間承擔責任。讓他知道自己可以克服令人不悅的情緒,不被擊倒,知道錯誤會讓人感到尷尬與不方便,但不是世界末日、不一定要害怕犯錯。錯誤會過去,學到珍貴的教訓,人生會向前。
拓展視野(一點小冒險),也可以提供孩子轉換心情的策略(聽音樂、深呼吸、運動、玩遊戲等)讓他重新冷靜拿回情緒的控制權
.只樹立威信,卻沒有關愛與理解,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未曾感受到支持與理解的人。孩子的焦慮感只會有增無減
.🐶狗派與🐱貓派教養法
每個人個性中都有些貓派狗派的成份
🐶會向人類表達愛意、溫暖回應
→運用同理心,讓孩子知道,在他們焦慮時,你「懂」他們的感受
🐱自給自足,沒你也活得開心
→比較可以挑戰孩子的能力,捨得與孩子分開,退到旁邊讓孩子自己嘗試
❗️較多「推力」,較少關愛,需要多花一點心力,提供焦慮兒所需的同理心
兩種必須分開使用
可自我調節焦慮的五種工具:
.檢查法
.呼吸法
.專注力(正念思考)
.運動
.認知脫鉤
.辨識當下情緒(和緩的如滿足、冷靜、無聊;強烈的如生氣、害怕與熱忱)
.標示情緒,越精細準確越好
.將情緒連接到最初導致這些感受的人/事/物上
.情緒即資訊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不要逃避令你不適的情緒)
.情緒不等於感覺
感覺轉瞬即逝,情緒持續時間較長,是一種不願放下的感覺(但我們是有能力講注意力轉向別的事物上的💫)
步驟
試著辨識至少一種感受,再將感受與可能的肇因做連結。例如:「我覺得不安,因為需要作出一些困難的選擇。」 (每天起床、吃飯或運動都可以定時審視情緒,可以看見自己情緒的固定模式)
.若肩膀隨著呼吸聳起落下,代表是用胸腔在呼吸(淺呼吸)
.肚子隨著吸氣吐氣而鼓起縮回,才是深呼吸
可安撫杏仁核,告訴大腦「我們現在很安全」
.是一種冥想,也是生活方式
.情緒有感染力,想要孩子變得更加專注當下的時刻,大人也必須學會正念
四個基本守則,擺脫多工狀態
讓你處在「人在,心也在」的模式:
1 和家人相處時不要用手機
2 進家門前先做一次「精神排毒」(進家門前,先停下手邊的事,回想自己的一天,做幾個深呼吸來幫助放鬆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按事情的優先順序來投注專注力)
4 記得預留專屬的一對一時間(一起做一個活動,儘量讓自己談到舒適與愉悅,全神貫注的陪伴,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
一二三四五正念練習、正念散步
.轉換不同的正念活動間(如正念飲食)
.自我慈悲(接納、寬容善待自己)
.促進腦內啡分泌
.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如球類
.幫助睡眠,紓解肌肉緊繃,減輕焦慮
.讓運動成為一種家庭文化
.想法,並不總是代表事實
.思維覺察(「觀察自身」的能力」)、疏離想法(讓那些想法變成背景音、為自己的故事命名,如「那個我沒救了」的故事又跑來了)
.自問「這些想法對我有任何的幫助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離這些想法遠一點,並開始面對該做的事
.想太多的人非常容易焦慮,可加入激發思考的話語,如「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有發現自己在想什麼嗎?」;「這是一個想法,還是一個事實?」;「這樣的思維對你有什麼影響嗎?」培養後設認知。
如:「我有一個糟糕的想法:我會搞砸那個工作面試。我發現這個想法真的很無厘頭,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我就把這個想法擺到一邊了。」
以上可以幫助理性且有條理的面對先前讓人感到壓力或害怕的情況,幫助做出重要的決策。
㈠ 睡眠優先
.睡眠不足導致血清素不足,人體就會使用多巴胺作為替代品來提升情緒(使用社交軟體或飲酒都會受到多巴胺的衝擊,就像速食一樣,短期有滿足感,長期卻讓人飢不擇食)
.褪黑激素喜歡規律性
理想的睡眠計畫
① 找出理想的睡眠時間
(從起床時間倒推)
② 創造規律、放鬆的睡眠習慣
(至少睡前45分鐘前停用3C,可搭配輕鬆的音樂、冥想、正念、著色練習幫助放鬆)
③ 睡前不激烈運動跟進食
(運動>用餐>隔三小時>睡覺) ④ 睡眠空間要黑暗、溫度合適、沒有電子設備 ⑤ 在規律的時間起床(改掉週末睡懶覺)
.健康的腸胃帶來健康的腦袋(腸胃=第二大腦)
.高糖分導致焦慮
.健康飲食五架構
1 吃原形食物(全穀類幫助增加血清素)
2 定時用餐,份量少,營養均衡
3 早餐吃蛋白質加複合式碳水化合物(雜糧全穀類),讓血糖穩定持續的釋放。雞蛋含膽鹼,可減緩焦慮增強記憶力
4 喝夠水
脫水會使身體陷入恐慌、心跳加速
5 遠離咖啡因
定義:參與者高度期待的(有趣Fun)、有自主性(自由Free)而且我們不會想停止的(流動性
心流?Flow)活動❌不能是大人主導、目的導向、行程緊湊的(如小提琴課、課後輔導課)
孩子以大人的理想來當作動力,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早感受到無力感與表現的壓力
.玩耍有不可預期的挑戰性
.玩耍有療癒功能(除了肢體活動釋放腦內啡提升幸福感,其本質上也是療癒的)
.五個在生活中納入玩耍的做法:
- 允許孩子玩樂
- 找出玩樂的時間跟地點(要安排時間,戶外能提供冒險感且有益心理)
- 自由遊玩,不受監督
- 除了有社交的玩樂,也鼓勵孩子自己玩 - 讓其他大人也來參與 .挑戰式教養行為
.大腦更放鬆,可降低壓力荷爾蒙
.確保孩子能對使用3C的時間負責,並且提供他們讓心理健康的自然時光
主動出擊!
從小就制定一套「全家人通用」的規範,家長以身作則、監督、友善討論來設立規範。
如晚餐時間不准帶手機上桌、晚上不能帶手機進房間等
.活動從室內移到戶外
如和朋友碰面可以約在公園、遊樂場,生日派對可以在海灘、公園、森林等
.學學北歐人,種植室內植物🌳
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動手照顧它
幫助孩子遵循自己心中的所好!
引導焦慮者去作出符合他心中價值的行為,以避免被焦慮所控制。
當我們知道什麼對我們來說才最重要的時候,我們就願意付出代價——也就是努力(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來克服挑戰
「價值提供了強效的解藥,它給了你人生的目標、意義跟熱情。」
價值釐清❗️找出重要的事物
將孩子與他們的價值做連結
而透過支持他們,將能夠幫助他們達到人生中重要領域的成功,哪怕會面對不適與焦慮。
㈥ 義工活動(ICE效應)
當年輕人做志工時,調節社會關係的神經遞質催產素會增加,幫助他在社交場合管理內心的壓力,對社恐的孩子有益:
.影響Impact(親身體驗自己的影響力)
.連結 Connection (參與人群,可與平時不太會見到的人建立聯繫)
.同理心 Empathy (同理心不是教出來的。為弱勢者著想的孩子,更有可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困難,也可體驗和理解其他人的生活方式)
可與孩子一起做志工,讓孩子協助家務而不支薪
.家庭功能失調以及缺乏同儕友人,可能成為兒童焦慮且憂鬱的原因。
正面積極的家庭關係:
愛、支持和歸屬感
正面積極的同儕關係:
鼓勵、接納、不藏私
1. 好好一起同桌吃飯
2. 父母適度展現脆弱
3. 開誠佈公的談論交友狀況
4. 鼓勵孩子享受廣大的交友圈
有提供一些關於「選擇適合的心理諮商師」的建議:
管理與治療焦慮症的有效方法:
① 認知行為治療(CBT)
了解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
暴露與反應抑制法(階梯式療法,ERP)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是一種「面對恐懼」的方法。
是拆解引發焦慮的情況,把它變成很多小步驟,一次一次一點點增強自己對焦慮的忍受程度。
範例:
想法、感覺與行為的相互影響
改變自身與想法、感受的關係,把焦點放在活出當下生活的美好
六個ACT行動原則
1. 接納
2. 認知脫鉤
3.身在當下
4. 將自身視為主體(觀察想法與感受)
5. 價值
6. 化為行動
也推薦透過公開討論的方式,有助於梳理想法,讓自己最重要的想法浮現出來!
親子也可以一起討論會引發焦慮的事件、情況,這樣可以「有意識地」事前做好準備。而且孩子平時冷靜的時候,就要帶他練習正念、深呼吸,而非等到恐慌症發作才開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