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36 PM
127
24
是不是太理所當然了?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40 PM
看高畑勳展發現,1984年時高畑勳第一次製作了以大阪為背景的改編動畫,那時是他們第一次嘗試以日本為背景的做動畫,思考日本為背景的作品真的能吸引到觀眾嗎?
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因為早期的作品除了改編經典系列,太陽王子也是在講述越戰的童話故事外皮,所有背景都與歐洲世界接近,過去作品的成功並不代表做屬於日本的故事也很有勝算。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42 PM
剛看到書中講述龍貓的製作過程,一開始的企劃案找不到發行商願意投資,因為昭和時代的小女孩與妖怪這兩個關鍵字並不吸引人,遭到許多發行商拒絕,其中一位社長說:宮崎駿就應該做一些以西方世界為名的作品才對。
此時高畑勳嚴肅回應:那請問宮崎駿什麼時候才能做日本的動畫呢?
讓該社長啞口無言。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45 PM
Sat, Sep 3, 2022 6:01 PM
看過展覽後。知道早在1984年高畑勳對於製作日本的動畫也是充滿不安,雖然對該片的理解不多,但因為是改編作,海報上也放滿了聲優(或許是演員嗎?)的照片,我心想或許是靠當時有知名度的人一起宣傳的手法吧。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46 PM
當下的我對於原來日本的動畫也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啊,感到吃驚。
因為從小到大被餵食了很多日本背景的動畫和漫畫,所以我理所當然的以為,是日本人對自己的文化認同深刻,而台灣人沒有,所以我們才總是在看日本的故事。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50 PM
但不是的,當初除了龍貓,螢火蟲之墓也不是發行商樂見的題材。二戰後因為美軍與日本人民發生衝突的社會運動到處都是,甚至發生不少無差別攻擊的社會運動,讓當時人們對於政治和媒體感到排斥。所以不能肯定日本觀眾會想看那樣的作品。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51 PM
直到螢火蟲之墓的成功,和龍貓在日後受人們愛戴,才能確立原來這樣的故事是有人想看的。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55 PM
書讀到這裡,我看到近藤被兩位導演搶著要用,近藤的畫風有日本人生活的韻味,我非常喜歡他的作品,描繪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各種細節,充滿生命力。
當時為了要做日本為背景的兩部大作會想找近藤也是理所當然,想到畫風,就想到我們當時看展覽時,大家討論著,原來早期東映時期的作品的畫風都很有歐式的韻味,人物的線條有插畫和卡通的感覺,想著想著,是啊,原來一開始大家都是從歐洲那開始轉化的,不管是畫面還是故事都是!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5:58 PM
我依然不喜歡現在的主流日系畫風,總覺得少了生命力,我看著角色被賦予的美,卻很少讀到屬於他們自身的生命力。
以前我總是焦慮於畫風必須要主流才有人要買單,無法吸引人等等的,雖然一邊焦慮這點,但我還是只畫自己喜歡的東西啦(喂),畢竟畫不出來就是畫不出來。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6:00 PM
Sun, Sep 4, 2022 5:18 AM
從看展到看書,我終於慢慢理解要找到自己的根,並不是這麼簡單,唯一能做的,不是生氣,不是抗爭,而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畫自己認為的生命是什麼。
對我而言算是目前能找到的答案。
覺得糾結已久的事情終於有個出路了。
能想通真是太好了⋯⋯
阿晃🦫
@huangh_64
Sat, Sep 3, 2022 6:06 PM
只是覺得「原來這一切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經過了好多好多人願意去做,才有今天的結果。如果能這樣依靠展覽和書籍跳脫作品本身去思考製作的人們是怎麼去做到的,反而更能理解作品的用意為何。啊,太有趣了!
阿晃🦫
@huangh_64
Sun, Sep 4, 2022 5:16 AM
Sun, Sep 4, 2022 5:17 AM
P.S. 關於二戰後的日本政治是最近聽志祺七七的Podcast 講述日本人對政治冷漠的原因那集。書中鈴木敏夫提的自己因為從事雜誌編輯,也在那個時期不被母親諒解,也有說到很多同事很常生氣到大打出手,是一個暴力常見的環境(?)。
載入新的回覆
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因為早期的作品除了改編經典系列,太陽王子也是在講述越戰的童話故事外皮,所有背景都與歐洲世界接近,過去作品的成功並不代表做屬於日本的故事也很有勝算。
此時高畑勳嚴肅回應:那請問宮崎駿什麼時候才能做日本的動畫呢?
讓該社長啞口無言。
因為從小到大被餵食了很多日本背景的動畫和漫畫,所以我理所當然的以為,是日本人對自己的文化認同深刻,而台灣人沒有,所以我們才總是在看日本的故事。
當時為了要做日本為背景的兩部大作會想找近藤也是理所當然,想到畫風,就想到我們當時看展覽時,大家討論著,原來早期東映時期的作品的畫風都很有歐式的韻味,人物的線條有插畫和卡通的感覺,想著想著,是啊,原來一開始大家都是從歐洲那開始轉化的,不管是畫面還是故事都是!
以前我總是焦慮於畫風必須要主流才有人要買單,無法吸引人等等的,雖然一邊焦慮這點,但我還是只畫自己喜歡的東西啦(喂),畢竟畫不出來就是畫不出來。
對我而言算是目前能找到的答案。
覺得糾結已久的事情終於有個出路了。
能想通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