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轉貼顏聖紘老師:昨天(9/2)在高雄市立圖書館演講時提到一事,也就是"不要在缺乏閱讀經驗與指引下叫學生寫讀書心得報告","寫一萬次都沒有用"。
台灣的學校很愛叫學生寫讀書心得報告,但是整個執行的流程根本就是錯的,最後都是淪為抄、瞎掰,還有寫幾個字來交待。請問有多少學生真的在交出讀書心得報告之後得到什麼具體意見回饋嗎?
我對此事的想法是這樣的:
1. 沒事為什麼要寫讀書心得報告?為什麼讀了一本書要跟老師匯報?老師自己有在看書嗎?假設指定讀物有十本,老師自己有看過嗎?如果老師根本沒有看過,請問怎麼給予學生的心得任何具體回饋?如果心得報告只是為了跟老師交待"我有看書",這種作業就應該廢除禁止。因為這是在浪費所有人的時間。既沒有培養閱讀動力、沒有閱讀品味、沒有思辨邏輯,也沒有寫作能力。
pk2
2. 如果真的要學生讀書後有什麼"產出",學校應該要教的是:
(1) 寫書介
(2) 寫書評
書介就是去介紹一本書,然後老師應該要告訴學生介紹一本書的切入點有很多種,可能是人、事、時、地、物、數。甚至只是書本身的設計風格。書介就是"描述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如何對其它人訴說自己的觀察"。至於書評就比較困難,你需要有非常大量的閱讀經驗才能去評論一本書的內容、結構、風格、企圖等等。
如果學校要教這些,就應該要讓學生讀書時也看別人寫的書介與書評。這才是完整的教育。
pk2
3. 當你平常就有閱讀書、書介與書評的經驗,再經由適當的提點,學生才可能有模板可模仿。仿完以後接受老師的評價 (而且還要很多次),最後才可能真正生出自己的觀點與品味。
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校如果要選書給學生看,那麼學校的選書條件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就算是什麼教育部推薦,裏面其實都只是少數委員的品味。如果學校說不清楚這些書是什麼挑出來的?建議就別挑這些書,應該讓學生自己找自己想看的書。因為依據自己的需求,自主探索想要的資訊,最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才是最重要的。
pk2
什麼都是老師指定,最後只會通通還給老師,因為他執行的只是一個任務,他記得的只會是那段時間的辛苦。
Facebook
cosmathane
小時候的眼淚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