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想問點京劇的東西,他的唱詞是不是會做更動的?還是版本的不同
武家坡的唱詞看了好幾個唱詞有點不一樣,就不說被砍掉的丟南牢,坐監禁了
ಠ_ಠ
好困惑喔,為什麼唱詞會不一樣
lion661
不專業解答來了
lion661
個人覺得這種語言相關的講唱藝術一定會有版本或者各式各樣的差異(因為以前比較多應該是講唱一個個背著傳下來的)
lion661
另外因為京劇雖然是一個劇種,但是依照清代的花雅之爭之後(這個東東我不多說有點麻煩),所以其實每一個劇種多多少少都包含其他的東西沒有這麼純粹……唱詞不同應該蠻正常的
lion661
另外也有可能是演員台上的發揮(比較少啦,這種在歌仔戲比較常會看到)
lion661
不專業解答,有更懂的旅人請幫我更正
ಠ_ಠ
哇謝謝獅子的說明,因為是寫文要用的,就查資料順便聽曲看戲的時候:欸為什麼某些地方不一樣
這樣的話是不是就只能選自己最喜歡的版本了
lion661
謝謝我的中國戲劇與劇場史老師我好愛她
當然www選自己最喜歡的完全沒問題
如果噗主還有戲曲問題也歡迎再來問
ಠ_ಠ
好,謝謝獅子
tomato4760
唱詞要依派系喔~比如同樣一齣,梅尚程荀張唱詞會有差異
而即便同個派系,師徒之間也會有所不同,李勝素的跟梅葆玖甚至梅蘭芳就有不同,
京劇是傍角的戲曲,主角說了算——
同一齣戲同一句詞,今天我心情好,這個音想要多拖五六秒、或是少拐兩個腔,文武場都要依著
tomato4760
跟獅子說的一樣,早期京劇是「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的,現在的復興劇校還是一樣的口傳心授模式
後來才開始有錄像,當年在給梅蘭芳錄製時人家可是千百個不願意,藏私許多,那更有因此與實際演出的唱腔唱詞不相符的可能了
ಠ_ಠ
原來???漲知識了 謝謝番茄!!
bat3044
戲曲會按照流派唱腔的不同,依據腔調行字而改字,像你說的《武家坡》就是此類。再來就是依照演員對角色的理解也會做修改(例如劉桂娟改《大登殿》唱詞)。在文革期間,因為政治因素,也有很多戲為了演出而改動字句(比方說《鎖麟囊》最後的流水就有很多差異)。另外也有一種少數是像程硯秋為了避免有人偷學,演出前馬上要琴師改調,他臨場改詞的情況~
bat3044
像是《三堂會審》有一段流水,梅派唱「蒙紗蓋臉(京劇要唱ㄐㄧㄢˇ)我也認得清」,程派唱「脫骨換胎我也認得清」,就是為了適應流派唱腔改的字。至於《武家坡》「打板子,上夾棍,丟南牢,坐監禁」是相對早一點的詞,後來像梅派有精簡過,就刪掉「丟南牢,坐監禁」,荀派孫毓敏則是把後兩個改成「鐵板烙,油刑煎」,更活潑點。

劉桂娟改《大登殿》「寶釧若是男兒漢,我也到他國住幾年」改成「寶釧苦守寒窯內,她著銀裹玉伴駕前」,是因為她覺得要做出正宮的嫉妒心理,但舊本反而有一種大老婆的氣度,改後反而稍嫌小家子氣。

《鎖麟囊》最後的流水,原版是「這才是今生難預料,不想團圓在今朝」,是一種感嘆人生無常的心理,文革期間改成「休將往事存心上,齊力同心來整荒」,反而變成勞動婦女感。但當時不這樣改,官方不給演,所以只能妥協。
lion661
番茄旅人跟蝙蝠旅人 收下我的膝蓋
bat3044
像獅子說的那種臨場反應,現在大多是出現在外台歌仔戲,叫做「做活戲」,主要是過去沒有劇本,演員聽說戲先生說完大要之後,就真‧臨場發揮,所以早年的歌仔戲演員都是靠功底(行話叫「腹內」)在演的。做活戲也有好處,就是如果忘詞了,也可以瞬間補上。但這個現象後來歌仔戲慢慢走進電視、現代舞台,並且精緻化之後,開始有「劇本」的概念時,就慢慢消失了。(像當年河洛歌仔戲團就是開始有劇本的團,有些演員學歷不夠,會很不適應)當然如果有持續演外台民戲的話,原則上腹內都是有的,但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真的還是有差
bat3044
劇校(就是番茄說的「復興劇校」,現在叫做「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在教學生老戲時,相對過去會比較有方法一點。當然身段和唱腔指導還是比較口傳心授,但是對於劇本的記憶其實很要求(畢竟已經有定本了),但學生要怎麼演出,怎麼詮釋,過去是模仿老師和影帶,現在是一邊模仿、老師也會引導學生去理解詮釋角色、有時也會互相交流看法,讓學生可以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甚至畢業後到劇團了,前輩資深演員也會指導。但可能還是有科系的差異啦(像我比較知道京劇系狀況,歌仔戲和客家戲我就相對不熟)
ಠ_ಠ
我還以為刪掉坐南勞丟監禁是因為是因為過節日唱這兩句不好欸 不過精簡過感覺很不協調?就那段是兩句,其他都是四句
ಠ_ಠ
另外我還想問,花旦跟青衣的差別,花旦會唱青衣角的戲嗎?就比如設定成當時戲班子人少之類的?
ಠ_ಠ
是想創一個在民國時期專唱戲的小孩
ಠ_ಠ
另外,我也分不太出戲腔跟崑曲的差別 聽別人說是有差別的
bat3044
過節日很少唱《武家坡》啦 (rofl) ,這齣戲全稱《紅鬃烈馬》,《武家坡》只是其中一折,這齣戲一般過節都是唱最後一折《大登殿》,畢竟比較喜慶。
梅派精簡的原因其實不清楚,可能是後來戲改時改掉了,也有可能是傳承過程就掉了。但是其實在音樂上來說其實還好,如果仔細聽,會發現梅派在這邊會多留一拍換氣,再接「管教你思前容易退後難」,而不是維持兩句的音樂(句的算法要看韻腳,所以這12個字是6/6分句),讓節奏聽起來比較紓緩。
所以相對來說,程派在唱這段時,因為詞維持原樣,加上程派的琴本身就緊湊,這邊音樂又是快板,所以更講究演員的氣息調整,唱起來也更有義正詞嚴的罵薛平貴的感覺。
bat3044
青衣通常是比較正派的大家閨秀,花旦通常是俏皮活潑的角色,過去會分很開,演員都會各有專精,不會互搶(像國光的魏海敏老師就是青衣,朱安麗老師就是花旦。但也有像荀慧生這樣,一場戲上下半場趕兩個角色,就有上半青衣、下半花旦的狀況)。但是後來梅蘭芳整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特色,開創「花衫」這個行當,演起來人物就更多變鮮明。
bat3044
京劇和崑劇的差別,除了是音樂形式不同之外,京劇語言是結合安徽的南方語音和北京官話,而崑劇主要是蘇州話。演奏的部分,京劇以京胡為主,崑劇以笛為主,所以聽到笛聲就是崑劇。
bat3044
如果是民國時期,其實那時崑劇相當式微,京劇是比較興盛的。即使如此,除非真的很窮,不然一般家庭是不會讓小孩去學戲的,是「藝貴人賤」的時代。
ಠ_ಠ
唔,原來如此,謝謝蝙蝠旅人,目前沒有想問的了,有問題再來叨擾
bat3044
我也只是個戲迷,很多地方還在學習,如果有幫得上忙的地方,我會就我所知解答~
ಠ_ಠ
雖然很久了但是想問問,是不是沒有李維康、耿其昌、鄧沐瑋老師的<二進宮>完整版 都只有查到選段
ಠ_ಠ
看來看去,我還是比較喜歡詞較老較完整的
bat3044
應該是真沒有全本,但有耿、李兩位來台灣演出時的全本「大、探、二」
【京剧】大探二 耿其昌 李维康_哔哩哔哩_bilibili
bat3044
其實台北新劇團的版本也很好,但網路上沒資源,要看他們願不願意重新上傳。台北新劇團是呂洋、李寶春、楊燕毅,也都是好角兒
ಠ_ಠ
好叭,沒關係,謝謝旅人這就去看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