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r(冒業)
@faker102
Mon, Jul 25, 2022 4:49 AM
Mon, Jul 25, 2022 5:00 AM
16
4
@faker102 - 還是出一個正式宣傳噗好了。 方丈貴惠於2019年憑本格推理長篇《時空旅人的沙漏》...
除了正式宣傳也另開一個噗談談《孤島的來訪者》這本書。
我覺得最好玩的設計是它保留了「麥斯達.賀勒向讀者的挑戰書」,而且運用得非常有趣。
詳細不能爆雷,我只講可以講的(而且這段因為篇幅問題並沒有收錄在解說文裡):
飯城勇三的評論集《エラリー・クイーン論》(艾勒里.昆恩論)特別有個一章節討論「向讀者的挑戰書」。
飯城區分了「來自神的挑戰書」與「來自未來的挑戰書」兩種。
前者是知悉一切的作者所寫的(作品通常虛構),後者則是在偵探破案之後,把案件寫成小說時寫的。
他認為昆恩屬於後者,而實際上昆恩的推理是否和案件真相一致其實不重要,讀者要猜的是「昆恩的推理」而不是真相,因而不會產生「後期昆恩問題」。
Faker(冒業)
@faker102
Mon, Jul 25, 2022 4:50 AM
不.過,問題來了:
麥斯達.賀勒作為超時空並且是來自未來的存在,那「麥斯達.賀勒向讀者的挑戰書」,究竟是「來自神的挑戰書」,還是「來自未來的挑戰書」呢?
這實在值得深思。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Mon, Jul 25, 2022 5:02 AM
感覺起來有兩種對於一個好的解釋的判準:「來自神」訴諸於事件背後一定有一個「真實且唯一」的解答,而「來自未來」則訴諸於「最融貫」的解答;前者有終極的版本,而後者則無。如果是一個像神但又是來自未來的設定,我直覺會覺得更傾向於「來自未來」一些,理由是,他已經知道最終極、最真實的版本,但是他還是可以透過我們不知道的手法,說一個完全不悖於真實但又融貫的版本。先不管他這麼做的意圖何在,至少成為後期昆恩問題是有操作空間的,然而「來自神」相較下似乎就比較沒有這種操作空間?
Faker(冒業)
@faker102
Mon, Jul 25, 2022 5:10 AM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 其實硬要說的話,「麥斯達.賀勒」是屬於「半神」,因為超時空的存在不只他一個,而這些「半神」都具有竄改過去的能力。
換言之,「來自神」必須是「唯一神」,「真相」才是最穩健的,假如神多於一個,「真相」便會失去著力點。
因此我覺得方丈貴惠的設計很有深入去討論的空間。
「半神」是由特殊設定推理開放出來的全新領域,這是以前建基寫實背景的推理小說沒有的。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Mon, Jul 25, 2022 5:46 AM
那這種設定會不會追根究底其實反而模糊掉這兩種挑戰書的區分?反而只剩下「來自未來」?畢竟任何具有這種能力的角色都可以竄改過去(=真實)
Faker(冒業)
@faker102
Mon, Jul 25, 2022 5:49 AM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 是呀,造成結果確實就是模糊了,最終可能只能變成光譜而不即二分,再把不同作品的挑戰書放在上面量度。
而方丈的設計所有趣之處正是令人反思該怎樣量度。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Mon, Jul 25, 2022 5:55 AM
Faker(冒業)
: 突然想到,或許只有真實犯罪紀錄才有可能被稱為「來自神的挑戰書」?即使所謂「紀錄」也有虛構的成分在裡頭XD
Faker(冒業)
@faker102
Mon, Jul 25, 2022 6:01 AM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 這裡要補充一下,飯城的區分是透過比較昆恩作品的挑戰書以及其他日本作家如高木彬光作品的挑戰書。
而昆恩作品由第一作《羅馬帽子的秘密》開始,設定上是「偵探昆恩本人將他破過的案子寫成小說手稿,再於晚年由他的朋友J.J. McC.公開出版」,「來自未來的挑戰書」正是由此而來。
至於其他日本作家因為沒有這個設定,使得「向讀者的挑戰書」基本上沒有任何語境,因此便大致當成是作者對於作品中虛構謎團公平性的宣言,故此叫「來自神的挑戰書」。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Mon, Jul 25, 2022 6:11 AM
Faker(冒業)
: 感謝補充,難怪你前面說「來自神的挑戰書」是知道一切的作者所寫的虛構作品。我一開始以為是基於真實犯罪所改編,但不脫離真實發生情況的那類作品。
載入新的回覆
除了正式宣傳也另開一個噗談談《孤島的來訪者》這本書。
我覺得最好玩的設計是它保留了「麥斯達.賀勒向讀者的挑戰書」,而且運用得非常有趣。
詳細不能爆雷,我只講可以講的(而且這段因為篇幅問題並沒有收錄在解說文裡):
飯城勇三的評論集《エラリー・クイーン論》(艾勒里.昆恩論)特別有個一章節討論「向讀者的挑戰書」。
飯城區分了「來自神的挑戰書」與「來自未來的挑戰書」兩種。
前者是知悉一切的作者所寫的(作品通常虛構),後者則是在偵探破案之後,把案件寫成小說時寫的。
他認為昆恩屬於後者,而實際上昆恩的推理是否和案件真相一致其實不重要,讀者要猜的是「昆恩的推理」而不是真相,因而不會產生「後期昆恩問題」。
麥斯達.賀勒作為超時空並且是來自未來的存在,那「麥斯達.賀勒向讀者的挑戰書」,究竟是「來自神的挑戰書」,還是「來自未來的挑戰書」呢?
這實在值得深思。
換言之,「來自神」必須是「唯一神」,「真相」才是最穩健的,假如神多於一個,「真相」便會失去著力點。
因此我覺得方丈貴惠的設計很有深入去討論的空間。
「半神」是由特殊設定推理開放出來的全新領域,這是以前建基寫實背景的推理小說沒有的。
而方丈的設計所有趣之處正是令人反思該怎樣量度。
而昆恩作品由第一作《羅馬帽子的秘密》開始,設定上是「偵探昆恩本人將他破過的案子寫成小說手稿,再於晚年由他的朋友J.J. McC.公開出版」,「來自未來的挑戰書」正是由此而來。
至於其他日本作家因為沒有這個設定,使得「向讀者的挑戰書」基本上沒有任何語境,因此便大致當成是作者對於作品中虛構謎團公平性的宣言,故此叫「來自神的挑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