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溺魚
【閱讀紀錄】《特搜!臺灣都市傳說》
讀嘛讀嘛
特搜!臺灣都市傳說

聽了作者在「偷聽史多利」上以人文社會的研究角度談論都市傳說,這樣看起來,每個傳說背後是反應了當下社會普遍的焦慮、恐懼等等,感覺「都市傳說」是某個時期廣為流傳的記憶變形產物,因而對此書產生興趣。
‎在 Apple Podcasts 上的《偷聽史多利 Talking Story》:EP.172|都市傳...
溺溺魚
每一篇文章開頭都是該都市傳說廣為流傳的版本,接著它盛行的時空背景,大多是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或價值觀轉變的衝擊,然後是人們可能解讀的方式讓都市傳說成形的過程。

有的都市傳說反映了某種恐懼焦慮,但有的都市傳說卻是在一場天災人禍的悲劇後尋求心靈安慰,比如書中第一則傳說〈空難後接到靈異電話?華航空難都市傳說〉。

我非常喜歡作者對靈異電話傳說下的結語,「藉由這樣的想像,我們能夠記憶,記憶起那些我們看到新聞時曾經有過的感情。即便記憶已經失真,但或許正是透過這種失真的記憶形式––都市傳說––可以保留我們對於災難的震驚與哀傷。」(第38頁)
溺溺魚
另一則讓我感觸深刻的都市傳說是〈「日據刑場」哪有這麼多?靈異傳說的政治性〉。這則都市傳說是我的生活部分,國小時期愛看的鬼故事書中,只要地點是臺灣學校最常見的就是日據時代刑場元素,讓我產生日治時期經常有人人頭落地的印象,進而感覺日治時期是倍受壓迫的恐怖統治。

高中時,學校有一位日籍老師在課堂上思考著是要用「日據時代」或「日治時代」來說明某段歷史時,我直接回答:「兩個都一樣啊。」沒想到,老師用極其嚴肅語氣說:「它們不一樣。」

現在的我能理解老師口中的不一樣。「據」是先有某個主權存在而被後來到的人強行奪走才會使用的,而這也會形塑一個人對「歷史」的解讀方式。
溺溺魚
所謂的日據刑場其實是白色恐怖的遮羞布。國民黨實施戒嚴時期的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放過其一的暴行,即使在解嚴後依然被以扭曲失真的方式「記憶」。作者從史實資料進行的事實還原,感覺就像是京極堂的「除魅」。

關於都市傳說背後隱藏的政治性,讓我想起國家地理頻道有一檔節目「不想去的詭地方」,主持人Robert Joe會收集亞洲各國頗負盛名的鬼故事,然後到當地探訪該地區的歷史與社會文化,進而了解鬼故事的起源為何,他在片頭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我認為一個有著許多鬼故事的地方,經常是由真正的恐懼或悲劇引發繪聲繪影的鬼故事」。
溺溺魚
這個節目有來臺灣喔。

Robert Joe收到一則來自綠島飯店業者的故事,業者說有六個人來到此地探訪某個洞穴並堅持裡面埋藏黃金,結果在裡面挖到許多人類骨骸。主持人先到臺灣本島採訪道教相關人士,因為他想從臺灣的宗教文化當切入點,來了解當地人會如何看待與解讀這個故事,最後他挖出了白色恐怖的歷史。

國家地理頻道 不想去的詭地方
溺溺魚
〈「魚肉好吃嗎?」開口說話的人面魚〉是人「看圖說故事」的產物。這則傳說有張模糊的照片,老實說,我沒有從被吃到一半的魚身上看到像人臉的東西,即使有,感覺跟烤土司出現耶穌的臉差不多。

……人腦善於辨識人臉的機制,所以人類在平凡無奇的魚肉上看到了「人臉」。然後,又因為1990年代的人們相信「照片上能看見靈異」,所以在平凡無奇的人頭魚照片中,「發現」了靈異的妖魚。」(第266頁)

人腦的人臉辨識功能引發的恐懼有被應用在輕小說《裏世界遠足 1》的〈二月車站〉,主角遭到看起來像是人臉集結體的怪異攻擊,但仔細看卻發現那其實是斑點,書中對此有較詳細的說明:「記得這叫擬像現象。在人類的大腦裡,有著辨識人臉的機制。由於辨識人臉一事相當重要,因此只要有三個點組成三角形,就很容易被當成是一張臉。」(第188頁)
溺溺魚
擬像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我在維基查到的資料,不曉得是不是書中的擬像現象。

大腦這樣辨識臉孔
《科學人》雜誌有相關的文章。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