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Jun 29, 2022 12:11 AM
Wed, Jun 29, 2022 12:27 AM
17
3
當男人「受傷」時:為何男性情感需求遭拒,總會「見笑轉受氣」? | V太太 | 鳴人堂
內文節錄:
簡言之,面對拒絕自己的女性,男性可能選擇貶低她們的知識或能力,亦或批評她們的道德水準。更白話一點地說,對於某些男性來說,會拒絕自己的女性,不是「不懂」,就是「不善良」。不管在之前的對話中,女方是否已經足夠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場與意見,男性似乎都還是會認為,自己或許有可能改變、教化對方——如果教化無可能,自己則有義務讓女方明白她們的道德缺失。
性別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28 AM
然而,為什麼某些男性如此難以直面女性的拒絕呢?父權社會推崇並仰賴一對一的異性戀關係,也透過維持關係中的性別互動模式來維持整體的性別權力階序及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再生產關係。為此,男性被鼓勵、甚至強制在性別關係中扮演強勢、主導與支配之角色。於是,信仰並內化這項規範的男性相信自己必須是在關係中作決定、左右關係進展和方向的一方,而當女性拒絕男性的指揮時,男性便可能覺得自己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同時,男性也被教導要「鍥而不捨」。一方面父權社會藉著不鼓勵女性表達意見、貶低太過有主見的女性,來打造一種女性的反應「並不誠實」(亦即所謂的口嫌體正直、說不要就是要)的假象。另一方面,男性的「不放棄」與執著被視為陽剛氣質的展現。因此許多男性被鼓勵不要輕易地接受拒絕,要相信只要自己夠「堅持」,皇天終究不會辜負苦心人。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28 AM
更進一步來說,父權社會賦予了男性擁有並表達知識與意見的資格,與此相對地,女性精通知識、表達意見、和自我決定的能力則受到懷疑。這尤其顯示在,當女性的意見和決定不符合男性期待、甚至挑戰男性權威時,父權社會便經常會透過徹底否定女性的能力與資格,好推翻這些意見與決定。換言之,當女性拒絕男性時,這樣的意見往往不被視為具有任何正當性,因此亦沒有尊重的必要,而是需要被改變。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29 AM
內文節錄:
陽剛的男性不能輕易地感到受傷,也不應該產生如失落、沮喪、不安和難過等陰柔的情感。這造成了兩種可能的結果:陌生與拒絕。前者指的是,男性因為不被允許感受這些情緒,所以對它們極度不熟悉,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陳述自身感受,更無從面對與處理,只能予以掩埋。
正因為這些感受如此陌生,加上男性被鼓勵要排拒、克服、擺脫與無視這些感受,好證明自己確實是屬於陽剛階級的「真男人」,故而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會試圖轉化,以一種相對陽剛的方式予以表達:這包括把情緒的責任轉移到他者身上,或是用攻擊的方式予以發洩。更進一步來說,攻擊的表達方式又可以再次強化男性的控制與支配感,鞏固他們對自身陽剛氣質的信心。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29 AM
簡言之,父權社會給予男性的資格感和陽剛要求,讓男性認定當自己有情感需求時,女性有義務給予回應,拒絕並不是一個正當的選項,而男性也不應該坦然接受拒絕,才是合格的陽剛表現。
與此同時,資格感與陽剛崇拜的結合也使得男性在拒絕面前有著高度的脆弱性,無力想像、承接,與回應。只是如此的脆弱性更與陽剛氣概相違背,因此必須被加倍地掩飾與否定,而最終消解這種脆弱性——以及擔心自己如果不小心表現出脆弱就會成為不合格男性,並遭到陽剛社群排斥的焦慮——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其轉變成憤慨、怨懟,及對他人的貶低和攻擊。在最極致的情況中,這些攻擊可能超越言語,演變成具體、甚至可以致死的肢體暴力,如同我們在這次唐山事件中所看到的一樣。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0 AM
陽剛崇拜如何傷害男性
因此我們可以說,男性無法接受拒絕,其實並不是男性個人意願的問題,或單以「噁男」這類標籤就可以解釋的現象。然而,這亦非是說女性有責任去無條件體諒男性之脆弱——對女性施以這樣的道德義務並不正當,也不正義。
但我們應該看見,父權社會的性別規範其實一直在傷害男性,並合理化男性對女性之傷害。當男性持續被困在這種僵化的陽剛性別想像中,他們就不得不為了滿足陽剛社群的要求、為了讓自己成為「合格男人」、而服從於特定的行為規範與互動文本。他們也沒有機會面對、探索自己的各種情緒反應,並進一步尋找不同的處理方式。當男性成為自身陽剛期許和情緒枷鎖的囚犯時,便可能更不加思索地將責怪、傷害女性視為理所當然的出口7——儘管那從來不是解方。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1 AM
Facebook
內文節錄:
首先「擅於情感表達」這件事情本來就是父權加諸給女性的特殊道德義務。其次,男性不擅於社交這件事情是對男性的一種傷害,但也是一種特權,因為它代表的是男性通常不會因為這個情感上的冷漠而遭受譴責。換句話說,這個「不擅」得以一直持續,有時候是確實可能是因為沒有學習機會,但另一些時候是因為這種「不擅」可以一直被體貼跟原諒(請看一下柯文哲就知道了)。
最後很白話地說就是,第一,不擅於社交的男人選擇去「入侵」的對象是誰?普遍的是女性,而不是跟他們一起打球的男人,為什麼?第二,不擅於社交、沒有朋友的女性亦有之,但是不擅社交的女人並不會因此就去騷擾男性(或至少比例較低)。因為這是性別權力位階的問題。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2 AM
內文節錄:
我之所以認為這種「學習論」有那麼一點點危險的原因在於,第一,我們必須警覺,這種「理想行為典範」裡是不是又有了性別差異,甚至很多時候可能是回應了某種父權想像,去打造一種特定的理想男性/女性形象。比方說以前我們認為主動幫女伴點餐的人是霸氣紳士,現在認為你要讓對方先表達如果對方不確定時再「補位」。誠然,後者確實可能是比較多人偏好的方式(但其實也不是一定),所以我也不是反對這種行為。
但我擔憂的是,鼓勵這種行為的同時,我們還是在打造一種,這樣才是「理想好男性」的想像,而這個理想與否仰賴的仍是男性是否能在女性面前加分,是否能夠在求偶市場上展現「實力」,那這說到底,就還是服從了父權社會那一套,以婚家成就來證明自身價值的規則呀。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3 AM
內文節錄:
第二,這種學習論常常把人際互動想像成一種相對同質的過程,但偏偏就不是。人跟人都不一樣,在某些「美德」相對普世的同時,也有一些東西更細微、更具有差異性。比方說我們很久以前因為討論過剝蝦這件事情,有些人覺得幫女伴剝蝦很體貼,有些人討厭別人碰自己的食物。說到底這跟個人的個性、兩個人的關係、當下的場景都會有關,很難一概而論。
而這個的反面就是,每個人的「雷點」也不一樣。所以人際互動之中其時會有很多出乎意料跟一頭霧水,會有摩擦、衝突與不安挫折。而老實說,我們是不可能去徹底規避這些負面的人際經驗的,比較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去理解跟回應這些負面經驗。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3 AM
而承上,我覺得學習論最大的風險是,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認真學了,卻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呢?如果他每件事情都「做對了」,但卻還是遇到了一次難得的、負面的異性相處經驗呢(可能是因為對方人品不好,可能是因為兩個人性格不合,可能兩人當天狀態都不對)?這會不會反而造成更大的挫折感?
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能「學」,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種相對直接的指引,可以給予某種立即的方向與幫助,但是我們真正該學的,可能不是特定的行為步驟與模式,而是怎麼在人際互動裡傾聽、表達、協商,怎麼面對各種意料之外與理所當然,怎麼吵架又怎麼修復。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3 AM
那要達成這種學習,第一是要先理解性別角色規範和父權社會的資格特權如何左右我們的性別互動,第二是要認識自己的性格與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可能受到哪些結構因素左右),第三是我們也得承認,有些時候別人就是有可能不喜歡自己,有時候有些人就是合不來,因為人跟人的相處就是這麼煩人的東西。而我們可以練習的,其實不(只)是讓喜歡發生,更是去理解這個不喜歡。這又包括了,我們如何平和地表達自己的不喜歡,然後如何平和地接受自己不被喜歡。
當然這些事情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都很難,而且沒有人喜歡經歷這種挫折感,但試圖去迴避所有的挫折感,其實最後帶來的往往是最巨大的挫折啊。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4 AM
-----------------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6 AM
只要講到異性戀男女,她的論述就正常了……
我覺得滿有意思的是,她論述裡的這段:
簡言之,父權社會給予男性的資格感和陽剛要求,讓男性認定當自己有情感需求時,女性有義務給予回應,拒絕並不是一個正當的選項,而男性也不應該坦然接受拒絕,才是合格的陽剛表現。
與此同時,資格感與陽剛崇拜的結合也使得男性在拒絕面前有著高度的脆弱性,無力想像、承接,與回應。只是如此的脆弱性更與陽剛氣概相違背,因此必須被加倍地掩飾與否定,而最終消解這種脆弱性——以及擔心自己如果不小心表現出脆弱就會成為不合格男性,並遭到陽剛社群排斥的焦慮——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其轉變成憤慨、怨懟,及對他人的貶低和攻擊。在最極致的情況中,這些攻擊可能超越言語,演變成具體、甚至可以致死的肢體暴力,如同我們在這次唐山事件中所看到的一樣。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12:38 AM
拿來分析男跨女對跨運的反應,也無違合之處啊。
戀花🦄能量管理大師
@tngs20726
Wed, Jun 29, 2022 3:05 AM
但V覺得是女人不受教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Jun 29, 2022 3:07 AM
戀花🦄能量管理大師
: 她遇到跨運就站在男跨女這邊了。大概是女性已經不夠進步了吧。
(ง •̀_•́)ง陌言律だよ
@Lexapro10mg
Mon, Jul 18, 2022 11:14 AM
Mon, Jul 18, 2022 11:15 AM
不想被拒絕的其中一個原因可以討論到有毒陽剛問題,但是有毒陽剛不是養出不想被拒絕的人的唯一方法,有沒有一種可能,V太自己也不能接受被拒絕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Mon, Jul 18, 2022 1:38 PM
aleonayagami
: 她的論述立場是父權結構底下,男性容易依循此結構壓迫女性,這點沒有問題;但她置換為「女性容易依循此結構壓迫男跨」,就大有問題,事實上壓迫的源頭都是父權,而只要是生理男性,就容易依此結構壓迫女性。
只要男跨未術,管他心裡跨什麼,那就是男人。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Mon, Jul 18, 2022 1:40 PM
(ง •̀_•́)ง陌言律だよ
: 女性一旦擁有權力或為了爭奪權利(就v太來說是她的論述),反過來成為父權幫兇壓迫女性本是常態,只是或許她不承認吧。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Mon, Jul 18, 2022 1:43 PM
aleonayagami
: 她應該照舊會視而不見吧。在她心裡跨性別是比女性還弱勢的小可憐。
(ง •̀_•́)ง陌言律だよ
@Lexapro10mg
Mon, Jul 18, 2022 1:46 PM
我覺得父權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想到"都是男人",但實際上就是在講獨握權力/利與特權的問題,我有時候都在想這樣侃侃而談的人是不是也沒發現到自己特別沉浸在這種誰該有權利的說教中
載入新的回覆
內文節錄:
簡言之,面對拒絕自己的女性,男性可能選擇貶低她們的知識或能力,亦或批評她們的道德水準。更白話一點地說,對於某些男性來說,會拒絕自己的女性,不是「不懂」,就是「不善良」。不管在之前的對話中,女方是否已經足夠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場與意見,男性似乎都還是會認為,自己或許有可能改變、教化對方——如果教化無可能,自己則有義務讓女方明白她們的道德缺失。
性別
同時,男性也被教導要「鍥而不捨」。一方面父權社會藉著不鼓勵女性表達意見、貶低太過有主見的女性,來打造一種女性的反應「並不誠實」(亦即所謂的口嫌體正直、說不要就是要)的假象。另一方面,男性的「不放棄」與執著被視為陽剛氣質的展現。因此許多男性被鼓勵不要輕易地接受拒絕,要相信只要自己夠「堅持」,皇天終究不會辜負苦心人。
陽剛的男性不能輕易地感到受傷,也不應該產生如失落、沮喪、不安和難過等陰柔的情感。這造成了兩種可能的結果:陌生與拒絕。前者指的是,男性因為不被允許感受這些情緒,所以對它們極度不熟悉,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陳述自身感受,更無從面對與處理,只能予以掩埋。
正因為這些感受如此陌生,加上男性被鼓勵要排拒、克服、擺脫與無視這些感受,好證明自己確實是屬於陽剛階級的「真男人」,故而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會試圖轉化,以一種相對陽剛的方式予以表達:這包括把情緒的責任轉移到他者身上,或是用攻擊的方式予以發洩。更進一步來說,攻擊的表達方式又可以再次強化男性的控制與支配感,鞏固他們對自身陽剛氣質的信心。
與此同時,資格感與陽剛崇拜的結合也使得男性在拒絕面前有著高度的脆弱性,無力想像、承接,與回應。只是如此的脆弱性更與陽剛氣概相違背,因此必須被加倍地掩飾與否定,而最終消解這種脆弱性——以及擔心自己如果不小心表現出脆弱就會成為不合格男性,並遭到陽剛社群排斥的焦慮——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其轉變成憤慨、怨懟,及對他人的貶低和攻擊。在最極致的情況中,這些攻擊可能超越言語,演變成具體、甚至可以致死的肢體暴力,如同我們在這次唐山事件中所看到的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說,男性無法接受拒絕,其實並不是男性個人意願的問題,或單以「噁男」這類標籤就可以解釋的現象。然而,這亦非是說女性有責任去無條件體諒男性之脆弱——對女性施以這樣的道德義務並不正當,也不正義。
但我們應該看見,父權社會的性別規範其實一直在傷害男性,並合理化男性對女性之傷害。當男性持續被困在這種僵化的陽剛性別想像中,他們就不得不為了滿足陽剛社群的要求、為了讓自己成為「合格男人」、而服從於特定的行為規範與互動文本。他們也沒有機會面對、探索自己的各種情緒反應,並進一步尋找不同的處理方式。當男性成為自身陽剛期許和情緒枷鎖的囚犯時,便可能更不加思索地將責怪、傷害女性視為理所當然的出口7——儘管那從來不是解方。
首先「擅於情感表達」這件事情本來就是父權加諸給女性的特殊道德義務。其次,男性不擅於社交這件事情是對男性的一種傷害,但也是一種特權,因為它代表的是男性通常不會因為這個情感上的冷漠而遭受譴責。換句話說,這個「不擅」得以一直持續,有時候是確實可能是因為沒有學習機會,但另一些時候是因為這種「不擅」可以一直被體貼跟原諒(請看一下柯文哲就知道了)。
最後很白話地說就是,第一,不擅於社交的男人選擇去「入侵」的對象是誰?普遍的是女性,而不是跟他們一起打球的男人,為什麼?第二,不擅於社交、沒有朋友的女性亦有之,但是不擅社交的女人並不會因此就去騷擾男性(或至少比例較低)。因為這是性別權力位階的問題。
我之所以認為這種「學習論」有那麼一點點危險的原因在於,第一,我們必須警覺,這種「理想行為典範」裡是不是又有了性別差異,甚至很多時候可能是回應了某種父權想像,去打造一種特定的理想男性/女性形象。比方說以前我們認為主動幫女伴點餐的人是霸氣紳士,現在認為你要讓對方先表達如果對方不確定時再「補位」。誠然,後者確實可能是比較多人偏好的方式(但其實也不是一定),所以我也不是反對這種行為。
但我擔憂的是,鼓勵這種行為的同時,我們還是在打造一種,這樣才是「理想好男性」的想像,而這個理想與否仰賴的仍是男性是否能在女性面前加分,是否能夠在求偶市場上展現「實力」,那這說到底,就還是服從了父權社會那一套,以婚家成就來證明自身價值的規則呀。
第二,這種學習論常常把人際互動想像成一種相對同質的過程,但偏偏就不是。人跟人都不一樣,在某些「美德」相對普世的同時,也有一些東西更細微、更具有差異性。比方說我們很久以前因為討論過剝蝦這件事情,有些人覺得幫女伴剝蝦很體貼,有些人討厭別人碰自己的食物。說到底這跟個人的個性、兩個人的關係、當下的場景都會有關,很難一概而論。
而這個的反面就是,每個人的「雷點」也不一樣。所以人際互動之中其時會有很多出乎意料跟一頭霧水,會有摩擦、衝突與不安挫折。而老實說,我們是不可能去徹底規避這些負面的人際經驗的,比較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去理解跟回應這些負面經驗。
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能「學」,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種相對直接的指引,可以給予某種立即的方向與幫助,但是我們真正該學的,可能不是特定的行為步驟與模式,而是怎麼在人際互動裡傾聽、表達、協商,怎麼面對各種意料之外與理所當然,怎麼吵架又怎麼修復。
當然這些事情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都很難,而且沒有人喜歡經歷這種挫折感,但試圖去迴避所有的挫折感,其實最後帶來的往往是最巨大的挫折啊。
我覺得滿有意思的是,她論述裡的這段:
簡言之,父權社會給予男性的資格感和陽剛要求,讓男性認定當自己有情感需求時,女性有義務給予回應,拒絕並不是一個正當的選項,而男性也不應該坦然接受拒絕,才是合格的陽剛表現。
與此同時,資格感與陽剛崇拜的結合也使得男性在拒絕面前有著高度的脆弱性,無力想像、承接,與回應。只是如此的脆弱性更與陽剛氣概相違背,因此必須被加倍地掩飾與否定,而最終消解這種脆弱性——以及擔心自己如果不小心表現出脆弱就會成為不合格男性,並遭到陽剛社群排斥的焦慮——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其轉變成憤慨、怨懟,及對他人的貶低和攻擊。在最極致的情況中,這些攻擊可能超越言語,演變成具體、甚至可以致死的肢體暴力,如同我們在這次唐山事件中所看到的一樣。
只要男跨未術,管他心裡跨什麼,那就是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