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熊☣深愛系
其實討論這個問題很讓我胃痛,前陣子我才剛好在吶喊韓漫模式,在大量產業化的作法下,也逐漸找出韓系獨有的公式+手機式閱讀的獨得先機,看到有人做了一連串整理與報導覺得很棒><
月亮熊☣深愛系
日漫就是太束縛於翻頁式的框架,所以就算電子化也難跳脫;而韓漫並沒有被這個框架影響太深,所以條漫形式發展得比較成功,在節奏上、分鏡上,兩者也都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這是我個人的感受啦)
月亮熊☣深愛系
條漫的興起,不是故事本質的問題,是載體與表現形式有沒有配合到TA的問題。
月亮熊☣深愛系
「傳統紙本可以在好幾章之後才有爆點,但條漫會希望一話之內有好幾個『小勾子』,在結尾有個『大勾子』,」因應不同類型漫畫,「勾子」指的是笑點、埋哏、懸疑或有趣的橋段,「這也是因應使用者習慣,黃金6秒之間隨時要有引子,讀者下一話才會想回來。」
→其實我覺得現在頁漫也是這樣了啦,很多推特上的4P漫畫就是用來試水溫跟快速達到高概念的練習XD
月亮熊☣深愛系
但台灣漫畫產業環境和韓國還是有體質上的不同,最大落差,就是「產能」。韓漫產製如流水線,網漫平台與漫畫工作室合作,從企劃、編劇、繪製、上色都分工進行,甚至將部分工序委外給成本較便宜的國家。盧俊偉坦言,台灣目前的漫畫產製流程如「家庭手工業」,通常是漫畫家一個人畫、頂多找個助手,速度跟不上。
→產能、產量、工廠化,都還沒能達到一個穩定的數字,不過韓國做條漫也是做了20年,只能說這東西真的很需要時間培育與投資($$$$$)...光是「有做就好」的心態遠遠不夠,還得有「商品外銷」的野心與規模
月亮熊☣深愛系
市場是這樣,先想辦法產出就對了,哪怕是大量垃圾,這個產出垃圾的過程就可以推動與活絡相關產業,拆步驟、資料庫建立、SOP化、合作編劇...等等,都是靠這些大家看不到的過程在堆疊技術的。
所以前陣子有人問我「為什麼都要IP化」,因為IP化是維持產業動能的方法之一;日本找新人漫畫家接案改編新人輕小說,也不管是否大量免洗劇情,反正就是丟下海去練筆練技術,光這個改編做下去就能讓很多產業持續前進。
不過這也是到市場穩定一個階段後才能看見的現象XD
月亮熊☣深愛系
這樣一想,盧俊偉那句:政府一定支持,「但最後還是讀者和市場決定一切。」背後是什麼意思?我覺得滿有趣的呵呵。

剩下有些想法跟愛國與本土價值有關,我就收在心底不談論了。大家可以自己搭配蓋亞那篇品味品味。
月亮熊☣深愛系
《T子%%走》在日本一刷6,000本,即便在台灣已算暢銷,也要五刷才達到這個數字
月亮熊☣深愛系
看安古蘭那篇,其實就是「台灣單兵優秀,但達到現象級需要的是團體戰」。團體戰是什麼,產業啊。法舒婁其實也講得很直白了QQ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