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會說什麼,做什麼,那又何必說話呢?語言並不只用來溝通,同時也是行動的方式。有些話本身就代表行動,像這類言語光是知道要說什麼話是不夠的,就好像,婚禮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等一下一定會聽到「現在我正式宣布你們成為夫妻」,可是一定要等到牧師親口說出那句話,婚禮才算完成。
所有的語言都是一種行動,說話並不是為了溝通,而是為了實踐未來。
妳一生的預言:電影「異星入境」原著小說 - 姜峯楠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妳一生的預言|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by Ted Chiang 姜峯楠
book ebook 科幻六月 spoiler
新新
最喜歡的應該是第一篇同名短篇〈妳一生的預言〉和最後一篇〈看不見的美|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形式和內容都讚。
全書各篇除了廣義的科幻,更探向神學、宗教、數學、物理、神話、語言學與哲學的領域,幾篇看完之後都讓我想了又想,這大概就是我為什麼想看科幻作品。
新新
此外雖然沒有特別愛看作者出來說明故事,不過這本短篇集收錄的故事筆記蠻好看,節錄一段⬇⬇
新新
關於這篇故事的主題,我想應該沒有比寇特.馮內果為《第五號屠宰場》二十五周年紀念版所寫的序文更簡潔有力的總結了:「史蒂芬.霍金⋯⋯認為記憶未來是如此迷人,卻又如此遙不可及。然而,對如今的我來說,記憶未來簡單得有如兒戲。在嬰兒時期,孩子們是那麼無助,只能依賴你,但我知道他們未來會是如何,因為現在他們都已經是大人了。我知道我最親近的朋友們將面臨什麼終局,因為他們多數都已退休,或已死去⋯⋯對史帝芬.霍金,還有那些比我年輕的人們,我只能說:耐心等候。總有一天,未來自然會來到你腳邊躺下。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未來都了解你,愛你,就像一條忠心的老狗。」
新新
然後第一百次抱怨電子書封面書腰好大一塊,書友說很像一張獎狀(真的 XD
https://images.plurk.com/p620issF6eRKvoDLLFnzL.jpg https://images.plurk.com/5s2s6FC1q4l84GV9t04kLU.jpg https://images.plurk.com/3fhXnXLK5MifcROPGY4FRv.jpg
雖然書封本身也不算好看啦,之前看過一組很美的原文封面
https://images.plurk.com/2rjOit5bq0M8Jf6CkdZk7D.jpg https://images.plurk.com/xiKjSHzbZP9jF0RMyVLmm.jpg
新新
妳一生的預言 台灣還沒有出中文版的時候先在網路上看過卡蘭坦斯自翻的版本,之後看了兩三次電影 Arrival ,回頭打開鸚鵡螺的正式中文版還是好好看~
喜歡書裡面慢慢讓主角因為學習新語言而改變思考的方式,讓我第一次懂費瑪原理可以這麼哲學。小說收尾有種餘韻燃燒的美,那和電影的視覺衝擊很不同,雖然人類畢竟是視覺的動物,可是文字還是可以堆疊出越想越心折的了悟。
新新
對我來說,小說和電影最大的差異在於小說保留了一個問句的空間,但面向大眾的商業電影則把“Why Are They Here”寫在海報上,把回歸於個人的體驗推向促進世界團結這個明確的意義,商業上,沒有模糊地帶。
儘管我對於小說和電影的喜愛仍歸結到同樣的核心,不過尤其在2022的現在更加感受到訴諸於世界強權良心的期望多麽不得不,以及天真,想想有時候製作團隊未必不懂這一切,但仍想祈願,希望我們就像看過永恆全史的人一樣,收下七腳族的禮物,絕不做出任何跟未來牴觸的事。
新新
📖書摘
新新
一七七〇年,庫克船長的「奮進號」來到澳洲,沿著昆士蘭海岸航行。庫克讓幾個水手留在船上維修,自己帶了一支探險隊上岸去找當地的土著。他們看到一種動物到處跳來跳去,肚子上有一個袋子,裡面裝著幼獸。有個水手指著那種動物,問土著那是什麼東西。土著回答:「kanguru」(袋鼠)。從此以後,庫克船長和他的水手就用那個字眼來稱呼那種動物。不過後來,他們很快就搞清楚了,土著說「kanguru」,其實是在說「你在說啥」。

每年在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我都會跟學生說一次那個故事。不過事後我還是會跟學生解釋,這個故事幾乎已經被證實是捏造的,但無論如何,那確實是個經典級的笑話。
新新
我曾經聽一位喜劇女演員講過一個笑話。她是這樣說的:「我沒把握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要生孩子。我有一個朋友已經有孩子,於是我問她:『假設我有孩子。萬一他們長大了,人生出了什麼問題,結果全怪到我頭上,那怎麼辦?』她大笑說:『萬一?什麼叫萬一?』。」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笑話。
新新
「他巴不得我還是個小女孩。自從我長出胸部之後,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呃,妳長大了,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驚嚇。給他點時間吧,他會適應的。」
「已經那麼多年了耶,媽。還要等幾年啊?」
「等到我自己的老爸能適應我長出胸部的時候,妳爸爸就會適應了。」
新新
有沒有可能用一種非口語的語言來思考呢?這個構想一直令我十分著迷。我有一個朋友,父母都是聾子,所以他從小到大都只用美國手語。他告訴我,他思考的時候,常常不是用英語,而是用美國手語。
我曾經很好奇,用手語在腦海中編碼,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腦海中浮現的不是聲音,而是一雙想像的手,那是什麼感覺?
新新
「呃,『最短』這個字眼恐怕是一種誤導。妳要知道, 費馬最短時間原理 ,剛剛我說得並不完整。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光前進的路線,會比其他任何一種可能的路線花更多的時間。更準確的說法是,光前進的路線永遠是一種『極值』路線,不是最短的時間,就是最長的時間。極大值和極小值在數學上有共同的屬性,這兩種情況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示。所以,準確的說,費馬原理不是最短時間原理,而是現在眾所周知的『變分原理』。」
新新
「妳一定會自然而然把光線折射想成是一種因果關係。光線照射到水面是因,改變方向是果。其實,妳會覺得費馬原理怪怪的,是因為那個原理說,光線行進的路線,是由最後的目的地來決定。那聽起來彷彿上帝發布了一條戒律給光線:『你必用最少或最多的時間抵達你的目的地』。」
新新
那一天,蓋瑞第一次跟我解釋費馬原理的時候曾經提到,幾乎每一個物理定律,都可以說是一種變分原理。然而,人類思考物理定律的時候,總是習慣從 因果 的角度來處理。
新新
有些物理屬性是七腳族覺得很容易懂的,例如「作用力」,或是另外一些必須透過積分才能解釋的屬性。
而這些屬性,必須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出現。當你要解釋某個事件的時候,這些屬性會引導你從 目的論 的角度去解釋。也就是說,當你從頭到尾觀察整個事件,你就會發現事件有一個目標必須達成:極大值或極小值的目標。而且,你必須知道事件的起點和最終的結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也就是說,你必須知道事件的結果,整個事件才會開始。
新新
我們這個宇宙就像一種文法非常模糊的語言。任何一種物理現象就像是一句話,可以解釋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種是因果論,一種是目的論。這兩種意思都是對的。

這種狀況,就像那幅很有名的錯視藝術圖。從某個角度看,那幅畫是一個漂亮優雅的女人,畫中的她,視線刻意避開觀賞者。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那幅畫變成一個長著鷹鉤鼻的醜陋老太婆,下巴低垂貼在胸口上。所以,自由存在或不存在,就像那幅畫,兩者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兩者都是真實的,只不過,你沒辦法同時看到兩種圖。

同樣的,預知未來和自由意志,這兩者也是無法共存的。從前,我能夠自由選擇,所以我就不可能預知未來。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了,現在,我已經能夠預先看到未來,所以我絕不可能做出任何會跟未來相牴觸的事,包括告訴別人我所知道的未來。
新新
既然七腳族已經知道自己會說什麼,做什麼,那他們又何必說話呢?這是很合理的問題。只不過,語言並不只是用來溝通的,它同時也是行動的一種方式。根據言語行為理論,有些話本身就代表行動,說話的人只要說出那句話,就等於付諸行動。
像這類本身就代表行動的言語,光是知道要說什麼話是不夠的,就好像,婚禮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等一下一定會聽到「現在我正式宣布你們成為夫妻」,可是一定要等到牧師親口說出那句話,婚禮才算完成。像這種本身就代表行動的話,說了才等於做了。
對七腳族來說,所有的語言都是一種行動。他們說話並不是為了溝通,而是為了實踐未來。
新新
新新
巴比倫之塔
巴別塔之犬取了神話中語言的部分,巴比倫之塔則專注在塔,透過極致長的工藝見証上帝真是蠻實用主義。

智慧的界線
呃,畫面太共感有點不適合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看。

除以零
通常喜歡跟數學有點關係的故事,但這個短篇好像得再看一次才行。
新新
七十二個字母
可能是我最不喜歡的一個故事,不過西方民間譚(姑且這麼稱呼)中對於「名字」「本名」的重視經常成為科幻故事的重要元素挺有趣的,印象中勒瑰恩奶奶的短篇集也有類似元素的故事

人類科學的演化
最短而且體裁也特殊的一篇。

上帝不在的地方叫地獄
再放一下故事筆記:《約伯記》有一點始終讓我覺得很不滿意──神最後竟然獎賞了約伯。暫且先不論失去的孩子能不能被新的孩子替補,上帝為什麼要把財產還給約伯?為什麼故事的結局如此美滿?善並不一定有善報,壞事同樣會發生在好人身上,是這部典籍最重要的訊息之一。約伯接受了所有磨難,展現出真正的美德,最後卻得到了上帝的獎賞?這不是讓訊息被打了折扣嗎?
新新
看不見的美
用紀錄片的方式探討外表的影響:如果能透過科技排除美醜的判斷,你會希望採用還是反對?
新新
新新
不知道該接著看姜峯楠的呼吸還是劉宇昆的隱娘
Beck🍥調整中
呼吸好好看
新新
Beck🍥調整中 : 謝謝 B 董鼓勵,現在同時看境界觸發者和呼吸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