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her 埃忒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佛洛依德的么女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也曾說過,在倫敦大轟炸(The Blitz)期間,母親如何向孩子說明狀況,將會決定孩子是否感到不安。據她在戰爭期間的觀察,倫敦大轟炸結束後,有些孩子因為恐懼而夜不成眠,卻也有些孩子順利克服戰爭的陰影,繼續開心地玩耍。⋯⋯母親以什麼樣的態度接受不安、面對不安,將會成為決定孩子精神狀態穩定與否的重要標準。

埃忒閱讀
Aither 埃忒
原生家庭跟伴就有這種差異。

父母面對許多事總是感到不安、焦躁、易怒,例如出門遲到的時候我爸會一直喊著:緊呢!緊呢!(台語)趕快!在忙什麼?怎麼那麼慢?糟了!;我媽會說:好了嗎?快一點!騎車也會很慌張;至於伴,她會照平常節奏打理好衣服、整理好東西、慢慢走、小心開車、提醒我跟對方說一聲會晚到。

跟伴在一起我總是感到安心。跟她經歷遲到也會學到遲到沒有想像中可怕,不需要把遲到災難化。

我曾問她:遲到妳不緊張嗎?
她說:可能我比較大牌一點吧!
Aither 埃忒
現在仔細想一想,過去我一直覺得筆戰、爭論是很可怕的事,可是筆戰、爭論中會發生的情緒好像就那些:憤怒、質問、尖酸刻薄、酸言酸語、嘲弄、玩笑、恐懼、困惑⋯等;說詞也不脫離:髒話、貶低、貼標籤、污名化、抹黑、以偏概全、簡化問題、無視脈絡、斥責、我對你錯、抗議⋯等

看政治新聞的時候,我爸有時候就會嗤笑、罵,但伴就是很平靜的看過去
Aither 埃忒
或許過去這些情緒、這些話會讓我覺得有威脅性,例如從同學口中說出來會覺得他們在霸凌、排擠、邊緣化其他人,他們會影響同學能否在班上生存的感受;或是年幼的時候爸爸媽媽把情緒表現出來我會覺得無法反駁只能看著聽著

可是現在我不在學校了、我不住家裡了,這些情緒和行為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果看到會怎麼樣嗎?好像也不會,就是「喔,你有這樣的感覺啊⋯⋯」「你在害怕什麼嗎?」「你是不是也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恐懼呢?」

如果看到情緒的用詞有情緒也是很正常的,就接受自己有情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