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7 PM
46
19
【
20220526疫情記者會
】
莊人祥:本土病例8萬1852例,較前一天下降,死亡104例。
新增333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4例死亡,目前為止總共有3688名中重症,805名死亡,中症2693例、重症995例。
羅一鈞:104位死亡,其中97位有慢性病史,74位未接種3劑疫苗,62位超過80歲。
註:疫苗涵蓋率第1劑87.19%,第2劑81.53%,追加劑64.7%。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7 PM
羅一鈞:死亡有2位兒童。
1位4歲女童,無慢性疾病,罹患腦炎,住加護病房,經多種藥物救治,還是多重器官衰竭,5/20過世,研判新冠死因是腦炎。
1位1歲女童,有腸道閉鎖病史,因敗血症住加護病房。出現敗血性休克,急救無效,5/23過世,死因敗血症。
重症1位7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因住院處理細菌性肺炎,驗出COVID-19,合併新冠肺炎,出現呼吸窘迫,加護病房中治療,未接種疫苗。
累積16位兒童重症,其中7位腦炎。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7 PM
台視:今天染疫死亡人數是這波疫情首度破百,死亡率來到萬分之10?
陳時中:從昨天76位到今天104位,都是在反映5/18、5/19以後,每天確診數字8萬多。這2天來看都會超過千分之1,不過整體較長時間來看,大概維持萬分之5,但仍是個警訊,會持續注意。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8 PM
TVBS:兒童染疫出現腦炎,李秉穎醫師認為可怕的地方在於無法預測,後遺症可能長期臥床?
羅一鈞:醫師都會對腦炎個案提出擔憂,腸病毒重症腦炎個案,有蠻多小朋友恢復良好,有些出現神經肌肉系統的後遺症。能避免則避免,如果染疫出現8個前驅症狀,盡速就醫治療。後續恢復過程有神經復健專家,醫師團隊介入幫助小朋友,對神經運動功能做復健。新冠腦炎未看到香港後續的個案,我們的個案,醫療團隊會妥善安排恢復期的復健。
註:5/22的重症1歲男童,無慢性疾病,出現腦炎後到加護病房經醫療團隊救治後,病況改善,5/23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四肢活動增加,恢復狀況良好。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8 PM
三立:李秉穎醫師提到兒童新冠重症併發腦炎的臨床表現,跟1998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類似,當時有多少感染案例?
莊人祥:1998年有學者做調查,那時12萬9106個有手足口症的兒童,當時405例重症,78例死亡,致死率萬分之6左右。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8 PM
中視:有專家分析7月底疫情高峰沒過去,最多可能30~40%染疫?
陳時中:要到4成我相信不可能,3成可能性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以發展到今天54、55天,現在高原8、9萬的速度,我想15%、20%可能是這波疫情的上限,要到30%,那是韓國33%、34%,發展的曲線跟趨勢比較不像,不過持續注意。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9 PM
中時:今天快篩陽新制上路,很多診所醫師反映民眾衝到診所才告知快篩陽,對診所跟民眾動線上建議?
羅一鈞:特別用黃字標起來,提醒民眾到院所不要直接衝進去,遵循院所規劃的就醫動線流程,報到要主動告知快篩陽性,第一時間分流處置,與其他候診民眾分開。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9 PM
寰宇:快篩陽性民眾反映去看中醫,但能判定確診只限制西醫,沒開放中醫恐衍生疫情黑數?
陳時中:確診看中醫都沒問題,給清冠1號或其他症狀藥物或調養身體藥物,都沒有問題。可是目前確診,還是保留在西醫診斷確診。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9 PM
華視:有教授指出清冠1號療效證據力不足,衛福部仍給EUA,背書療效開立公費,不符合科學實證原則?
陳時中:中西醫系統本來就有所不同,各有依據。清冠1號有在醫學中心、中醫研究所做實驗佐證,也刊登在世界的期刊,經過其他專家的review,有科學基礎在。中西醫、中西藥各有不同邏輯程序,我們都照程序做審查、提供公費。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9 PM
聯合報:有家長投訴,家中5歲兒童等打BNT,因為私幼未安排集體接種又預約不到,會安排集中到衛生所或國小接種?
陳時中:這個建議也很好,我們請教育單位統計,若願意集中施打,我們跟衛生單位做媒合,大家也可以不用排隊。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9 PM
公視:北部16歲馮小妹的媽媽來CDC陳情,馮小妹去年底疑似接種疫苗猝死,至今100多天未拿到解剖報告,無法讓女兒入土為安?
陳時中:這案件已提出申請且已立案,現在司法相驗。等結果出來,我們才能進行藥害救濟審議。已經立案,不過司法相驗還沒有結果出來。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3:59 PM
三立:與護理團體開會決議醫學中心護病比調到1:7,其他區域醫院護病比沒有共識的原因?
陳時中:也沒有本來從1:5一定要調到1:9、1:12、1:15,那是既有設置標準,算是剛性規定,不可以動,超過違法。
專責病房以前建議1:5,討論嘗試放寬1:7,補助費用根據照顧人頭算。為了減輕第一線照顧壓力,醫院可訓練輔佐人員,進入專責病房幫忙身體照顧,一班5000元,增加專責病房護理量能,也維持照顧品質。不管是醫院方、護理方或政府防疫方,達成共識。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4:00 PM
彩蛋①:台灣疫情。
阿中部長:各國發展比較近的這些國家,大概都是1~2個月,屬於比較高峰。都根據這樣的模型推估可能的情況。台灣可能會長一點,我們的波形相對香港或韓國、紐西蘭來比,還沒那麼陡峭,越不陡峭時間就會放得比較久。每個人的預測都不是很相像,不過1~2個月是近來在亞洲幾國所觀察到的情況。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4:00 PM
彩蛋②:假消息誤導長者。
大仁哥:英國媒體問我,為什麼南韓跟新加坡超過75歲,預防接種率都能到90%以上,台灣還停在80%?
大概有3個原因。第1,害怕有副作用。第2,老人家覺得自己不常出門,感染機會很低,沒有風險。第3,可能有慢性病,不適合打針。
但是很重要的因素,去年有很多不實消息,讓民眾對於打預防針會有點戒心。
其實副作用比例也不高,但保護作用又很長。可是當時沒有很正確的消息,反而有些假消息誤導他們,以為疫苗接種並沒有那麼大的益處。
PS台灣感染Omicron死亡人數統計,6~7成未接種3劑疫苗。
北市府槓中央暗崁疫情 陳建仁:想像力豐富【齊有此理】
拾柒
@april17tw
Thu, May 26, 2022 4:01 PM
彩蛋③:澄清草菅人命。
大仁哥:我們缺疫苗時,總統是不眠不休、夙夜匪懈去跟各國聯絡找疫苗。在快篩不足的情況下,她也是很用心。總統從來就沒有草菅人命,這句話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污衊。
2020年為什麼總統被外媒選為使世界變得更好的國家領袖,時代雜誌也認為她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大家認為台灣的防疫做得很好,沒有總統努力推動,指揮中心好好地做,我們不可能做到。
2022年1月,日經亞洲排120國疫情控制情形、疫苗接種、限制人民活動自由度三個指標,台灣還是排名第一。
在疫苗階段,口罩不足,總統經常打電話來問我意見,她真的是不眠不休。為了疫情控制,花了很大的心血,這樣的講法對她很不公平。
㊣西狼咕桃㊣
@alex1068
Thu, May 26, 2022 4:54 PM
那些放大疫苗副作用甚至帶頭挑疫苗的醫生、媒體都去死一死算了
羽縫零夜
@Leiya_e
Thu, May 26, 2022 5:57 PM
事實上我們從2020年6月AZ和莫德納都還在開發時就跑去找他們談了
🌈米妮🌈
@dwhite
Fri, May 27, 2022 12:10 AM
辛苦整理了謝謝
拾柒
@april17tw
Fri, May 27, 2022 12:27 AM
台灣應該是目前以最小的代價經歷過渡期的國家,大家再撐一下呀
神坂✨tja Z(ツ) _/¯
@kami_saka
Fri, May 27, 2022 12:31 AM
謝謝整理
ok_orz
@ko_orz
說
Fri, May 27, 2022 1:10 AM
慶幸現在是蔡英文當總統。若是某人,台灣可能早就被武漢肺炎攻陷,淪為國際棄兒。
維琪大佐
@VickieH
Fri, May 27, 2022 1:14 AM
ok_orz
: 而且可能跟上海一樣封城封到沒得武肺倒是餓死
ok_orz
@ko_orz
說
Fri, May 27, 2022 1:15 AM
維琪大佐
: 沒錯!
ok_orz
@ko_orz
說
Fri, May 27, 2022 1:20 AM
這場瘟疫改變了全世界,而台灣的實力被看見,正是因為台灣一開始採取正確而果斷的防疫措施。
kosan_yj
@kosan_yj
Fri, May 27, 2022 1:40 AM
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做出疫苗打三劑跟未施打疫苗者的確診率和死亡率對照?
呸姬
@a60419a
說
Fri, May 27, 2022 10:46 AM
謝謝整理
載入新的回覆
莊人祥:本土病例8萬1852例,較前一天下降,死亡104例。
新增333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4例死亡,目前為止總共有3688名中重症,805名死亡,中症2693例、重症995例。
羅一鈞:104位死亡,其中97位有慢性病史,74位未接種3劑疫苗,62位超過80歲。
註:疫苗涵蓋率第1劑87.19%,第2劑81.53%,追加劑64.7%。
1位4歲女童,無慢性疾病,罹患腦炎,住加護病房,經多種藥物救治,還是多重器官衰竭,5/20過世,研判新冠死因是腦炎。
1位1歲女童,有腸道閉鎖病史,因敗血症住加護病房。出現敗血性休克,急救無效,5/23過世,死因敗血症。
重症1位7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因住院處理細菌性肺炎,驗出COVID-19,合併新冠肺炎,出現呼吸窘迫,加護病房中治療,未接種疫苗。
累積16位兒童重症,其中7位腦炎。
陳時中:從昨天76位到今天104位,都是在反映5/18、5/19以後,每天確診數字8萬多。這2天來看都會超過千分之1,不過整體較長時間來看,大概維持萬分之5,但仍是個警訊,會持續注意。
羅一鈞:醫師都會對腦炎個案提出擔憂,腸病毒重症腦炎個案,有蠻多小朋友恢復良好,有些出現神經肌肉系統的後遺症。能避免則避免,如果染疫出現8個前驅症狀,盡速就醫治療。後續恢復過程有神經復健專家,醫師團隊介入幫助小朋友,對神經運動功能做復健。新冠腦炎未看到香港後續的個案,我們的個案,醫療團隊會妥善安排恢復期的復健。
註:5/22的重症1歲男童,無慢性疾病,出現腦炎後到加護病房經醫療團隊救治後,病況改善,5/23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四肢活動增加,恢復狀況良好。
莊人祥:1998年有學者做調查,那時12萬9106個有手足口症的兒童,當時405例重症,78例死亡,致死率萬分之6左右。
陳時中:要到4成我相信不可能,3成可能性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以發展到今天54、55天,現在高原8、9萬的速度,我想15%、20%可能是這波疫情的上限,要到30%,那是韓國33%、34%,發展的曲線跟趨勢比較不像,不過持續注意。
羅一鈞:特別用黃字標起來,提醒民眾到院所不要直接衝進去,遵循院所規劃的就醫動線流程,報到要主動告知快篩陽性,第一時間分流處置,與其他候診民眾分開。
陳時中:確診看中醫都沒問題,給清冠1號或其他症狀藥物或調養身體藥物,都沒有問題。可是目前確診,還是保留在西醫診斷確診。
陳時中:中西醫系統本來就有所不同,各有依據。清冠1號有在醫學中心、中醫研究所做實驗佐證,也刊登在世界的期刊,經過其他專家的review,有科學基礎在。中西醫、中西藥各有不同邏輯程序,我們都照程序做審查、提供公費。
陳時中:這個建議也很好,我們請教育單位統計,若願意集中施打,我們跟衛生單位做媒合,大家也可以不用排隊。
陳時中:這案件已提出申請且已立案,現在司法相驗。等結果出來,我們才能進行藥害救濟審議。已經立案,不過司法相驗還沒有結果出來。
陳時中:也沒有本來從1:5一定要調到1:9、1:12、1:15,那是既有設置標準,算是剛性規定,不可以動,超過違法。
專責病房以前建議1:5,討論嘗試放寬1:7,補助費用根據照顧人頭算。為了減輕第一線照顧壓力,醫院可訓練輔佐人員,進入專責病房幫忙身體照顧,一班5000元,增加專責病房護理量能,也維持照顧品質。不管是醫院方、護理方或政府防疫方,達成共識。
阿中部長:各國發展比較近的這些國家,大概都是1~2個月,屬於比較高峰。都根據這樣的模型推估可能的情況。台灣可能會長一點,我們的波形相對香港或韓國、紐西蘭來比,還沒那麼陡峭,越不陡峭時間就會放得比較久。每個人的預測都不是很相像,不過1~2個月是近來在亞洲幾國所觀察到的情況。
大仁哥:英國媒體問我,為什麼南韓跟新加坡超過75歲,預防接種率都能到90%以上,台灣還停在80%?
大概有3個原因。第1,害怕有副作用。第2,老人家覺得自己不常出門,感染機會很低,沒有風險。第3,可能有慢性病,不適合打針。
但是很重要的因素,去年有很多不實消息,讓民眾對於打預防針會有點戒心。
其實副作用比例也不高,但保護作用又很長。可是當時沒有很正確的消息,反而有些假消息誤導他們,以為疫苗接種並沒有那麼大的益處。
PS台灣感染Omicron死亡人數統計,6~7成未接種3劑疫苗。
大仁哥:我們缺疫苗時,總統是不眠不休、夙夜匪懈去跟各國聯絡找疫苗。在快篩不足的情況下,她也是很用心。總統從來就沒有草菅人命,這句話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污衊。
2020年為什麼總統被外媒選為使世界變得更好的國家領袖,時代雜誌也認為她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大家認為台灣的防疫做得很好,沒有總統努力推動,指揮中心好好地做,我們不可能做到。
2022年1月,日經亞洲排120國疫情控制情形、疫苗接種、限制人民活動自由度三個指標,台灣還是排名第一。
在疫苗階段,口罩不足,總統經常打電話來問我意見,她真的是不眠不休。為了疫情控制,花了很大的心血,這樣的講法對她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