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un, May 15, 2022 12:35 PM
Sun, May 15, 2022 1:10 PM
2
問題是:藝術天才能在過去的臺灣活下來嗎?|臺灣美術兩百年(下) | BIOS monthly
quote: 或許〈甘露水〉之所以動人,也是我們在破殼而出的女子身上,看到了再也不是希臘、羅馬雕像的美,而是從我們熟悉的肢體感、動作、長相裡,留下了脫俗的瞬間。那是藝術家燃燒自我生命,留下來的「甘露」。
去了好幾次《不朽的青春》展場,魏竹君看到民眾交頭接耳,「原來媽媽的畫畫老師是這麼厲害的人?」介紹牌上的名字,曾經是他們的鄰居、家族舊識⋯⋯展覽像是拼圖,除了官方記載的,也把民間的記憶拼上。他們也曾是臺灣美術的見證者,只是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見證了什麼。
魏竹君說
,
展覽裡的感動應該就是瞭解了
:「
我所經歷的
,
是跟這個社會連結在一起的
。」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un, May 15, 2022 1:10 PM
Sun, May 15, 2022 1:12 PM
那天開始,你的畫被稱為「日本畫」⋯⋯臺灣藝術家們的榮耀與陰影|臺灣美術兩百年(上) | BIOS mon...
quote: 就如同當今我們談「國畫」,更多人想像的是水墨,當年也多有水墨畫家們不滿本省籍畫家以膠彩畫進入「國畫組」共同競爭。與張大千、溥心畬以「渡海三家」聞名的水墨大師黃君璧曾委婉地說:很多臺灣朋友很是虛心,但因為從前沒有「真正的國畫」來到臺灣,是造成這種錯誤的最大原因。
畫都是一樣的,但從日本政府提倡的「東洋畫」到中華民國(或中國?)藝術界眼裡的「日本畫」,畫家需要處理的不只是藝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就連被日本媒體稱為「南海女天才」、曾獲日本皇太后贈送硯台的陳進,在當時也被質疑為何不水墨:「聽說陳女士是國畫的大家,為什麼沒有畫些山水菊竹?」媒材、形式的選擇已不是如何表達的問題,也成為對畫家認同的質問。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un, May 15, 2022 1:12 PM
Sun, May 15, 2022 1:13 PM
白色恐怖氛圍裡,仍有許多畫家不願只畫水墨。起初林玉山曾緩頰澄清,臺灣藝術並非日本畫,而是具有臺灣特色與熱帶情調的「灣製繪畫」,但爭論卻難以止息。直到 1977 年林之助提出以材質命名的「膠彩畫」取代「東洋畫」的想法,希望能擺脫「東洋」與「日本」的意識形態,才讓長達三十年的「國畫」之爭落幕。
載入新的回覆
去了好幾次《不朽的青春》展場,魏竹君看到民眾交頭接耳,「原來媽媽的畫畫老師是這麼厲害的人?」介紹牌上的名字,曾經是他們的鄰居、家族舊識⋯⋯展覽像是拼圖,除了官方記載的,也把民間的記憶拼上。他們也曾是臺灣美術的見證者,只是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見證了什麼。
魏竹君說,展覽裡的感動應該就是瞭解了:「我所經歷的,是跟這個社會連結在一起的。」
畫都是一樣的,但從日本政府提倡的「東洋畫」到中華民國(或中國?)藝術界眼裡的「日本畫」,畫家需要處理的不只是藝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就連被日本媒體稱為「南海女天才」、曾獲日本皇太后贈送硯台的陳進,在當時也被質疑為何不水墨:「聽說陳女士是國畫的大家,為什麼沒有畫些山水菊竹?」媒材、形式的選擇已不是如何表達的問題,也成為對畫家認同的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