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學者Christine Gledhill指出,melodrama與realism常被視為兩種相互拮抗的類型[2]:melodrama強調expressiveness, sentimentality與sensationalism,而realism著重的是authenticity與truth。前者過剩的情感表達常被視為有濃厚的陰性色彩,而後者的節制、客觀則是具有陽性。在《燃燒烈愛》中,他以如此陽性的視覺風格去呈現陰性的主題,產生非常詭異的影像質感:首先創造一種腳色的flatness,我們好像永遠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永遠無法進入他們的psychological depth,但這明明是一部跟愛跟emotions相關的電影,觀眾卻被拒絕於更深的involvement。
◐❍◑
濱口龍介為什麼這樣紅?
沈念很會講欸 偏好他的答案
很多人提到開我車結尾的人道主義使電影庸俗
我更好奇的是濱口提過他在開我車中重新實驗在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中較不成功的元素是哪部分,難道就是主人公疏離狀態下轉折的心境能否使人了解?那就是最為人討論的北海道庸俗橋段了嗎
提問中用地域性標籤東洋/日本導演也有在回答中被討論
我也覺得每當有東方導演在西方影展獲獎,人們就開始討論其作品的國際性
但由於亞洲主要影展從來沒有入選西洋導演作品的問題(倒是奇幻影展及紀錄片比較廣納,但奇幻片和紀錄片對觀眾的要求和劇情片除了故事戲劇性外還有對於地方神話和影片地域歷史等理解?)
劇情片中人們也不會特別注意東方人對西方文化是否能普通理解
◐❍◑
談論濱口文學性時,也有提到開我車給好萊塢片場絕對能剪成90分鐘的版本,但濱口就是給你慢——這大概會是我想聊的吧
但是其實在討論三幕劇結構上,開我車絕對是模範生中的模範生。
包括prologue和epilogue都用得滿滿的
明明就是傳統戲劇敘事,怎麼還向慢電影一樣有反骨的氣質
◐❍◑
淺談濱口龍介對於戲劇的理解 | 失・逃 |
覺得大部分人對濱口筆下的角色就是完美的當代中產年輕人的描繪
不得不說我總是會想這部分是最通俗劇的元素
再來就是網誌評論永遠都有有趣的感想但虎頭蛇尾
我真的是無法從這種速食文章畢業呢
◐❍◑
---- 上面李滄東那篇
很喜歡melodrama的敘事元素和realism的視覺風格是一種反通俗劇中媚俗因子的想法
若是到了濱口這裡,就會是非常...電視劇的視覺元素...
覺得像是侯麥、洪尚秀(除了zooming)這種創作者真的太難討論視覺風格了
是說 metacinema又是什麼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