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5 PM
48
24
【
20220507疫情記者會
】
陳時中:本土4萬6377例,死亡個案11名。
到昨天5/6總共本土24萬2256人,輕症、無症狀99.75%,中症增加44名,0.21%稍降。重症比例稍提升一點,升到0.04%。隨著病症越來越多,將來可能重症比例會稍微提高。
註:疫苗第1劑涵蓋率85.23%,第2劑80.43%,追加劑61.4%。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5 PM
公視:居隔3+4是否取消,以後也不開居隔單?
陳時中:現在居家隔離還有同住親友,大學同寢室包括在同住親友。會開居隔單,3天隔離加4天自主防疫,其他沒有。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6 PM
中時:之前預估疫情高峰可能是5月中,現在醫療量能可以撐到那個時間嗎?什麼方式協助第一線人員?
陳時中:因應未來確診病人持續增加,會修訂解隔條件,自動解隔時間變短。要做PCR壓力降低,對醫療量能有些幫助。病床數持續在開,從6千多到現在9千多,空床率到55.8%。都是為了將來病人更多時,一方面輕症減掉,另外需要住院床數再增加,希望照顧好病人。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6 PM
八大:目前中重症個案,打3劑疫苗跟未完整接種比例?打滿3劑真的能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嗎?
陳時中:昨天死亡11人,有6位都是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另外都有些慢性病。11位有5位沒打疫苗,除了40、50、60,其他都70歲以上,年齡偏高。重症有1位打1劑,其他4位都沒打。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7 PM
東森:新北母嬰雙亡案件,有曾因懷孕未滿36週被請回居家照護嗎?
羅一鈞:新北產婦是20多歲女性,有氣喘、貧血病史,懷孕30週。5/4發燒咳嗽,到醫院採檢PCR陽性就已住院,未被請回返家。因懷孕高風險,使用瑞德西韋。只是病程變化快速,5/6氧氣變差,需緊急處理。胎兒狀況不穩,緊急剖腹產轉加護病房。不過很遺憾,胎兒生產後不治、產婦也過世。初步研判死因可能是急性肺動脈栓塞,算懷孕中急症,也有新冠病毒感染,資料收集完整提到專家做分析。3月初接種1劑BNT疫苗。
註:婦產科醫學會建言,有些孕婦適合居家照護,可兼顧身心需求,並非孕婦染疫都需住院或至集檢所。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8 PM
民視:產險業多日研商提議中重症照賠之外,其餘退還保費、給予一定倍數懲罰性違約金,希望終止保戶契約?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金管會沒有權力做這件事,保險公司必須依照契約規定辦理。
註:
❶金管會無權力改變保戶與保險公司的契約。
❷為維護保戶權益,絕對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理賠規定辦理。
❸保險法65條規定保險契約請求權有2年時效,無須急於至醫院開立診斷證明書。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9 PM
中時:依最新作法,大學可照各自情況,實施遠距教學到學期末?
教育部長潘文忠:如果學校因疫情考量,教授可能碰到學生疫情,可以思考進行,由學校考量授權。另外最近大學如果有推動防疫演練,進行遠距教學,1~2週學校可自行規劃,超過2週,請學校將企劃提到教育部,讓應變小組了解。因應疫情,希望給學校彈性空間。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39 PM
三立:傳部長不去WHA,要派次長李麗芬組團?
陳時中:這次到日內瓦,我本來希望能夠去,促進國民外交。不過看那段時間剛好是國內疫情高峰,身為指揮官也不方便,雖然國際事務也很重要,不過在這種節骨眼上,我也不宜去,所以就請李次長代替我到日內瓦去做國民外交。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41 PM
彩蛋①:疫情走向。
李P:國外一開始解封的曲線,類似像我們不是完全解封,還是保留一些隔離、注意事項,大概1個月到高峰。預期520達到高峰差不多,不過還有變數,不一定維持。國外數據維持3~5個月就下來類似原來水準,一次高峰出現,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而且我們最高峰還沒有達到。
2009年H1N1流感第1次高峰出現後,隔1、2、3年都會有至少5、6個高峰,不過會慢慢減弱。因為大家得到免疫力,感染人數會逐漸減弱。未來新冠可能不會在1、2年之內就消失。以後出現流行,人數會越來越少,但是每次都會造成很可觀的重症、死亡數目。
因為我們現在放寬防疫,畢竟要跟上國際潮流,必須兼顧經濟。未來這幾個月會非常辛苦,大家要警惕。雖然解封,不代表隨便做,必須保持防疫作為。
【新聞放鞭炮】你確診了嗎?還是你身旁的親友同事或是小孩同學確診了?確診過又再確診?在520高峰來臨前,連...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3:42 PM
彩蛋②:勿囤積快篩。
貓英:我知道大家現在對於購買快篩試劑感到不方便,政府會持續增加快篩試劑的供貨量。在這個月我們預計取得1億劑左右的快篩試劑,供應將會越來越穩定。所以我要拜託大家,不要囤積、不要過度恐慌。並且依照指引,盡可能在有需要時再使用快篩。行政院協調業者,疫情風險高的北北基桃,優先增加出貨到市面通路,讓民眾在急用時方便購買,最快下週會陸續增加鋪貨。
防疫最後階段!小英總統有話想跟大家說|增加快篩供貨、擴大採檢量能
呸姬
@a60419a
說
Sat, May 7, 2022 3:49 PM
謝謝整理,小英部長加油!
🌈米妮🌈
@dwhite
Sat, May 7, 2022 4:05 PM
感謝整理,肺動脈栓塞也不是染疫的問題,但就神仙難救…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7, 2022 4:22 PM
唉、疫苗真的趕快打滿3劑。對抗武漢肺炎的武器至少都拿在手上才有活路。
kosan_yj
@kosan_yj
Sat, May 7, 2022 4:22 PM
有的公司要求天天快篩,是不是有這個必要性?
L.L.⎝真實你看不見⎠
@rei_alice
說
Sat, May 7, 2022 6:21 PM
謝謝噗主
yypeng
@yypeng
Sat, May 7, 2022 7:15 PM
您宣導正確消息,有大功德。
神坂✨tja Z(ツ) _/¯
@kami_saka
Sat, May 7, 2022 7:19 PM
謝謝整理
廢渣葵☜(゚∀゚(゚∀゚☜)
@high1314
Sat, May 7, 2022 10:19 PM
感謝整理!
mirrorGM
@mirrorGM
Sat, May 7, 2022 11:06 PM
謝謝拾柒
拾柒
@april17tw
Sun, May 8, 2022 2:11 AM
謝謝大家
不管疫情再怎麼發展,請務必冷靜防疫,任何偏執或極端的言論,沒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都只會引發恐慌。不要贊同應和,團結防疫才會成功。
WILD
@WILD_
Sun, May 8, 2022 3:56 AM
焦慮的已經不是疫情 是身邊出現受到謠言影響的人
L.L.⎝真實你看不見⎠
@rei_alice
Sun, May 8, 2022 5:12 AM
WILD
: 同感
載入新的回覆
陳時中:本土4萬6377例,死亡個案11名。
到昨天5/6總共本土24萬2256人,輕症、無症狀99.75%,中症增加44名,0.21%稍降。重症比例稍提升一點,升到0.04%。隨著病症越來越多,將來可能重症比例會稍微提高。
註:疫苗第1劑涵蓋率85.23%,第2劑80.43%,追加劑61.4%。
陳時中:現在居家隔離還有同住親友,大學同寢室包括在同住親友。會開居隔單,3天隔離加4天自主防疫,其他沒有。
陳時中:因應未來確診病人持續增加,會修訂解隔條件,自動解隔時間變短。要做PCR壓力降低,對醫療量能有些幫助。病床數持續在開,從6千多到現在9千多,空床率到55.8%。都是為了將來病人更多時,一方面輕症減掉,另外需要住院床數再增加,希望照顧好病人。
陳時中:昨天死亡11人,有6位都是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另外都有些慢性病。11位有5位沒打疫苗,除了40、50、60,其他都70歲以上,年齡偏高。重症有1位打1劑,其他4位都沒打。
羅一鈞:新北產婦是20多歲女性,有氣喘、貧血病史,懷孕30週。5/4發燒咳嗽,到醫院採檢PCR陽性就已住院,未被請回返家。因懷孕高風險,使用瑞德西韋。只是病程變化快速,5/6氧氣變差,需緊急處理。胎兒狀況不穩,緊急剖腹產轉加護病房。不過很遺憾,胎兒生產後不治、產婦也過世。初步研判死因可能是急性肺動脈栓塞,算懷孕中急症,也有新冠病毒感染,資料收集完整提到專家做分析。3月初接種1劑BNT疫苗。
註:婦產科醫學會建言,有些孕婦適合居家照護,可兼顧身心需求,並非孕婦染疫都需住院或至集檢所。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金管會沒有權力做這件事,保險公司必須依照契約規定辦理。
註:
❶金管會無權力改變保戶與保險公司的契約。
❷為維護保戶權益,絕對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理賠規定辦理。
❸保險法65條規定保險契約請求權有2年時效,無須急於至醫院開立診斷證明書。
教育部長潘文忠:如果學校因疫情考量,教授可能碰到學生疫情,可以思考進行,由學校考量授權。另外最近大學如果有推動防疫演練,進行遠距教學,1~2週學校可自行規劃,超過2週,請學校將企劃提到教育部,讓應變小組了解。因應疫情,希望給學校彈性空間。
陳時中:這次到日內瓦,我本來希望能夠去,促進國民外交。不過看那段時間剛好是國內疫情高峰,身為指揮官也不方便,雖然國際事務也很重要,不過在這種節骨眼上,我也不宜去,所以就請李次長代替我到日內瓦去做國民外交。
李P:國外一開始解封的曲線,類似像我們不是完全解封,還是保留一些隔離、注意事項,大概1個月到高峰。預期520達到高峰差不多,不過還有變數,不一定維持。國外數據維持3~5個月就下來類似原來水準,一次高峰出現,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而且我們最高峰還沒有達到。
2009年H1N1流感第1次高峰出現後,隔1、2、3年都會有至少5、6個高峰,不過會慢慢減弱。因為大家得到免疫力,感染人數會逐漸減弱。未來新冠可能不會在1、2年之內就消失。以後出現流行,人數會越來越少,但是每次都會造成很可觀的重症、死亡數目。
因為我們現在放寬防疫,畢竟要跟上國際潮流,必須兼顧經濟。未來這幾個月會非常辛苦,大家要警惕。雖然解封,不代表隨便做,必須保持防疫作為。
貓英:我知道大家現在對於購買快篩試劑感到不方便,政府會持續增加快篩試劑的供貨量。在這個月我們預計取得1億劑左右的快篩試劑,供應將會越來越穩定。所以我要拜託大家,不要囤積、不要過度恐慌。並且依照指引,盡可能在有需要時再使用快篩。行政院協調業者,疫情風險高的北北基桃,優先增加出貨到市面通路,讓民眾在急用時方便購買,最快下週會陸續增加鋪貨。
不管疫情再怎麼發展,請務必冷靜防疫,任何偏執或極端的言論,沒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都只會引發恐慌。不要贊同應和,團結防疫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