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煞車的人比把事情公諸於世的人更有機會升官。德國刑事司法體系的最高層級,聯邦法院,在一九五八年的一項調查中,引用了一系列混淆視聽的官方聲明,像是聯邦共和國在司法上不承認任何一個紐倫堡大審的判決,也能讓我們看出這一點;隸屬於德意志黨(Deutsche Partei)的聯邦議院議員暨聯邦司法部長(一九五六—五七)漢斯—約阿辛.馮.梅爾卡茲(Hans-Joachim von Merkatz),甚至把這樣的不予承認,說成是事涉『德國的尊嚴』。梅爾卡茲總說那是『揣測性的』戰爭罪行,對於盟軍所做的刑事判決,聯邦法院也說那只是「揣測性的」戰爭罪行。」
📖 羅南.史坦格《大審判家弗里茲.鮑爾:看檢察總長如何翻轉德國的歷史》
🎥 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 大審判家 (2015)
🎥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謊言迷宮 (2014)
Fritz Bauer: oder Auschwitz vor Gericht
Author: 羅南.史坦格 Ronan Steinke
Publication date: 2013
台灣商務,2020
可以先從「故事」的書摘開始。
需要補充說明,這裡貼的書摘都是貨真價實ㄉ書摘,我懶ㄉ改了,可以感受到譯者想要盡量貼近原文,但到處都是超長複句和超長修飾語真的有點干擾OTZ
「在高中校園裡,人人都曉得,弗里茲.鮑爾這位學生是個猶太人。在每個學年開始時,老師都會詢問全班同學的姓名與宗教信仰。在戰爭造成斯圖加特的物資供應趨於惡化下,有些同學開始做起販賣糖與舊黃金的黑市交易。鮑爾的同學曾回憶道:『只有一小部分的男孩參與了那些活動,其中沒有半個猶太人。如果有個猶太男孩參與其中,那會惹出什麼風波呢!』言下之意就是:猶太人會特別引人側目。」(66-67)
一九一六年普魯士戰爭部在軍隊內部進行難堪的猶太人清查,威瑪共和的猶太學生在教室裡被盤問宗教信仰,納粹統治下的猶太人必須配戴大衛之星,甚至戰後猶太人工作都要擔心被無預警撤換,只因為當地人害怕「他的種族怨恨以及他對集中營的報復之心」。
「一九四九年夏天,科隆的猶太裔醫師雷文博士(Dr. Lewin)獲選為奧芬巴赫(Offenbach)市立婦科醫院的主任醫師,然而,在市長的提議,與隸屬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上級長官的同意下,他卻立刻遭到撤換,原因在於他是一位猶太裔醫師,他的家人都慘遭納粹黨人殺害,他自己則是幸運地在集中營裡死裡逃生,奧芬巴赫的婦女或許會對他心存疑慮。」(183)
這當然都只是無關緊要的一些細節。對於這場從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至一九六五年八月在法蘭克福進行的大審判,這場首次在全球媒體前晚整揭露整個如工廠般的殺人系統的大審判,被告在法庭裡坐在什麼地方,或是他們和其他所有的人一樣喝著可樂,這些細節並不會造成什麼不同。以高壓的態度對待他們或是顯示法庭的強大,這頂多只是有益於它的權威。不過,可能因此引起的混亂,卻也不是小事一樁。
大審判家
Dir: Lars Kraume
看到比較多評論的但是都在但是那個虛構的年輕檢察官安德曼。鮑爾與妻子關係疏離,曾因同性性行為被找麻煩(丹麥流亡時期,五零六零年代德國對同性戀的法規也比鄰國嚴厲)。感覺安德曼取代了鮑爾的部分人生,有點像鮑爾和年輕的自己並肩作戰,但是性向有必要佔這麼多篇幅嗎!不過兩人的襪襪時尚比拼很可愛,還有安德曼妻子家庭的塑造很厲害,一小段家族聚會就讓觀眾瞭解,妻子的父親八成也是納粹高層。
還有美人計ㄉ Lilith Stranenberg 正爆!
另一件喜歡《大審判家》的地方是鮑爾的菸槍習性,那些濃煙光看都想咳嗽ㄌ。
鮑爾接獲的死亡威脅多到他自己當笑話講。電影開頭他被送醫之後,司法部的人就提議多拿走幾顆安眠藥,塑造自殺假象;片中鮑爾收到包在納粹黨旗裡的子彈,對方又說鮑爾自己不是也有手槍嗎?口徑多少?
謊言迷宮
Dir.: Giulio Ricciarelli
一句話感想:這類電影需要虛構的帥哥美女!一九三零年出生的菜鳥檢察官約翰,初來乍到就被臭臉檢察長交付重要工作!約翰能否兼顧事業與戀情呢!
大概是這樣ㄉ感覺。但任命工作光看臉!?約翰和記者聶卡(把那八張奧許維茲的文件交給鮑爾的人)雙人牛仔組合有夠雷,四處打草驚蛇,嚇走納粹又引來政府人員注意,他們怎還沒被掃地出門!?
全部角色大概只有倖存者西蒙的行動和情緒變化比較合理。他一開始抗拒牛仔雙人組盤問奧許維茲的事,看到他們認真態度之後漸漸敞開心房,和他們說雙胞胎女兒不幸被門格勒帶走了。約翰白目地問西蒙他為什麼不移民、選擇回來德國,西蒙細數他從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他人生的重要時刻都在德國度過,除了德國他還能去哪呢?
秘書施蜜很可愛,救ㄌ這部電影。
另外喜歡的戲:借火教師被指認之後被教育部輕拿輕放,繼續在小學教了一段時間。約翰去學校(第二次,他真ㄉ好雷)時教師正在操場幫小孩分組,左、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