櫺 ▸
Review 電影

📖 羅南.史坦格《大審判家弗里茲.鮑爾:看檢察總長如何翻轉德國的歷史》
🎥 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 大審判家 (2015)
🎥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謊言迷宮 (2014)
櫺 ▸
大審判家弗里茲.鮑爾:看檢察總長如何翻轉德國的歷史
Fritz Bauer: oder Auschwitz vor Gericht
https://images.plurk.com/2eEOWHKEjDyEz0CX4BwLDf.jpg https://images.plurk.com/SoD6dDnSTl4QYzBnNYgb.jpg

Author: 羅南.史坦格 Ronan Steinke
Publication date: 2013
台灣商務,2020
櫺 ▸
一位打破沉默圍牆、扭轉當代德國的檢察總長──弗里茲・鮑爾 | 故事 StoryStudio

可以先從「故事」的書摘開始。
需要補充說明,這裡貼的書摘都是貨真價實ㄉ書摘,我懶ㄉ改了,可以感受到譯者想要盡量貼近原文,但到處都是超長複句和超長修飾語真的有點干擾OTZ
櫺 ▸
我覺得這本傳記有點奇妙,比起鮑爾本人,似乎花更多篇幅描述他的祖輩、父輩的過往,在社區中的地位;比起法蘭克福奧許維茲審判,我對他論述七月二十日暗殺行動更有印象,他花了非常多工夫,將暗殺參與者頭上的罪名/污名移除。

Zur Person: 1964年阿倫特(Hannah Arendt)與高斯(Günter Gaus)的...
鮑爾與漢娜鄂蘭前半生經歷類似,家族在地方頗有名望,共和時期參與過社會運動,納粹上台直面過牢獄之災(鮑爾在集中營被關了八個月,簽了一份向納粹低頭的聲明才被釋放),之後流亡海外,戰後才回國述職。
櫺 ▸
鄂蘭說她認知自己不同,是來自街上小孩的態度;書裡頭寫當時猶太孩子在校園裡的狀況是這樣:

「在高中校園裡,人人都曉得,弗里茲.鮑爾這位學生是個猶太人。在每個學年開始時,老師都會詢問全班同學的姓名與宗教信仰。在戰爭造成斯圖加特的物資供應趨於惡化下,有些同學開始做起販賣糖與舊黃金的黑市交易。鮑爾的同學曾回憶道:『只有一小部分的男孩參與了那些活動,其中沒有半個猶太人。如果有個猶太男孩參與其中,那會惹出什麼風波呢!』言下之意就是:猶太人會特別引人側目。」(66-67)
櫺 ▸
Judenzählung (Jewish Census) | International Encyclo...
“The Jews in the Army”—On the Origins and Pervasiven...

一九一六年普魯士戰爭部在軍隊內部進行難堪的猶太人清查,威瑪共和的猶太學生在教室裡被盤問宗教信仰,納粹統治下的猶太人必須配戴大衛之星,甚至戰後猶太人工作都要擔心被無預警撤換,只因為當地人害怕「他的種族怨恨以及他對集中營的報復之心」。

「一九四九年夏天,科隆的猶太裔醫師雷文博士(Dr. Lewin)獲選為奧芬巴赫(Offenbach)市立婦科醫院的主任醫師,然而,在市長的提議,與隸屬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上級長官的同意下,他卻立刻遭到撤換,原因在於他是一位猶太裔醫師,他的家人都慘遭納粹黨人殺害,他自己則是幸運地在集中營裡死裡逃生,奧芬巴赫的婦女或許會對他心存疑慮。」(183)
櫺 ▸
或許是親身經歷這些差別對待,鮑爾明瞭自己身為猶太人,納粹上台前、戰爭期、戰後復甦期都是德國最不受歡迎的人,書裡腳註密密麻麻,鮑爾接受採訪、上電視節目,經常以德國人、德意志文化遺產(康德、席勒、貝多芬、歌德)做號召,幾乎不曾談論自己在集中營裡的遭遇,只是強調每個德國人對大屠殺和戰爭罪都有責任,都有義務瞭解歷史的陰暗面。法蘭克福審判規模很大,耗時二十個月,曾在奧許維茲工作的八千名SS成員裡頭約八百人受審,包括整個集中營的副手,也包括將制服遞給囚犯的人。多判被告一年或十年徒刑無法換回逝去的生命,鮑爾的目的也不是揭露特定的人的犯行;他的野心比審判規模更大:他將審判視作新德國的一堂課,把舊政府和新政府亟欲隱藏的真相,許多德國人被蒙著眼睛經歷的真相,帶到新的德國眼前。
櫺 ▸
紐倫堡大審的重點在戰爭罪,集中營種族滅絕問題討論較少,鮑爾在移民者刊物《德國新聞》上評論表示,「他們之所以感到遺憾,並不是因為他們認為同盟國的法官缺乏客觀性與公正性,也不是因為他們認為這與德國的『聲譽』不符。而是還有比國家聲譽的問題更為重要的事情。他們之所以感到遺憾,是因為德國的法院本該有機會向世人清楚表明,新的德國再度成為一個法治國家,與無法無天的過去徹底決裂,譴責納粹的『權力即正義』的觀念。在一個法治國裡,並非國家就一定是對的,而是國家會去維護法律與權利。」(256)
櫺 ▸
(263-64)
這當然都只是無關緊要的一些細節。對於這場從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至一九六五年八月在法蘭克福進行的大審判,這場首次在全球媒體前晚整揭露整個如工廠般的殺人系統的大審判,被告在法庭裡坐在什麼地方,或是他們和其他所有的人一樣喝著可樂,這些細節並不會造成什麼不同。以高壓的態度對待他們或是顯示法庭的強大,這頂多只是有益於它的權威。不過,可能因此引起的混亂,卻也不是小事一樁。
櫺 ▸
人們或許會說,它們甚至直達問題的核心。這些被告是從社會生活被抓出來,他們當中最重要的一位,羅伯特.穆爾卡(Robert Mulka)(有張紅紅的臉,一頭雪白的頭髮,身著無瑕的深藍色西裝),在審判日之間會前往漢堡,藉以瞭解一下自己經營得有聲有色的生意是否運作如常。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裡,他是營區指揮官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ß)的副官,是該營區中納粹親衛隊的第二把手。這正是在法蘭克福的重點:德國人並不是在不熟悉的東方或某個遙遠的地方進行奧斯威辛集中營審判,他們只是在一九六零年代的繁榮時期裡,把放大鏡放入他們自己當中。
櫺 ▸
「如幽靈般」,是另一位作家羅伯特.諾伊曼(Robert Neumann)在法蘭克福的觀眾席裡度過一上午後的感想。「如果他們每個人沒有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人們根本分辨不出他們。每個律師都可能是被告⋯⋯而每個被告都可能是你的郵差、銀行員、鄰居。」藥劑師、工程師、商人、大樓管理員、會計師、銀行出納——這些都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罪犯,在「控告穆爾卡等人的刑事案件」中在刑事法庭上受審的被告,實際重新從事的職業。奧斯華.卡杜克(Oswald Kaduk),這位「奧斯威辛集中營裡最兇狠、最殘酷、最粗暴的納粹親衛隊成員之一」,誠如判決所言,則是在柏林擔任護理人員;由於他總是捨己為人地照顧病患,患者們都稱他為「卡杜克爸爸」(Papa Kaduk)。
櫺 ▸
這就是這場審判的巨大衝擊。它是德國刑事司法史上最大的一場審判,人們在法蘭克福針對最初二十二位後來變成二十位的被告,進行了長達二十個月的審理,在起訴計畫中單單所有暴行的清單就扎扎實實地羅列了七百頁,兩萬名德國人希望親眼目睹這場審判,其中包括了許多的年輕人。藉由這場審判,奧斯威辛才成了整個大屠殺的代號。不過,在法蘭克福所發生的這一切,最重要的其實是:每位在德國的護理人員、大樓管理員或銀行員等,在其中都有段過去。
櫺 ▸
弗里茲.鮑爾曾在一九六二年的一篇文章裡寫道:「在耶路撒冷的法院的玻璃箱裡坐著的,並非只是阿道夫.艾希曼。」這時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審判裡遭到起訴的二十二名被告,情況也是如此。鮑爾曾在一封私人信件裡寫道:「人們之所以激烈地反對這些審判,並不是因為他們⋯⋯在這當中看到了不正義和不道德,而是因為張三、李四及其家人知道,因為在工業、司法等方面的工作者知道,伴隨著奧斯威辛集中營審判的二十二人被告,有兩千兩百萬人一起坐上被告席。」
櫺 ▸
順便找了兩部串流有的鮑爾電影看。因為先看完傳記才看電影,就稍微提一點電影的不同詮釋,或許會再貼一些書摘。
櫺 ▸
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 (2015)
大審判家
https://images.plurk.com/3XdKmX5bhXLmOLNoSnEpb7.jpg https://images.plurk.com/7jMI7eTgf5gAHzWVLkuRR3.jpg https://images.plurk.com/6Lu3X0C2EGbf1TExjwpdcV.jpg https://images.plurk.com/61uORf3mQ3p7MJT6CIbddv.jpg

Dir: Lars Kraume
櫺 ▸
一句話感想:這類電影需要年輕帥哥。
櫺 ▸
兩部電影裡頭我更喜歡《大審判家》,片名英文翻「人民對鮑爾」,德文是「國家對鮑爾」。戰後西德許多納粹在好公司舒舒服服待著,躲去南美洲,或者納粹高層直接延任新政府高官,這讓鮑爾的調查工作更加困難。鮑爾回憶一九二八年:「皇帝已經離開,但滿朝的將軍、官員以及法官卻都遺留了下來。」共和是這樣,戰後也是這樣。政府裡頭充滿敵人,出國還會被情報員跟蹤,他和官員互相用假消息拖延對方的動作,但消息走漏了,納粹就連夜跑了。很喜歡《大審判家》的冷色調和諜對諜的氛圍。
櫺 ▸
「踩煞車的人比把事情公諸於世的人更有機會升官。德國刑事司法體系的最高層級,聯邦法院,在一九五八年的一項調查中,引用了一系列混淆視聽的官方聲明,像是聯邦共和國在司法上不承認任何一個紐倫堡大審的判決,也能讓我們看出這一點;隸屬於德意志黨(Deutsche Partei)的聯邦議院議員暨聯邦司法部長(一九五六—五七)漢斯—約阿辛.馮.梅爾卡茲(Hans-Joachim von Merkatz),甚至把這樣的不予承認,說成是事涉『德國的尊嚴』。梅爾卡茲總說那是『揣測性的』戰爭罪行,對於盟軍所做的刑事判決,聯邦法院也說那只是「揣測性的」戰爭罪行。」
櫺 ▸
「包括高居頂層的聯邦法院法官與檢察官在內的公務人員」,誠如弗里茲.鮑爾後來在回憶過往時所述,「都視自己為遁入幻象的靜養中心般,把自己不動如山的地位看成是德國歷史連續性的保證。根據康德所言,對於每個司法人員來說,每部現行的與其後(當這個制高點遭到改變)的憲法都該是最好的。秉持這樣的理念,德國的公務人員將被降格為可改變的工作人員,降格為沒有信念和良心的法匠,如果他們活得夠久,他們就能分別根據就職宣誓,『認真負責地』,直到一九一八年為他們的皇帝和國王服務,接著直到一九三三年繼續為一個徒有形式的共和國服務,然後直到一九四五年繼續為一個流氓政權服務。在這個政權瓦解後,再繼續為一個以維護人權為導向的、民主的、社會的法治國服務。」(204-205)
櫺 ▸
電影裡描寫鮑爾兩次前往以色列,冒著叛國罪與摩薩德接洽,交換艾希曼的情報,我覺得這裡呼應鮑爾對七月二十日暗殺者的平反。以第三帝國的法律來說,暗殺參與者是叛國,但鮑爾認為反抗一個暴君卻是德意志的傳統。「在《薩克森明鏡》(Sachsenspiegel)這部古代的法典中,演段令人引以為傲的話是這麼說的:『若是一個人見到國王行不義之事,即使他是這個人的親戚或領主,這個人也必須抵抗國王,甚至藉由各種方式幫助他人抵抗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並不違反自己的忠誠義務。』」(223) 同樣的邏輯,鮑爾身為黑森邦的檢察總長不應與他國情報單位接觸,但事關新德國的法治,以及新德國與納粹的斷裂,他的行為也是忠誠的一種詮釋。
櫺 ▸
https://images.plurk.com/3d0fyOUWPKDJRwv6k5PlM3.jpg
看到比較多評論的但是都在但是那個虛構的年輕檢察官安德曼。鮑爾與妻子關係疏離,曾因同性性行為被找麻煩(丹麥流亡時期,五零六零年代德國對同性戀的法規也比鄰國嚴厲)。感覺安德曼取代了鮑爾的部分人生,有點像鮑爾和年輕的自己並肩作戰,但是性向有必要佔這麼多篇幅嗎!不過兩人的襪襪時尚比拼很可愛,還有安德曼妻子家庭的塑造很厲害,一小段家族聚會就讓觀眾瞭解,妻子的父親八成也是納粹高層。
櫺 ▸
https://images.plurk.com/6Q0zd3d3WVyXa4R9JaCyz3.jpg https://images.plurk.com/5eWmsJoaLK8X7EaFg8zH9n.jpg https://images.plurk.com/4Y69D2bq1o8pRVh6RGLMcQ.jpg
還有美人計ㄉ Lilith Stranenberg 正爆!
另一件喜歡《大審判家》的地方是鮑爾的菸槍習性,那些濃煙光看都想咳嗽ㄌ。
櫺 ▸
兩部電影的開頭我都很喜歡。《大審判家》一開場就是鮑爾在浴缸裡昏迷,畫面讓我想起《馬拉之死》,電影裡的鮑爾被描繪成偏執狂歐吉桑感覺有呼應,而且鮑爾最後確實死在自家浴缸(也當然有暗殺陰謀論)。

鮑爾接獲的死亡威脅多到他自己當笑話講。電影開頭他被送醫之後,司法部的人就提議多拿走幾顆安眠藥,塑造自殺假象;片中鮑爾收到包在納粹黨旗裡的子彈,對方又說鮑爾自己不是也有手槍嗎?口徑多少?
櫺 ▸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2014)
謊言迷宮
https://images.plurk.com/5o2YlWNDblop0jNTFmpE4M.jpg

Dir.: Giulio Ricciarelli
櫺 ▸
片名英文也是「謊言迷宮」,德文則是「沉默迷宮」。開頭我也很喜歡:路人大叔想點菸找不到打火機,學校老師熱心借他火,但他的手穿出柵欄縫隙,路人大叔被嚇得軟腳跌倒在地。
https://images.plurk.com/4gqm0Rf9UtbD5y7Ij6vzWz.jpg
櫺 ▸
搜尋發現法蘭克福審判的檢察官有和主角合照,但是我覺得檢察官看到這部電影(和現實出入的程度)不會太開心餒(´・ω・`)

一句話感想:這類電影需要虛構的帥哥美女!一九三零年出生的菜鳥檢察官約翰,初來乍到就被臭臉檢察長交付重要工作!約翰能否兼顧事業與戀情呢!
大概是這樣ㄉ感覺。但任命工作光看臉!?約翰和記者聶卡(把那八張奧許維茲的文件交給鮑爾的人)雙人牛仔組合有夠雷,四處打草驚蛇,嚇走納粹又引來政府人員注意,他們怎還沒被掃地出門!?
https://images.plurk.com/FLMFJvv0N1PzhPgJSiRTh.jpg
櫺 ▸
《大審判家》的虛構安德曼像另一個鮑曼,《謊言迷宮》的約翰則代表新世代的德國人,也代表了鮑曼團隊的年輕檢察官(或許是為何導演將主角改成日耳曼人)。鮑曼任用年輕人準備起訴的原因是「他們沒參與納粹」,電影用年輕天真的約翰大概是要表現德國共同記憶的斷層與空白:許多事情見證的人不肯說,年輕一輩便無從得知,像約翰直到母親來訪,兩人爭執之下母親才說溜嘴,原來約翰景仰的父親也有入黨,在那之後約翰還跑去盟軍指揮部找父親的檔案。
櫺 ▸
約翰作為反身性的新德國肖像可以說服我,但《謊言迷宮》和《大審判家》主角團隊的行動目標始終有種離題感:約翰和聶卡追著門格勒,安格曼和鮑曼追艾希曼,兩邊都企圖逮到最惡名昭彰的那個人,讓所有人看看他們幹了什麼壞事。約翰四處奔走、聽取倖存者證詞,似乎試圖抓光所有安逸過生活的納粹,證明「這些道貌岸然的人全都做過可怕的事,所以應得懲罰」,但鮑爾後半生的目標不只如此;他要德國然正視、反省自己的歷史,不是只有曾對猶太人施以暴力的人須受審,沒有起身反抗的人都要。兩部電影簡化的動作片感我不太喜歡。
櫺 ▸
《謊言迷宮》最讓我出戲的一點:所有角色的情緒都太表面了,獲知新資訊前後的情緒指數是零和一百,例如約翰從完全沒聽過奧許維茲,然後質問女友她怎可沒聽過奧許維茲,我滿頭問號。每個人都在對其他人說「你這個無知愚民!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感覺在看話劇社團表演(。
全部角色大概只有倖存者西蒙的行動和情緒變化比較合理。他一開始抗拒牛仔雙人組盤問奧許維茲的事,看到他們認真態度之後漸漸敞開心房,和他們說雙胞胎女兒不幸被門格勒帶走了。約翰白目地問西蒙他為什麼不移民、選擇回來德國,西蒙細數他從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他人生的重要時刻都在德國度過,除了德國他還能去哪呢?
櫺 ▸
https://images.plurk.com/6KfsiOmdLOcespCYzfm8TC.jpg
秘書施蜜很可愛,救ㄌ這部電影。
另外喜歡的戲:借火教師被指認之後被教育部輕拿輕放,繼續在小學教了一段時間。約翰去學校(第二次,他真ㄉ好雷)時教師正在操場幫小孩分組,左、右、左、右。
櫺 ▸
-
櫺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