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
Sönke Ahrens,2022[2017],《卡片盒筆記》

在《卡片盒筆記法》出版前後,關於撰寫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的具體原則(eg. evergreen note)、卡片盒筆記已累積許多討論,撰寫推薦序的作者如瓦基、朱騏都很好的引介文章與經驗分享。本書貢獻為說明卡片盒的功能以及展示使用方式。
寫作困難之處在於涉及不同種類的任務,需要在專注與發散模式、讀者與寫作者之間角色切換,這些任務包括:
- 閱讀:依照文本種類/重要度調整閱讀方式
- 資料綜整:透過想像力連結不同的資料
- 大綱擬定與調整:讓自己瞭解段落與文章的關聯
- 書寫:找到合適的詞彙表達腦中的想法
- 校稿:從觀察者的角度檢視錯字、論證瑕疵

讀嘛讀嘛
cmt
一種寫作流程安排是將任務從發散到專注進行安排,從關鍵字的腦力激盪開始,針對不同觀點/立場蒐集資料後再放置到合理的脈絡。不過這種線性的寫作流程似乎是從零開始,存在著必須無中生有、可能對題目失去興趣的風險。
而如果接受寫作本身是循環的過程,寫作者應該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永久筆記出發,檢視自己可以寫什麼題目、發展論點。
cmt
為了做到這件事情,需要拋棄以往看待筆記的方式:永久筆記不是寫作時參考的文獻,而是比較像是原料或初稿。
「卡片盒筆記法就是學術世界的運輸貨櫃。與其把各個不同想法以不同的方式存放,我們反而是把一切都放入同一個卡片盒,並且用相同格式加以統一規格化。與其著眼於那些不上不下的步驟,與其想把劃重點、閱讀技巧或摘錄文字弄成一種專門的技術,卡片盒筆記法反而是將一切都有效率的精簡為一件事而已:可以公開發表的獨到見解。」(6.原則二)
cmt
閱聽的目標也變成紀錄自己感興趣的點子。Sönke Ahrens閱讀《匱乏經濟學》後,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寫出「所有關於社會不平等的分析,都必須談到匱乏的認知效應」的永久筆記,而像我這樣的一般上班族,可能會寫下的是「拖延會因錯過完成的最佳時機或陷入拋接球效應而持續挫傷生產力」。
而也正因為這些筆記多少帶有主觀的信念,使得卡片盒筆記有別於wiki或google,其成效也取決於能否降低寫作諸任務的難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