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漾 / 726同意罷免
https://images.plurk.com/2bzuMNKBssvTGtD1Cp6EuO.png
簡記《從報刊冊頁開出玫瑰——臺灣歷史作家陳柔縉紀念展》與開幕座談

展期:2022/04/28-05/22
地點: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https://images.plurk.com/3l6Hngn7iBDfEWQtgBMVYH.jpg https://images.plurk.com/2MdscVtCndS9Rb9yF0ADhp.jpg
先岔個題。
從陳文成紀念廣場揭牌至今,我許久沒去台大,今天是第一次看到全貌。在學生活動中心旁邊有個說明碑。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以下按照今日座談的兩個切入面——新聞與文史,依講者順序濃縮的內容,如果有補充資料我也會一併放上來。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1. 賴秀如(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
她與陳柔縉的結緣是在記者生涯剛起步,解嚴前報禁尚未開放,兩人皆跑考試院銓敘部的政治線而結識。
她認識的陳柔縉有待人接物的溫暖、樂於分享且不藏私,但「異類」是她幫多年好友下的註腳,她舉了陳柔縉喜歡吃外貌不佳的娃娃菜,以及熱愛騎腳踏車獨行為例,正因為清楚能耐和人生方向,知道無法在聯合報系施展拳腳、發展有興趣的方向,後來放棄這個當年被媒體人視為像公務員鐵飯碗的聯合報記者職,跳槽到新新聞發展。
儘管解嚴前的她們略知報業裡哪個部門安插有監視者,也知道老闆的底線存在,但在不要得罪上司的模糊地帶,要不踩到的風險太大,她認為如果當初陳柔縉沒有離開,下場會像當年徐瑞希事件的後果相同,就算幫忙說話的人亦會遭到開除處分。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她說得知陳柔縉車禍後,曾是一起騎行的車友的她再也沒辦法面對騎車這件事,覺得好友的離去似乎是一個時代的告終,也讓她思考起自己的媒體生涯。
- - -
她的難過非常有感染力,所以我也在擦眼淚。
聽說家屬有在場,但行事低調,沒有特別接受唱名或上台合影,大概就在賴秀如致詞時,我察覺可能是坐在我前一排的人。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2. 郭宏治(新新聞總主筆)
雖然是談論新聞的面相,不過身為主管的他一一細數的是陳柔縉的著作,儘管每次出版他都會收到贈書,但身為忠實讀者,他也會自掏腰包購入且分送親朋好友。
他認為陳柔縉的書寫可分為三類,分別是時代的特徵用細節看更有味道的「微小事物建構出的生活史」(《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皆有一個時代》、《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爬梳政經軍關係的「政治結構的網絡」(《私房政治》、《總統是我家親戚》)以及「人物訪談」(《宮前町九十番地》、《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

由於《西方文明初體驗》是專欄文章集結而成,他特別提到就算只有短短兩千字的篇幅,光看她附錄的資料引用,就知陳柔縉下足考據的功夫。
- - -
我讀了《西方文明初體驗》的序言,陳柔縉有提到郭宏治是促成她展開寫作生涯的重要推手之一。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3.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
雖然沒有跟陳柔縉往來合作,進入聯合報當記者的時間沒有重疊,但他對兩位前輩都提到陳柔縉喜歡窩在聯合報第二大樓的四樓資料室翻剪報、借資料,深有同感,彼時網路查找資料不像今日的媒體環境便利,報業會有專責製作剪報的員工,依照人名與事件歸檔,其中的藏書也包含黨外雜誌,只不過上面會有「黨外雜誌 請勿引用」或「黨外雜誌 謹慎引用」的戳章,或許這是陳柔縉的啟發和促使她辭職的原因。
他以最近很紅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為例,浪漫發想或許在某個宇宙裡,當時在資料室查找檔案的他,也可能會遇到當時的陳柔縉前輩吧。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他特別點出的是陳柔縉對事物的好奇心是有「清楚的問題意識與方向」,並非隨機,一般同業在分析政治譜系時還是沿用舊有的框架,從省籍、家族、地方派系著手,但陳柔縉藉由苦心的研究發現,這些分類其實是交織在一起,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壁壘分明,她更注意的是階級性。
而她的選題獨到,從她撰寫政治職位只在中高階(非鎂光燈矚目,而是其底下運作的齒輪)張超英的口述自傳,還有捨棄中華民國國籍、擁抱世界人身份的羅福全大使即可推知。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他跟著這次特展去採訪羅福全與毛治芬夫妻時,詢問羅大使因職務去到中國,成為趙紫陽座上賓的時候,認為對方知道自己的台獨立場嗎?羅大使回他說怎麼可能不知道。
從這些寫作的主角,他認為陳柔縉是很有意識判斷與挖掘這些有特別故事的台灣人,並在寫作方法上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系統,不會像一般記者隨著報導完成而關閉,會時時擴充與更新。
他舉了美國記者作家考李留斯・雷恩 (Cornelius Ryan) 為例,現今的 Ohio 大學有將他的資料卡數位化保存,可以從網路上檢視他當時的訪談摘要和紀錄,但這些積累是來自多人的努力,不像台灣的作家,多是自己和編輯的單打獨鬥,而陳柔縉有這樣的資料採集與消化,實是厲害。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 - -
補充:在陳柔縉因為忙碌的寫作計畫離開台大新研所的兼任講師之後,接棒的是李志德。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題外:今年二月聽了玉山社主編劉夏如與李志德對談陳柔縉,非常推薦完整收聽全集,以下心得搬運我的廢噗。

S03EP10改變一代人歷史感覺的書寫,陳柔縉【李志德|非虛構故事坊】
裡面引述一段《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的序,加上劉夏如自己從事台灣史研究的觀察,我覺得很值得摘錄,也可以回答到之前楊照的抱怨/不解。
「陳柔縉從政治轉向社會的代表作,其實她的序言裡面把整個判斷寫得非常清楚明白,在台灣歷史的書寫,台灣人的歷史不等於台灣的歷史,也就是說她不要以族群劃分,而是以這塊土地為依歸、作區分的話,日本人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正確評價日本人或日本人留下的那些物質文明建設,其實也是在重新理解跟評價戰後新移民的貢獻,不管是好或壞,它都是我們這塊土地真實存在過的部分。」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日本曾經在戰後六七十年都是一個禁忌,所有歷史進步的起點都是以國民黨來臺才開始算的,我覺得這樣一個我們過去的史觀,基本上從台灣史研究三十年來的進步,還有柔縉以及一些人民間史學的創作,相當程度把這些黑暗史觀跟禁忌給打破了,那我覺得這個問題,如果以柔縉的話來講就是『是歷史事實就是歷史事實,沒什麼好選擇講或不講,日本時代(此指日治時期)的歷史不僅屬於日本人,台灣人也在其中,更沒必要避而不談』,也就是說她不以政權轉移,也不以族群去區分台灣土地發生過的人事物,唯有確立這樣的座標,才能夠找到人民真正的歷史情感。」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還有聊到台灣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與陳後來寫作路線的改變不謀而合。
這些我想是討論歷史寫作或推崇/培植本土意識時可以納入的面向,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尋找自己、反問自己是誰和又要往哪裡去,其實跟百年之前文化協會推動下,藝術家、作家、仕紳、民眾等人的探問相同,還是那些待答的疑惑,而1920-1930年代的人試圖以作品等同自身價值與信念的方式回答,或許能給現在的人一些啟發吧這樣。

@cavale - #廢 2/1- 羊入虎口,棉被吃了我 via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4. 陳翠蓮(台大歷史系教授)
陳柔縉是小她兩屆的學妹,她們結識卻是在當記者跑立法院線的時候(陳翠蓮當時待在自立晚報)。
她認為陳柔縉的著作可以分為四類:
(1) 史料:特指深度訪談跟口述歷史,能深度取得受訪者信任是連學者都覺得困難的事
(2) 台灣政經家族:《總統是我家親戚》可謂台灣政治史研究的入門工具書,而訪問許多退出政界人士的《私房政治》頗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況味,像她訪到二二八研究裡很重要的陳逸松,讓對方卸下心防說了很多日後他翻臉不買帳的話語
(3) 大眾閱讀
(4) 小說
問題不在二二八會不會發生,而是:何以傷亡如此巨大?──專訪歷史學者陳翠蓮《重構二二八》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她認為陳柔縉特別之處在於寫作的敏銳度,能從信賴她的受訪者口中問出很豐富的故事,同時書寫多元且面相廣。
不過她好奇為什麼陳柔縉偏好書寫日治時代?(陳柔縉的說法是日本時代)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2. 蘇碩斌(台灣文學館館長、台大台文所教授)
他也待過聯合報,不過跟陳柔縉認識是在2014年一場關於噍吧哖事件紀念活動的合作,他認為陳柔縉的寫作主題聚焦在時代的轉折與變化上(像噍吧哖事件是台灣史上最後一次大型的武裝抗日)
尤其加入新新聞給予陳柔縉很大的成長空間,除了郭宏治,還有南方朔、司馬文武跟王健壯,其中王健壯建議陳柔縉要引人為中心,從人物切進歷史的寫法對她影響甚巨,讓她在日後在報導文學的路上,得以融合新聞記者與文史研究者的經歷。
他點出陳柔縉的寫作精神在於如何將「整個書寫濃縮成一句話」,手法則是著重對稱性和前後呼應的「蝴蝶式寫作」。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他比較了《宮前町九十番地》和《大港的女兒》,前者為敘事者穩定的第一人稱,引用蒐羅的資料非常自然,引人入勝;後者是小說的形式,視角是第三人稱且常轉換主述者,或許是為了提供更多的背景,有時作者會跳出來補充像是《西方文明初體驗》的博學資訊,雖然他覺得位置有點高可以再修繕,不過他認為是陳柔縉從文史轉譯進入到更高文學層次的過程。
- - -
我讀完《大港的女兒》覺得敘事者頻繁切換是無可避免的事,對於背景時空跨度那麼大,人物眾多的百年家族史來說。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3. 顏杏如(台大歷史系副教授)
她沒有記者的背景,跟陳柔縉認識比其他與談人晚很多,是在2019年見過一次,但也是最後一次。
不過她們見面的小故事滿可愛的,她跟陳柔縉自我介紹時開玩笑澄清不是來自基隆顏家,陳柔縉笑回:「我知道啊,不然早就會知道了。」
後來聊到一些政治議題和研究方向,她回到家就接到陳柔縉的email,像是與同好分享一般,提供她可以跟陳瑳瑳女士聯繫的管道。
圓滿人生:臺北第一高女陳瑳瑳女士訪問紀錄 | 新書介紹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 - -
會提到陳瑳瑳女士,是因為原本陳柔縉的下一本作品是類似《大港的女兒》路線,以大稻埕為主題的女性生命史,現場的手稿展示裡也有根據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作成的詳細地圖。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前面podcast的節錄有提到日治時代的研究由於國民黨的立場,塑造文明和建設是國民黨帶來的敘事,因此好一段時間的日治史是一片真空,後來到1990~2000年才慢慢出現研究,但多是集中在制度面或抗日運動的研究。
顏杏如老師認為陳柔縉的寫作有種開風氣之先,甚至有先驅性的方向,她使用「日本時代」的稱呼取代以權力統治關係定義的日治時代/日據時代,尤其她對古今差異的敏銳度,不會使自己落入以今論古的謬誤,能有辦法回到過去且理解過去,而充滿餘韻的故事更可以連結到當代,為大眾而寫。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這個section的主持人是張文薰所長,她補充陳柔縉雖然為張超英跟羅福全作傳,但故事裡也會關懷他們身邊的女性,尤其當她們對於社會的貢獻無法像丈夫一樣用職業定義,以往都是會被既有的歷史框架忽略和遺忘,但她給予同等的關注且書寫下來。
她的未竟之作也有這樣的轉向,轉向女性的生命史。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https://images.plurk.com/7jq713KH4IVK8INjY2nNOE.jpg https://images.plurk.com/2nxQAhb2iESaTqBxwucq1m.jpg https://images.plurk.com/fdc3hImIx56DMzULvrsIS.jpg https://images.plurk.com/17LNyX97J2bhtWnXWKoOR7.jpg
這篇報導是初次寫到張超英
https://images.plurk.com/1cWSMQXkkUGcwBRSLONUeA.jpg

一樓閱覽區的特展區(須通過閘門)
https://images.plurk.com/2qOGWjXPkcVHFtRZjD5UZ2.jpg
看到陳柔縉老師折起來的書頁,是那本書裡面提到台灣的地方。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https://images.plurk.com/5lZkrv0yduw0ioW9yyXtyG.jpg https://images.plurk.com/IsawtvX46PAZBLK8WITTZ.jpg https://images.plurk.com/4jOeBls9WW20xDvCnEEXWg.jpg
大事年表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https://images.plurk.com/TNaFeKSzBTrgEwf161zI5.jpg https://images.plurk.com/7CWabqKq7hAk53OtvtUtdL.jpg https://images.plurk.com/2Le0xjbcCqsG2aSe6M9DDY.jpg https://images.plurk.com/1ZNkqTR4fbga5JlSXTWGMw.jpg https://images.plurk.com/3p6o7LCBhZuESx8AKVytRr.jpg https://images.plurk.com/4x1J9h1OfbUclDYyzqETAi.jpg https://images.plurk.com/eW5fn74cWdTak6j5ZbxDf.jpg https://images.plurk.com/5l4WuYcrXslsvhAOjX7Bht.jpg https://images.plurk.com/2lSfjLDAD5px4xaM6VSWCG.jpg
一樓小展廳(面對總圖大門左手邊)
有各種手稿跟整理資料,雖然展櫃是圖書館既有的有點高,看起來有點玻璃的反光,但我覺得真的太感動了⋯⋯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https://images.plurk.com/3OO9cNEhOjShUIiP2cCn7o.jpg https://images.plurk.com/29T39poGq4pcGqB7vqKhSG.jpg https://images.plurk.com/7DMM4E9uDn6rQeYvJsux7N.jpg
我不知道能不能看得很清楚(盡力)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她做的地圖是有用地號檢索系統去查跟對應,包含商店名稱,還有一張資料是寫怎麼分辨1930年跟1950年的台灣,根據照片裡的器物跟流行文化等,然後一一排除或驗證。
忘記說,她的地圖有圖例⋯⋯真的很驚人⋯⋯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好了,以上。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忘記說,一樓展示廳有影片播放,有點可惜沒辦法播出受訪者們的聲音。開幕座談是完整播放的。
但很推薦看完,後半段有陳柔縉老師的訪談。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又忘記一件事,就是在小展廳我意外站在責編跟張所長跟李志德旁邊,不小心聽到太多,撇除掉某些應該不能說的事之外,原來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有垃圾桶,而且他為了透視比例,把只有兩層樓高的建築畫成三層,同樣是陳柔縉老師考據時的發現。
以及老師生前手上其實有三四個主題還未完成,可能因為研究日治的人變多,所以她轉向研究其他的主體,開創新的方向,只可惜我們無緣一睹,另外是今年或明年可能會有一些出版的計劃。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節自序言:

二○二一年,決定發行新版之際,陳柔縉除了修訂內容部分文字,亦盡其所能增修書中數十個家族系譜。她於未能完成的新版序中提到,在本書問世的第二個十年,台灣政治歷經藍綠變色,經濟方面因兩岸大開放,造成新貴崛起,不過上流階級盤根錯節的核心短期不至於崩潰,如今,黨國體制已成一頁歷史,仍有餘暉,但不太可能復活。過去的十年,看到何壽川、林蔚山入獄,辜嚴倬雲對於婦聯會的無力困境,連勝文和丁守中挑戰台北市長失敗,吳志揚連桃園市長寶座也守不住,李登輝、辜濂松、辜成允、沈君山、高俊明牧師、林堉璘、林榮三兄弟相繼過世,連戰和吳伯雄垂垂老矣、陳履安銷聲匿跡,華南金少爺與新光金小姐的世紀聯姻變色,互控上法院……種種都為權貴核心添了黃昏霞色。
和漾 / 726同意罷免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今天才看到夏珍這篇,寫得滿好的。
- - -
她放棄「大寫歷史」,出於自覺。曾為政治記者,她的第一本書《私房政治: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祕聞》,既有江南案關係人向拔京,還有前駐日代表林金莖、前立法院秘書長胡濤、前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前調查局副局長高銘輝……,這些和「大寫歷史」相關的人物,被「時代」沖刷,正是民主化後的必然發展。「宮廷鬥爭」(不論是朝野或黨內流派之爭)已經不再是「主流歷史」,權力者的歷史份量顯然跌價。但她轉向絕不是從流俗,而是對於總是引起價值爭辯的厭倦,並從「小寫歷史」中開展全新視野,幾乎是開出新流派。在多數人不知道或未曾開眼回望的舊時歲月裡,她找到了「跑出獨家新聞」的快樂,簡單講,找到了祖師爺賞給她的獨門絕活。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