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0 PM
50
19
【
20220421疫情記者會
】
陳時中:本土病例持續增加,昨天2686,今天2969。
到4/20共有15544例,中症增加6人,重症無增加。輕症、無症狀99.6%,中症0.37%,重症0.03%。
新增6例2位60幾歲、1位70幾歲、1位80幾歲、1位90幾歲,屬於高齡,3男3女。藥物使用瑞德西韋,主要都是血氧濃度比較低,都有慢性病史,住院中。
註:疫苗涵蓋率第1劑84.3%,第2劑79.55%,追加劑56.39%。符合追加劑對象已施打%。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1 PM
台視:衛福部推估4/30本土確診將達9599例,到15583例機率非常小,數字怎麼推估出來的?月底不太可能破萬例嗎?
陳時中:這東西都有一個高推估、低推估,基本上就一個範圍。讓我們在思考整備時,比較有方向。數字是絕對的?沒有。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1 PM
中視:有專家預估5月底才到疫情高峰?
陳時中:很多國家的經驗,看來這一波在亞洲,大概1到2個月不等,到達略近高峰。台灣大概是差不多的情形。
註:居家照護增加新竹市,共11個縣市已啟動。台南市今天公布細節,隨時可啟動。屏東規劃近期實施。台中市準備4/22啟動。苗栗縣準備4/25啟動。已收到南投、澎湖、新竹核備公文。雲林縣、嘉義市、台東縣、金門縣還在研議中。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2 PM
年代:什麼時候考慮暫停內用?比如全台染疫率15~20%當標準?
陳時中:15~20%如果達到,那就不用禁,正式走入跟病毒共存的時機了。那麼高的比例,基本上被驗出來20%的話,曾經染疫一定幾乎是高達50%,很高的比例已經染過疫。加上打疫苗,整個社會的防禦力應該是足夠,那時不會禁。只是發展快速,是不是有管制方式。提醒大家,這是以輕症為主,大家盡量避免,但不用太過於恐慌。
註:台灣目前確診數每10萬170人,若染疫20%為470萬人。香港、紐西蘭16%,澳洲、新加坡20%,韓國32%。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3 PM
Focus:送醫條件提到兒童、青少年?分別是幾歲?
羅一鈞:12歲以下算兒童,12~18歲算青少年。不過兒童的警訊表徵、送醫條件,兒科學會專家是一體適用於18歲以下。
需要分流基本都是嬰兒,青少年劃到成人。超過1歲,基本還是居家照護為主。居家環境不符合,兒童需父母陪同到集檢所,青少年可能單獨前往收治。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4 PM
TVBS:以色列開放第4劑是60歲以上,美國是50歲以上,台灣為何考量65歲以上?
莊人祥:根據到4/14中重症數字,60~64歲2位,65~69歲5位。65歲以上發生機率較高,專家考量由國內染疫中症是65歲以上族群開始計算。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4 PM
TVBS:高風險醫護人員未列入第4劑名單的考量?
莊人祥:目前所有國家都沒有把醫護人員列入第4劑接種對象,也不是因為疫苗量能不夠。
周志浩:ACIP委員也有討論,主要考慮是第4劑,也就是第2劑追加劑,主要給年紀較大或免疫機能不全的,免疫反應較差的族群,醫護人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所以沒有列入。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4 PM
鏡電視:有平面報導指出週末有亞培、羅氏175萬劑快篩劑進來,月底還有1千萬?
陳時中:我知道亞培月底大概是759萬,羅氏5/2是2100萬,都是快篩試劑。國產本來就有市場,大量使用快篩時,維持市場秩序。原有商業契約、共同供應契約,各有價格不同,先不要干擾。可能干擾時產生問題更大,原來買賣照樣,我們盡速啟動供應實名制。公費也要供應充足,縣市政府居隔、居檢所需會全力供應。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4 PM
東森:篩檢代替隔離政策什麼時候最快實施?
陳時中:其實已經陸陸續續往這個地方走,當然會逐步照著既定計畫,一步一步合作。現在有一部份做了,醫療人員,再來是關鍵基礎設施,最後可能會開放到全部,一步一步進行。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6 PM
彩蛋①:李P現況。
華視:媒體人周玉蔻確診,昨天和李秉穎醫師在廣播節目有密切接觸,李醫師昨天參加ACIP會議,會影響運作?與會專家目前狀況?
部長:李醫師昨天跟周玉蔻同台節目。原則都一樣,疑似有接觸一起開會的,李醫師已經驗陰,一起開會是沒問題,大家身體都還好。
東森:李醫師現在自主監測10天,會影響到指揮中心一些運作?
部長:不會,我想現在溝通上,不管是視訊或電話,專業的討論都不會有問題。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06 PM
彩蛋②:台灣防疫調整。
部長:從最早這一波疫情起,很多人都在問,到底是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其實大家還是努力控制疫情,但是要與病毒共存,大部分的國家,都是走到時勢所逼,公衛量能都已經不行。
國家的量能要放到什麼地方,社會傷害會最低?前端疫情的控制,力氣花小一點。後端在住院、醫療,打疫苗努力一些,輕重分流做好,藥物準備好。
到15~20%是實質的共存,到處都是染過疫的人。社會管理跟接觸情況,對於染疫的人不是那麼敏感,反而中重症醫療是重要的事。跟感冒化情形一樣,感冒流行這麼多人,如果嚴重度降低,其實就是實質的與病毒共存。
呸姬
@a60419a
說
Thu, Apr 21, 2022 1:07 PM
謝謝整理
拾柒
@april17tw
Thu, Apr 21, 2022 1:32 PM
呸姬
:
笨蛋的jo
@joschild
Thu, Apr 21, 2022 2:40 PM
媒體故意製造,與病毒共存就是連防疫都不做的錯誤印象。真的很糟糕!!!
神坂✨tja Z(ツ) _/¯
@kami_saka
Thu, Apr 21, 2022 2:50 PM
謝謝整理
載入新的回覆
陳時中:本土病例持續增加,昨天2686,今天2969。
到4/20共有15544例,中症增加6人,重症無增加。輕症、無症狀99.6%,中症0.37%,重症0.03%。
新增6例2位60幾歲、1位70幾歲、1位80幾歲、1位90幾歲,屬於高齡,3男3女。藥物使用瑞德西韋,主要都是血氧濃度比較低,都有慢性病史,住院中。
註:疫苗涵蓋率第1劑84.3%,第2劑79.55%,追加劑56.39%。符合追加劑對象已施打%。
陳時中:這東西都有一個高推估、低推估,基本上就一個範圍。讓我們在思考整備時,比較有方向。數字是絕對的?沒有。
陳時中:很多國家的經驗,看來這一波在亞洲,大概1到2個月不等,到達略近高峰。台灣大概是差不多的情形。
註:居家照護增加新竹市,共11個縣市已啟動。台南市今天公布細節,隨時可啟動。屏東規劃近期實施。台中市準備4/22啟動。苗栗縣準備4/25啟動。已收到南投、澎湖、新竹核備公文。雲林縣、嘉義市、台東縣、金門縣還在研議中。
陳時中:15~20%如果達到,那就不用禁,正式走入跟病毒共存的時機了。那麼高的比例,基本上被驗出來20%的話,曾經染疫一定幾乎是高達50%,很高的比例已經染過疫。加上打疫苗,整個社會的防禦力應該是足夠,那時不會禁。只是發展快速,是不是有管制方式。提醒大家,這是以輕症為主,大家盡量避免,但不用太過於恐慌。
註:台灣目前確診數每10萬170人,若染疫20%為470萬人。香港、紐西蘭16%,澳洲、新加坡20%,韓國32%。
羅一鈞:12歲以下算兒童,12~18歲算青少年。不過兒童的警訊表徵、送醫條件,兒科學會專家是一體適用於18歲以下。
需要分流基本都是嬰兒,青少年劃到成人。超過1歲,基本還是居家照護為主。居家環境不符合,兒童需父母陪同到集檢所,青少年可能單獨前往收治。
莊人祥:根據到4/14中重症數字,60~64歲2位,65~69歲5位。65歲以上發生機率較高,專家考量由國內染疫中症是65歲以上族群開始計算。
莊人祥:目前所有國家都沒有把醫護人員列入第4劑接種對象,也不是因為疫苗量能不夠。
周志浩:ACIP委員也有討論,主要考慮是第4劑,也就是第2劑追加劑,主要給年紀較大或免疫機能不全的,免疫反應較差的族群,醫護人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所以沒有列入。
陳時中:我知道亞培月底大概是759萬,羅氏5/2是2100萬,都是快篩試劑。國產本來就有市場,大量使用快篩時,維持市場秩序。原有商業契約、共同供應契約,各有價格不同,先不要干擾。可能干擾時產生問題更大,原來買賣照樣,我們盡速啟動供應實名制。公費也要供應充足,縣市政府居隔、居檢所需會全力供應。
陳時中:其實已經陸陸續續往這個地方走,當然會逐步照著既定計畫,一步一步合作。現在有一部份做了,醫療人員,再來是關鍵基礎設施,最後可能會開放到全部,一步一步進行。
華視:媒體人周玉蔻確診,昨天和李秉穎醫師在廣播節目有密切接觸,李醫師昨天參加ACIP會議,會影響運作?與會專家目前狀況?
部長:李醫師昨天跟周玉蔻同台節目。原則都一樣,疑似有接觸一起開會的,李醫師已經驗陰,一起開會是沒問題,大家身體都還好。
東森:李醫師現在自主監測10天,會影響到指揮中心一些運作?
部長:不會,我想現在溝通上,不管是視訊或電話,專業的討論都不會有問題。
部長:從最早這一波疫情起,很多人都在問,到底是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其實大家還是努力控制疫情,但是要與病毒共存,大部分的國家,都是走到時勢所逼,公衛量能都已經不行。
國家的量能要放到什麼地方,社會傷害會最低?前端疫情的控制,力氣花小一點。後端在住院、醫療,打疫苗努力一些,輕重分流做好,藥物準備好。
到15~20%是實質的共存,到處都是染過疫的人。社會管理跟接觸情況,對於染疫的人不是那麼敏感,反而中重症醫療是重要的事。跟感冒化情形一樣,感冒流行這麼多人,如果嚴重度降低,其實就是實質的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