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3 AM
Sat, Apr 9, 2022 11:06 AM
35
16
【
20220409疫情記者會
】
陳時中:本土442例,1例死亡個案,境外136例。大致上還是以六都比較多。
註:新北市143例,台北市95例,桃園市41例,基隆市39例,高雄市38例,花蓮縣24例,屏東縣14例,宜蘭縣10例,嘉義縣9例,新竹縣8例,台中市7例,台南市6例,彰化縣3例,苗栗縣2例,新竹市、雲林縣及嘉義市各1例。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3 AM
羅一鈞:今天增加5例本土中重症個案,都是3月底以來的本土疫情通報,死亡這1位是90多歲女性住北部,有高血壓、帕金森氏症的慢性病史。4/2發病,4/4確診,未接種疫苗。住院後血氧濃度低於94%,使用氧氣鼻管,後升級到氧氣面罩。併發細菌性肺炎、敗血性休克,經瑞德西韋、抗生素治療,仍不幸在4/7過世,有入住加護病房,屬重症,今年第2例本土病例死亡。
另外4位分類中度,未住加護病房。其中90多歲有高血壓,70多歲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2位都未接種疫苗。另外2位是50多歲男性,初期檢查血氧濃度偏低,X光無肺炎,有血管疾病或肺癌,經治療穩定。4位中度個案住院中。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3 AM
中央社:上次出現死亡個案是2/15?
羅一鈞:上次也是北部個案,序列屬於BA.1,桃機方面的,呼應當時1、2月的本土疫情。今天公布的死亡個案,定序尚未出來,不過就居住地、相關群聚,應該是Omicron BA.2。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3 AM
TVBS:12~17歲及老人的施打率?
莊人祥:外網每週都有更新的表,12~17歲第1劑88.6%,第2劑80.5%。75歲以上第1劑77.4%,第2劑71.3%,追加劑54.9%。
註:疫苗第1劑涵蓋率83.59%,第2劑78.68%,追加劑52.04%。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4 AM
中視:有統計打3劑疫苗突破感染者,最多疫苗組合前3名?
陳時中:沒有疫苗組合前3名,很難,沒辦法算到那樣。但是有最後1劑追加劑,每10萬人為單位,AZ是10.2人,莫德納6.5人,高端2.6人,BNT是7.5人。特別強調AZ的統計意義不大,因為打AZ第3劑不足3萬人。主要是莫德納769萬、BNT有307萬,高端49萬。超過10萬比較有統計意義,AZ數字只能參考。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4 AM
年代:為什麼以65歲來劃分在家隔離的指引?
羅一鈞:65歲在國際和國內專家都是一致共識,65歲以上染疫出現重症風險明顯比65歲以下來得高,年齡越高風險越高。如果要一刀切的話,國內外共識都是65歲。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也是65歲以上的條件,即使無慢性病,65歲以上風險還是比65歲以下來得高,有科學依據。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4 AM
TVBS:先前潘文忠部長跟基隆市長一起受訪,他是接觸者的接觸者,應自我健康監測,但部長和總統接觸過,為什麼不需要?
陳時中:如要舉確診者的接觸者的接觸者,大概上百萬個人,不可考。當跟確診者接觸,而有適當防護,經疫調人員認為時間不長但有擔憂,所以自我健康監測。接觸者的檢驗尚未出來,對接觸者的接觸者高度懷疑,會請他自我健康監測。
我們都是總統的接觸者,我們都有適當防護。不敢保證總統過來幾天有沒有確診可能,才需要隔離。驗陰性前的接觸者,不會有染疫可能。
當確診者的接觸者陰性,接觸者的接觸者就解除管制。如果陽性才需疫調,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監測視防護措施、時間長短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5 AM
東森:醫師發現張惠妹男友PO的照片是抗體快篩不是抗原快篩,國內有核准任何家用抗體快篩嗎?
羅一鈞:我國目前核准抗體檢測新冠肺炎篩檢試劑都是針對專業人士使用,沒有市售家用版抗體快篩。抗體檢測目的不是了解感染,打過疫苗再做抗體檢測,無法告訴你是染疫還是打疫苗的關係。使用場合目前侷限在疫情調查,研判N抗體是否舊案,或使用中國製疫苗。疫苗還是要在實驗室做抗體檢測。
家用抗體快篩沒有食藥署核准上市,不適合民眾使用測抗體,不建議使用。呼籲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確認是否染疫。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1:05 AM
彩蛋:給你錢拜託打疫苗!
部長:COVID-19疫苗接種鼓勵繼續延長到5/31,65歲以上長者,打任何一劑都有500元以下的衛教品獎勵,時間到2022的5/31。
羅副:今年1/1以來本土病例,70歲中重度2.2%,80歲中重度增加到4.5%、致死率4.5%,90歲中重度增加到50%、致死率25%。高齡風險明顯比中壯年提高很多,尤其70歲以上族群。呼籲高齡長者把握機會接種疫苗,就算染疫,重症或死亡的風險大幅降低。
呸姬
@a60419a
說
Sat, Apr 9, 2022 11:17 AM
謝謝整理,看到長者沒打疫苗重症覺得不忍啊
kosan_yj
@kosan_yj
Sat, Apr 9, 2022 11:43 AM
然後現在里長帶的選舉團一堆長輩...
拾柒
@april17tw
Sat, Apr 9, 2022 12:15 PM
唉、我記得各縣市政府還會加碼獎勵,真的拜託去打疫苗。
Quickmind未來眼
@Quickmind
Sat, Apr 9, 2022 2:30 PM
載入新的回覆
陳時中:本土442例,1例死亡個案,境外136例。大致上還是以六都比較多。
註:新北市143例,台北市95例,桃園市41例,基隆市39例,高雄市38例,花蓮縣24例,屏東縣14例,宜蘭縣10例,嘉義縣9例,新竹縣8例,台中市7例,台南市6例,彰化縣3例,苗栗縣2例,新竹市、雲林縣及嘉義市各1例。
另外4位分類中度,未住加護病房。其中90多歲有高血壓,70多歲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2位都未接種疫苗。另外2位是50多歲男性,初期檢查血氧濃度偏低,X光無肺炎,有血管疾病或肺癌,經治療穩定。4位中度個案住院中。
羅一鈞:上次也是北部個案,序列屬於BA.1,桃機方面的,呼應當時1、2月的本土疫情。今天公布的死亡個案,定序尚未出來,不過就居住地、相關群聚,應該是Omicron BA.2。
莊人祥:外網每週都有更新的表,12~17歲第1劑88.6%,第2劑80.5%。75歲以上第1劑77.4%,第2劑71.3%,追加劑54.9%。
註:疫苗第1劑涵蓋率83.59%,第2劑78.68%,追加劑52.04%。
陳時中:沒有疫苗組合前3名,很難,沒辦法算到那樣。但是有最後1劑追加劑,每10萬人為單位,AZ是10.2人,莫德納6.5人,高端2.6人,BNT是7.5人。特別強調AZ的統計意義不大,因為打AZ第3劑不足3萬人。主要是莫德納769萬、BNT有307萬,高端49萬。超過10萬比較有統計意義,AZ數字只能參考。
羅一鈞:65歲在國際和國內專家都是一致共識,65歲以上染疫出現重症風險明顯比65歲以下來得高,年齡越高風險越高。如果要一刀切的話,國內外共識都是65歲。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也是65歲以上的條件,即使無慢性病,65歲以上風險還是比65歲以下來得高,有科學依據。
陳時中:如要舉確診者的接觸者的接觸者,大概上百萬個人,不可考。當跟確診者接觸,而有適當防護,經疫調人員認為時間不長但有擔憂,所以自我健康監測。接觸者的檢驗尚未出來,對接觸者的接觸者高度懷疑,會請他自我健康監測。
我們都是總統的接觸者,我們都有適當防護。不敢保證總統過來幾天有沒有確診可能,才需要隔離。驗陰性前的接觸者,不會有染疫可能。
當確診者的接觸者陰性,接觸者的接觸者就解除管制。如果陽性才需疫調,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監測視防護措施、時間長短
羅一鈞:我國目前核准抗體檢測新冠肺炎篩檢試劑都是針對專業人士使用,沒有市售家用版抗體快篩。抗體檢測目的不是了解感染,打過疫苗再做抗體檢測,無法告訴你是染疫還是打疫苗的關係。使用場合目前侷限在疫情調查,研判N抗體是否舊案,或使用中國製疫苗。疫苗還是要在實驗室做抗體檢測。
家用抗體快篩沒有食藥署核准上市,不適合民眾使用測抗體,不建議使用。呼籲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確認是否染疫。
部長:COVID-19疫苗接種鼓勵繼續延長到5/31,65歲以上長者,打任何一劑都有500元以下的衛教品獎勵,時間到2022的5/31。
羅副:今年1/1以來本土病例,70歲中重度2.2%,80歲中重度增加到4.5%、致死率4.5%,90歲中重度增加到50%、致死率25%。高齡風險明顯比中壯年提高很多,尤其70歲以上族群。呼籲高齡長者把握機會接種疫苗,就算染疫,重症或死亡的風險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