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29 AM
35
12
【
20220408疫情記者會
】
陳時中:本土384例,本土病例仍在高點。
新北市案子正在增加。高雄市58例裡有50例是娛樂圈的感染,匡列採檢中。基隆市維持比較平穩情況(Rt值從4.67降至1.65)。花蓮縣24例是PUB的衍生感染較多。
輕症、無症狀2719人,99.82%,中重症維持5人。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29 AM
八大:家中有65歲以上或5~11歲未接種疫苗的非確診同住家人,要搬出不可以在家裡隔離?隔離期間未確診也不能上班上課?
陳時中:符合居家照顧原則的人才能夠做居家隔離,不符合原則,基本上集中檢疫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縱使沒有在家裡,原來家戶都會被匡列居隔,照原來居隔1人1室方式。
羅一鈞:估計2~3成確診者符合健康條件,家中也可1人1室,但可能同住家人年齡不符合,所以還是要住集中檢疫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如果不符合年齡同住家人,有人可在其他住所照顧,也可以移出。大部分還是到隔離場所完成10天治療。
註: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與地方政府討論細節、可行性後,預計下週定案。如縣市願意,可小規模試辦。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30 AM
八大:在家照護不管輕症、無症狀都需要配有1台血氧機監測血氧濃度?
陳時中:血氧機不見得每個都需要,監控有它的價值,但比起上一波,文獻上沒有那麼多需要。
羅一鈞:Omicron期間發生快樂缺氧情形少很多,另外最近研究顯示血氧機跟本身做警示徵兆監測的效果差不多,沒有減輕民眾家中照顧的焦慮感。目前都有提供血氧機給地方縣市政府,指引是關懷中心會健康評估,有必要再提供配送。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30 AM
華視:指揮官表示清零已經不可能,未來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網路討論防疫措施像實聯制、場所量體溫該被廢除?
陳時中:實聯制目前還會持續,不過希望能有更好的方式。希望推廣社交距離App,能夠取代實聯制。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31 AM
Fri, Apr 8, 2022 2:45 PM
鏡電視:放寬接觸者的標準目前規劃進度?
陳時中:以前多層次匡列,一圈圈往外匡,近來匡列又做得更嚴格。將來確診多,這樣匡列做不到,預估超過100人,效率遞減,會遞減到追不上疫調,忽略最重要核心未及早匡,反而不好控制疫情。最多追一層,有明顯必要追兩層。
其他像實聯制或者社交距離App推廣更多人用,現在有600多萬人下載App,評估下載到1200萬~1400萬,就有很大的效果。也避免每次掃實聯制的困難、公布足跡等等,增加成本也耗費人力。若社交距離App做得好加上簡化疫調,控制疫情效果也會一樣好。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31 AM
中視:專家認為規劃購買10萬份的口服藥的量還是不夠?
陳時中:是起碼,量會比這個大。重點是怎麼取得,現在已積極進行中。只有英國6%較多準備,美國和其他國在2~4%。以前H1N1使用Tamiflu(克流感)1年50萬~70萬,價格是700台幣。那這是700美金,購買計算的量要更謹慎。去年流感季1年用Tamiflu用1千多,因為沒有case。不會為了昂貴而不買,但要仔細點計算。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31 AM
彩蛋①:多做事少放話。
台視:柯市長說借鏡新加坡、韓國、日本的例子,預測台灣疫情要長期抗戰準備?
阿中部長:有一些專家也很好心,試著看看這個情形,我想是很好,這樣的資訊讓大家更了解。我也樂於就我的觀感,跟大家分享對於未來的疫情預測。不過我們是政務體系,要更小心、更謹慎。但是有想法之後要有作法,有作法要開始準備,是大家起而行的時候,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9:32 AM
彩蛋②:減災防疫。
TVBS:昨天部長跟三大醫學會專家密會,專家小組建議不要用「與病毒共存」的字眼,怕誤解不用害怕病毒,什麼字形容較好?
部長:我沒參加開會,是周署長。
浩浩:大家覺得減災、有效控制輕症,都是好的說法,也比較務實的作法。
部長:怕說「共存」,大家整個都放鬆了,完全不管。我們不會這樣做,希望大家不要這樣做,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盡量把輕症有效管理、有效減災。
呸姬
@a60419a
說
Fri, Apr 8, 2022 10:18 AM
謝謝整理
廢渣葵☜(゚∀゚(゚∀゚☜)
@high1314
Fri, Apr 8, 2022 11:45 AM
感謝整理
SOC
@SOCwithoutHeart
Fri, Apr 8, 2022 12:32 PM
請問「600多人下載APP 」是六百人還是六百萬人?
ok_orz
@ko_orz
說
Fri, Apr 8, 2022 1:00 PM
我現在都用社交距離App掃實聯制QR code,很好用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2:44 PM
SOC
: 謝謝提醒,我有回去聽部長原話,他應該是省略「萬」了。
我編輯一下,謝謝校稿
拾柒
@april17tw
Fri, Apr 8, 2022 2:55 PM
大家還沒下載的趕快安裝呀~
社交距離App下載
▶️Amdroid用戶:
臺灣社交距離 -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
▶️IOS用戶:
臺灣社交距離
載入新的回覆
陳時中:本土384例,本土病例仍在高點。
新北市案子正在增加。高雄市58例裡有50例是娛樂圈的感染,匡列採檢中。基隆市維持比較平穩情況(Rt值從4.67降至1.65)。花蓮縣24例是PUB的衍生感染較多。
輕症、無症狀2719人,99.82%,中重症維持5人。
陳時中:符合居家照顧原則的人才能夠做居家隔離,不符合原則,基本上集中檢疫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縱使沒有在家裡,原來家戶都會被匡列居隔,照原來居隔1人1室方式。
羅一鈞:估計2~3成確診者符合健康條件,家中也可1人1室,但可能同住家人年齡不符合,所以還是要住集中檢疫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如果不符合年齡同住家人,有人可在其他住所照顧,也可以移出。大部分還是到隔離場所完成10天治療。
註: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與地方政府討論細節、可行性後,預計下週定案。如縣市願意,可小規模試辦。
陳時中:血氧機不見得每個都需要,監控有它的價值,但比起上一波,文獻上沒有那麼多需要。
羅一鈞:Omicron期間發生快樂缺氧情形少很多,另外最近研究顯示血氧機跟本身做警示徵兆監測的效果差不多,沒有減輕民眾家中照顧的焦慮感。目前都有提供血氧機給地方縣市政府,指引是關懷中心會健康評估,有必要再提供配送。
陳時中:實聯制目前還會持續,不過希望能有更好的方式。希望推廣社交距離App,能夠取代實聯制。
陳時中:以前多層次匡列,一圈圈往外匡,近來匡列又做得更嚴格。將來確診多,這樣匡列做不到,預估超過100人,效率遞減,會遞減到追不上疫調,忽略最重要核心未及早匡,反而不好控制疫情。最多追一層,有明顯必要追兩層。
其他像實聯制或者社交距離App推廣更多人用,現在有600多萬人下載App,評估下載到1200萬~1400萬,就有很大的效果。也避免每次掃實聯制的困難、公布足跡等等,增加成本也耗費人力。若社交距離App做得好加上簡化疫調,控制疫情效果也會一樣好。
陳時中:是起碼,量會比這個大。重點是怎麼取得,現在已積極進行中。只有英國6%較多準備,美國和其他國在2~4%。以前H1N1使用Tamiflu(克流感)1年50萬~70萬,價格是700台幣。那這是700美金,購買計算的量要更謹慎。去年流感季1年用Tamiflu用1千多,因為沒有case。不會為了昂貴而不買,但要仔細點計算。
台視:柯市長說借鏡新加坡、韓國、日本的例子,預測台灣疫情要長期抗戰準備?
阿中部長:有一些專家也很好心,試著看看這個情形,我想是很好,這樣的資訊讓大家更了解。我也樂於就我的觀感,跟大家分享對於未來的疫情預測。不過我們是政務體系,要更小心、更謹慎。但是有想法之後要有作法,有作法要開始準備,是大家起而行的時候,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TVBS:昨天部長跟三大醫學會專家密會,專家小組建議不要用「與病毒共存」的字眼,怕誤解不用害怕病毒,什麼字形容較好?
部長:我沒參加開會,是周署長。
浩浩:大家覺得減災、有效控制輕症,都是好的說法,也比較務實的作法。
部長:怕說「共存」,大家整個都放鬆了,完全不管。我們不會這樣做,希望大家不要這樣做,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盡量把輕症有效管理、有效減災。
我編輯一下,謝謝校稿
社交距離App下載
▶️Amdroid用戶:
▶️IOS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