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塔
@Vita_6101
分享
Thu, Apr 7, 2022 3:49 PM
Thu, Apr 7, 2022 3:49 PM
4
哈佛烏克蘭研究中心
烏克蘭史
Facebook
「如果說過去研究烏克蘭史,許多是為了(如同多數國家歷史的書寫)創造出「烏克蘭人」這樣一個認同的獨特系譜;普理查克採取的方式,則是去研究在今天所謂「烏克蘭」的這塊土地上所存在過的各種人群與文化,同時把這塊區域放在世界歷史的脈絡中去理解。也就是從區域出發的研究。
這跟普里查克自己的學術訓練有些關係。他自己本來其實並非烏克蘭史學者,而是研究中東一帶的語言,...精通多國語言的他,因此向來提倡研究烏克蘭史必須使用多語種材料,而且著重不同人群的經驗。換言之,歷史要用加法,而不是減法。在他看來,這才是烏克蘭——一個多種語言與文化揉合而成的現代國家。
當我讀到這裡,實在無法不聯想到曹永和教授所提倡的『臺灣島史』。」
維塔
@Vita_6101
Thu, Apr 7, 2022 3:57 PM
看到那段研究方法時,我也是想到曹永和教授的「臺灣島史」。
一直覺得地域史和多語言材料的應用感覺更能平實地呈現臺灣島上的歷史情況。
維塔
@Vita_6101
Thu, Apr 7, 2022 4:21 PM
其實不論是在臺灣哪個時期的歷史研究,島嶼的地域特性、多語言、多族群等事實都滿重要的。
不過我覺得在處理戰後史的時候常常會有種微妙的感覺。目前重視以口述、歷史田野、家族資料、個人日記等材料來補足一些大歷史或政治史所無法述及的歷史的細節與歷史的各種面向。
不過我有時候隱約覺得,這些局部的記憶被揀選並寫成歷史而變成某種集體性的歷史回憶時,好像又在創建某種「斯島之人」於某個取向的經驗認同與文化。
維塔
@Vita_6101
Thu, Apr 7, 2022 4:31 PM
感覺如果被史家放大的記憶點,功能不僅僅是傳頌那些記憶經驗的情懷、傷感和悲痛,繼而透過共通的歷史回憶來創建所謂的「『臺灣人』的歷史」和「臺灣文化」,而是承認這樣的衝突是島嶼永久的歷史現實,會否我們可以變得更加能夠檢討出多元並存的方法?
維塔
@Vita_6101
Thu, Apr 7, 2022 4:49 PM
我是期許「多元並存」是臺灣地域永久的本質和特質,甚至有時候會想像臺灣島是人類的諾雅方舟,因為這裡邊緣孤立的同時也乘載了多方的競合。
不過這應該也是一個過於自溺的理想想像和虛幻情懷,畢竟強勢壓過弱勢、多數蓋過少數的情形仍然屢見不鮮,甚至可以說是日常。
事實上,朝向一致似乎才是趨勢的必然,那麼那個一致是否可以在更深的層面有更好的解方和更穩妥的發展或許才是臺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現在和未來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花見凜#萬事皆虛
@feather6918
Thu, Apr 7, 2022 6:20 PM
我覺得有些學術上無法顧及的角度其實就交給大眾史學來補齊
畢竟學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仍然容易受到限制
但以台灣史的研究方式來說,台灣島史是我目前看到最理性溫和的研究方式
雖然台灣島史給我多少有一種「逃避現實」的感覺,畢竟研究方法比較少直接針對族群,而是以「島」為研究主體
至於不同族群對這座島的想法,以及島民追求的想像共同體到底是甚麼
我認為台灣島史依然有不足的部分,但這不會影響我對台島史的研究及熱愛
維塔
@Vita_6101
Thu, Apr 7, 2022 7:27 PM
花見凜#萬事皆虛
: 不過我隱約還是有些覺得大眾史學其實很受傳統史學或正規史學家在歷史研究主流方向的影響。因為專業史學相對之下仍然更具有引領公眾往某個方向看的話語權和功能性,所以現有的公眾史學仍然有一點論述或觀點趨於集中的現象。
而其越發重視細節化和公共多元化的發展則感覺主要是提供了傳統史學更多分析的材料和視角,以及協助傳統史學研究成果的普及。
我是覺得兩種史學應要並存,但是能擔負吹哨者角色、進行針砭社會實況責任的,似乎還是在正規學術領域會更強而有力些(?)
所以論述方向的主要流向,仍然很難擺脫學術史學的權威。
維塔
@Vita_6101
Thu, Apr 7, 2022 7:27 PM
我是覺得臺灣島史絕對是必須跟各別族群的歷史研究並行,才能更加完善的。因為會被研究的在島嶼上的能動者主要就是人,而要研究這些人的行動原因,勢必得深入進各族群的文化脈絡和文化思維才有辦法理解。
我會覺得島史觀是一種遠鏡頭的視角,而族群史、政治史、家族史或個人史則是近距離到可以看到膚況脈動的特寫。
遠近景交雜,才能拼湊出趨近全景的歷史樣貌,而對於全景的解釋,可能就能由島民自行型構出島民的想像共同體。
所以我會覺得,島史觀的功能和存在目的主要是作為一種穩定臺灣歷史多元論述的重要基底。
載入新的回覆
「如果說過去研究烏克蘭史,許多是為了(如同多數國家歷史的書寫)創造出「烏克蘭人」這樣一個認同的獨特系譜;普理查克採取的方式,則是去研究在今天所謂「烏克蘭」的這塊土地上所存在過的各種人群與文化,同時把這塊區域放在世界歷史的脈絡中去理解。也就是從區域出發的研究。
這跟普里查克自己的學術訓練有些關係。他自己本來其實並非烏克蘭史學者,而是研究中東一帶的語言,...精通多國語言的他,因此向來提倡研究烏克蘭史必須使用多語種材料,而且著重不同人群的經驗。換言之,歷史要用加法,而不是減法。在他看來,這才是烏克蘭——一個多種語言與文化揉合而成的現代國家。
當我讀到這裡,實在無法不聯想到曹永和教授所提倡的『臺灣島史』。」
一直覺得地域史和多語言材料的應用感覺更能平實地呈現臺灣島上的歷史情況。
不過我覺得在處理戰後史的時候常常會有種微妙的感覺。目前重視以口述、歷史田野、家族資料、個人日記等材料來補足一些大歷史或政治史所無法述及的歷史的細節與歷史的各種面向。
不過我有時候隱約覺得,這些局部的記憶被揀選並寫成歷史而變成某種集體性的歷史回憶時,好像又在創建某種「斯島之人」於某個取向的經驗認同與文化。
不過這應該也是一個過於自溺的理想想像和虛幻情懷,畢竟強勢壓過弱勢、多數蓋過少數的情形仍然屢見不鮮,甚至可以說是日常。
事實上,朝向一致似乎才是趨勢的必然,那麼那個一致是否可以在更深的層面有更好的解方和更穩妥的發展或許才是臺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現在和未來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畢竟學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仍然容易受到限制
但以台灣史的研究方式來說,台灣島史是我目前看到最理性溫和的研究方式
雖然台灣島史給我多少有一種「逃避現實」的感覺,畢竟研究方法比較少直接針對族群,而是以「島」為研究主體
至於不同族群對這座島的想法,以及島民追求的想像共同體到底是甚麼
我認為台灣島史依然有不足的部分,但這不會影響我對台島史的研究及熱愛
而其越發重視細節化和公共多元化的發展則感覺主要是提供了傳統史學更多分析的材料和視角,以及協助傳統史學研究成果的普及。
我是覺得兩種史學應要並存,但是能擔負吹哨者角色、進行針砭社會實況責任的,似乎還是在正規學術領域會更強而有力些(?)
所以論述方向的主要流向,仍然很難擺脫學術史學的權威。
我會覺得島史觀是一種遠鏡頭的視角,而族群史、政治史、家族史或個人史則是近距離到可以看到膚況脈動的特寫。
遠近景交雜,才能拼湊出趨近全景的歷史樣貌,而對於全景的解釋,可能就能由島民自行型構出島民的想像共同體。
所以我會覺得,島史觀的功能和存在目的主要是作為一種穩定臺灣歷史多元論述的重要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