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19 PM
1
「不平等的審判」「亞當·班福拉多」「書」「心得」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21 PM
這本應該是跟《人慈》一起開始看的,結果兩本都還沒看完,這本甚至忘記開噗該,剛剛開讀墨發現他還在我的閱讀紀錄最上位,就決定趁著友人想彼此監督,一禮拜看完一本書的此時來把他看一看。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22 PM
我總覺得我應該該過啊……到底是寫在哪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23 PM
不管,先寫目前有印象的部分,之後要二刷再說。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25 PM
Tue, Apr 5, 2022 11:36 PM
如果說《人慈》說的是人性在越是艱困的環境越能勝放出燦爛,《不平等的審判》說的就是當社會豐裕富足的此時,我們該如何看待應該一致但並不一致的標準。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26 PM
這本書的主作用:認知司法體系目前需要改革的各方面
副作用:基本上不用看完整本書就會開始對所有司法制度信心全無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28 PM
Tue, Apr 5, 2022 3:29 PM
不信任司法制度也是我支持廢死的主因。
這個立場我從高中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後就沒有變過,今後大概也不會動搖,所以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想法的話,可以先把這個噗關起來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45 PM
我真的沒該過耶(剛剛翻了17分鐘一無所獲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47 PM
順帶一提,我現在說自己支持廢死時,唯一的心理障礙是大部分支持廢死的人都有點,不會吵架(委婉
明明有這麼多能用的論點,主流卻依然是訴諸人性的美好,希望大眾體諒犯人的人權這點我真的是不敢苟同甚至有點生氣。能不能學會怎麼吵架。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51 PM
我罵完了,我滿意了,我要來毀掉各位對司法的信任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52 PM
我們現在的司法體系非常仰賴「人」的判斷,但與此同時,卻不相信人。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3:59 PM
這邊舉個例子可能比較好懂。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所以司法制度用的都是美國的司法制度,所以有陪審團。眾所周知,陪審團的用途就是決定刑事案件被告有罪或無罪,這就會造成很多問題。
首先是陪審團通常深信自己善於分辨謊言,但人類成功分辨謊言的機率跟丟一枚公正硬幣差不多。
再來即使證人沒有說謊,人類的記憶其實極度不可信,這個可以看一下netflix的大腦解密,講得很淺顯易懂。另外,這裡提到的證人,包含被害人。有非常多的案子裡的被害人,指認的犯人是錯的,這並非有意為之,通常是因為大腦機制、制度、警方誤導、媒體等等,但總之不準確是可想而知的。
但陪審團怎麼可能覺得一名性侵受害者站在證人台上含著眼淚指認的犯人是錯的?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02 PM
這裡又能提到,人類的大腦機制其實很不擅長記得事實。人腦的運作使人們對一段經歷通常最後留下來的是只有情緒,被害人可能記得犯人手裡拿著的槍,記得被命令蹲下手抱著頭,記得自己很害怕,記得犯人很兇,但不記得犯人的長相特徵。
而且這是常態。
寫到這裡還有人能相信司法制度嗎?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05 PM
還行的話繼續看下去。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06 PM
作者做了個實證研究,過程我不贅述,結論是政治立場會明顯影響法官做出的裁決。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06 PM
也不只是政治立場,所有經驗都會影響法官對案件的看法,這不是瀆職,是人類運行的方法。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07 PM
Tue, Apr 5, 2022 4:07 PM
「在決定與性別有關的公民權利案件時,有女兒的法官──比起只有兒子的法官──多百分之十六會贊同婦女的權利。這個效果主要出現在共和黨任命的男性法官身上。一個理論是說:如果有女兒,可以幫助這些法官了解女性在面對同工同酬和生殖健康等議題時的挑戰,否則的話,他們將永遠不會有這些觀點。」
簡單引用一下。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11 PM
再來還有法律的運作方式:依循前例(stare decisis),前例是由以前的優勢種族打造的,即使劣勢種族成功成為書寫判例的一員,他們依循的依然是優勢種族打下的前例。司法界又多是名校出身,以美國的教育所需資金,名校更容易聚集一群一模一樣的人,這種人看到的世界和牧場長大的農夫根本不可能一樣。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14 PM
不過我還在試圖心懷希望,畢竟這本書有四部:調查、判決、處罰、改革。現在我在第二部最終章,但後面還有70%的內容,所以應該能相信作者有提出確切的改革手段。至少我是這麼希望的。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17 PM
Tue, Apr 5, 2022 4:18 PM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假釋出獄,主要看的是法官累不累。判決在何時下達、前面幾份判決是通過還是不通過都會影響假釋出獄申請成功的機率。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22 PM
法官應該「探求官方文字的原意,找尋其制定之初的文字意義,司法不應該推測起草者在文字之外另行衍生的目的,或因希冀公平,而讀出其他預期的結果」。所以,法官的判決就是要根據文本,除了文本之外,還是文本與文本。因為看起來完全不容許個人的預設立場或是政治上的扭曲,所以是裁判型法官最理想的典型。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4:22 PM
不過事實是:文本通常不會只有一種解釋,而且找出一個法條來源的歷史意義,本來就是全憑主觀和推測的。第四修正案一開始就寫到:「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有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此權利不得侵犯……」。那麼,什麼是「搜查」?如果使用熱影像的儀器,從對街看一個人是不是用加熱燈在家裡種植大麻,這算是「搜查」嗎?如果在車上放GPS追蹤裝置,這算是「搜查」嗎?文本原旨主義沒有告訴我們一個清楚的答案;它只是為一個勢必帶有偏見的工作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11:42 PM
再來是不相信人的部分。
在法庭上,監視錄影帶、行車記錄器,甚至心理測驗或測謊,都非常受重視,因為人類覺得影片是不會騙人的,而測謊跟心理測驗是科學。
但實際上,前者光是拍攝者改變,就會明顯改變人類共情的對象。當影片來源是警方密錄器時,人們傾向共情警方,當影片是從第三者視角拍攝時,人們看似相對中立,但其實只是共情影片裡跟自己比較像的人。
而測謊就是個笑話,給他披上科學外衣的傢伙都該被燒死。
但依然,影片被作為有力證據,測謊結果不應被採納,但不被測謊結果影響判決的案子幾乎沒有。
人類真的是有點太相信自己了吧???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11:49 PM
搜尋引擎──例如Google──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這種困境。不過搜尋引擎本身也帶有偏見。許多搜尋引擎會根據你造訪過的網站、你的臉書(Facebook)檔案或是其他個人人資料,得悉你的興趣和傾向,再依這個結果建立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註27。所以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你所得到的搜尋結果一定是自己認為最有說服力、最能支持你的觀點──但絕對不會讓你有機會重新思索自己的立場。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11:49 PM
這也是我退到噗浪的主因,我需要沒有演算法的平台讓我做自己⋯⋯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11:54 PM
基本上在臉書或推特,我會盡可能追蹤一個政治人物的同時,追蹤另一個意見相反的政治人物,並且兩邊都點讚留下互動,以清洗(搞亂)我的演算法的腦子,不然演算法知道我喜歡的東西後,就只會推給我我喜歡的東西了,這讓人很容易以為自己是多數。這很可怕。
噗浪相對簡單一點,不需要處理演算法的問題,但我還是會保持這樣追蹤的習慣,所以未讀訊息一直都是兩百起跳(
噗浪最主要的問題是用戶基數太少了,背景又相近,對特定議題的看法就會變得很一致。真誠希望噗浪做大,我才能做更多不被演算法干擾的觀察。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ue, Apr 5, 2022 11:59 PM
還有,臉書和哀居會告訴別人我按了什麼讚這點很噁,有夠噁。有什麼毛病才會搞這個機制出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1:59 PM
我來到懲罰篇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01 PM
本篇重點1:懲罰的用意是報復還是導正?
理論上是導正啦,但那還真的只是理論,人類對報復的期望不容小覷。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01 PM
Wed, Apr 6, 2022 2:03 PM
看到現在不禁覺得,法律變成現在這個充滿漏洞的樣子,就是因為方便主義吧。
比起預防下一個連續殺人犯出現,不如直接處死現在這個,因為這樣比較方便,心情比較舒暢,需要的思考比較少,他做了那種事,叫他去死也是理所當然。
然後就會出現下一個連續殺人犯。
不只少年犯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普通的犯人也是。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05 PM
我們聲稱不會像怪罪大人一樣怪罪小孩子,或是處罰那些心理有疾病的人(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他們的犯罪行為的本質),但其實我們就是這麼做的。
如果我們對於道德的處理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會從細節到整體、仔細地評估相關證據之後,才決定適當的處罰──或許我們就真的可以遵守承諾,不會那麼嚴厲地處罰兒童和心智有問題的成年人。但是我們好像都是先決定處罰了之後,才來證明它是正當的。一個人造成損害時,我們希望他負道德上的責任,所以──在犯罪的事實發生之後──我們便高估他具有的控制能力、故意程度,甚至是自由意志。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06 PM
處罰一個無辜者會讓我們感到滿足嗎?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36 PM
這裡提到的是,當有一隻鯊魚把人咬死了,人類心中排定的懲罰順序會是咬死人的鯊魚➡️跟咬死人的鯊魚同樣品種的鯊魚➡️完全不同品種的鯊魚。
但跟那隻鯊魚同品種的鯊魚根本沒做什麼事。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37 PM
Wed, Apr 6, 2022 2:37 PM
人類在動物王國中占有一個很奇怪的位置:我們也有自衛的本能,和其他物種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只有人類才會自覺到我們終有一天將走向死亡。而這種對於死亡的想法,讓我們深感不安。我們會心懷恐懼地想著我們只有一生可活,而且有一大堆不受我們控制的因素,隨時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終結:喝醉酒的司機、鯊魚、閃電、癌症和伊波拉(Ebola)病毒,隨便舉幾個例子就有這麼多。
幸運的是,我們也發展出一些方法平息這些難以阻擋的恐懼,例如我們的基本文化信仰體系,它讓我們的生命有目的、穩定而且有秩序。例如:宗教都會告訴我們如何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避開危險,並且保證死亡並不是結束。我們的法律制度也提供了類似的方向──怎麼當個好公民、如何免受威脅以確保安全,並且安慰我們生活方式是可以延續的(就算我們的肉體已經不復存在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38 PM
我們愈感到恐懼,就會愈死守這些信仰體系,也會愈努力保護它們。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38 PM
這是我們對鯊魚這麽機車的主因。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40 PM
Wed, Apr 6, 2022 2:40 PM
對死亡的聯想可能也是性別至今無法平等的原因之一。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53 PM
情境影響(situational influence):不符合消費者和刺激因子的穩定特徵,並會影響消費者目前行為的特定時間地點因素。 消費者通常會依據情境而調整其態度和行為。
書裡翻境況性影響。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58 PM
以人類歷史而言,現代的世界相對來說算是很和平了。而他認為暴力之所以減少,背後的一股力量應該是處罰的責任被移轉給沒有相關利益的第三方。而且很明顯的,現代的司法體系──包括法官、陪審團、警察、律師和獄政人員──先發制人地獨占了個人和團體的血腥報復行為(這是過去會有的)。不過如果外在行為改變了,我們大腦的運作情形就比較不清楚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2:59 PM
Wed, Apr 6, 2022 3:00 PM
我其實覺得一直從事法律工作的人,還能相信世界非黑即白是一件很厲害的事。不是好事,但很厲害。
一般來說看越多應該會更明白大部分的人只是運氣不好。
可能那樣的信念算一種保護機制吧。跟深信自己槍決的人都罪大惡極的法警一樣,如果不這麼相信,就會變得連走出家門上班都辦不到。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Wed, Apr 6, 2022 3:04 PM
Thu, Apr 7, 2022 3:42 AM
費城這個名字在希臘文中是指「友愛之市」 。
酷。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5:14 AM
加州的三振出局法雖然作者說是為了嚇阻,但我總覺得有股其他的意味在裡面⋯⋯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5:15 AM
感覺比較像粗暴的二分法,如果一個人犯罪超過三次,那他就沒救了,我們應該給他超長的刑期讓他從社會中消失,的感覺。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5:17 AM
Thu, Apr 7, 2022 5:17 AM
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如果要建構一個理想的威懾作用,現在體制的每一點都做錯了。威懾作用要有所發揮,必須讓潛在犯罪者覺得他們一定會被抓到,而且會受到明確、立即的處罰。相對而言,我們的體制抓到犯罪者的機率很低,而且好像只會在遙遠未來受到不明確的處罰。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5:31 AM
處罰篇也結束了,簡單來說是處罰的目的導致了不同。
得再想想這部分要怎麼推動。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3:15 PM
終於提到陪審團研究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3:17 PM
Mon, Feb 6, 2023 2:23 AM
嗯⋯⋯如果我記得的沒錯,美國的陪審團是可以換人的,在審判開始之前,律師跟檢察官會各自用感覺無關的理由換掉對己方不利的陪審團員。
這本身就很政治,而政治為有權力和金錢的人服務。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Thu, Apr 7, 2022 3:18 PM
加入學者研究後就更政治了,還不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政治,是股東大會按持股比例分配投票權的政治。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Sat, Apr 9, 2022 1:08 PM
看完了。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Sat, Apr 9, 2022 1:23 PM
台灣印象中沒有認罪協定,但在美國我每次看到這個詞就會膽戰心驚一次。花了這麼多時間搞出來的三審定讞都無法保證眼前這個人真的有罪,為什麼在審判前就逼他認罪?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Sat, Apr 9, 2022 1:23 PM
兩造對立的司法會使認罪協定變得猖狂。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Sat, Apr 9, 2022 1:26 PM
應該朝向的方向:幫助受刑人維持與家庭的連結、給他們穩定的工作、讓受刑人能完全回復公民權、將處罰犯罪的資源轉而用來預防犯罪。
北溟魟魚·quirky
@belle_wu12
Sat, Apr 9, 2022 1:26 PM
作者在謝詞中說他寫這本書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事情到底是什麼樣子」,我想確實是的。
載入新的回覆
副作用:基本上不用看完整本書就會開始對所有司法制度信心全無
這個立場我從高中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後就沒有變過,今後大概也不會動搖,所以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想法的話,可以先把這個噗關起來了。
明明有這麼多能用的論點,主流卻依然是訴諸人性的美好,希望大眾體諒犯人的人權這點我真的是不敢苟同甚至有點生氣。能不能學會怎麼吵架。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所以司法制度用的都是美國的司法制度,所以有陪審團。眾所周知,陪審團的用途就是決定刑事案件被告有罪或無罪,這就會造成很多問題。
首先是陪審團通常深信自己善於分辨謊言,但人類成功分辨謊言的機率跟丟一枚公正硬幣差不多。
再來即使證人沒有說謊,人類的記憶其實極度不可信,這個可以看一下netflix的大腦解密,講得很淺顯易懂。另外,這裡提到的證人,包含被害人。有非常多的案子裡的被害人,指認的犯人是錯的,這並非有意為之,通常是因為大腦機制、制度、警方誤導、媒體等等,但總之不準確是可想而知的。
但陪審團怎麼可能覺得一名性侵受害者站在證人台上含著眼淚指認的犯人是錯的?
而且這是常態。
寫到這裡還有人能相信司法制度嗎?
簡單引用一下。
在法庭上,監視錄影帶、行車記錄器,甚至心理測驗或測謊,都非常受重視,因為人類覺得影片是不會騙人的,而測謊跟心理測驗是科學。
但實際上,前者光是拍攝者改變,就會明顯改變人類共情的對象。當影片來源是警方密錄器時,人們傾向共情警方,當影片是從第三者視角拍攝時,人們看似相對中立,但其實只是共情影片裡跟自己比較像的人。
而測謊就是個笑話,給他披上科學外衣的傢伙都該被燒死。
但依然,影片被作為有力證據,測謊結果不應被採納,但不被測謊結果影響判決的案子幾乎沒有。
人類真的是有點太相信自己了吧???
噗浪相對簡單一點,不需要處理演算法的問題,但我還是會保持這樣追蹤的習慣,所以未讀訊息一直都是兩百起跳(
噗浪最主要的問題是用戶基數太少了,背景又相近,對特定議題的看法就會變得很一致。真誠希望噗浪做大,我才能做更多不被演算法干擾的觀察。
理論上是導正啦,但那還真的只是理論,人類對報復的期望不容小覷。
比起預防下一個連續殺人犯出現,不如直接處死現在這個,因為這樣比較方便,心情比較舒暢,需要的思考比較少,他做了那種事,叫他去死也是理所當然。
然後就會出現下一個連續殺人犯。
不只少年犯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普通的犯人也是。
如果我們對於道德的處理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會從細節到整體、仔細地評估相關證據之後,才決定適當的處罰──或許我們就真的可以遵守承諾,不會那麼嚴厲地處罰兒童和心智有問題的成年人。但是我們好像都是先決定處罰了之後,才來證明它是正當的。一個人造成損害時,我們希望他負道德上的責任,所以──在犯罪的事實發生之後──我們便高估他具有的控制能力、故意程度,甚至是自由意志。
但跟那隻鯊魚同品種的鯊魚根本沒做什麼事。
幸運的是,我們也發展出一些方法平息這些難以阻擋的恐懼,例如我們的基本文化信仰體系,它讓我們的生命有目的、穩定而且有秩序。例如:宗教都會告訴我們如何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避開危險,並且保證死亡並不是結束。我們的法律制度也提供了類似的方向──怎麼當個好公民、如何免受威脅以確保安全,並且安慰我們生活方式是可以延續的(就算我們的肉體已經不復存在了)。
書裡翻境況性影響。
一般來說看越多應該會更明白大部分的人只是運氣不好。
可能那樣的信念算一種保護機制吧。跟深信自己槍決的人都罪大惡極的法警一樣,如果不這麼相信,就會變得連走出家門上班都辦不到。
酷。
得再想想這部分要怎麼推動。
這本身就很政治,而政治為有權力和金錢的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