キリシタン大名 - Wikipedia 是日本從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期間信仰天主教,並接受洗禮的大名。1549年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耶穌會創始人之一的聖方濟·沙勿略,在日本友人彌次郎的引介下,輾轉抵達九州鹿兒島。他一方面向各戰國大名要求宣教許可,一方面又以圓滑手法向各大名本身傳教。這些傳教士以南蠻貿易、槍砲彈藥等做為利益交換的籌碼,這些大名諸侯既能獲得利益,便欣然入教受洗。這些吉利支丹大名所轄的領地裡,破壞燒燬寺院、神社,以及冒瀆僧侶的事件層出不窮。而信奉佛教和神道的大名諸侯聽取僧侶的意見,將外來的基督教視為「異教」而鎮壓,造成兩邊教徒信眾間的憎惡與對立。
【舞台『刀剣乱舞』綺伝 いくさ世の徒花】
明天就是明治座千秋樂兼配信日啦
按照慣例整理一噗起來
看科白劇時覺得大名們的洗禮名才是最難記的
▼預約頁面(需開VPN)▼
一樣有兩場配信,4/3中午的是單一攝影機全景,晚場是多台攝影機切換的拍攝畫面,都有live配信跟delate配信兩段時間可以看。
DMM可以刷海外信用卡,在會員資訊頁面設定好信用卡資料後購買時都會自動跑出信用卡資訊蠻方便的。(圖示為之前購買天傳時的畫面)
要使用點數付款的話可以在付款方式選擇的時候做更改,購買完的影片可以從會員資訊的購入済み看到購買資訊。(圖示為之前購買天傳時的畫面)
細川ガラシャ (Hosokawa Garasya)
諱為たま(玉/珠),洗禮名伽羅奢(日語:ガラシャ,西班牙語:Gracia)
明智光秀和正室妻木熙子所生的第三個女兒。1579年,與細川藤孝的長男細川忠興在織田信長的安排下成為了夫妻。這段期間一直與忠興過著穩定恩愛的生活,光秀叛變後遭忠興幽禁在丹後國,幽禁期間接觸到天主教,隨後皈依受洗。因秀吉頒布伴天連追放令忠興甚至拿見脅迫ガラシャ棄教ガラシャ也毫不動搖,之後夫妻間的爭執日益加劇。關原之戰時忠興追隨德川家康赴關東,石田三成包圍細川家官邸想把ガラシャ抓做人質要挾忠興,ガラシャ堅決不投降,因教義不允許自殺,命令家臣將自己刺死。
忠興在斬殺家臣後用她的衣服擦掉劍上的血,ガラシャ為反抗丈夫的行徑面不改色穿著染有血漬的和服數日,無言幾日對峙後,忠興終於放軟身段道歉,要求她把和服換去。
也曾發生忠興將砍殺的無辜木匠的頭顱放在飯桌上,ガラシャ若無其事繼續用餐的情況,忠興見狀說:「你!你莫非是蛇的化身?」ガラシャ回敬:「你又是什麼東西?殺死無辜的木匠,你是鬼,做鬼的老婆,蛇豈不是更配?」
細川 忠興 (Hosokawa Tadaoki)
細川藤孝的嫡子,藤孝原為足利義輝的家臣,隨室町幕府勢力削弱,父親決定投靠織田信長,1579年與明智光秀三女玉子結為夫妻。婚後夫妻倆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直至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當時被家中強行休妻或處死都是理所當然的下場,但忠興始終不願離緣以求自保也許是出自對玉子的愛或對玉子的偏執。事變之後忠興將玉子幽禁于丹後,兩年後才獲得秀吉赦免將玉子接回。
忠興雖對玉子信教相當不諒解與反對,但在玉子死後還是請教會替玉子舉行天主教式的葬禮。
對多看妻子兩眼的庭師馬上拔刀斬殺;得知妻子改信基督教時,盛怒下將帶她去教會的侍女的鼻子割下;處置犯錯家臣更是是毫不留情當場立斬,還將砍了三十六位家臣的刀命名為三十六歌仙... 都是相當著名的事蹟。
大友宗麟 (Ōtomo Sōrin)
佛教法名宗麟、洗禮名為普蘭師司怙(フランシスコ,西班牙語:Francisco,即「方濟各」)
本名大友義鎮,「宗麟」是其信奉佛教時期使用的法名。最初他皈依禪宗、之後改信天主教接受洗禮。
1551年(天文20年)他認識了在豐後布教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並成為好朋友。1578年(天正6年)改信天主教並受洗禮、並派遣家臣帶領親筆信給葡萄牙國王。同時他對領地內的布教活動加以保護、進行與西方的貿易。他曾夢想要建立天主教王國,但終於在耳川一戰後夢碎。
1582年他曾派遣了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前往羅馬謹見天主教教宗。
黑田孝高 (Kuroda Yoshitaka)
諱為「祐隆」(すけたか)、「孝隆」(よしたか),後改為「孝高」,通稱黑田官兵衛,出家法號為黑田如水。洗禮名為西默盎(ドン・シメオン,西班牙語:Simeon)
以身為豊臣秀吉的心腹,活躍於軍略、外交等工作。他以智謀出眾而與竹中重治(竹中半兵衛)並稱兩兵衛。
黑田孝高受到摂津高槻城主高山右近勸進開始接觸天主教,於1583年38歲時受洗成教徒後,也向家臣與領民等周遭的人宣傳佈教,兒子長政與弟弟直也都相繼受洗為教徒。1587年豐臣秀吉頒布伴天連追放令高山右近反抗被流放至馬尼拉。黑田孝高則周知放棄宣教。
1604年病逝於京都伏見藩邸,死後舉行天主教儀式葬禮。
高山右近 (Takayama Ukon)
利休七哲之一。洗禮名是儒斯定(ジュスト,葡萄牙語:Justo)
高山氏是攝津國三島郡高山莊出身的國人領主。1564年父親友照在奈良聽到琵琶法師兼耶穌會修道士洛倫索了齋的說話後,受到感動,於是接受洗禮,同時返回居城澤城,並令家人和家臣洗禮。父親友照在50歲時,把高槻城讓予右近,這個時代的友照熱心於建築教堂和傳教。
1614年因為德川家康的禁教令,在長崎與家人一同被流放的內藤如安等人一同乘上前往馬尼拉的船,1615年死於菲律賓馬尼拉,死後,家人被允許返回日本。
小西行長 Konishi Yukinaga
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後期武將,堺市豪商小西隆佐之義子。洗禮名是奧思定(日語:アウグスティヌス,葡萄牙語:Agostinho)
1579年受豐臣秀吉所招,因屢立戰功,1585年為攝津守,賜姓豐臣。1588年受封肥後國,封邑二十四萬石(一説十四萬石)。
小西行長由一介商人之子躍為官拜從五位下二十四萬石的大名。由於在信奉基督教的大名小西行長影響下,傳教活動旺盛,他的領地一帶估計有十萬基督徒,更指揮著由一萬五千天主教徒組成的軍隊。
在關原合戰大敗後與石田三成被俘,於1600年被斬於京都六條河原,時年四十三歲。
大村純忠 (Ōmura Sumitada)
洗禮名是巴爾多祿茂(日語:バルトロメオ,義大利語:Bartolomeo)
1562年大村純忠提出讓葡萄牙商隊停泊自領內的橫瀨港進行貿易,並得到葡萄牙商隊的答應,自此以橫瀨港及大村領為中心,展開了與葡萄牙等歐洲諸國的貿易往來。
為了方便與葡萄牙商隊貿易,大村純忠接近耶穌會傳教士,於1563年入信天主教,成為日本史上首位信仰天主教的大名。在大名大村純忠受洗的影響下,大村領內的家臣及領民開始大量出現受洗成為天主教徒,而使大村領成為日本天主教的重鎮,據傳全盛時期大村領內有6萬名天主教徒。
天正少年遣歐使節團中的千々石ミゲル為大村純忠的姪子。
有馬晴信 (Arima Harunobu)
洗禮名為玻羅大削(日語:プロタジオ,葡萄牙語:Protásio),大村純忠的外甥。
有馬晴信原本對基督教持反對態度,1580年接受范禮安神父的洗禮,取名玻羅大削,此後轉而支持基督教活動。1582年,與大友宗麟、大村純忠一起派遣天正遣歐少年使節。1609年,德川家康任命有馬晴信前往台灣探勘地形,並囑意霸占台灣港口,在侵掠過程中,與西班牙及葡萄牙在台勢力產生衝突。1610年,他挾怨焚毀葡萄牙停泊於日本的船隻,再加上庇護天主教教徒等事端,於1612年被德川家康勒令切腹。但他身為天主教徒,不能自殺,命令手下將自己殺了。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指的是1582年日本九州地區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純忠、有馬晴信向羅馬教廷派遣的、以四名少年為中心的使團。這個使團由耶穌會會員范禮安發起,范禮安在自己的信件中說明了使團出使歐洲的目的。
第一,希望從羅馬教皇和西班牙、葡萄牙國王處得到在日本傳教的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援助。
第二,讓日本人親自體驗基督教世界的見聞,歸國後,通過少年的口來傳達基督教世界的榮光及偉大,從而利於傳教事業。
途中織田信長、大友宗麟和大村純忠等相繼去世,使節團於1590年回到日本。
伊東マンショ (Itō Mansho)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的正使,大友宗麟的代理人(大友宗麟是其遠房親戚)。
歸國後滿所在天草正式加入耶穌會,並且在澳門修讀神學達3年之久。1606年成為副助祭,翌年升任助祭,1608年敘階為司鐸。其後,他前往小倉赴任,但在1611年被領主細川忠樹放逐,搬到中津,之後在萩、山口和飫肥等地展開了傳教的工作。1612他在病死於長崎,享年43歲。
千々石ミゲル (Chijiwa Migeru)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的正使, 大村純忠的代理人(純忠的侄兒、晴信的從兄弟)。
在遣歐期間目睹了天主教奴隸制對天主教產生了懷疑,歸國後為四人中唯一棄教者,棄教後改名千々石清左衛門。
中浦ジュリアン (Nakaura Jurian)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的副使,父親為大村純忠的家臣。
歸國後依舊進行著傳教的工作,1614年德川幕府頒布基督教禁令時他選擇留在日本,繼續在肥前(長崎縣)口之町(長崎縣)的天草、肥後(熊本縣)、築前(福岡縣)等地私下傳教,鼓勵受迫害的信徒。 1632年在小倉被捕後即使施以酷刑也拒絕棄教,在被施行吊刑四日後殉道而亡。
原マルティノ (Hara marutino)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的副使,父親為大村純忠的家臣。
歸國後持續研讀神學,擅長拉丁語,傳教工作外,他還參與了外國書籍的翻譯和出版工作,擅長公關,與小西雪永、加藤清政交涉,是當時日本最知名的神父。
1614年,江戶幕府驅逐基督徒他因而被放逐至澳門,死於1629年。
是日本從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期間信仰天主教,並接受洗禮的大名。1549年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耶穌會創始人之一的聖方濟·沙勿略,在日本友人彌次郎的引介下,輾轉抵達九州鹿兒島。他一方面向各戰國大名要求宣教許可,一方面又以圓滑手法向各大名本身傳教。這些傳教士以南蠻貿易、槍砲彈藥等做為利益交換的籌碼,這些大名諸侯既能獲得利益,便欣然入教受洗。這些吉利支丹大名所轄的領地裡,破壞燒燬寺院、神社,以及冒瀆僧侶的事件層出不窮。而信奉佛教和神道的大名諸侯聽取僧侶的意見,將外來的基督教視為「異教」而鎮壓,造成兩邊教徒信眾間的憎惡與對立。
進入江戶時代後,幕府於1613年(慶長18年)發出禁教令,拒絕放棄信教的高山右近最後遭流放至菲律賓馬尼拉,而有馬晴信則遭流放至甲斐國初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