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0 AM
3
@nnnnoooo007 - 原來不是教育現場的錯覺,是真的調查過 意外的是已經超越在我印象中很有壓力的...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1 AM
這幾天在看Getting Over It的實況感觸非常深
🚀❤︎✖️
@requiem18
Sat, Mar 19, 2022 2:33 AM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4 AM
日本人為什麼玩這麼久,因為他們都想一次就成功
然後玩的速度就很慢,想很謹慎每一步一步試探過再往上爬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6 AM
但歐美人會覺得失敗也沒關係,嘗試許多次之後找到解決方法
因為教育和環境使然,所以造成這麼大的差別
Getting Over It開發的遊戲設計者是歐美人也滿有趣的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6 AM
無數次失敗之後得到的成功
和
不允許失敗,一失敗就人生完蛋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6 AM
但是人生和遊戲不一樣,並沒有所謂「正確解答」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7 AM
有時候爬一爬會落到起始點再重新開始,有時候需要在途中歇腳一下,有時候需要一鼓作氣往上爬
壺男反應的真的就是⋯⋯人生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7 AM
🚀❤︎✖️
: (拍拍)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39 AM
而且我讀前三志願感觸又更多,很多人想要一次就考上好大學
社會就是告訴你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
你休學就是人生失敗,你不可以讀了這個不喜歡換別的,
你沒上大學,或是你延畢
就會被問「你這樣能養活自己嗎?」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40 AM
本來最近想整理成網誌ww看到這篇就順便講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42 AM
某人的21小時壺男真的太感動了⋯⋯エモ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42 AM
最後兩小時掉到原點然後一次爬上去⋯⋯傳說??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45 AM
而且玩到後面都累了吧XDDDD,メンタルすっご…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46 AM
20多小時一直在講話這點也很強wwww
潮見🌊
@shiomiori
Sat, Mar 19, 2022 2:51 AM
真的要說也和社會經濟體系有很大關係。日本對國家向內的保障和對國民的待遇寬容度跟台灣不同,日本能養活自己的門檻較低。
加上台灣在文化上持有傳統觀念的家庭太多,促使「失敗」和「正確解答」的定義被鎖死。主要是這一點日本來得比台灣沒壓力一點。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54 AM
潮見🌊
: 我覺得光是課堂上回答錯的答案就會導致學生容易害怕失敗了⋯⋯又加上家庭舊式觀念是這樣,一直持續上去也會質疑自己的選擇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55 AM
上面的觀察是我印象中かなかな玩Jump King的時候也有注意到他會比較謹慎
比起EN的liver即使失敗也沒關係的多次嘗試真實看出民情的不同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2:55 AM
Sat, Mar 19, 2022 2:56 AM
不排除壺男是歐美必修課的可能性
油炸丸子
@agedanko
Sat, Mar 19, 2022 3:01 AM
看Luca一路暴衝超有感
潮見🌊
@shiomiori
Sat, Mar 19, 2022 3:01 AM
有點無法比較的是日本的壓力和質疑更傾向來自社會整體風氣和習慣、而不是家庭舊式觀念。同樣有「正確解答」的定義,卻少了親人的期望、多了社會的目光。
在這一點來說亞洲地區比起歐美國家還是不開明很多。歐美國家的教育和社會本質就有很大分別。
說到壺男的起源,本來亞洲就更少出品這種「鬼畜」「耐久」型遊戲,或許是因為在亞洲的觀念上,遊戲本質就是工作或痛苦的相對,該是娛樂/有內容的東西。然而對歐美人來說較傾向追求遊戲形態的自由吧。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07 AM
主要是升學管道?
日本有專門學校這點相對好一點,台灣常常就算讀完高職還是要考大學(這點超級WHY??)
我有聽聞過紐西蘭的教育體制是先廣泛的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再去那方面鑽研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07 AM
對比起台灣要求大家高中一次考上大學而且轉學考門檻還很高這點真的⋯⋯(選校選系都是個問題)
油炸丸子
@agedanko
Sat, Mar 19, 2022 3:09 AM
轉學考都要書卷的成績才能上真的很問號,沒興趣的科系還要讀到超強才能離開
雖然有少數學士後學系,但都只有特定的科系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09 AM
潮見🌊
: 遊戲型態的多樣性~雖說如此但也會有亞洲獨有的遊戲型態(例如不要被媽媽發現遊戲機那個XD)
一尾墨魚
@sun_mile
Sat, Mar 19, 2022 3:09 AM
大學考完⋯⋯還要考研究所喔
研究所有時候還有資格考
考一些跟你研究方向沒關係的東西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12 AM
我高中就在反覆思索讀書的意義,我讀這麼多,例如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知道這麼多,出社會會用到嗎?等等之類的
之所以會選擇設計系也是因為我不想再讀書了XDD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12 AM
雖然讀書對我來說很輕鬆,但我覺得很麻煩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14 AM
國小國中應該增加一些心理、情緒、職涯發展之類的課而不是只讓教會等機構來教大家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15 AM
或是讓壺男成為必修課
潮見🌊
@shiomiori
Sat, Mar 19, 2022 3:16 AM
Sat, Mar 19, 2022 3:16 AM
讀書的話還要看學系科系。雖然比起用不用到,該是以吸收知識是否快樂為本意。感覺是滿足求知慾、給予自己多思考的機會,還有擴展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偏偏舊式觀念就是會把讀書和工作、收入、社會等劃上等號。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18 AM
(簡體網站注意)
求getting over it中的名言和背景音樂? - GetIt01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20 AM
Getting Over It里的名人名言与歌曲(1)
Getting Over It里的名人名言与歌曲(2)【完结篇】
必修課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20 AM
(而且遊戲作者提醒你隨時可以退出遊戲)
深夏🌻休養中
@minatsu1205
Sat, Mar 19, 2022 3:21 AM
我也覺得轉學、轉系門檻很高真的滿莫名的
雖然我唸的是台灣排名很前面的學校,但因為不是主流科系,我也好習慣自己被歸類到養不活自己的那一群,意識到我居然已經習慣這件事時還滿悲傷的
現在走教育,也是希望鼓勵孩子多多發言,會告訴他們問題不是只有一種答案,跟老師的答案不同只是你有不同的想法而不是錯的
雖然能幫助的孩子有限,但我還是想盡力幫助我能陪伴的孩子們,可能我就是那個很害怕失敗的人吧,很希望童年有個人告訴我失敗了也沒關係,現在想當那個跟孩子說這些的大人
深夏🌻休養中
@minatsu1205
Sat, Mar 19, 2022 3:24 AM
Sat, Mar 19, 2022 3:24 AM
玩壺男我也超深刻感受到大家對遊戲的看法不同,我是掉幾次就很沮喪加爆氣不玩的那種,但男友可以把整個週末拿去慢慢爬慢慢摔,我就很佩服他
他也說他覺得遊戲雖然是娛樂沒錯,但他覺得那種不斷向上追求、突破的感覺很好,是我真的做不到
卡羅卡羅🍕SCP-458
@scp_458
Sat, Mar 19, 2022 3:25 AM
我學生時期雖然成績不錯上了升學學校,但因為個人興趣轉類組、選擇了非理科的大學系所,導致家長一路很擔憂我,每次我轉換跑道他們都覺得我是不是失敗了、是不是總愛半途而廢,而我都要一次次說服他們我只是還在摸索,但說服到最後常常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個失敗的人...有時候不是自己沒辦法接受失敗,而是身邊的人對失敗的判定太輕率讓我懷疑自己的決定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29 AM
卡羅的經驗讓我想到我一開始讀設計系的時候不是很順遂然後每次都被我媽說你看吧我一開始就叫你不要讀設計/不要讀實踐
久🌰里
@KURIKO69
Sat, Mar 19, 2022 3:32 AM
我不太喜歡被這樣說因為自己做的決定還沒得到回饋就被全盤否認
潮見🌊
@shiomiori
Sat, Mar 19, 2022 3:56 AM
我起初念文學的時候也被念了很久有文化和翻譯不念怎麼就去念文學。都被說又難念又養不活自己,畢不了業還會浪費錢(。)最後選的大學說到底也不是讓我去最想去的。家長都在說科系養不活自己的話,至少學校的名聲要好。
但以結果來說其實去哪都對我找工作成功失敗根本沒太大影響,不論好壞。
亞洲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真的好糟。被說失敗說多了總感覺會失敗,就會連嘗試都不願意。連可能性都被扼殺是最痛苦的。能踏出那一步去堅持重複嘗試直至成功通常都是因為喜歡。
🚀❤︎✖️
@requiem18
Sat, Mar 19, 2022 4:26 AM
我家這方面好像還好
(雖然有被朋友說過是因為我個人病識感非常低ry)
,壓力比較像是自己給自己的
當然即便家裡教育相對開明,但如果整個社會還是同樣價值觀的話也很難不朝「唯一成功/唯一失敗」這個方向去成長。
我也是到開始工作後才走向比較正軌的道路(?),甚至覺得脫離學校、開始工作後才真正能做自己喜歡做&想做的事(;´д`)
載入新的回覆
然後玩的速度就很慢,想很謹慎每一步一步試探過再往上爬
因為教育和環境使然,所以造成這麼大的差別
Getting Over It開發的遊戲設計者是歐美人也滿有趣的
和
不允許失敗,一失敗就人生完蛋
壺男反應的真的就是⋯⋯人生
社會就是告訴你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
你休學就是人生失敗,你不可以讀了這個不喜歡換別的,
你沒上大學,或是你延畢
就會被問「你這樣能養活自己嗎?」
加上台灣在文化上持有傳統觀念的家庭太多,促使「失敗」和「正確解答」的定義被鎖死。主要是這一點日本來得比台灣沒壓力一點。
比起EN的liver即使失敗也沒關係的多次嘗試真實看出民情的不同
不排除壺男是歐美必修課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來說亞洲地區比起歐美國家還是不開明很多。歐美國家的教育和社會本質就有很大分別。
說到壺男的起源,本來亞洲就更少出品這種「鬼畜」「耐久」型遊戲,或許是因為在亞洲的觀念上,遊戲本質就是工作或痛苦的相對,該是娛樂/有內容的東西。然而對歐美人來說較傾向追求遊戲形態的自由吧。
日本有專門學校這點相對好一點,台灣常常就算讀完高職還是要考大學(這點超級WHY??)
我有聽聞過紐西蘭的教育體制是先廣泛的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再去那方面鑽研
雖然有少數學士後學系,但都只有特定的科系
研究所有時候還有資格考
考一些跟你研究方向沒關係的東西之所以會選擇設計系也是因為我不想再讀書了XDD
或是讓壺男成為必修課求getting over it中的名言和背景音樂? - GetIt01
必修課
現在走教育,也是希望鼓勵孩子多多發言,會告訴他們問題不是只有一種答案,跟老師的答案不同只是你有不同的想法而不是錯的
雖然能幫助的孩子有限,但我還是想盡力幫助我能陪伴的孩子們,可能我就是那個很害怕失敗的人吧,很希望童年有個人告訴我失敗了也沒關係,現在想當那個跟孩子說這些的大人
但以結果來說其實去哪都對我找工作成功失敗根本沒太大影響,不論好壞。
亞洲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真的好糟。被說失敗說多了總感覺會失敗,就會連嘗試都不願意。連可能性都被扼殺是最痛苦的。能踏出那一步去堅持重複嘗試直至成功通常都是因為喜歡。
(雖然有被朋友說過是因為我個人病識感非常低ry),壓力比較像是自己給自己的當然即便家裡教育相對開明,但如果整個社會還是同樣價值觀的話也很難不朝「唯一成功/唯一失敗」這個方向去成長。
我也是到開始工作後才走向比較正軌的道路(?),甚至覺得脫離學校、開始工作後才真正能做自己喜歡做&想做的事(;´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