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a洞物
兩本書
Facebook
──米歇爾・馬赫特《飢餓信號》

▍以為是餓,其實是想哭
(摘錄自推薦序 / 盧郁佳,其他文字內收)

你發生過什麼事:【Amazon及紐約時報暢銷第1名!】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也許你曾經想過:「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或是「為什麼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我們更時常用過高的標準審視、責怪自己,或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在這些時候,我們該問的,不是「你有什麼問題?」而是:「你發生過什麼事?」
鄰家a洞物
告訴我,你發生了什麼事?最懂你的諮商展,3/10-5/1單書5折起
https://images.plurk.com/5cvgIKD42v8AREyqycLWjg.png
等等www 都已經要找專業心理師來回答了,為何要說是「不負責任的建議」啊 很矛盾欸,這是為了貼近所謂年輕人(??)的語言嗎(覺得反效果比較多,博客來拜託再想想ww
鄰家a洞物
(摘錄自推薦序 / 盧郁佳)摘錄內容:

▍以為是餓,其實是想哭
嬰兒哭鬧,有時餓了,有時尿布濕了,有時是要人抱哄。如果父母用食物安撫小孩,取代擁抱、撫摸、關愛,那麼小孩就胖。而父母會用食物來安撫小孩,往往是因為父母用飲食安撫自己。嬰兒得學習區分肚餓和情緒不舒服,但如果不餓就被餵食,干擾了學習,造成嬰兒認知缺陷。成年後也誤把情緒不舒服當成餓,直覺把食物往嘴裡猛塞。
鄰家a洞物
厭食症、貪食症,往往是因為受虐,被施暴、被疏忽、酗酒、父母早逝、過度保護、高成就壓力等。有些是幼兒餵食障礙(體重身高發展正常,但因早產、心臟或呼吸道問題、營養、口腔肌肉或心理問題,抗拒餵食)、腸胃問題、家人吃飯吵架、感覺混亂。有百分之六到十六的成年受訪者表示幼年曾遭性虐待,導致飲食失控。有人在戒斷時雙手發抖,感覺發熱或畏寒,有人半夜被想吃巧克力的衝動驚醒,破窗闖入幾戶人家翻搜。遇過一次性虐待者,罹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升高二.五倍。多次遭性虐待者,罹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升高五倍。

亦即歧視肥胖等於落井下石,胖不是嘴饞、懶得運動、比別人沒意志力。相反地,是受苦的表徵。
鄰家a洞物
節食是加劇飲食成癮的不歸路,越想減肥就壓力越大,越想吃。越成功挨餓,就越止不住暴食,新手的好運只讓人離不開賭場。鄭多燕健身舞、阿金博士低醣飲食法、防彈咖啡、生酮飲食、一六八斷食,都能短期見效,停止後復胖。

關鍵在用吃解壓,使你抗壓耐操配合度高,效率過人,獨自承擔問題不麻煩別人,受委屈也不用跟人起衝突,飲食失調者可說是極端環境的高功能適應者。作者為胖除罪,透視個案以節食應付高成就壓力下的自我懷疑。也帶領復健,教人在動手取食前暫停,覺察棘手的負面情緒,給自己選擇權。可惜這不是速效萬靈丹,仍是鍛鍊項目。

胖子決定要瘦下來才喜歡自己,獲知要先喜歡自己才會瘦,悲劇了。但在本書豐富知識翼護下,我們可以有勇氣承認討厭自己,然後不計成敗地喜歡自己。

──米歇爾・馬赫特《飢餓信號》
鄰家a洞物
鄰家a洞物
你發生過什麼事 這本前陣子看了試讀,寫了心得投稿,可惜最後沒有抽到書w

但試讀的內容有一個案例很有趣,關於一個小學男生好像沒來由地討厭他的班導,一個男老師,的故事。班導沒有對這個男生做什麼,但這個男生就莫名地討厭跟這個男老師互動,導致男老師也開始減少跟他互動。

小男生的父親以前對待家人並不好(拳腳相向那種),現在在坐牢,偶有探視機會時,小男生和父親只是不發一語地下棋。

醫師作者後來發現,關鍵是小男生的父親擦的一種古龍水品牌,跟男老師的止汗劑是一樣的味道。
鄰家a洞物
這個特定品牌的味道,是刺激這個小男生的信號,讓他以為「威脅來了」。

後來,醫師說服男老師換一個止汗劑的品牌,也跟小男生說明,他之所以會討厭男老師的原因,其實跟大腦有關,做了一番解釋,醫師問小男生是否願意和男老師一起坐下來討論,看能不能修復他們的關係。結果是他們心結解開,不再對彼此抱有誤會。
鄰家a洞物
從試讀的部分就覺得這本應該很好看,推薦大家都去看
骨灰級のfox
最近正好想發噗說自己上班時特別想吃東西想喝酒wwwwww
找時間把這兩本書找來讀,謝謝洞洞
鄰家a洞物
骨灰級のfox : 第一本我也想找時間看看~
鄰家a洞物
不曉得《飢餓信號》能不能讓台灣的讀者有共鳴,因為這本書要探討的主題還滿重要的,台灣有如此多美食,又有如此多的人以賣食物維生。

或是,範圍放寬一些,華人飲食文化影響深遠,可能對所有華人都能有共鳴也不一定(?
(不過「吃」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跨越文化藩籬吧我猜w)
鄰家a洞物
這陣子才在討論中了解到,如果父母是以開店維生,店家通常營業時間都很長,幾乎沒有時間能顧小孩,而就會演變成,這個家庭雖然經濟無虞、不用擔心溫飽或生活開銷,可能有小康以上,但這個家裡的小孩會感受不到愛,或者覺得愛是用錢(比如零用錢)換來的。
鄰家a洞物
但即使感受不到愛,其實也不一定會怎麼樣,有的人可能就都不回家、都跟朋友在一起,朋友彷彿家人,反正父母太忙管不到;有的人可能跟家人頻繁吵架;有的人則會用「讓自己出事」來讓父母注意到自己、關心自己。
鄰家a洞物
各種適應的方式,就看能不能滿足自己空缺的部分。
如果一直不能滿足,問題就會越來越明顯。
鄰家a洞物
就有點像是,鄭捷在無差別殺人之前,其實是他的家庭、周遭的人和環境,一層一層地漏接了他(沒有發現他的異狀,或沒有去回應到他的需求),於是他掉到底層,覺得人生無望但同時帶著怨恨。

聽說,他在國中時可以隨意在學校花圃挖一個大坑洞灌水進去養魚,校方也不管他,讓他覺得自由,也似乎是他唯一可以「不被管」的時期。
雖然不確定這段故事的真偽,但作為故事,它也是有某種警示的意味。
ㄇㄇ🌱通販上架中
用吃來討論人背後心理狀態好特別,而且在大眾身上感覺很常見XDD
鄰家a洞物
ㄇㄇ🌱通販上架中 : 對啊,其實這部分有一些研究和討論都很有意思,比如文化&情緒表達&食物之間的連結
鄰家a洞物
華人社會不擅長/不習慣談論情緒(可能日文也類似吧w),連中文這個語言對於描述情緒的詞彙都比較少,表達方式也相對含蓄(不像英文的情緒詞彙就很多種),導致有些情緒無法用中文來命名,說不出口、不知道怎麼形容的時候,吃點好吃的東西、哭一下,好像就沒事了。
鄰家a洞物
之前看過的某個研究和說法是,情緒在華人身上很常透過生理反應來表現。
比如真實的感受是很生氣,但臉上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突然肚子痛。
鄰家a洞物
不過這樣的例子通常是因為這個人,有滿長一段時間,不把情緒展現出來、不認為情緒是重要的、不認為表現情緒是有用的、不覺得自己是有情緒的。
鄰家a洞物
以至於他可能在肚子痛的時候,以為自己只是吃壞肚子、只是感冒了等等,而沒有注意到自己可能積壓了什麼情緒。

但要察覺到自己有什麼情緒,有時真的很困難啦⋯⋯
因為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就真的是吃壞肚子啊?哪來那麼多複雜的內心戲(
鄰家a洞物
也可能真的只是純生理反應沒錯,但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還是有連結的。

比如雖然只是吃壞肚子,但肚子痛還是會讓人不太舒服的,心情也可能變差。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