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羽:遺憾最生火😎👉😑
外國倫看台灣:資格論的差異
===以下為引用,到分隔線為止===
之前一位網友留言:
「台灣人很奇怪,很喜歡戰學歷,
我從來沒看過美國人
討論政治議題的時候會戰學歷。」

或許有人會覺得:「中國文化影響,
台灣人就比較重視學歷呀。」

其實用學歷評論一個人,
背後的思維是一種「資格論」。
會有這種思維, 是因為制度和文化造成的。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在美國唸高中的時候,
同學主動問我要不要加入網球校隊,
我說我沒有打過網球,
同學說:”No problem, coach will teach you.”
(沒問題,教練會教你打網球。)
然後我就加入了網球校隊。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在大學的時候,
老師問我們班上有誰想去 NASA 實習,
JPL 部門有一個名額,
同學還在猶豫的時候,我第一個舉手,
老師說:”Ok, you got it.”
(好,就是你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結果有些台灣網友不相信,
就酸言酸語的留言:
「不會打網球就可以進網球校隊?」
「原來進 NASA 就像訂 Pizza,
舉個手就可以進去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一開始不明白,後來我才知道,
這樣的事情在台灣是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台灣的學校通常
只會把機會留給最厲害的學生。

在台灣,只有全校裡面
最頂尖的學生才能加入校隊,
千羽:遺憾最生火😎👉😑
在美國,有時候是校隊缺人,
找不到足夠的人加入校隊,
美國的學校通常學生人數比較少,
而且校隊很多,有籃球隊,足球隊,
橄欖球隊,羽毛球隊,網球隊….
就算你沒有超凡的能力,也有機會加入校隊。
美國的環境比較偏向「人人有機會」。

我在大學的時候,有機會去 NASA 實習,
因為 NASA 的 JPL 部門
距離我學校開車只要半小時,
NASA 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學校找實習生。
千羽:遺憾最生火😎👉😑
美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是就地取材,
人都會對自己的家鄉比較有認同感,
都希望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會更好。
我認為這樣的制度比較容易獲得
有認同感,會更想要促進地方進步的員工。
千羽:遺憾最生火😎👉😑
而台灣不一樣,
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組織,
就算是一個地方部門的小職員,
也是經由全國性的考試,
然後根據考試分數,被分派到台灣各地,
造成許多考上公職的人需要離鄉背井,
可能要去一個他根本不想去的地方工作。
千羽:遺憾最生火😎👉😑
台灣人在中華民國的制度裡,
從小學,初中,高中,
到大學,然後如果考公職,
人生有一半的時間
都是想盡辦法要爭取資格,
必須要比別人好,
才有資格獲得更好的資源。

這種制度和中華文化的影響,
造成台灣人在討論找對象的時候,
很自然地也會說:
「有車? 有房? 有什麼學歷,有多少收入⋯」 這其實是一種資格論。
千羽:遺憾最生火😎👉😑
美國人在婚姻上的觀念不一樣,
美國人比較注重羅曼蒂克,戀愛的感覺,
就算是評價一個人,
通常也比較著重於
考量對方是否健康,誠實,
或是考慮雙方的價值觀是否相近。

許多人以為美國夢
是因為美國有很多資源,地大物博,
其實美國夢的關鍵
是因為人們的思維和環境
給每個人許多的機會, 而且不只一次的機會。
千羽:遺憾最生火😎👉😑
由於「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差異,
美國人在討論政治的時候,
很少有人會用「資格論」質疑,甚至嘲弄對方。

最近 Freddy 在他的臉書
分享的他對烏克蘭的看法,
他呼籲:
「團結國民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
才能抵禦極權國家的侵略野心。」
結果引來了大批的網友嘲笑他。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
後來才知道原來 Freddy沒有當過兵。

Freddy 曾經因為憂鬱症,
醫生鑒定的結果符合不用當兵的條件,
因此沒有當兵。

就因為這樣,
政治觀點和他不同的網友
就用各種尖酸刻薄的話嘲笑他:
「“閃”靈樂團!」
「笑死! 逃兵的人有什麼說服力?」
「我特地來朝聖,有種別刪文⋯⋯」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就不討論這些網友
在沒有絲毫證據的情況下
就指控 Freddy 裝病逃兵役。

就單純回應那些
「用資格論只會酸言酸語」的人:
如果有人支持司法改革,
難道他就要去考個律師執照
才有資格支持司法改革嗎?
如果有人支持婚姻平權,
難道他就要變成同性戀
才有資格支持嗎?
千羽:遺憾最生火😎👉😑
「那你什麼時候要去當兵?」
「沒當過兵的人有什麼資格說話。」
這種小朋友等級的鬥嘴,
只是顯現他們的膝蓋軟,
只會像小朋友吵架而已。

我們支持的是台灣要在軍事上備戰,
在心理上備戰,
並非要放下自己現在的工作,
去從軍才有資格支持台灣做好備戰。
千羽:遺憾最生火😎👉😑
除了軍人,
每個人都能幫忙防衛,團結台灣,
每個人可以用實際行動幫台灣備戰,
任何”拿掃把也願意和敵人拼命”
的家庭主婦都可以幫忙
教小朋友做好戰爭時候的準備。

平常在社群媒體分享有建設性的觀點,
幫忙分享自己認同的文章,
或是任何明確的表態「我們是獨立的國家」
或是下次選舉的時候去
投票支持立場明確挺台灣的人, 都是實際行動。
千羽:遺憾最生火😎👉😑
每個人都有資格挺台灣,
任何人都有資格捍衛自己的國家!

======轉文結束======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只是要講講「(美國人的思維和環境)給每個人許多的機會,而且不只一次的機會」這件事
加拿大也差不多啦,只有「信用」這件事上只有一次機會,其他時候都有各種機會
千羽:遺憾最生火😎👉😑
你有其他產業的背景,跨行轉職
大家的反應不是「你都三十五了,怎麼還那麼不穩重?」而是「太酷了吧」、「現在找到對的事來做也不遲啊!」
我讀的學校充滿著mature student(泛指有點人生經驗的成人學生),我們系的同學們背景千奇百怪,有奧運退役選手,有名牌大學新鮮畢業生,有樂團樂手,有護理師,有三星工作二十年的工程師
隔壁護理系的甚至有退休的婆婆
沒有人覺得再來讀書轉職很丟臉,社會多數對這樣的人們也沒什麼壞觀感

我就很喜歡這邊給你的人生多次機會的氛圍
很少人的人生是順暢不走彎路的。套個Loki影集的概念,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時間分支的樣子,你在哪裡做的什麼小事都會帶你走上截然不同的路線
千羽:遺憾最生火😎👉😑
如果某個年紀、某時刻做的決定讓人再也繞不回來,人生變成一條直直的回不了頭的路線,那你做的每一個決定壓力都會很大,而且為了找出「最正確的選項」,會錯過很多重要的事
重點是,世界在變,沒有人知道最正確的選項是什麼
千羽:遺憾最生火😎👉😑
沒有要說美國/加拿大就是棒,就是天堂
生存壓力還是有的(看看溫哥華的房價覺得眼前一片黑),但人們會比較專注於「我要做什麼才能養活自己/過自己要的人生」而不是「我要做什麼才能符合社會/長輩的眼光」
生活壓力頓時減少一半,也更有力氣照顧好自己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小時候曾經寫過一篇散文講自己對台灣和對加拿大的感覺
我覺得台灣是媽媽,是孕育我長大的地方
我身上帶著來自她的血液(文化背景)
常常很嚴厲
可是就算有時候會互相傷害也是割捨不掉的家人

加拿大是戀人,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氛圍都是我喜歡的樣子
跟人提到同志不需要思考這個人會不會抵觸
說自己轉職不用擔心對方會不會唸自己浪費人生
跌倒了、還不夠強的時候,社會氛圍是極為願意幫助我的
等我夠強要幫助人的時候,鮮少人會酸我是不是在炫耀、夠不夠格這麼做
自己想穿什麼就穿什麼 只要夠上進,你的人生永遠有備案可以逆襲,可以過得不比以前差 (這邊也是有一些生活眉角,會比美國多一點,但我還能接受) 這種氛圍讓我很舒適。不是被保護得很好的舒適,而是讓我願意冒險和追求目標的那種游刃有餘的舒適
姊鷗@人生迷宮
我也希望有給我很多機會的社會
我在亞洲算是一直在嘗試新東西的人,但常常最大的心理門檻是「我這樣做了我是不是未來就少一次機會/就沒有辦法跟別人競爭/人生會不會有問題」
(我知道應該不會,但我會被這樣提醒)
千羽:遺憾最生火😎👉😑
姊鷗@人生迷宮 : 那你其實更適合來北美
而且姊鷗你的自我認同在這邊也是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班就有,大家也是拿她當普通同學(本來就是普通同學)
總覺得你來了會少掉很多不必要的壓力
姊鷗@人生迷宮
我有想過(其實未來也不是不可能去看看)
但我喜歡的物質生活比較接近東亞
千羽:遺憾最生火😎👉😑
亞洲文化真的一直在提醒「你這樣做了是不是未來就少一次機會/就沒有辦法跟別人競爭/人生會不會有問題」
我大學就是為了這種事進諮商中心的,因為我沒做到當初給自己畫的人生藍圖,為此非常痛苦
如果我那時候就屈服了,就相信自己錯過那班車就再也沒車可以上,那我可能就會順著社會叫我做的事去做,人生庸庸碌碌的走下去(大概就是去賣肝)
現在也不會在這邊水深火熱的讀書了(總感覺跳進了另一個坑)
屈服於生存壓力,沒關係,因為是沒辦法的事,人總要吃飯、要有地方睡覺
不餓不累,卻屈服於社會壓力,真的非常非常可惜
千羽:遺憾最生火😎👉😑
姊鷗@人生迷宮 : 就是取捨吧。我也比較喜歡東亞的物質生活,但跟上述說的「舒適度」比起來,我覺得後者比較重要
東亞就是以後出去玩的時候去就好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就地取材」也講一下好了
加拿大沒有美國那麼重的「州與州的分隔感」,但對當地的認同感也是有的
可能跟地理因素也有關吧,加拿大很大,各地差異大;台灣很小,各地差異小
以前除了讀國家的歷史,也會讀省的歷史。對省份越熟悉,自然就越有歸屬感
有歸屬感(認為自己是個群體的一部分),你就越願意為這個地方多做一點事
台灣人滿缺的(跟歷史脈絡有關),最近幾年推廣才有點效果

我是覺得加拿大教育滿會營造歸屬感的,說不定比美國還厲害(聽以前待過美國的朋友說的)
美國會有點「你成為了美國人,所以要照美國的方式生活」,加拿大則是「因為你就是加拿大人,所以你做什麼都是加拿大的一部分,我們互相尊重。不過大家有一套互相習慣的生活方式避免衝突,應對外人的時候記得也這麼做。」
所以才有「文化大熔爐」跟「文化馬賽克」這種名詞上的差異
千羽:遺憾最生火😎👉😑
以前做報告,老師會說「做一份食物的報告上台講給同學聽,看是要找自己文化背景的食物,還是自己最愛吃的食物都行」
直接就預設「你有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但沒關係,我樂意傾聽」的氛圍
真的有喜歡...💍
真的耶~! 我之前也是一直很在意我自己的年紀 卻還在讀書 但是自從之前實習上班的時候 一位姐姐說:不會啊、我就只是會覺得在學術界待很久的人 是很穩紮穩打的人
突然之間發現其實不是社會或是價值觀在看不起我 而是我自己一直在鞭自己而已 (雖然我最近也是一直在鞭我自己,我猜是時候要對自己有一點信心
真的有喜歡...💍
話說看到你上面說的美國和加拿大的不同 我覺得真的有 (rofl) 而且很明顯 我小阿姨嫁給了一個美國人 最近這幾年我小表弟妹們才從台灣轉學去美國 聽我其他大表弟妹分享說聽說我小表弟妹們真的完全被美國應該是要什麼樣子給吸收了 (rofl) 但是我個人這麼久以來卻一直都沒啥改變 文化大熔盧真的影響很大
千羽:遺憾最生火😎👉😑
真的有喜歡...💍 : 亞裔通常還是會被原生文化影響啦,才會有「亞洲父母都會希望小孩是醫生或工程師或律師」這種刻板印象哏
像我們系(Computer related)亞裔率超高的,其他裔才是少數,有時候進教室看著裡面的學生都覺得為什麼這裡有這麼多亞洲人
(亞洲人是包含印度人的全亞洲)
真的要對自己有點信心,做什麼對得起自己就好
千羽:遺憾最生火😎👉😑
再來個題外話好了
我有個親戚是看學歷的那種勢利。叫自己小孩不要跟讀高職的親戚小孩一起玩之類的。連小孩適合讀高職都會硬逼他去讀高中,而且學業表現不好因此壓力大逃學,會想把小孩趕出家門而不是用盡辦法幫助他
即便不明顯,我跟家族說了自己出國和轉職的事,還是能感覺到他有點溫度差
對啦不是百大名校,對啦不乖乖考個研進GG,但人生最終不就是混口飯吃?對得起自己、可以照顧家人就好了,又不一定只有一條路可以到
有時候讀書累了想到這種人,就會想著「哼我就過得超好證明給你看」
台灣式的資格論有時候是我逼自己前進的動力,就是很想證明他們是錯的。很單純的理由,但越單純其實越有力
然後再覺得自己很傻,因為我只要證明給自己看就好了
真的有喜歡...💍
我個人也會對於一些一直看不起我的人感到不爽 但是偶爾也會覺得是不是我自己太在意了呢 我家人是覺得我應該學習不要那麼在意他人的眼光 只是有時候現況還是會讓人蠻害怕的 尤其是我最近在求職 明明知道rejection 很平常 但是還是想用這些事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後就跌的很痛
澤黑爾🏐🇦🇷
真的耶我會因為覺得自己沒資格而把幾乎所有選項都從眼前拿掉,也會一直覺得是自己不夠強才會例如進不了112、拿不到獎學金(其實我完全不敢去申請)、不能準時畢業、四捨五入三十了還在學校毫無產值,然後就開始埋怨如果家世背景再好一點是不是就可以走完全不同的路。
澤黑爾🏐🇦🇷
可能我表面上看起來超級勇敢的在選擇走自己的路,但其實我是一再的勉強自己走討厭的路所以受不了不斷往旁邊的路逃而已。
千羽:遺憾最生火😎👉😑
真的有喜歡...💍 : 我也很容易在意,努力在調整中+1
嗯⋯⋯感覺上是需要「穩住自己」吧
比喻來說,靈魂是個容器,裡面會因為情感、經驗、生理狀態等等⋯⋯得到各種力量。過生活會把力量用出去
以我而言,太多目標或做事的理由會把我的力量分散掉,在意別人眼光、在意自己有沒有價值、在意是不是浪費人生、在意做得對不對⋯⋯於是我明明有很多力量,卻達不到什麼好效果
可能有人是需要很多理由支持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但對我來說只要一個單純的理由就夠了。一個理由讓我很穩、很踏實、心無雜念,有什麼雜音都能用「因為我就相信這件事啊!」壓下去
多個理由反而要在乎各種條件,心態就比較雜亂
千羽:遺憾最生火😎👉😑
真的有喜歡...💍 : 我曾經因為喜歡動漫人物,希望自己也要成為跟他一樣厲害的人,就非常認真達到了不錯的目標
或是我朋友追星,想成為配得上優秀偶像的粉絲也很努力(這點你應該有共鳴)
單純的理由很傻,卻最穩定
千羽:遺憾最生火😎👉😑
人生裡見過不少人因為單純的理由爬到高點,再因為高點帶來的各種聲音毀掉單純的心態,最終掉下去
千羽:遺憾最生火😎👉😑
澤黑爾🏐🇦🇷 : 很懂。我從諮商中心「畢業」前,也常常因為「我夠不夠格?」而放棄很多事,逃離了很多事
我常常跟心理師說,每次遇到什麼事,就會有個「理想的我」一直在腦中審判我
「你憑什麼?」「你覺得會有用嗎?」「還不夠。」「你不是很聰明嗎?怎麼只有這樣?」「你怎麼還沒成為『我』?」
審完之後只剩下套在身上的枷鎖
就算什麼事都沒發生,就算你是條件相對優秀的人,但戴上這些枷鎖,拖著行走都費力,更不用說去冒險看看了,整個人失去行動能力

我現在都不敢說自己完全逃離審判
可是我正在學著用人生經歷去跟審判者證明她是錯的
「我就不夠格啊!這樣有妨礙什麼嗎?」「我就去爭取看看機會,又不會死!」「我就爛!但我不能累積經驗嗎?」
然後人生就會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狠狠的打審判者的臉
真的有喜歡...💍
很多時候覺得害怕 就會覺得自己孤軍奮戰 不過最近我姐常常會幫我點出一些我都不會發現的事 像是說:我總是會有朋友願意向我伸出援手或是跟我分享他們的生活 其實這樣也代表我在別人心裡也是佔著一小部分 「還是有人在意你的呀」這句話某種意義上讓我覺得我好像也是蠻有價值的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從這句話收穫到一點能量
真的有喜歡...💍
然後超級可以理解「想要成為跟自己喜歡理想對象一樣」的這份情感 不過最近我家愛豆真的是已經超越了我可以追上的步伐 所以有時候反而會覺得有點負擔(想很多ing) 就像你上面描述的枷鎖 (rofl) 腦袋裡想太多 反而沒有勇氣去做出行動 唉 對於這方面我感到懊惱 好想要腦袋變得呆呆的
千羽:遺憾最生火😎👉😑
真的有喜歡...💍 : 當然會!我還曾經問朋友:「如果我不是我了,你還是我朋友嗎?」這種很傻的話,還被家人罵說很擔心我、為什麼都不會找他們求助之類的。聽到答案都很感動
我喜歡的演員也越來越厲害了,一直接到戲,角色越來越重要。但我因為是阿嬤寵孫的心態,只覺得阿嬤我做到阿嬤能做的事就好了,不強求像年輕人一樣←明明年紀就比他小
千羽:遺憾最生火😎👉😑
不是,我這才注意到有這麼多愛心跟轉噗,whyyyyy
翻車魚♥每年看控都愛上J一百次
千羽:遺憾最生火😎👉😑 : 我猜這噗默默的打到很多人,像我就覺得有被救贖的感覺XD
【優質男山姥切齋藤❤雲豆】伊雪
西方國家本來就比較討厭菁英,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
也導致東方容易盲從菁英,西方容易反智
【優質男山姥切齋藤❤雲豆】伊雪
沒有哪邊比較好,菁英還是有用,但人民自己思考也是必備技能
ゴミさん(´・_・`)飲控
fengyisi: 來了,當兵至上的男性來說教了
那請您說明一下當兵有多厲害可以直接歇斯底里嗆噗主?
還是當過兵的人就可以我最厲害我最能講話閃靈逃兵該死不要當立法委員?
直接問您一句,中國共產黨打過來時,你願意一起守護國家到底嗎。
凜雨@Rinyu
fengyisi: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茵仔郎有耳無嘴電電啦
ゴミさん(´・_・`)飲控
噗主闡述自己個人意見,看到轉噗可以對自己或是噗主提出質疑
或是檢視自己的想法出來一起討論
噗主目前看起來是位於加拿大,分享他自己的想法給我們參考 並沒有強迫我們認同吧?
馬上就有人跳出來決得沒當兵不要講話喔,你們沒當兵的人沒資格討論保護國家喔~~,希望中華文化不要再繼續讓我國國民自相殘殺ㄌ,深表同情
(不好意思打擾噗主了,謝謝您的觀點)
阿鬼
沒當過兵又如何?聽同學每個進去都說媽的跟低能兒一樣,又不操練又不訓練,每天跑步跑步拔草拔草,這樣的兵幹嘛當?
整班只聽到一個下部隊跑去野戰砲兵的同學比較精實而已,其他人分享完士真的不知道我們那屆的義務役要進去幹嘛的。(我們是一年役,我個人過瘦免疫)
胡不歸
fengyisi: 你當兵時有沒有被學長踹過?!

你拿沒被學長踹過的當兵思維和環境出來討論,在我來看真的很不OK

資格論還是多少有點用的,當過兵被學長踹過的年代才是真正懂進去軍中有多辛苦,所以你的論點沒有說服力.......

-------分割線

雖然我擺明用你的話在回敬你,但是我當兵的年代普遍存在學長會晚點名踹學弟是事實,我不覺得當過兵的有資格因為當兵苦就可以很瞭不起的說叫
胡不歸
50歲以下不可能被踹過
雷子文兒子之後部隊就嚴禁學長學弟制
Rumor
fengyisi: 你現在就是在用資格論來指責別人沒有資格講話,因為他沒有達成你的說話要件所以他就不能表達意見嗎?
你是誰呀?憑什麼決定人家能不能發表意見?
胡不歸
我噗友說
當將軍的還舔共
林小糰
像NASA那樣類似的機會 在台灣首先要明星學校 學校課業頂尖 課外活動一堆(最好有相關活動的主辦經驗)要能說會道 要英語口說能力強 還要有很強烈的熱愛
會覺得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 機會本來就有限 留給最想要 最願意為此投入的人也好 同樣目標的聰明人湊到一起也更能激盪出厲害的火花
要是我想要的機會就因為地域關係給了其他沒努力過、沒我優秀的人我大概會憤恨不平
但有時候也被這樣的環境壓迫的喘不過氣 我好像永遠都在競爭的道路上,永遠在覺得自己所處位置不夠高,永遠擔心什麼時候想要的機會被別人超越
胡不歸
但是我很感激守衛台灣的國軍,要拿出來跩的就免了吧
千羽:遺憾最生火😎👉😑
fengyisi: 雖然引用的文章結尾是講當兵和保衛國家的事,可是我自己有特別說是要討論中西方「多給機會的氛圍」和「就地取材」喔 完全沒提到當兵的事。講當兵如果不是在講「多給機會」和「就地取材」,你可能要去原文下留言,在我這邊是重點錯誤
(替你尷尬了一下)
心得集中
台灣其實除了盲從菁英,我覺得同時也頗仇視菁英
夜久太太_隱居
我覺得你講得很好欸,這幾年我開始覺得台灣的環境太少鼓勵人勇敢發問,例如我自己在愈唸愈高時有時候有問題但又不敢發問,總會怕自己在問蠢問題、自己沒有資格問問題之類的。
真的如果社會的氛圍不預設每個人在每個領域都該有資格、有經驗的話,腦力激盪跟進步會更多
千羽:遺憾最生火😎👉😑
翻車魚♥每年看控都愛上J一百次 : 有打到人的話,我很開心
本來只是有感而發找自己噗友討論一下而已
就⋯⋯覺得「第二次、第三次機會」不該那麼難取得,沒有人第一次就能完全走對的路。願意付出代價繞路的人不該扛那麼多不必要的壓力,因為路本身就很難走了
【優質男山姥切齋藤❤雲豆】伊雪 : 嗯⋯⋯西方也沒有討厭菁英吧。至少我自己看來,走上菁英等級的人依然是被佩服的,不過也只是「比較厲害的普通人類」而不是「神人、聖人」
yaboru0321: 加油啊!如果直接去沒辦法,繞點路也是ok的。我們學校畢業的也很難一畢業就進FAANG,但五年後繞繞路也是不少人進Amazon、Google和微軟的。而且在台灣以外的資訊業外商通常是看能力較多(有認識bootcamp蹲完進美國Meta的工程師)
千羽:遺憾最生火😎👉😑
林小糰 : 有點兩難吧,資源給菁英好像很公平,但一直都給菁英,菁英會一直都是菁英嗎?制度選出來的真的是菁英嗎?(看我就知道啦!我曾經被視作菁英,活到到現在淪落到被親戚歧視哈哈哈)
一直跑,還要一直看別人怎麼看自己,還要看自己路有沒有跑對,還要怕自己跌倒⋯⋯真的太難了,也不知道要跑到什麼時候
心得集中 : 這麼一說好像有⋯⋯菁英還要謙遜有美德什麼的,要是「完人」,有一點點缺點就被打下地獄
心得集中
千羽:遺憾最生火😎👉😑 : 畢竟壞人做件好事是浪子回頭,好人做錯事就是原形畢露
千羽:遺憾最生火😎👉😑
夜久太太_隱居 : 你說的這件事我也很有感。在台灣問問題是要注意自己的身分、時間、對方身分、總體情況的。剛回台的時候整個文化衝擊XDDD
來加工作的時候很不敢重複問上司問題,後來她直接說There’s no stupid question,鼓勵我問各種問題(現在去上學也是,各科老師一直重複這句話)
而且上司也會問我問題。我有次就問她:「有些工作明明是你交接給我的,為什麼現在你卻問我怎麼做?」
她說:「我交給你之後就沒碰了啊!現在你才是全公司最懂這塊的專家,我當然要請教你。」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那時候我就在想,這就是一種「不恥下問」吧,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千羽:遺憾最生火😎👉😑
luv_K: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我常常覺得這句翻成「有志者事竟成」少了點味道。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句也強調了「你想做的話,就會有路給你走」
但我看來,路不一定是康莊大道,有時候要能像傻瓜一樣認真試各種方法。我有朋友想去美國讀書,本來爸爸說能支持,後來生意出差錯沒辦法,但她offer都接受了。於是她各種找錢,連寫信給郭董這種事都做過,後來還是湊到錢了(不是郭董)
我學長(現在是EA工程師,就是模擬市民的那家EA)當年想去參加舊金山的黑客松,但沒錢,硬著頭皮跑去跟系辦拉贊助,說他會穿學校帽踢幫忙宣傳學校(?)談判之後,系上居然真的給他錢了,然後他穿著帽踢上台領銀牌的確達成絕佳的宣傳效果
你如果真心想去,可以好好找資料,像傻瓜一樣嘗試各種方法看看
千羽:遺憾最生火😎👉😑
可能會需要繞路,但真的想做總有機會繞過去的,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的人生只有現在這樣
晚一點、慢一點都沒關係,清楚自己的代價是什麼就好了
年底好好穿衣服
感謝分享,昨天看到覺得很觸動,今天也分享給一個正在考慮轉職的朋友看。或許我自己、還有很多身邊的人,都擁有許多「我不夠好、我沒資格」而放棄的事物吧。

我大學時有注意過自己常常「因為沒有辦法達到期待的標準,自我厭棄、放棄努力、放棄想做的事情」。雖然發現這點後會推自己去爭取想要的機會,但常常無意識的又陷入這個迴圈。畢竟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影響真的滿大的。

所以我總是會用「投了可能會被拒絕,可能可以成功。但不投就等於是自己先宣判了自己不行。」來提醒自己。但真的要一直一直提醒自己不然會忘記
我是洛洛洛洛是我
千羽:遺憾最生火😎👉😑 : 認同如果真心想去,就像傻瓜一樣嘗試各種方法,之前我擔任課程助教時就曾抱著一個反正有寫有機會的心態,跟政府申請到交流的經費,讓該堂課能順利出國參訪交流!
成功申請到後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機率真的太小了,可是我做到了!
雖然後續把自己搞得要死但真的是難得的經驗跟機會
~關心~
雖然大部份都同意,不過政府部門過度就地取材更容易自然形成累代勢力,也不見得全都是好事
看看中國那個全村公務員都同姓互相包庇的狀況有夠可怕
外地人有想法想要移入改變也容易被擋在門外
千羽:遺憾最生火😎👉😑
~關心~ : 公務員要就地取材也會需要經過一些系統性的篩選吧(中國有在篩選嗎?不是靠關係就可以?靠關係就容易互相包庇
像省政府招公務員除了考試之外也有面試,本地人就會有些優勢(兩個條件一樣的人,一位是外地人一位是本地人,一定是本地人錄取機率高)
民間企業本來就是看老闆開心了
~關心~
其實我覺得這部份多少是受先前政府的下限所影響吧,像是之前選舉驗票的事情,美國人認為由合格的驗票人員驗票就不會有問題,但對於台灣人來說還要公開亮票唱票供人檢視才是足夠
本來行事效率跟防弊之間的權衡也不是一定有哪一方是對的,我只是覺得會分發到不想去的地方這點好像也不是就地取材就能解決的,人少的地方總還是得有人去之類的,甚至換個方式想在哪出身其實不也是一種常見的資格論嗎
千羽:遺憾最生火😎👉😑
~關心~ : 各有利弊,沒有完美的方法
說真的,考試制度也不是什麼公平的方式就是了(雖然我是這個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
台灣一路考上來,放眼望去,台清交學生很多還是來自經濟實力不錯的家庭。難道經濟實力=聰明和適合嗎?
要就地取材的前提是認同感吧。你對苗栗有感情,苗栗政府開缺,你樂意去考。而不是你喜歡台北,被分發到苗栗,整天想著要怎麼才能從這個鬼地方調到台北去
千羽:遺憾最生火😎👉😑
愛心跟轉噗有點太高有點驚恐
這噗不是在強調「可以追夢好棒,為了生存而活不棒」或是「不管誰來都要給機會,懶人也要」
說來說去,只是在討論「讓有心之人有多點機會」而已
之前看書的一個心得:人類很有趣。如果完全絕望就會一蹶不振,但只要有那麼點希望,再苦都能前進
那份「多給個機會」的氛圍說不定就是可以推動社會欣欣向榮的動力,而不是每個人都被一身「資格」押在某個角落活著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以前被資格論困住,認死理,覺得人生就是要照藍圖走,而藍圖是我唯一要做的事,做其他的都是浪費人生的路(沒事繞路幹嘛?浪費資源又浪費時間)。這條走不通就沒救了,活著也是「苟活」。對,就是這麼固執
從藍圖破滅,痛苦,邊試著接受事實邊跟自我審查的自己拉扯,拉扯那些「你有沒有資格繼續『苟活』」、「把一手好牌打爛的人就不要再想『我想做什麼』了」、「我還有沒有臉繼續喜歡自己以及讓別人喜歡我」的想法
漸漸稍微有力氣後,從中跨出舒適圈去嘗試事情,得到小成功而高興,得到失望就縮回殼裡崩潰一下⋯⋯到現在我並沒有走在真正想走的路上,而且差得遠(有越來越遠的趨勢。真的覺得老天給我的機會都不在希望的路線圖上到底在幹嘛orzzz)
千羽:遺憾最生火😎👉😑
在相信資格論的人眼裡,我不務正業:不乖乖考研,24歲畢業去輪班領年薪百萬開始存頭期,順便開始參加聯誼去交男朋友準備結婚生子
在相信浪漫追夢的人眼裡,我又過於現實:對,我現在讀這個書就是為了以後找個可以支持我更靠近夢想的工作。我就是沒能力也沒有guts去直接試著追夢本身
可是比起當年看著離自己遠去的藍圖,心裡那股無力又不願意承認的感覺;當年隨之而來的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有沒有臉做什麼的懸而不決感
我現在心裡很平靜,因為我誠實面對自己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從資格論脫身,需要一種自我誠實。對自己誠實的時候,別人怎樣都沒辦法給自己的「資格」難堪
記得出國前在親戚家吃飯時的閒聊(我自己覺得像輕鬆版的質問)
「你這樣讀完不就沒存款了嗎?你同學應該都有好幾桶金了。」「你來得及結婚生小孩嗎?」「你這樣快三十才開始入職場耶,這樣好嗎?」「你的人生這樣比別人晚好幾年欸」
完全靈魂拷問
如果我對自己不誠實,明明很在意的情況下,跟自己說「這種事不用在乎啦」,再聽到這些話就足以把我拖回資格論的牢籠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誠實面對自己也擔心的想法:「對啊,晚出社會,只好晚點退休,希望也能晚點死哈哈哈」、「現在不想生,但怕自己以後後悔只好存錢凍卵」。我就是怕,我就是覺得會丟臉,然後呢?
有沒有想過代價?有。知道代價了還去做的人是誰?我。
會不會為這件事負責不叫別人來擦屁股?會。
那就夠了。
丟臉,害怕,不甘心、懊惱,都存在,可是我不追求當「完人」,擁有這些代表我是普通人,就這樣
追到夢不會解決我的煩惱也不會讓我偉大,只會讓我成為比較開心的普通人
追不到夢,那我也就是個遺憾的普通人
都是普通人,沒有誰比較有資格、比較高級
ISA.01Line>
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來看,如上的東西方社會,西方制度像是鼓勵勇敢的人,東方制度像是要人們先懷疑自己可不可以。
我是路過的。
海馥羽🌸🌙EPUB&校稿委託
同樣是路過,噗主這篇深得認同,我想是因為在台灣,人生甚至價值觀被困在資格論裡的人很多吧orz(我也是其一)
見@學習為什麼沒有止境
我覺得是。我研究所時專題很艱難,我們亞洲學生很希望教授給我們說要做什麼,但是教授都是?你們想辦法啊,錯了也沒有關係不是嗎?後來也有同學受不了的轉系,教授依然是超開放的說:有時候承認自己辦不到,比什麼都勇敢。我覺得對我而言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沒錯,做不到然後在那樣鑽牛角尖,那還不如承認自己就是不行,然後聽從自己真正想要的事。
蘭小蝶 - ψ( ̀⌄ ́)و
雖然一直沒有怎麼說,但其實我也困在類似的泥沼裡,我倒不是被資格綁住而是我不想要資格,有些人會認為你擁有某些資格就應該投入相關的事物,資格論是他人強加在身上的枷鎖,如果內心有地方不想妥協就會過得很痛苦
覺得看到你一直在努力真的很激勵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不過還是想要提一句,有些比較深層的問題,我覺得資格內和資格外兩種人討論的面向不同,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混為一談,但兩邊都應該要有意識的去理解討論內容究竟需要哪一種面向的意見,也要對另一邊抱以理解和善意,不然就會造成衝突,就是所謂的行內話和行外話吧。行外話不是不能聽,也有高手說不定看透一切說出重點,只是多數人講的多半要打折這樣;至於行內話,也會因為那個人立場有所偏頗所以意見不同,政治更是如此,依我看來是比較複雜的這樣
Minip
不要看外國倫,這已經被柯網軍買下了。
那篇黃郁婷討論的就是本心。
Minip
還有只要有評批柯的人事物會被封鎖和刪文。
Minip
他寫的文章希望台灣政治、教育長得像美國的樣子,但並不適合台灣,或許良意甚好,但實際上的目的是用舉例說明文章來攻擊dpp政府
千羽:遺憾最生火😎👉😑
Minip : 謝謝提醒。其實我不知道他是誰,是看臉書轉發來的,轉發的朋友照你說的應該也和他政治立場不同。上面已經和另位噗友說明過了,這篇的討論主軸是引用文中的幾個段落發想,延伸出的主題。噗文重點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噗友分享的人生經歷,不是引文
要往政治或當兵上牽扯,我想你該去原文下留言,因為你顯然沒看完整噗,或是沒有看懂
我不太喜歡刪人留言,因為我相信再難聽都是一種角度,但我不喜歡不太看內容就衝進來說話的留言,那沒有角度可言,完全在講別的事
如果想繼續討論,請針對本噗主題,感謝
千羽:遺憾最生火😎👉😑
ISA.01Line> : 其實各有利弊,也不是要說東方的不好。東方的優點是真的爬上位置的人多少是社會認可的人,跟西方社會比起來比較穩定和諧。只是就犧牲了每個人的自我發展的勇氣了。這也是一種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吧
蘭小蝶 - ψ( ̀⌄ ́)و : 你說的對,資格內和資格外面向會不一樣......不過這噗也沒有需要什麼意見(抒發取向而不是議論取向,所以那麼多人轉才有點驚恐)
資格內和資格外,除非在討論某個確切的資格,要不然每個人多少都曾經是資格內的人,也多少都曾經當過資格外的人吧(比如我)。這邊說的比較是總體的人生經歷,大家都內外跳來跳去的,只是資格外的時候受傷比較深才更有感觸
蘭小蝶 - ψ( ̀⌄ ́)و
千羽:遺憾最生火😎👉😑 : 有的時候會很意外大家都蠻認真的,雖然我覺得認真沒有不好但有時就蠻累的,也是我不太想說話的原因XDD
很多人轉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意識過這個問題但卻沒有好方式表達出來吧,我覺得華人社會的關注或檢視比較不在乎個體而是以群體去看,群體的比較造就資格論,而且資格多半都是外在條件,就會陷入比較的漩渦,而你說的西方人更關心一個人如何感受和成長,整體與東方相較感受會更寬容,我一直覺得在精神上東方社會比較匱乏
但如果在西方,我猜想如果個人沒有上進心或目標,加上又沒有群體的資格競爭那種壓力,可能很容易過得恍恍惚惚吧?
6.💉🖕充滿銅臭味
資格論能用上的範圍只有少數特定情況吧
又不是要徵全台灣只有一個的總統大位
請問收集一百個專業的人才、卻沒有相應的資源能幹什麼?
就像台灣一堆美術設計人才+政府補助才國產大作還是照樣難產
反觀非商委一堆被賤價到爬不起來的人都能好好經營玩出新花樣
千羽:遺憾最生火😎👉😑
蘭小蝶 - ψ( ̀⌄ ́)و : 你說對了,沒有「積極度」會過得恍恍惚惚的。工作認識一些同輩同事之後,有「這裡有些年輕人好沒鬥志」的感想。可是看他們沒有上進心跟目標,好像跟安居樂業不衝突(在台灣的價值觀裡是有衝突的),就在想這是不是可以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社會給的預設條件
我的個性很積極,我選擇走積極的路,但也有人容易滿足,是不是也可以走不用那麼衝的路?
ISA.01Line>
又是我。我沒有看外國倫那篇FB文。只是對噗主說的做回應。對於有人說不要看外國倫,我的看法是,我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他的取向,但是,如果可以兼聽則明,也是好的。爛人說的話也不是全然都不能聽,當然,在你還不討厭他的時候。
Minip
美國雖然不會明擺著用學歷評論人,但會用其他方式評論人,光是好學區這種裡美國文化和台灣也是差不多。

評論人就是評論人,無論是用學歷還是人種或環境。
外國倫提的比喻很不恰當或是可以說是誤謬。
Minip
心得集中 : 因為菁英的大多數的家庭背景,比一般人的生活環境要好得多。會讓一般人覺得菁英多半是何不食肉糜那種生活背景。
千羽:遺憾最生火😎👉😑
Minip : 你幾個小時前回了我的那句「因為你顯然沒看完整噗,或是沒有看懂」,你只丟了一句:「我有看完。」隨後又刪留言
若你真的有看完,那我想就不是沒看的問題,而是看不懂重點的問題了
評論人,只要是人類都會,這是人類本能,膝蓋都知道
這噗沒有在說美國不會評論人,而是在說「用外在條件評論人之後,論人家有沒有資格說什麼或做什麼」簡稱「資格論」
千羽:遺憾最生火😎👉😑
怕你看不懂,這麼說好了,我可以心中評論人「功課好」,止於此,那就是普通的評斷
但如果我基於這個人功課好,所以決定這個人是「好」,可以比成績更差的人多擁有權力和資源,那就是資格
我們基於這種「因為你有某種『資格』才能做什麼事」建構的社會秩序,逆推回去,「你沒有某種『資格』,就不可以做什麼事」那就是「資格論」
台灣會因為「你沒有某種『資格』,就不可以做什麼事」,而北美文化放得比較寬「就算沒有某種『資格』,但還是歡迎你闖闖看,能力足夠說不定會成功」
(當然,像行醫這種需要執照的工作全世界都是需要資格的,我們也沒在討論這個)
我已經拆解得很開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看懂,我真的只能幫到這裡了
K9
Minip : 個人認為「不以人廢言」,即使一個人的觀點中有不適當或偏頗之處,其中或許能有足以借鏡或反思之處。若噗主的內文已經受到你所認為的錯誤之處誤導,你也可以禮貌性的進來提醒,或提出你的觀點,或是禮貌地提醒噗主這可能是黨營(?)媒體。而不是直接拋出一句這是網軍不要看。
千羽:遺憾最生火😎👉😑
Minip : 我不想隨便推測你的心境,說說我自己好了。當我看著寫得很明白的文章,卻抓不到重點,或是下意識不願意承認有道理,會產生這種程度的資訊牴觸,通常是因為我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在看資訊
因為先入為主覺得不好,所以內容怎樣都不好,都有陰謀
對我來說,這是缺點,是我發現時會迫切想改掉的行為,因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和觀點也是。這麼做讓我的人生增加了挑戰性,可是「不以人廢言」為我的人生增添很多經驗和知識。不確定你是不是這種情況,是的話,我也希望你可以試試看
ISA.01Line>
從別的角度來看這個。
英語中很常說的:"You have no right to do so."或甚至是,"I know my rights."
但是在中文,很常聽到卻是「你沒有資格如何如何」。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
Sunday_塞倫
路過看到
>>你有其他產業的背景,跨行轉職
>>大家的反應不是「你都三十五了,怎麼還那麼不穩重?」而是「太酷了吧」、「現在找到對的事來做也不遲啊!」
這一段的部分感覺朋友都在說風涼話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問題
Sunday_塞倫
如果已經轉職了,那只能祝福
但是如果還沒轉職,真正的朋友應該分析利弊
如果他的轉職真的是死路一條的應該要勸阻
(例如去做虛擬貨幣、NTF、元宇宙,而且還是在不太了解的情況下,只是認為算是尖端產業可以賺錢。)
雖然有可能賺,可能大賺,但是可能性很低。
假設一個人要去那種九死一生的產業,周圍的朋友不是勸他考慮而是說「太酷了吧」、「現在找到對的事來做也不遲啊!」
我覺得那些朋友都連酒肉朋友都不如
像是站在懸崖邊問往前走有路嗎,朋友在那邊喊前面就是海闊天空。
是海闊天空阿,但是可能你會沒命。
Sunday_塞倫
沒有人可以幫人做決定我是贊同的。
但是一個朋友找你來問意見的時候不應該一昧的贊同,而是要真的站在對方的利益來看。
人都有不理智的時候,有時候他找你是可能是自己也不確定該踩煞車還是油門。
作為好友在危險的時候應該幫他踩下煞車
如果不想干擾別人的人生不發表意見也就算了,車子停在那也沒有太大危害
勸他用力踩下油門這真的很不應該,命是他的,決定是他做的。但是你教唆難道真的沒問題嗎?
Rumor
樓上的言論我深有同感,我曾經嘗試幫我的同事踩剎車,但是我失敗了。最後只能阻止他借信貸,還好這次有成功。
千羽:遺憾最生火😎👉😑
Sunday_塞倫 : Rumor : 你們想的例子太極端了啦wwwww如果很明顯是傻事,任何有良心的人都不會說「很棒,去做吧!」,這跟文化無關wwww
嘿我從來沒說北美文化是100%無條件鼓勵人的,那是童話才有可能的事
千羽:遺憾最生火😎👉😑
幫助親友分析抉擇很好,只是也要思考兩件事,也是我在這邊會看到的思考:
1.自己認為的傻事到底傻不傻,定義的界線到哪裡很見仁見智。極端例子很好判斷:借錢玩虛擬貨幣可能真的超傻、繼續原諒爛男友真的超傻。那小孩子說想當太空人呢?噗浪上追蹤者眾的大大想轉成全職商委的繪師呢?不想結婚呢?20年前想賣房子all in台積電呢?
2.我是誰?我憑什麼指點人家人生的選擇?他們很常說的一句話:Who am I to judge?( 我憑什麼評斷別人?)我是誰啊,能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
千羽:遺憾最生火😎👉😑
如果兩位能將1+2拿捏的好,絕對是很好的親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掌控力和同理心。很多人將它無限上綱,變成什麼都需要經過別人的定義評斷才是「可以做的」。不尊重對方的各種條件以及願意付出的代價,就直接蓋棺論定,這是一種資格論的壓力
而且人不可能客觀。就算再替人著想,當你說出評斷的那剎那,就是在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幫人做決定,多少會影響人。然而你不是本人,所以永遠無法知道對方真正的背景和心路歷程,那這個評斷有效的程度就很難說了。隨意使用是非常危險的
千羽:遺憾最生火😎👉😑
舉個今天剛好發生的例子。有個教授教超爛,全班基本上都要自學,但教授偶爾又會點名。今天我問同學該不該蹺課去圖書館做作業。我們討論優缺點之後,他跟我說他想蹺去寫作業比較有時間效率,問我要不要+1

我猶豫,他對我說:「Don't mind me, you do you.(不用管我,你就做自己要做的吧。)」我說我還是決定去上課,他就愉快的祝我上課加油
沒有「學生就是要乖乖上課被點名,去」或「我覺得浪費時間上爛教授的課很傻,不要去」,就是You do you
事實上,對他來說蹺課可能被扣的分數沒有他的報告重要;對我來說,我不想冒任何險,就算我們是同班同學,功課也差不多,但會做的選擇就是不一樣,也很難分對錯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只有極端的兩邊存在)
千羽:遺憾最生火😎👉😑
這個例子看似小事,可是這種態度是大小事上都會出現的
「我是你,我可能會/不會做這個選擇。你思考後想做,那我全心的祝福你成功,甚至提供幫助給你。」這是我感覺到的差異
千羽:遺憾最生火😎👉😑
(一樣,沒有在說國外好棒棒,台灣很差勁。就只是覺得在寬容度、資格這件事上,加拿大比較願意給機會)
千羽:遺憾最生火😎👉😑
uniom: 你說的也沒有錯。情感層面的求助跟實質面的求助不同
沃夫☆當年剿匪不力的還不罷之
因為你引用的是好的那一面
事實上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問題,例如失業、種族、犯罪
一樣是有菁英階層、也一樣有藍領文化
如果要取得xx資格就需要某某條件,跟學歷沒有直接關聯
能夠進NASA,不代表能待的住
大家都是很努力的在訓練自己,抱怨能幫上忙的部份並不多
所以問題不在菁英或機會,是他們夠自由開放
這也是有好有壞
千羽:遺憾最生火😎👉😑
沃夫☆當年剿匪不力的還不罷之 : 因為在討論資格論的差異,就沒有講其他層面了
上面在討論「多給機會」,不是「一定給」
像我想轉職,重新讀書,實在受到很多加拿大的幫助(公家和私人)。但入學是我用成績實力進來的,進來後被課業壓迫也是沒人幫忙的,搶實習機會依然是在這群很拚的同學之間搶破頭。得到實習機會,還是要出去跟全加的學生面試競爭,直到有公司願意收我
從來沒有人要幫我想做的事付代價
不同的是,少了「怎麼這把年紀還在讀書?」、「轉什麼職,浪費時間」、「你這個年齡怎麼會想當實習生?」的壓力
沒有綁手綁腳的資格論還是輸,那是我技不如人,心服口服

話說,提到美國的是引文作者。我也不是那麼清楚美國的狀況,只能就北美文化普遍的現象+我自己知道的加拿大經驗來討論
(我一直都是舉加拿大為例喔!)
沃夫☆當年剿匪不力的還不罷之
加拿大看美國本來就...還好,如果作者又是華人,那更加的不準了
Rumor
千羽:遺憾最生火😎👉😑 : 我知道你想表達的,只是塞倫剛好勾起我的記憶,尤其當事者前幾天才又跟我哭哭說她跟她老公吵架。
我的OS:看你捅的簍子,你老公沒跟妳馬上離婚已經很佛了。(是真愛
Rumor
歪樓結束,抱歉!
千羽:遺憾最生火😎👉😑
luv_K: 是的。職場我可以補充,光是稱呼就不同了。我剛開始回offer信給部長(面試官之一,最後offer邀請函是以他的名字寄的),用Mr.xxxx,收到回信第一句就是「以後請直接叫我James(化名)」

工作期間,上司和經理的年紀都比我大一兩輪,但完全是用同輩的態度在對待我。走到我的工作隔間靠著隔板站著跟我討論事情(我繼續坐著)也稀鬆平常。我有個工作內容是分析支出,每季提供建議給經理和部長作為編預算依據,也不是「報告長官」的感覺,而是「他們向我諮詢」,因為這件事我最懂
我沒在台商工作過,同學是說要站著說話。不站著的公司也要恭敬,用頭銜稱呼,總之不能像我大逆不道的「嘿James,預算這邊有問題耶,我不建議這樣編。」
沃夫☆當年剿匪不力的還不罷之
luv_K: 單純覺得如果只想當華人而不是美洲人,那前面講這麼多都是空泛的
ISA.01Line>
想到朋友說過的話。他說,如果去聽一個講堂,聽了一個小時,有聽到一兩句不錯的話,那其實就值得了。
然後,又是他。他其實很習慣在說話的時候,鋪陳很多,解釋很多前因後果背景,設定框架,定義,有時候還引用多方看法。真的覺得跟他聊天像是在上課還是看論文。可是他說,這樣說話比較保險。
wtml_1123
其實我覺得這問題還好吧,他們努力我們尊重
斯圖加特失業順
看到這篇文,想到前幾天跟同事討論到波蘭醫學生的問題。我的德國同事普遍認為,如果他們的家裡可以負擔將他們送去波蘭學醫,其實受的訓練應該是不會差太多的吧!那為什麼社會要對他們感到反感?
即使在德國也像臺灣一樣,基本上要依靠非常頂尖的成績才能進入德國醫學院,但他們似乎不會去質疑那些考不上德國醫學院靠爸去波蘭的學生不夠格?甚至如果這些波蘭醫學生在德國執業也沒關係。
我發現資格論刻在包含我在內大部分台灣人心中。然後就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
外國倫看台灣 似乎將一切怪罪到制度與中華文化上頭,認為大家的思維要改。底下網友一片叫好,而我不以為然。外國倫沒有想過資格論會存在在台灣,真正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稀缺的資源,導致健全的人格發展、有品質的公共教育、健康的勞動環境以及合理的居住空間通通都是稀有的資源。
斯圖加特失業順
根據我個人觀察,德國教育制度相比台灣,對於學生的壓力絕對不會更小。雖然各州制度各有不同,但是大多在十歲左右就強行分流一次決定誰可以唸高中誰可以唸高職(當然還是有介於中間的學校)。在台灣的話大概會直接讓全國小學生壓力大到爆炸形成人格發展障礙與童年陰影吧!
然後升大學的Abitur考試基本上是一試定終身,而且在校成績也列入重要的評量範圍,並以此決定誰可以進入什麼樣的學校。以醫學系來說,競爭也是非常激烈。
那為什麽德國的學生壓力好像沒有我們大?因為他們的人均GDP六萬美元啊!他們的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安全網保障他們一定的生活水準,他們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有安居樂業的日子,不用踩著別人往上爬。
斯圖加特失業順
黑特永春 YC Hate 2.0 有一段很有道理,但我找不到原作者的文字: 「多半是在歐美國家學習他們的教育,他們都出國留學、喝過洋墨水。他們都覺得歐美的教育制度才是真正能夠因材施教而且又沒有什麼課業壓力,不像台灣,什麼東西都學很難、又要補習之類的,但是他們沒有看到根本性的問題:我們人多資源少,所以才必須透過各種方法來加強自己的競爭力。也就是我們的教育資源本來就少,然後要平均分配給這麼多的學生,最後導致無法分配平均資源。所以你必須要很拚很拚很拚,才可以拿到這個資源。」
斯圖加特失業順
而外國倫就是那個自己得了便宜還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人吧!像他說的:「這種制度和中華文化的影響,造成台灣人在討論找對象的時候,很自然地也會說:
『有車? 有房? 有什麼學歷,有多少收入⋯』
這其實是一種資格論。」
為什麼美國人不會問?因為在美國這樣地大物博的地方要有車有房太簡單了好嗎當然不會有人問啊!
我不是要為資格論護航,我完全不樂見有些人把資格論無限上綱到對政治的關心。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個外國人的片面之見而對我們的文化、制度感到懷疑與自卑。在資源有限的台灣,大家都辛苦了
(以上內容來自我本人的FB粉專順的德國生活)
斯圖加特失業順
喔對了加拿大人均GDP四萬三、2012年一度到五萬二,怕你不知道,跟你說一下
千羽:遺憾最生火😎👉😑
斯圖加特失業順 : 謝謝你打這麼長的回噗,但......很遺憾的,這噗的重點不是外國倫的內容,是我打的內容和噗友針對我打的內容的互動......同時,也跟GDP無關呢:-)
斯圖加特失業順
或許外國倫的內容不是重點吧!但是看到你也推崇北美文化之包容,其實與外國倫的部分也差不多。
如果你覺得無關,那就無關吧。GDP反應社會資源。而社會資源越多,每個人可以獲得的機會就會越多。
你說:「就只是覺得在寬容度、資格這件事上,加拿大比較願意給機會」
我反而覺得只是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得更多機會而已。台灣不是不願意,而是給不起啊QQ
ISA.01Line>
2022年的台灣,資源夠不夠,見仁見智。
同理,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的錢不夠。
我的看法是,比較西方社會跟台灣,西方社會發展得早,已經進入穩定,但是台灣在政治經濟社會上,經濟起飛,政治民主化,還有等等,都也僅僅是半個多世紀的事而已。
時間的沉澱很重要。
李旅臣(Rock Li)
我20歲進軍校,29歲從志願役退伍,要退伍的那年我家真的是家庭革命,很多親戚都說:「是鐵飯碗,不好好待著幹嘛退伍出來社會?」,我那個時候只有冷冷回一句:「如果你覺得好,為什麼你不進來待著?」。

抱歉離題了,我覺得噗主今天分享這篇,我有種被敲醒的感覺,有時候人駐足不敢往前走,很多時候都被「資格論」這件事綁住,很多人都把「資格」這件事情當武器,好像沒有任何武器、硬體(比如錢)在身上,貿然投入某個領域注定會失敗似的。偏偏現在還是很多人(包括我)對於「資格」這件事還是會很在意。
雨耰  ̄﹁ ̄(勿擾模式已啟動
有被敲醒的感覺+1,其實不論引文怎麼樣,最重要的其實是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身為台灣學生的我每當想花一些讀書外的時間學其他有興趣的東西(像是練習一些在家人眼中非必要技能)就容易被家人打槍,理由不外乎是一些:你又不是那個誰,人家有機會資源也花很多錢跟時間練習,你又為什麼要跟他學一樣的東西,你又沒他厲害......還有我看你的特質可以唸那個啊,為什麼想要要選這個...
其實我蠻常被這種言語打擊跟限制,我明明有沒做錯什麼就被家人說的好像罪人一樣,這種感覺真的很討厭。我想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知道家人沒什麼惡意但就是感到厭煩。不論未來有沒有資源跟機會成功還是如何,我都想努力嘗試看看自己走的路且自己負責。噗主的話多多少少讓我多點勇氣跟踏出資格論。謝謝噗主。
(突然有點變成抱怨文...希望噗主不要介意
雨耰  ̄﹁ ̄(勿擾模式已啟動
雖然感覺資格以及資源在現在看起來很重要,但我還是想衝看看(雖然沒上述兩者會有些不安,但是還是想努力前進
迷獸△□x○Joshua
斯圖加特失業順 : 雖然看你講得很氣憤填膺,但是不得不說,美國人不是平白就買得起房;而台灣人買不起房子,是政客的問題。
差不多三十幾年前,有一位台灣炒房大亨跑到美國去教授炒房心法,結果被美國學員告到上了新聞。那段時間有人把炒房的風氣帶到美國去了,美國差一點就要掀起一陣房價風暴,但是美國政府對此很快就作了反應,因此房價才又穩了下來。
相同的情況在台灣呢?也是有些有心的議員發現問題,作了反應,結果呢?被其它議員把條文修得不成人形。因為那些議員,自己也在炒房。
過去有些人不是生長在台灣,他們的心裡又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所以他們的行為也不會為台灣人而想,所以台灣的政治經常被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在地認同實在很重要。
千羽:遺憾最生火😎👉😑
斯圖加特失業順 : ISA.01Line> : 當然,資源、歷史和政治體系確實和會使社會對於「機會」的態度不同,但我覺得不能只怪在資源不夠多這件事上
(題外:加拿大的資源很多也是社會給予的,像是高稅收。但為什麼能走到高稅收的地步也是社會摸索出來的共識,要不然現在的總理就不會是左派的杜魯道了)
「台灣社會給得起資源就願意給嗎?」這點我保持懷疑的態度
拿十二年國教和高職教育推廣來說好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十二年國教最終的目的是讓高中社區化、入學不用考試,品質趨向統一。結果被「資格論」綁住的大人們吵來吵去,把入學方式改成四不像,反而讓要入學的小孩越來越無所適從。大免、優免、特招⋯⋯。台灣給得起大家都讀高中高職的資源(我想台灣投在教育的資源,以比例來說更甚許多西方國家),但有人說自己免試上附中,多數人的反應會是什麼?「憑什麼?
高職推廣也是。技職人員相當重要,尤其是台灣這種製造業活躍的國家。但因為高職被社會定調在「資格比高中低」,所以許多家長就算知道小孩更適合實用路線,還是會把人塞進高中。高職和高中比起來真的有不好嗎?論未來出路,有時候高職生比高中生好很多啊!
千羽:遺憾最生火😎👉😑
所以真的是資源不夠嗎?我不會否認這個觀點
但如果一昧推到這件事上,也許會失去用其他角度檢討事情的機會。就像一些長久單身的男性會說找不到對象是自己錢賺得不夠。他若是能看到錢以外的角度,也許他會看到更多改善自己的地方
斯圖加特失業順
luv_K: 從人均GDP來看,印度中國就是兩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啊(1900跟1萬美金)。競爭激烈是理所當然的吧
斯圖加特失業順
教育資源上啦以我在德國看到的,台灣12年國教真正有到品質的高中跟高職(尤其是高職)實在是少數。
說台灣付錢就有大學念,德國公立大學甚至不用學費呢!(但是念第二個學位要收學費,因為浪費資源是不可取的行為)
我反而覺得台灣的問題就是在大家都覺得自己擁有的本來就是應得的甚至追求更多,沒有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資格去享有這些不義之財才造成上面大家說的財政、房屋政策上的差異。
千羽:遺憾最生火😎👉😑
斯圖加特失業順 : 但我們從頭到尾沒有在討論德國呀
牧秋秋🌦吱吱不息
我以前在英國讀研究所的時候,同學裡最年長的是一位60多歲的美國藝術家(我們專業是電子媒體)。感覺美國人真的比較沒有在論年齡和資格,有心的人永遠可以追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