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分享
Sun, Feb 6, 2022 2:44 PM
39
7
不讀會死
社科
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 (Status Anxiety)
我愛身分地位:風靡英倫的長銷經典,帶你在庸俗世界保持清醒 - 艾倫.狄波頓 | Readmoo 讀墨電子...
明天就要上班了,趕快來分享一下這本心靈雞湯。(對,我是這樣定義這本書的。)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2:47 PM
書名原文直譯是「地位焦慮」。這本書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講這種焦慮如何形成,第二部分則提供一些可能的化解之道。
我把這本書視為心靈雞湯,因為有些道理可能本來就曉得,只是從全球暢銷作家或是古希臘哲人或是十九世紀社會學家口中說出來,更顯得心安理得。不過,裡面的知識含量還是不少,是一碗很有料的雞湯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2:49 PM
Sun, Feb 6, 2022 2:49 PM
查了一下這本書的出版日期,原書最早是2004年出版的,也就是還沒有被社群網站大舉入侵生活的年代。在這個更容易「知道老朋友過得怎樣」的年代,地位焦慮似乎更容易被喚起。畢竟書裡開頭沒多久就說了:
「
嫉妒心態最值得注意的特點,在於我們嫉妒的對象有限。
」
「
我們只嫉妒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我們只嫉妒我們參考群組裡的成員。好朋友的成功,最是令人難以忍受。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2:51 PM
Sun, Feb 6, 2022 3:50 PM
雖然「地位」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在噗浪上可能就是以畫圖好不好看、追蹤粉絲數多不多為準,在學校裡以成績好或是體育很強為主,出社會才是用金錢來衡量。不過,這本書主要講的還是以社會地位為主,在現代社會,就差不多是指一個人的收入。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2:53 PM
我覺得作者一開始提到這種焦慮的形成,用了「愛」來解釋,是一種滿高明的手法。雖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臆測,但好像「愛」就是可以合理化整件事情的理由,讓讀者知道,想要往上提升社會地位,並不是可恥或是勢利的事情,而是源自於很根本的情感需求,這種需求在私人的親情、友情、愛情裡得不到。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2:57 PM
接下來的部分,就比較像是簡短的思想史。講述隨著物質進步,人類的心靈也產生變化。
「
美國獨立革命永遠改變了社會地位的指定方式,把原本世襲貴族的封建社會制度轉變為動態經濟制度。在前者中,社會晉升機會有限,而且個人地位也由家族聲望所決定;但是在後者中,地位則是由每個世代的成就(主要是經濟成就)所決定。
」
對於社會目前奉行的「功績制度」,有兩個小標分別是
關於失敗:三種古老而有效的論述
關於成功:三種引人焦慮的新式論述
雖然很明瞭,但這一連串的寫法,會讓人有種錯覺,好像「地位焦慮」是近代才有的問題。但其實,從第二部分的「化解之道」就會發現,原來很久以前也就有各種方式來試圖化解人類的地位焦慮了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02 PM
作者的說法是,雖然不會讓地位焦慮就此根除,但了解它是怎麼來的,或許有助於我們去面對。
挺有道理的,不過基於作者是個英國人,他撰寫這些「簡短思想史」都只能從歐美的觀點著墨,無論是古希臘哲學家、基督教、還是亞當斯密、梭羅等等。雖然不會看不懂,但我也會忍不住好奇,那在東方又是如何呢?比如中國或是台灣,這些從古到今對「地位」的詮釋又是如何?
比如書裡提到,其中一種論述是認可地位較低的人的努力,甚至認為在整個社會裡,廣大的勞動階級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對象。有點像是,在中文裡我們把「士農工商」說得很順,有意貶低商人的地位。唐詩也有「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認可農民的付出。但這些就(當然)不可能在書裡提到。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06 PM
在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節,提到「依賴的因素」,講述為什麼現代人對於地位會如此焦慮,大抵可以歸結就是「太不穩定了」(這是我自己的詮釋)。社會變動太快,公司現在從事的行業,未必十年或二十年後依然當紅。在公司裡要往上爬,也未必都是靠自身的努力,還有關係、巴結上司等等。
我倒是聯想到,這可能就是某些穩定的職業始終很受歡迎的原因吧,比如法官、醫師、公務員等等。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07 PM
第二部分是「化解之道」。提出的方法大致按照出現的時序。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10 PM
首先是「哲學」。簡單來說有兩種方式:
(1)別人的評價不等於自身真實的樣子,應該透過「理性」,去思考哪些評價我們應當接受,哪些就不理它。
「
哲學家認為,由於理性的協助,我們的地位能夠由智性良知所決定,而不必任由市場上任何人的一時興起或情緒反應所左右。
」
(2)智慧比金錢重要。所謂的「智慧遁世主義」。
「
大多數人對於大多數事物的看法,充滿了嚴重的迷思和錯誤。
」
「
太過重視別人意見的人其實是過於高估了那些人。
」
雖然作者也有提到,這種思想可能會讓你沒朋友,不過大概就是一種,嗯,雞湯嘛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13 PM
再來是藝術。無論是小說、戲劇、繪畫,都可以透過各種手法,來諷刺地位崇高的人、表揚底層階級、讓人同理失敗的弱者等等。
「
悲劇作品能夠教導我們,對自己避免災難的能力抱持謙卑之心,並且引導我們同情遭逢災難的人。
」
「
(喜劇)利用詼諧的方式,來刺激地位崇高者矯正惡行,剝除他們的虛偽與謊言。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14 PM
Sun, Feb 6, 2022 3:18 PM
第三種方式是「基督教」。簡單來說,就是對「死亡」的思辯。
基督教相信,人死後會接受最後的審判,這是依照道德,而非現世的身分地位。
再來就是,意識到你終將死亡,可能就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你真正覺得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自己的家人與朋友,而不是無謂的爭名逐利。
「
我們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語,畢竟他們又不會替我們死。知道自己的人生有限,將可以引導我們去追尋內心最重視的生活方式。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17 PM
第四種,相對於第三種,則是世俗的「政治」。(突然發現自己把三和四寫反了,不過無所謂啦)
「身分地位」的定義並非一成不變,完全是由人類社會所決定,也可以說就是政治的力量。
而很多族群在過去都被自然而然認為是低下的,比如女人,或是黑人,而這些並不是不可挑戰的真理。
「
問題不一定是出於自己,而可能是那個觀念本身所導致的。與其羞慚地自問:「我(身為女性/黑皮膚/窮光蛋)究竟有什麼不對?」我們反倒可以質問:「別人對我的譴責,是否存在不對、不公平或不合理之處?」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21 PM
Sun, Feb 6, 2022 3:25 PM
另外就是,作者也對「擁有金錢=擁有快樂」提出了挑戰。現代社會太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廣告業者不停地讓我們花錢買一些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擁有了也不會更快樂的東西。甚至拿了蘇聯和美國、還有美洲原住民來舉例,針砭當代的消費主義。
我個人覺得錢還是買得到快樂,不過書裡面提到的一項「曲線」也很有道理。就是買下一樣東西之後,其實快樂值是一個峰,而不是一個高原。買得越久,那東西帶給我們的快樂好像就消褪了,然後我們就不得不再去買新的東西,如此周而復始。(所以才會一直覺得錢不夠花啊)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22 PM
Sun, Feb 6, 2022 3:26 PM
最後第五種則是波希米亞文化。一言蔽之,大概可以說是「創造另一種無關金錢的地位評斷方式」。
「
中產階級以商業成就和社會聲望來決定個人的地位高低,而波希米亞文化人則認為對世界懷有敏銳的感受能力,並且以觀賞者或創作者的身分投入藝術為主要的情感表達管道,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Sun, Feb 6, 2022 3:24 PM
Sun, Feb 6, 2022 3:25 PM
總而言之,作者提出了這麼多種化解之道,就從中挑幾種感覺用得上的,也就夠了。
喝雞湯不會袪除百病,但至少喝的時候會覺得身體好過一點。心靈雞湯對我來說也差不多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期待
Sun, Feb 6, 2022 3:27 PM
之後再來讀《成功的反思》!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喜歡
Sun, Feb 6, 2022 3:27 PM
話說這位作者我幾乎是一看到在特價就毫不猶豫買下了。以前看過他寫的《宗教的慰藉》,非常喜歡~
載入新的回覆
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 (Status Anxiety)
明天就要上班了,趕快來分享一下這本心靈雞湯。(對,我是這樣定義這本書的。)
我把這本書視為心靈雞湯,因為有些道理可能本來就曉得,只是從全球暢銷作家或是古希臘哲人或是十九世紀社會學家口中說出來,更顯得心安理得。不過,裡面的知識含量還是不少,是一碗很有料的雞湯
「嫉妒心態最值得注意的特點,在於我們嫉妒的對象有限。」
「我們只嫉妒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我們只嫉妒我們參考群組裡的成員。好朋友的成功,最是令人難以忍受。」
「美國獨立革命永遠改變了社會地位的指定方式,把原本世襲貴族的封建社會制度轉變為動態經濟制度。在前者中,社會晉升機會有限,而且個人地位也由家族聲望所決定;但是在後者中,地位則是由每個世代的成就(主要是經濟成就)所決定。」
對於社會目前奉行的「功績制度」,有兩個小標分別是
關於失敗:三種古老而有效的論述
關於成功:三種引人焦慮的新式論述
雖然很明瞭,但這一連串的寫法,會讓人有種錯覺,好像「地位焦慮」是近代才有的問題。但其實,從第二部分的「化解之道」就會發現,原來很久以前也就有各種方式來試圖化解人類的地位焦慮了
挺有道理的,不過基於作者是個英國人,他撰寫這些「簡短思想史」都只能從歐美的觀點著墨,無論是古希臘哲學家、基督教、還是亞當斯密、梭羅等等。雖然不會看不懂,但我也會忍不住好奇,那在東方又是如何呢?比如中國或是台灣,這些從古到今對「地位」的詮釋又是如何?
比如書裡提到,其中一種論述是認可地位較低的人的努力,甚至認為在整個社會裡,廣大的勞動階級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對象。有點像是,在中文裡我們把「士農工商」說得很順,有意貶低商人的地位。唐詩也有「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認可農民的付出。但這些就(當然)不可能在書裡提到。
我倒是聯想到,這可能就是某些穩定的職業始終很受歡迎的原因吧,比如法官、醫師、公務員等等。
(1)別人的評價不等於自身真實的樣子,應該透過「理性」,去思考哪些評價我們應當接受,哪些就不理它。
「哲學家認為,由於理性的協助,我們的地位能夠由智性良知所決定,而不必任由市場上任何人的一時興起或情緒反應所左右。」
(2)智慧比金錢重要。所謂的「智慧遁世主義」。
「大多數人對於大多數事物的看法,充滿了嚴重的迷思和錯誤。」
「太過重視別人意見的人其實是過於高估了那些人。」
雖然作者也有提到,這種思想可能會讓你沒朋友,不過大概就是一種,嗯,雞湯嘛
「悲劇作品能夠教導我們,對自己避免災難的能力抱持謙卑之心,並且引導我們同情遭逢災難的人。」
「(喜劇)利用詼諧的方式,來刺激地位崇高者矯正惡行,剝除他們的虛偽與謊言。」
基督教相信,人死後會接受最後的審判,這是依照道德,而非現世的身分地位。
再來就是,意識到你終將死亡,可能就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你真正覺得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自己的家人與朋友,而不是無謂的爭名逐利。
「我們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語,畢竟他們又不會替我們死。知道自己的人生有限,將可以引導我們去追尋內心最重視的生活方式。」
「身分地位」的定義並非一成不變,完全是由人類社會所決定,也可以說就是政治的力量。
而很多族群在過去都被自然而然認為是低下的,比如女人,或是黑人,而這些並不是不可挑戰的真理。
「問題不一定是出於自己,而可能是那個觀念本身所導致的。與其羞慚地自問:「我(身為女性/黑皮膚/窮光蛋)究竟有什麼不對?」我們反倒可以質問:「別人對我的譴責,是否存在不對、不公平或不合理之處?」』
我個人覺得錢還是買得到快樂,不過書裡面提到的一項「曲線」也很有道理。就是買下一樣東西之後,其實快樂值是一個峰,而不是一個高原。買得越久,那東西帶給我們的快樂好像就消褪了,然後我們就不得不再去買新的東西,如此周而復始。(所以才會一直覺得錢不夠花啊)
「中產階級以商業成就和社會聲望來決定個人的地位高低,而波希米亞文化人則認為對世界懷有敏銳的感受能力,並且以觀賞者或創作者的身分投入藝術為主要的情感表達管道,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喝雞湯不會袪除百病,但至少喝的時候會覺得身體好過一點。心靈雞湯對我來說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