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撿到複習舊文
>>
//12 歲以前接觸的一切是你自我的一部分,20 歲以後接觸的東西就只是你利益的一部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如果有人進攻你 12 歲以前的東西,對你來說就是進攻你的自我。即使只是很少一點,甚至根本沒有任何客觀意義上的價值,都是在傷害你的自我。

如果有人傷害你 20 歲以後接觸到的利益,即使很大的話,也可以理性地計算,相互交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童年 回憶 人格養成 炒冷飯之所以能夠成立
演化論
掰噗~
真讓人傷心 (brokenheart)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至於怎麼吸收,這個祕密只在上帝的手裏面,是不可說也不可分析的。

如果可以分析的話,那你就可以按照蘇聯方式去製造科學幼兒園,把孩子從父母手裏面搶出來,按照科學家設計的巴普洛夫反射法來訓練了。但是這樣訓練出的孩子一般都是精神變態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
//問:
窩老疑惑,你老有疑惑是怎麼辦的呢?像你老這學問,你老的疑惑誰能回答?如果你老遇見了上帝或者上帝找上了你老,給你老個關照,回答你老三到六個問題,你老會問些什麼?//

//阿姨:
恐怕我只有一句話要說:“不要聽我的祈禱或者我的意見,你認爲怎樣最好,你就怎樣去做。

如果按照我的意見或者我的要求去做了,幾乎可以肯定,造成的效果會比根據我不知道也認不清楚的種種理由所做的安排要糟,而且很可能是糟得很多。//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我不能理解、甚至是覺得不能容忍的那些東西,背後很可能有着某些非常重要的功能,是我現在理解不了而且很可能是出於人類認知能力的侷限是永遠理解不了的東西。

如果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或者任何人類的要求去做的話,那就像是一個家裏面當家的人不是成年人、而是狗狗和嬰孩一樣。如果狗狗和嬰孩按照它們的意志去經營一個家、讓成年人服從他們的話,那麼這個家就垮臺了。

你要求上帝滿足你的心願,基本上結論就是這樣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甚至我都不能要求讓我認識清楚某些事情,因爲認知能力越過某一個限度,很可能會超過人類能夠承受的框架能力。也就是說,你之所以只能認識一些碎片式的東西,正是上帝爲了保護你而設置的限制。

全面的、太多的真理,很可能會像是埃及神廟祭司長老的那個傳說一樣,會使人完全變成白癡或者瘋子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問:
演化論和上帝,怎麼平衡?信上帝利於演化,不信上帝的死在了前面,剩下了信上帝的,信演化論不信上帝或先信演化論再信上帝,又不符合信上帝才利於演化的推論。//

//阿姨:
演化論是局部規則,你不可能信演化論的,就好像你不可能相信明希豪森男爵那個用豆莖編成的繩索。

明希豪森男爵有一個著名的笑話是,他飛到月亮上去,在月亮上面發現了一堆豆莖,於是就把豆莖編成繩索,但是繩索不夠長,不足以使他回到地球上,所以他就把繩索拉得儘可能長,爬下一節,然後再把上面那一節砍下來,接到下面,等再爬下一節,又把上一節砍下來,再接到下面。這個笑話是連十歲的小孩都騙不過的,人家肯定要問,砍掉上面一節以後繩子不就斷了,你不就跌下來了麼。但是演化論的解釋方法就是這樣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演化論可以解釋經驗能夠接觸的一切,但是它始終是解釋一節、就丟掉前面那一節,每一段新的解釋都需要把原來曾經用過的解釋扔掉或者重新修正。它不可能給你提供一個整全性的世界觀,所以它根本不能構成一種信仰。但是作爲一種科學理論,它是非常有用的。事實上它是最有用的科學理論之一。

科學理論是工具性的東西,是一個梯子性的東西。你爬三層樓,就用三層樓長的梯子;爬兩層樓,就用兩層樓長的梯子。最好的梯子是什麼樣的梯子呢?就是像演化論這樣,它可以隨着你的需要不停地改。你爬兩層樓的時候,你就像明希豪森男爵那樣,用一個兩層樓長的梯子;爬四層樓的時候,你又可以把它改成四層樓長的梯子。

無論你爬什麼目標,演化論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跟着你改,變成你最趁手的工具。其他的工具,要改起來都沒有那麼容易。這就是它作爲科學理論最大的好處。//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問:
家庭、所在社區和學校對於小孩成長分別具有什麼影響,程度又如何?//

//阿姨:
你在12歲以前接觸的一切是你自我的一部分,20歲以後接觸的東西就只是你利益的一部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見噗首)//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問:
復原歷史的想象力有什麼訣竅沒?或者座標什麼的,對的不一定能證實,錯的至少可以驗證是錯的,不至於歪遠了。//

//阿姨:
有完全錯誤的構圖,但是沒有完全正確的構圖。

完全錯誤的構圖就是說,你連基本模式都弄錯了。正確的構圖當中,隨着你輸入信息的多少,就有簡單和複雜的區分。同一張地圖,例如日本的地圖,可以隨着你輸入信息的增多,從模模糊糊的幾個大島,到大多數小島都顯示出來,各個山脈和河流也都顯示出來。//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根據阿姨的說法,人被攻擊後的憤怒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12歲以前、童年的那一部分被攻擊;與20歲之後、長大後部分被攻擊後的憤怒反應。

而前者:「如果有人進攻你 12 歲以前的東西,對你來說就是進攻你的自我。即使只是很少一點,甚至根本沒有任何客觀意義上的價值,都是在傷害你的自我。」我以為這種是不可能心平氣和坐下來談的。

至少,我個人是完全不會去嘗試理解對方的攻擊,肯定是直接把對方視為仇敵一般拼命去反擊的。因為他正在攻擊的不是別的,就是正在攻擊我的根基、我的價值觀、我的信仰、我的人格、我的「自我」。要是放任對方去攻擊這一塊,那麼實際上就是在宣告我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我這個人將不復存在於這世上。

但我是一個活人,當然不會放任這種事。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而攻擊後者,就只是單純阿姨所說利益計算上的取捨。要放掉甚麼、或是捨棄什麼,對我來說並不是可有可無。但那是可以談的,因為那不是我的根基。

我以為被攻擊根基而憤怒這種是非常本能的反應。就跟我若是把你的鼻子堵住、讓你不能呼吸,你的下意識反應肯定不是困惑地望著我、猜想我在做甚麼;而是反射性推開我,好讓自己能夠吸下一口氣。

同理,如果被攻擊了「根基」還可以冷靜地去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被攻擊到那一塊不能承受的柔軟之處,那我想這八成已經自證了這不是你的「根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