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20211213疫情記者會

莊人祥:今天0例本土病例,0死亡個案。5例境外移入,4男1女,介於10多歲到40多歲。2例越南、1例英國、1例中國、1例馬來西亞,入境日11/20~12/10,皆持有陰性報告。12/11~12/12總共接種11萬4486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78.89%,第2劑64.17%。
https://images.plurk.com/20vvT0ZkWds98V4tQrx5Mg.jpg https://images.plurk.com/17b06vLTdYgR71WkSq4bxR.jpg

羅一鈞:12/14~12/27為因應Omicron的威脅,以及秋冬、春節應變處置,全國還是維持2級警戒。
https://images.plurk.com/cpQXPf2dP5NKnotDA7Svq.jpg https://images.plurk.com/6V8fqEfp3Muop7HkvTXmdJ.jpg
拾柒
公視:今天5例境外移入個案有幾位屬於突破性感染?
https://images.plurk.com/3keHjZmJzafa6G2dRBbTQT.jpg
羅一鈞:5例境外移入都是突破性感染,3位接種AZ,1位接種BNT,1位接種科興。
拾柒
年代:疫苗通報不良事件及死亡統計?

莊人祥:12/10~12/12新增100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包括40件非嚴重不良事件,58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

2件死亡,都是跟BNT疫苗相關,31~59歲之間,接種後8~9天發生。
拾柒
公視:第18期只打BNT,符合資格人數?

莊人祥:預估人數,BNT第1劑有31.4萬人,BNT第2劑有85.8萬人,另外AZ第2劑混打BNT大概2.8萬人。
https://images.plurk.com/1IpoVylUM5OIlxHMKxJZtA.jpg https://images.plurk.com/1d4Dxl39FC8l2cuT4cavrr.jpg
拾柒
中視:第3劑的施打率如何提高?

莊人祥:到12/12符合第3劑目前6萬人左右,已經接種3萬0288人。最近發表的政策,目前大概接種一半,我們當然會請符合接種資格的人盡速接種。目前莫德納疫苗,有夜間門診。台北車站是沒有接種第3劑,有些車站針對第3劑也會提供。
拾柒
台視:Omicron到處都有,入境不應看哪個國家,而是打疫苗狀況,除了打2劑之外,間隔未滿6個月,否則再補打第3劑,或採用10+4檢疫?

羅一鈞:前天公布3個Omicron病例,都是突破性感染,其中2位都是2劑接種還未滿6個月。實際疫苗多久的保護力會衰退到對Omicron無效,需要進一步資料。操作面如果疫苗接種還要加上廠牌及間隔考量,入境要求條件過於嚴苛,國人返國之路非常困難,還要詳加研議。

目前針對10個高風險國家採取入境到集中檢疫所的管制措施,沒有禁止入境。其他入境到防疫旅館管理,這樣的條件已經比大部分國家嚴格。有期中、期末採檢,邊境把關上大家可以放心。
拾柒
中視:有醫師說兒童加護病房在疫情之後不讓爸媽進去,放任小孩哭10幾個小時?如果小孩得Omicron重症,爸媽還是不能進去看?

羅一鈞:疫情期間沒有禁止加護病房讓家人探病,現在較多基層反映,希望12歲以下兒童再多開放1人陪病,目前陪病限1人。小朋友希望同時看到爸媽或其他家長。目前針對12歲以下兒童及其他特殊需要個案,多開放1個陪病名額,應付特殊醫療需求。

沒有聽說兒童加護病房不准家長進去探病,放任小朋友嚎啕大哭。需要提供事實的人跟我們聯繫,才可以針對某個醫院去查核。
拾柒
中視:韓國現在的醫療資源幾乎要崩潰,台灣有沙盤推演Omicron病毒如果進到社區,醫療量能有沒有問題?

羅一鈞:韓國的疫情也不是Omicron入侵引起的國內社區疫情,導致醫療量能崩盤,其實還是Delta為主的社區疫情。韓國因為沒有禁止大規模聚會,教會活動還是在舉行,導致大型群聚發生。我們經過5、6月疫情,醫療量能的盤點從11月就在進行,分階段針對不同疫情等級,啟動不同病房量能開設。

不用特別擔心釀成像韓國病房吃緊,排隊住院到ICU。我們經過多次盤點,12月也會針對疫情進行演練,對秋冬及春節期間,預先規劃處理。
拾柒
彩蛋①:打疫苗增加降級機會。

羅副:我們必須能確保國內社區疫情不會激增,對醫療量能不會造成衝擊,才能討論降級跟鬆綁條件。需要大家一起幫我們的忙,讓疫苗接種涵蓋率往上提升,提升越高,就有更多條件來談降級跟鬆綁。
https://images.plurk.com/33czxtW2EUkZ7mpdcj3ypt.jpg
拾柒
彩蛋②:研究員自費PCR過程。
https://images.plurk.com/7joWUEX7VsRXmmxeuJ0t5S.jpg
賴惠員(民):染疫女研究員自費PCR,醫院告知她下班了請回,這合理嗎?應該探討公費及自費PCR制度,當然民眾去醫院應該交代自身狀況,甚至我懷疑染疫女研究員是不是在家做檢測,才會匆忙跑到醫院去?

阿中部長:現在過程的說法有點混亂,我們收到的訊息,她有做過快篩陽性,標準作業要請她通知衛生局,由衛生局立即安排採檢。如果她自行到醫院,也建議告知職業別、高風險接觸,加上篩檢陽性,這樣醫院一定會提高警覺,立刻來做。如果什麼都沒講,只是要自費篩檢,醫院當然說時間已過,台北市還是有很多24小時篩檢的單位。一個是要通報由衛生局安排,一個是要講清楚職業別、風險別、快篩結果,一定不會這樣漏掉。
拾柒
彩蛋③:P3實驗室的使命。

https://images.plurk.com/40tCm9lbsQv2zFxOomloLi.jpg
蘇巧慧(民):P3實驗室在疫情間的重要使命?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去年9月中研院2個P3實驗室就放下手邊的工作,開始跟國內廠商合作,進行疫苗開發實驗,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實驗在GRC基因體中心P3實驗室,細胞實驗在生醫所P3實驗室。當時院方組成協調委員會,由6名院士組成,規劃實驗的排程順序。

↓下接
拾柒
↑呈上
https://images.plurk.com/3nTkpsW1wpfbuFdxFcCLHq.jpg
蘇巧慧(民):12/3同樣是基因體研究中心,有這麼好的獨家消息,可能會有廣效的疫苗,在世界有前進一大步的機會,這是中研院各位研究員的努力,大家面對每天有致死病毒的風險,還是在第一線打仗的戰士,是防疫國家隊的一員,應該給予更多肯定。

阿中部長:委員講得非常對,在科學防疫、生技防疫,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長庚,很多研究員投入,不是每一件都會成功,但是都耗費大家的心血,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

蘇巧慧(民):如果研究室找不到人員,不是薪水的問題。整個社會如果都抱持著有功無賞,弄破要賠,高風險工作就不會有人願意投入。沒有人不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事情發生後,整個社會獵巫歪樓,輿論導向到職場霸凌,不會有新進年輕人願意投入這樣的職場環境。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