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whiteness
好奇
Fri, Dec 10, 2021 3:47 PM
30
2
剛才在
IG分享
了一些心裡話。
有關於「只要認真做,每件事都能是自己生活的養料」,這種乍聽下有點心靈雞湯的碎碎念哈哈哈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3:53 PM
Fri, Dec 10, 2021 3:58 PM
透過之前的分享,應該能感覺到,其實我原本對IG的觀感還挺負面的。
無論是圖像化、短訊息、過於偏頗的呈現方式;
硬性規定一定要顯示追蹤數,所造成的比較心理;
還是演算法把控之下,即便都是追蹤對象,推播頻率會因為互動高低而增減的誘導性……
以及我至今仍不能理解限時動態的精髓
只出現24小時?幾秒鐘就閃過?那我認真寫有什麼意義?所以會出現在上面的就是閒聊?
(如同我更無法懂抖音一樣。)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3:57 PM
但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實際撩起褲腿下水後,有稍微理解IG的魅力。
比方限時動態便於製圖,若要做像頭噗那樣的圖片,以前要用專門的APP或投影片做,現在只要上IG就有各種不同的裝飾跟濾鏡可以用
以及相對於其他社群軟體來說,IG很容易「觸及陌生人」。
無論是直接在別人的限時動態中留言,就會跳進私訊模式,若雙方聊得來的話,可以繼續延伸話題;
或是這篇貼文被演算法選中,觸及到陌生網友,能有效增加粉絲數……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4:03 PM
這些都是噗浪很難做到的事情。
可是,越使用IG,也越確立我相信「娛樂單一化」的重要性:
@whiteness - 時間不夠用怎麼辦? ──我的時間從來沒有夠用過呀 關鍵字:娛樂單一化、訊息主控...
基於老師的立場,我仍不希望學生高強度使用IG或抖音。
但我認為不是不能玩,而是你多認真去玩它?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4:08 PM
Fri, Dec 10, 2021 4:08 PM
如同一個非常熱衷於追星的粉絲,可能會考韓文日文證照,學習攝影和修圖,舉著大砲(相機)去機場拍攝一樣。
認真經營IG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或許文字底蘊不用太厚實,但至少要有足夠的圖像排版能力,能在幾秒鐘內被觀眾理解、接收。
在自我推銷上,這塊也是各大公司、明星網紅行銷的必爭之地,
能在IG玩得溜都不是簡單的人物
,一旦到了職場,我相信以這些經驗做傳播專案會很有一套。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4:13 PM
Fri, Dec 10, 2021 4:13 PM
然而,在人際網絡不甚穩固的情況下,我覺得IG也容易使孩子們產生比較心態。
利用煽動退追、惡意私訊、封鎖的方式給不喜歡的對象施加壓力;
或是因為哪個有按愛心,哪個沒按,而有群眾觀看的顧慮。
我覺得這真的很不健康,也是我最反感IG的地方
我絕對不能接受有任何孩子受到私訊的傷害
,更別說先前我有國中的學生收過陌生男性的生殖器照片。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4:16 PM
另一方面,我也多少覺得當代人越來越浮躁。
少了長時間閱讀、沉澱的機會,有時候都不知道到底是人把持著手機,還是手機的訊息控制人類的作息
我經常跟孩子們強調:
訓練負責任的、自我判斷決定的能力很重要。
不是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跟著做什麼;
也不是其他人在乎這個,我們就一定要跟著在乎。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4:36 PM
到底是什麼導致無法自主思考的孩子變多,真的是家長過度寵溺嗎?
這可能是一部分,但
我認為,碎片化的訊息接受模式才是主因
。
1、閱讀太過瑣碎的資訊,不容易累積完整的、正確的知識。
2、傾向於只表達「結果」(如:懶人包、迷因圖),而忽略了前因後果的重要性,自然平時也不會深入探討自己的情緒,或是一個事件的多方角度。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4:41 PM
我甚至覺得某些短訊息社群軟體,比打線上遊戲更不健康。
線上遊戲至少有故事線,需要花時間跑路線,思考最有效的攻擊套組,去搜尋別人的攻略等等,
它還是一套「完整」的行為策略訓練
。
但短訊息不是,過度商業取向,一切只為廣告投入商服務,我們是平台賣給廣告主的商品,極盡所有可能提高你使用該APP的黏著度。
阿╰( ◜❤◝ )╯調
@whiteness
Fri, Dec 10, 2021 5:01 PM
Fri, Dec 10, 2021 5:02 PM
所有事情的「根本」,應該還是歸於事物的本質。
如同社會上,或許賺了很多錢被認知為成功,但能做得快樂才是更有意義的成功;
網路上,思考自己使用的目的
和喜歡的朋友相處?追蹤喜歡的作者、PO主?還是想要分享自己的創作?
基於上面這些原因,專注於和親近的朋友對談、支持喜歡作者的作品,以及花時間產出完整的創作,
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
。
不是和別人比較誰粉絲數高,不是在意誰按讚了誰沒有,沒必要強迫自己跟不喜歡的帳號社交。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是行銷推廣,這些就會是你經營的標的。)
K'S
@quatare
Sat, Dec 11, 2021 4:39 AM
在「無法自主思考的孩子變多」這部分,想跟阿調分享兒童大腦發展問題。因為自己的專業,還有之前對腦科學很感興趣,才更了解IG、抖音這類APP會對大腦尚未發展完全的兒童會過度刺激,甚至上癮。
因為他們就是設計成要不斷刺激使用者的大腦無法停下,所以這類APP除了造成兒童心理負擔外,也會對兒童生理傷害。連大腦發育成熟的大人都會受到這類APP的影響了,何況是大腦尚在發展中的兒童。
連夜改名
@aoki6857
Sat, Dec 11, 2021 1:52 PM
其實我挺羨慕妳,有這些精力去表達分享出自己的閱讀過程和心得,我就是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養分之後,也很懶得去向別人推薦,能把想玩的事做出一點自己滿意的成績真的不錯
阿╰( ◜❤◝ )╯調
@whiteness
Sat, Dec 11, 2021 3:33 PM
K'S
: 感謝K桑,我今天下午上課時就跟學生講了這個故事,他真的乖乖一整節課都沒有去拿手機哈哈哈!
不過聽他抱怨說哪則貼文只有10個愛心,我還是又好氣又心疼
阿╰( ◜❤◝ )╯調
@whiteness
Sat, Dec 11, 2021 3:35 PM
連夜改名
: 但有時候我也會苦惱自己太浮躁,好像每件事都太認真去思考它的「效益」,失去全心去體會它的娛樂性……
總歸還是我們聊天常說的那句:開心最重要
載入新的回覆
有關於「只要認真做,每件事都能是自己生活的養料」,這種乍聽下有點心靈雞湯的碎碎念哈哈哈
無論是圖像化、短訊息、過於偏頗的呈現方式;
硬性規定一定要顯示追蹤數,所造成的比較心理;
還是演算法把控之下,即便都是追蹤對象,推播頻率會因為互動高低而增減的誘導性……
以及我至今仍不能理解限時動態的精髓
只出現24小時?幾秒鐘就閃過?那我認真寫有什麼意義?所以會出現在上面的就是閒聊?
(如同我更無法懂抖音一樣。)
實際撩起褲腿下水後,有稍微理解IG的魅力。
比方限時動態便於製圖,若要做像頭噗那樣的圖片,以前要用專門的APP或投影片做,現在只要上IG就有各種不同的裝飾跟濾鏡可以用
以及相對於其他社群軟體來說,IG很容易「觸及陌生人」。
無論是直接在別人的限時動態中留言,就會跳進私訊模式,若雙方聊得來的話,可以繼續延伸話題;
或是這篇貼文被演算法選中,觸及到陌生網友,能有效增加粉絲數……
可是,越使用IG,也越確立我相信「娛樂單一化」的重要性:
但我認為不是不能玩,而是你多認真去玩它?
認真經營IG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或許文字底蘊不用太厚實,但至少要有足夠的圖像排版能力,能在幾秒鐘內被觀眾理解、接收。
在自我推銷上,這塊也是各大公司、明星網紅行銷的必爭之地,能在IG玩得溜都不是簡單的人物,一旦到了職場,我相信以這些經驗做傳播專案會很有一套。
利用煽動退追、惡意私訊、封鎖的方式給不喜歡的對象施加壓力;
或是因為哪個有按愛心,哪個沒按,而有群眾觀看的顧慮。
我覺得這真的很不健康,也是我最反感IG的地方
我絕對不能接受有任何孩子受到私訊的傷害,更別說先前我有國中的學生收過陌生男性的生殖器照片。
少了長時間閱讀、沉澱的機會,有時候都不知道到底是人把持著手機,還是手機的訊息控制人類的作息
我經常跟孩子們強調:訓練負責任的、自我判斷決定的能力很重要。
不是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跟著做什麼;
也不是其他人在乎這個,我們就一定要跟著在乎。
這可能是一部分,但我認為,碎片化的訊息接受模式才是主因。
1、閱讀太過瑣碎的資訊,不容易累積完整的、正確的知識。
2、傾向於只表達「結果」(如:懶人包、迷因圖),而忽略了前因後果的重要性,自然平時也不會深入探討自己的情緒,或是一個事件的多方角度。
線上遊戲至少有故事線,需要花時間跑路線,思考最有效的攻擊套組,去搜尋別人的攻略等等,它還是一套「完整」的行為策略訓練。
但短訊息不是,過度商業取向,一切只為廣告投入商服務,我們是平台賣給廣告主的商品,極盡所有可能提高你使用該APP的黏著度。
如同社會上,或許賺了很多錢被認知為成功,但能做得快樂才是更有意義的成功;
網路上,思考自己使用的目的
和喜歡的朋友相處?追蹤喜歡的作者、PO主?還是想要分享自己的創作?
基於上面這些原因,專注於和親近的朋友對談、支持喜歡作者的作品,以及花時間產出完整的創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
不是和別人比較誰粉絲數高,不是在意誰按讚了誰沒有,沒必要強迫自己跟不喜歡的帳號社交。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是行銷推廣,這些就會是你經營的標的。)
因為他們就是設計成要不斷刺激使用者的大腦無法停下,所以這類APP除了造成兒童心理負擔外,也會對兒童生理傷害。連大腦發育成熟的大人都會受到這類APP的影響了,何況是大腦尚在發展中的兒童。
不過聽他抱怨說哪則貼文只有10個愛心,我還是又好氣又心疼
總歸還是我們聊天常說的那句: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