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3 PM
Thu, Dec 2, 2021 3:52 PM
1
1
[書]
讀嘛讀嘛
《浩劫英雄:艾瑪.羅澤─永不向納粹妥協》
作者: 理查.紐曼、凱倫.寇特里
喜好度:★★★★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4 PM
小提琴家艾瑪.羅澤的傳記
中文書名譯得很狗血(原文書名Alma Rose: Vienna to Auschwitz,我覺得也比較有意思,從音樂藝術之都Vienna到死亡與滅絕的奧許維茨,是很大的對比和反差)
錯字和翻譯品質也有點問題,不過對古典樂和二戰歷史有興趣的話,還是滿值得一讀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5 PM
Thu, Dec 2, 2021 3:52 PM
艾瑪出身音樂世家,她的父親阿諾德.羅澤年僅17歲就成為維也納愛樂的首席,擔任這個職務超過半世紀之久
阿諾德.羅澤也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馬勒最信任的樂團首席,他後來還娶了馬勒的妹妹,所以艾瑪也是馬勒的姪女(不過馬勒過世時她還非常年幼,對馬勒應該沒什麼印象)
這本書花了不少篇幅介紹艾瑪的家世背景,對羅澤、馬勒或20世紀初的維也納音樂界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6 PM
阿諾德非常注重子女的音樂教育,艾瑪從小就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和小提琴課,但熱愛音樂的她並不引以為苦
強大的家世背景再加上她後來嫁給頂尖小提琴家維薩.普荷達,使外界給予過高的期望,雖然她具有一流的演出水準,樂評卻常常拿她和父親或丈夫比較,認為她相形失色,大體來說艾瑪年輕時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讚譽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7 PM
艾瑪從小過著優渥的生活,即使是一戰後物資短缺的時期,羅澤家仍然幾乎不受影響
家人對她非常保護和支持,除了音樂事業,她幾乎不需煩惱其他事情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7 PM
Thu, Dec 2, 2021 4:51 PM
這種過度保護成為雙面刃,一方面艾瑪因此能跳脫保守的時代氛圍,擺脫傳統相夫教子的女性角色,甚至創立了女子樂團在歐洲巡迴演出
另一方面她生活奢侈、不擅家務,親友對她的寬容友善也造成她天真驕縱的性格
雖然整本傳記對艾瑪持肯定和讚賞的態度,但作者並不避諱描寫艾瑪的種種缺點,我覺得是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
艾瑪的性格缺陷某方面來說是導致她悲劇故事的直接原因,如果為了吹捧她而避而不談,反而失去重要的環節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2:59 PM
Thu, Dec 2, 2021 3:55 PM
如果能和艾瑪保持一段距離,很難不欣賞和喜愛她,但幾乎和她有密切關係的朋友都有受不了她的時候,因為她自我意識很強,常常不為他人著想,這也可能是艾瑪婚姻和感情總是不順遂的原因
她流亡時幾乎每位曾收留她的朋友都對她有所怨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荷蘭政府限縮每人瓦斯使用量時,屋主提議大家以後改成每週洗一次澡,艾瑪不但拒絕,還認為是屋主要犧牲,好讓她可以每天洗熱水澡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03 PM
Thu, Dec 2, 2021 3:55 PM
我覺得艾瑪就是個幸運兒,不只誕生在名門,而且身邊總是有願意幫助她的朋友
雖然她身為猶太人而被迫害,但她其實很早就和父親移民英國,是她為了演出跑去荷蘭,又不聽親友勸告,放任自己的英國通行證過期,最後才面臨被送進集中營的命運
即使在集中營,她也可以說是最幸運的猶太犯人,因為她的音樂才華,入營沒多久她就成為音樂區區長,享有種種特殊待遇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03 PM
艾瑪在集中營擁有自己的房間(甚至還有簡單的家具),相較之下其他犯人甚至要四五人擠一張床(女子管絃樂團的團員也有較好的待遇,他們可以兩人一床
女子管絃樂團團員都享有雙份食物,艾瑪因為是區長,可以再多1份
所有的團員都有自己的衣櫃和亮眼的服裝,他們也擁有床單和被子、襪子和內衣,這都是其他犯人沒有的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04 PM
Thu, Dec 2, 2021 3:57 PM
當其他犯人重病或受傷時,他們可能很快就被視為沒用的人而被送進毒氣室
團員不但不會被送進毒氣室,甚至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和休息時間,讓他們好好療養
幾乎所有團員最後都生還,少數死於集中營的團員也沒有人是死於毒氣室,而是病死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07 PM
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更高的尊嚴,別人會用名字稱呼他們,而不是刺在手臂上的編號
甚至艾瑪被目睹和女子集中營的指揮官平起平坐,在辦公室裡與指揮官閒話家常,這是過去不可能發生在猶太犯人身上的事
他們也可以驕傲地擁有音樂家的身分,而不是一個沒沒無名、即使死了也可以隨便被其他人替代的犯人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10 PM
女子管弦樂團絕大部份都是業餘音樂家,必須刻苦練習才能達到艾瑪的標準,事實上艾瑪的標準比納粹還高XD
他們雖然被迫長時間演奏和練習,但不需要做苦工(男子管弦樂團還是要)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10 PM
Thu, Dec 2, 2021 4:54 PM
專注練習音樂時,他們反而在精神上逃脫了集中營的囚籠,這是其他做苦工的犯人不可能奢求的幸福
可以說音樂區之所以有較高的生存率,不僅是物質和特權上的優勢,精神上更是如此,比起其他犯人,他們更有活著離開集中營的希望,也因此更具有勇氣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10 PM
艾瑪雖然在集中營過世,但並不是死在毒氣室,也不是因為傳染病(畢竟艾瑪的生活條件比其他犯人好很多)
她很可能是死於食物中毒(不過也並不是營裡發放的食物,而是她去參加其他區長的慶生會時,食用了其他區長中飽私囊的食物
在她病重時,全醫院區的醫師都極力搶救她,連集中營的首席醫師都親自為她診治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11 PM
就連她過世後也享有其他犯人不曾有過的待遇
女子營指揮官曼德爾允許管絃樂團團員瞻仰艾瑪的遺容,她們見了艾瑪都嚇了一跳,因為她穿著整齊得體,躺在鋪著白布的平台上,她的遺體被單獨載運、單獨焚燒
相較之下,其他集中營犯人如果死了,只會像垃圾一樣被剝光衣物、丟到載運屍體的卡車上,送到火化場集體焚燒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12 PM
當然艾瑪的遭遇是時代的悲劇,如果不是生在那個時代,她一定有更閃耀的前途
不過比起其他同時代的猶太人,她已經算是非常幸運了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20 PM
Thu, Dec 2, 2021 4:56 PM
我覺得作者比較刻意輕描淡寫帶過德國人對音樂的態度(可能是在這樣的議題上,稍微讚揚德國人也是一種政治不正確)
德國人對音樂的熱愛也可以在瑞貝卡.莉欽的《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看到(這本書追訪梅湘二戰期間在法國8A戰俘營創作和首演時間終結四重奏的故事),但莉欽毫不避諱去描寫德國人對音樂家的敬重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22 PM
Thu, Dec 2, 2021 3:59 PM
首演時間終結四重奏的知名大提琴家巴斯奇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原本被派到礦場做苦工,其他人告訴納粹他是大提琴家後,他立刻被免除了苦役,因為納粹擔心傷了他的手,會從此斷送這名大提琴家的音樂前程
音樂家在戰俘營擁有特殊待遇,像梅湘就完全不需要勞動,軍官為了讓他作曲還提供紙筆給他,他們也住在最溫暖的營房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23 PM
女子管弦樂團也是,在艾瑪的爭取下,納粹居然為音樂區設了暖爐,甚至讓團員有午睡時間,納粹對艾瑪的請求幾乎有求必應,還為他們弄來一台平台鋼琴
如果不是德國人如此重視音樂,管弦樂團就不可能享有特殊待遇;如果不是德國人尊重傑出的音樂家,艾瑪的境遇會更悽慘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31 PM
Thu, Dec 2, 2021 4:00 PM
管絃樂團團員不解為什麼德國人可以為音樂感動落淚,卻又如此殘酷
作者說納粹都有一種人格分裂的特性,不過我覺得不如說是德國人對於追求完美和秩序的無所節制,以及一種逃避現實的麻木不仁
書裡提到集中營的一些猶太人不喜歡艾瑪,因為覺得她比較像德國人,而非猶太人
我覺得這不只是在文化教育層面,她的性格其實也和德國人滿像的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35 PM
傳記類的書不管寫得再好,對主角沒有愛的話,我都覺得很難喜歡XD
我個人並沒有很喜歡艾瑪,所以不算很喜歡這本書
我對集中營管弦樂團的部分比較有興趣,但作者在這幾個章節其實寫得滿雜亂,如果只是對這部分有興趣,去看管弦樂團生還者的回憶錄應該能了解更多(雖然沒聽說台灣有出版)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36 PM
不過管弦樂團生還者的回憶也不盡然可信就是了(像書裡就指出芬妮亞大量扭曲編造事實,寫的根本是小說,不是回憶錄)
比起一般的犯人,他們扭曲事實的可能性確實更高
普利摩.李維說,他們這些一般犯人是集中營的多數,倖存者的少數,倖存者的多數都是擁有特權的犯人,但他們反而比較少受訪或出版回憶錄,這可能是他們有更重的罪惡感和羞愧感(儘管他們也是受害者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37 PM
話說作者說他在本書附錄附上女子管弦樂團全員名單,以尊敬這些團員,不過中譯版居然刪了附錄真的是大不敬……真的覺得中譯本做得很不好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41 PM
最後放一下艾瑪唯一留下的錄音,和她爸爸合奏的巴赫雙小協
Bach,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Mov I (Arn...
Bach,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Mov II (Ar...
Bach,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Mov III (A...
泛若(゚Д゚;≡;゚Д゚)
@zrockabyz
Thu, Dec 2, 2021 3:44 PM
然後我比較想提的是維薩的錄音,聽了真的覺得,這是人能做到的嗎??難怪阿諾德會這麼想讓維薩當他女婿……
我覺得維薩也是一個可憐人,因為跟艾瑪離婚被咒罵了大半輩子,很多人質疑他離婚是因為艾瑪是猶太人,但其實維薩的第二任妻子也是猶太人
Paganini Nel cor piu. Vasa Prihoda, 1938
載入新的回覆
《浩劫英雄:艾瑪.羅澤─永不向納粹妥協》
作者: 理查.紐曼、凱倫.寇特里
喜好度:★★★★
中文書名譯得很狗血(原文書名Alma Rose: Vienna to Auschwitz,我覺得也比較有意思,從音樂藝術之都Vienna到死亡與滅絕的奧許維茨,是很大的對比和反差)
錯字和翻譯品質也有點問題,不過對古典樂和二戰歷史有興趣的話,還是滿值得一讀
阿諾德.羅澤也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馬勒最信任的樂團首席,他後來還娶了馬勒的妹妹,所以艾瑪也是馬勒的姪女(不過馬勒過世時她還非常年幼,對馬勒應該沒什麼印象)
這本書花了不少篇幅介紹艾瑪的家世背景,對羅澤、馬勒或20世紀初的維也納音樂界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
強大的家世背景再加上她後來嫁給頂尖小提琴家維薩.普荷達,使外界給予過高的期望,雖然她具有一流的演出水準,樂評卻常常拿她和父親或丈夫比較,認為她相形失色,大體來說艾瑪年輕時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讚譽
家人對她非常保護和支持,除了音樂事業,她幾乎不需煩惱其他事情
另一方面她生活奢侈、不擅家務,親友對她的寬容友善也造成她天真驕縱的性格
雖然整本傳記對艾瑪持肯定和讚賞的態度,但作者並不避諱描寫艾瑪的種種缺點,我覺得是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
艾瑪的性格缺陷某方面來說是導致她悲劇故事的直接原因,如果為了吹捧她而避而不談,反而失去重要的環節
她流亡時幾乎每位曾收留她的朋友都對她有所怨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荷蘭政府限縮每人瓦斯使用量時,屋主提議大家以後改成每週洗一次澡,艾瑪不但拒絕,還認為是屋主要犧牲,好讓她可以每天洗熱水澡
雖然她身為猶太人而被迫害,但她其實很早就和父親移民英國,是她為了演出跑去荷蘭,又不聽親友勸告,放任自己的英國通行證過期,最後才面臨被送進集中營的命運
即使在集中營,她也可以說是最幸運的猶太犯人,因為她的音樂才華,入營沒多久她就成為音樂區區長,享有種種特殊待遇
女子管絃樂團團員都享有雙份食物,艾瑪因為是區長,可以再多1份
所有的團員都有自己的衣櫃和亮眼的服裝,他們也擁有床單和被子、襪子和內衣,這都是其他犯人沒有的
團員不但不會被送進毒氣室,甚至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和休息時間,讓他們好好療養
幾乎所有團員最後都生還,少數死於集中營的團員也沒有人是死於毒氣室,而是病死
甚至艾瑪被目睹和女子集中營的指揮官平起平坐,在辦公室裡與指揮官閒話家常,這是過去不可能發生在猶太犯人身上的事
他們也可以驕傲地擁有音樂家的身分,而不是一個沒沒無名、即使死了也可以隨便被其他人替代的犯人
他們雖然被迫長時間演奏和練習,但不需要做苦工(男子管弦樂團還是要)
可以說音樂區之所以有較高的生存率,不僅是物質和特權上的優勢,精神上更是如此,比起其他犯人,他們更有活著離開集中營的希望,也因此更具有勇氣
她很可能是死於食物中毒(不過也並不是營裡發放的食物,而是她去參加其他區長的慶生會時,食用了其他區長中飽私囊的食物
在她病重時,全醫院區的醫師都極力搶救她,連集中營的首席醫師都親自為她診治
女子營指揮官曼德爾允許管絃樂團團員瞻仰艾瑪的遺容,她們見了艾瑪都嚇了一跳,因為她穿著整齊得體,躺在鋪著白布的平台上,她的遺體被單獨載運、單獨焚燒
相較之下,其他集中營犯人如果死了,只會像垃圾一樣被剝光衣物、丟到載運屍體的卡車上,送到火化場集體焚燒
不過比起其他同時代的猶太人,她已經算是非常幸運了
德國人對音樂的熱愛也可以在瑞貝卡.莉欽的《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看到(這本書追訪梅湘二戰期間在法國8A戰俘營創作和首演時間終結四重奏的故事),但莉欽毫不避諱去描寫德國人對音樂家的敬重
音樂家在戰俘營擁有特殊待遇,像梅湘就完全不需要勞動,軍官為了讓他作曲還提供紙筆給他,他們也住在最溫暖的營房
如果不是德國人如此重視音樂,管弦樂團就不可能享有特殊待遇;如果不是德國人尊重傑出的音樂家,艾瑪的境遇會更悽慘
作者說納粹都有一種人格分裂的特性,不過我覺得不如說是德國人對於追求完美和秩序的無所節制,以及一種逃避現實的麻木不仁
書裡提到集中營的一些猶太人不喜歡艾瑪,因為覺得她比較像德國人,而非猶太人
我覺得這不只是在文化教育層面,她的性格其實也和德國人滿像的
我個人並沒有很喜歡艾瑪,所以不算很喜歡這本書
我對集中營管弦樂團的部分比較有興趣,但作者在這幾個章節其實寫得滿雜亂,如果只是對這部分有興趣,去看管弦樂團生還者的回憶錄應該能了解更多(雖然沒聽說台灣有出版)
比起一般的犯人,他們扭曲事實的可能性確實更高
普利摩.李維說,他們這些一般犯人是集中營的多數,倖存者的少數,倖存者的多數都是擁有特權的犯人,但他們反而比較少受訪或出版回憶錄,這可能是他們有更重的罪惡感和羞愧感(儘管他們也是受害者
我覺得維薩也是一個可憐人,因為跟艾瑪離婚被咒罵了大半輩子,很多人質疑他離婚是因為艾瑪是猶太人,但其實維薩的第二任妻子也是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