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一些思考紀錄:

根本前提:個體對不同性別的互動,實踐上高度取決於「對生理性別的多數共有面部身形外觀印象」(下稱「擬生理性別」),先經判斷,隨後才進入社會性別/性別角色(gender)層次,以各自角色決定互動策略。

先具有「擬生理性別」身份(俗稱的pass),才可能被動體驗與其他個體基於「社會性別」的互動。

拒術跨女面對的困境:多數缺乏「擬生理女性性別」(或自行錯判其已具備),無法進入女性社會性別體驗階段。

策略一:嘗試解構「擬生理性別」,主張其亦為社會性別之一層次。

策略缺點:身體表現性狀存在非文化影響之共通印象,難以完全破除。

策略二:指出擬生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之例外情狀,動搖擬生理性別之判斷法。

策略缺點:極少數例外至多構成創建第三分類之立論基礎,況拒術跨女多數並非例外情狀範疇。
ಠ_ಠ
策略三:藉由扮裝取得「擬生理性別」身份,配合人際關係經營與文化教育,變動周遭對自身社會性別之判定。

策略缺點:扮裝成效依賴個人資質與技術,亦依賴情感連帶獲致配合,作用範圍有限,脫離舒適圈即失效,外觀與女裝男無法明確區隔。
ಠ_ಠ
策略四:結合公共管理者之直接間接強制力,支配社會變更生理性別治理之規範。

策略缺點:無助取得社會性別體驗,因無法破除「根本前提」;同時破壞依據生理性別普遍差異性合理區隔之既有規範,易生外部成本招致反彈。
ಠ_ಠ
癥結:

傳統跨性別者(變性人)所追求者,係透過手術取得擬生理性別,進而獲致期待之社會性別。

廣義傘式跨性別者(transgender)之中拒術跨性別,則不欲經由手術,仍欲取得擬生理性別,獲致期待之社會性別。

拒術作為此一族群之必須前提,以目前人類可企及之技術,不存在保證使青春期後XY染色體者「未經手術獲得擬生理性別」之用藥。

又,以「擬生理性別」判定「生理性別」之人類認知學習系統亦難有撼動可能,此因基因異常、廣義間性人口仍屬極少數而不足以影響經驗歸納法所造成。

結論:

拒術跨男較有機會經由用藥,最終取得社會性別;拒術跨女則偏向否定,仍有少數例外。

僅鬆動「生理性別決定社會性別」之綁定程度,亦即「減少社會性別規範對個體之限制」,無從根本解決拒術跨女面對之問題,因其追求者乃是全面受到承認。
ಠ_ಠ
補述:

跨性別者於獲得「擬生理性別」前,實際無從得知所期待之社會性別真實狀況,僅能體驗當下擬生理性別所獲分配之社會性別經驗。

故無可避免,其將受限於異性之視角進行觀察與想像所期待社會性別之處境。可能造成其如有機會實際取得社會性別後,期待與現實之落差。
ಠ_ಠ
白話:
多數拒術跨女只能獲得「不遵守男性性別角色規範的男性會有的處境」,而無法受到「女性的性別角色規範」限制(但他們可能視之為一種利益)。

二元跨性別者(無論欲術或拒術)的共通困難是,在真正取得符合異性印象的外觀前,只能從自己生理性別的社會地位去觀察異性可能得到的生活,而可能產生盲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