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14 PM
Mon, Nov 15, 2021 3:05 PM
15
幾種顯化的世界觀:
1⃣️吸引力法則。
我覺得在台灣算最有名的。目前這概念裡其實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實踐方式,我個人對整個大類都不算「最推崇」,但相比之下我覺得 Abraham Hicks 算可以看。在 AH 裡,顯化的方法是「決定並感覺良好」,手段有「睡覺、冥想、放空、分心」。他提到的「提升頻率」並不是指靈性頻率,而是情緒頻率,所以基本上唯一要做的事保持「安心」。對於常態憂鬱且有生理症狀的人並不很好切入,也無法解釋「最初為何會有壞心情」,以及「為什麼壞事還是發生了?」,但基本上一旦切入就能順暢地執行下去。
2⃣️假設法則。
雖然我個人還沒看過中文圈的人提這個(可能沒遇到),但我覺得是簡單易用的方法。顯化的方法是「決定」。其沒有別的了,上課的話主要是關注在改變信念。但我覺得這做法有非常傲慢之處。
[下收]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16 PM
Mon, Nov 15, 2021 2:48 PM
假設法則跟吸引力法則最巨大的差異,我覺得,是在於「外界」跟「他人」是否存在。假設法則認為他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外於你的意志是不存在的,他人是全然的客體,他們全都沒有自由意志。這使得我覺得假設法則社群裡頭的「移除限制信信念」跟「建立良好自我形象」時常等同於大頭症跟自戀⋯⋯畢竟在這樣的世界觀裡並沒有尊重他人的必要。
這個世界觀裡也不存在神、高我等等事物,因為「
你
是唯一神」。
我覺得假設法則的運作方式比較易懂,但吸引力法則的心態可能比較平衡⋯⋯目前我應該算是都採用。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16 PM
Mon, Nov 15, 2021 5:11 PM
3⃣️巴夏。
他修正了吸引力法則,認為你永遠都在吸引你要的東西,只是你的限制性信念導致你排斥他成真,所以「吸引」不是一個動作。大部分內容和吸引力法則相同,但是顯化的動作是「決定並只做令我感覺良好的事」。他比較是用「決定」去選取你要他發生的事件發生了的平行時空。在無關乎特定他人個人意志的情況下我都覺得很好理解跟實踐,在關乎的情況下,我目前當作「在打遊戲的時候選路線」那種感覺。
對我來說,巴夏的觀點折衷了假設法則的寂寞感跟吸引力法則的不可抗力性。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21 PM
Mon, Nov 15, 2021 5:21 PM
4⃣️轉化。
本體能量兩指療法:療癒,就是量子的瞬間轉換!
實作方式有一個具體的物理動作,心理狀態則跟假設法則類似;看待「他者」的方式接近吸引力法則。
跟前述三者的差異在於他關注「靈性」也比較認定有「神」這種類型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但是這個「神」的人格化程度也不高,跟吸引力法則的「源頭」應該沒有差多少。
同理,由於擴及靈性部分,所以轉化的範圍包含魔法奇幻的東西。
與此類似的奇幻敘事:
Dark Lord: Peacemaker on Steam
他關於魔劍為何讓人可以使用魔法的敘述:因為你相信你可以用魔法,而且你真的覺得你可以,因此你就用出來了。道具是協助你維持在「覺得可以」的狀態。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22 PM
🔹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29 PM
Mon, Nov 15, 2021 2:31 PM
吸引力法則、巴夏和轉化關注共時性,而假設法則不在乎這個。我想根本原因是假設法則之中不存在他者,而「共」時性預設了「與你共」的人事物,所以在邏輯上共時性不存在於假設法則世界觀中。
轉化涉及能量工作,而且認為任何人可以自行創造自定義的能量工作,並且他的運作方式允許一定程度改變歷史。例如你可以要求下個轉角出現三層樓咖啡館,這咖啡館不會是在你下決定的時候才開始蓋,所以這是改變歷史的。
他甚至包含一種被他們視為療癒的時間回溯技術,因此相當於取消歷史。對轉化來說,時間不大是一件事情。不過,以三層樓咖啡館來說,可以用共時性解釋。(我忘了他們自己有沒有提這個觀念,是我自己覺得可以套用。但假設法則我認為即使發生了類似事件也是不能套用的。)
而在吸引力法則和巴夏中,共時性是核心結構。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30 PM
Mon, Nov 15, 2021 2:54 PM
吸引力法則是四者中他者的存在最不容更動的。
⚠️ 有些人會用類似全面啟動的方法去「影響」他人的意志,我個人對這個還好,而且我覺得這是衍生出來的
後三種世界觀的社群通常會直接引用最初提出理論的人,但吸引力法則社群我覺得在百家爭鳴(各說各話)狀態,在此我只討論最初的 Abraham Hicks,他比較不提倡改變他人想法,而倡將自身移動到和自己想法合拍的人身邊,但仍能以較不侵入性的方式改變他人想法。
巴夏對他人意志的看法我不確定,但是對群眾意志說不定寬鬆一些。或者可說巴夏建立在眼不見為淨上,並非指鴕鳥心態,而是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你頂多會看到(因為跟你居住在同一空間),但不會發生到你身上。
對於「看到但不會發生在你身上」,吸引力法則的看法類似。
在假設法則,空間之中事實上只有你,因此我猜也沒有看到的可能性。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36 PM
但在實作上,我覺得是:當你不想要發生的事情發生了,無論在上述哪一種世界觀,你「認定」「這是偶發事件」,而非「人生的必然」,那麼就等於「決定」這件事不再發生。同樣道理,遇到你喜歡的事情,認為「僥倖」會比認為「稀鬆平常」減緩發生率(如果這真的是一個機率的話)。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41 PM
Mon, Nov 15, 2021 5:11 PM
5⃣️規則魔法/邏輯魔法。
這是從奇幻創作的故事去看,我不確定有沒有明確的魔法源頭(例如卡巴拉?)。
沉睡的法则 Things as They Are on Steam
天岚行 - Through the Mist and Sky on Steam
顯化的方法是「決定」。實作方式我認為跟轉化、巴夏相近,類似增加了外部能源觀念的假設法則。規則魔法的思維方式是「會發生某種現象或事件」,也就是說作用標的不是人或物,不是「我製造了錢」,而是「我製造了『出現錢』的現象/事件」。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43 PM
6⃣️賽斯
我的理解是身心靈界的規則魔法,我自己沒有讀過。台灣有一個醫生領導的什麼會在引進,但我不認同那醫生本身的觀點。而賽斯我記得本文比較像哲學著作,所以我還沒看。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48 PM
🔸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2:57 PM
Mon, Nov 15, 2021 5:05 PM
以上是我自己用過與在用的顯化、轉化方法。序號前三者有一些核心問題,就是在基進的狀態下會藐視「感覺無能為力」的人,也就是習得性無助者。這很符合他們的內部邏輯,但是並沒有操作層面的貢獻。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3:04 PM
Mon, Nov 15, 2021 3:04 PM
我個人認為——心理學跟社會學在此可以作為過渡性的輔助手段,社會學說明「人類為何(在何種環境壓迫下)沒有辦法自由選擇」,心理學說明「人類為何覺得(在環境無壓迫時仍)沒有辦法自由選擇」。
終極而言,人類經由顯化、轉化或規則魔法去「創造」,關鍵就是明白並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阻止自己按照自己的慾望決定什麼事情要發生。
在那樣的世界裡,心理學跟社會學都是沒有必要的。事實上鑽研這兩種學問會使得人更加失去主動光憑想像力創造的能力。但是這兩個學門承認了「無法成功顯化的人並非自願自作孽」,從而避免話題陷入「是你自己要那樣想、因而創造了那些的」「可是我
辦不到
不這樣,我不由自主就這樣」「不,是你的
選擇
辦不到,你不自助就沒辦法/我不會打擾你的人生旅途」的死路中。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3:12 PM
Mon, Nov 15, 2021 5:08 PM
而轉化認為,如果你辦不到——那——有點類似——你沒「轉過來」。沒發生那個運動的平衡感般的體驗/理解。他不會在這方面著墨太多。他基本上不認為「無法創造」是一個缺陷或是「未完成的狀態」。所以他也不需要什麼「人為何無從選擇」的學術紓緩。
轉化,我認為,他跟「信念創造實相」的吸引力法則和假設法則,甚至是巴夏,的差異在於,他認為實相會先發生。不必信仰生奇蹟(這不是這個詞原本的意思),奇蹟可以讓鐵齒的人開始信仰。如果你有限制性信念,奇蹟會發生到打破你的限制性信念,並變得稀鬆平常。所以他也沒有那麼堅持要去療癒自己。
如果真的要療癒自己,那就「想像我已經療癒好了」,然後就完事了。
⚠️ 並非所有的顯化者都剛性認為人必須相信自己想要實現的事情會實現,然後才會實現。但轉化是近乎百分之百地不要求理性上的相信。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3:18 PM
Mon, Nov 15, 2021 5:14 PM
🔹
最後7⃣️睡眠,讓大腦處理資訊
我之所以說「最後」是因為,魔法、靈性、神秘、超自然等等的顯化方法到第六項為止。
這一項指的其實是「睡眠有助於學習」的那種目前似乎普遍許多的科學看法:你接受了資訊,然後你睡覺,大腦會在你睡覺的時候整理資訊,內化他,讓你具備、記得那種知識和思維。
顯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無所作為」:相信事情之所以成真,並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推進,而是因為我決定要這樣。簡單來說,我是我的人生的「作者」,而非主角。
睡眠促進學習與記憶算是這個的基礎版本:我不須要努力背誦,相反,我什麼都不做,這些資訊就會進入並停在我的腦子裡。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3:25 PM
我在我還是科學主義者時(生活中有科學不可解釋的事情但還是會科學化他,或是任其存在但還是認為世上只有科學)就在用睡眠學東西,主要是數學。
但我開始靈性之後又很多年,有一天我發現,我甚至可以用睡眠完成肌肉記憶跟技藝,於是我認為睡眠應該沒有這麼簡單⋯⋯
關於睡眠有一種說法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會移動到別的平行時空裡。
關於平行時空,如上,顯化有一個說法是「我並不是讓那件事發生了,而是移動到那件事發生了的平行時空裡」。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5:19 PM
Mon, Nov 15, 2021 5:20 PM
♦️
「我是我的人生的『作者』,而非主角。」
主角是在有限的選項中推進劇情;
作者是先剛性決定劇情,然後再設法圓成那些事情都可以合理發生,或者乾脆不圓,例如不解釋(沒有求生要素的故事主角一定有盤纏)、硬性決定不合理事件(主角醒來變成蟲)、好像根本沒注意到不合理的地方(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好像義大利文學會有「故事時長設定兩週,但期間發生了兩週絕對發生不完的事件」)等等,因此作者的選擇是無限的。
微小的區別在於,我們也不須要思考怎麼圓,世界會自己圓,就像電腦動畫一樣,畫了兩格,程式會自動補中間(小學 flash 哈哈哈)。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Mon, Nov 15, 2021 5:19 PM
⬆️送給你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liko13
Mon, Nov 15, 2021 6:39 PM
天啊太有趣了!!!讓我想想看再跟你說!!!!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Fri, Nov 19, 2021 6:39 AM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 我覺得顯化對我來說目前是禁區的東西是「現在跟我對話的人,例如哩口,是真實存在的嗎?」我還在夷猶中。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liko13
Fri, Nov 19, 2021 6:40 AM
sefa 鰓琺
: 這個倒是有點可怕......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Fri, Nov 19, 2021 6:45 AM
Fri, Nov 19, 2021 6:46 AM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 對哇!因為如果我可以顯化任何東西跟事件,那哩口有可能不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如果哩口不是真實存在的,對這個不真實存在的哩口也沒有損失,但對我來說就滿可怕的。食物不論是否真實存在,只要好吃或營養或又好吃又營養就好,但是「他人」的可貴之處對我來說可就是「我不能控制他,因此他是真的」。也許這種想法並不是完全吻合,因為,我們的確可以控制別人,而且不是有心的——就是我對某個人的態度若被那個人內化,他也會變成那樣的人。這可以用來心理治療(讓對方感到安全而喜歡自己),也發生在「因為我一直疑神疑鬼對方是不是不想跟我玩了(,所以對方感到很煩或是不快樂了),所以對方不跟我玩了跑去找別人玩」,其實「我顯化他人想法」在現實中是已經很普通的現象。
嗯⋯⋯?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liko13
Fri, Nov 19, 2021 6:50 AM
以你說的現象,好像後者比較常見於坊間關於顯化的講法,不過我也不知道哪個才比較合理......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Fri, Nov 19, 2021 7:22 AM
I Became Everything I Ever Wanted.
有趣的標題(我沒看內容)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 後者是「在我世界裡」比較廣傳的說法,大概是因為「對我來說」這樣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吧。前者則是基進型的看法。而我看過的折衷看法(在阿貝托維洛多一系的美洲薩滿也有出現過)就是那個「平行世界」的說法:「哩口是存在的,而我選擇進入喜歡我的哩口存在的平行世界。」
你看,進入這個思維之後我就桶中腦(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liko13
Fri, Nov 19, 2021 7:23 AM
我完全懂耶,這真的好令人困惑.......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Fri, Nov 19, 2021 7:46 AM
「別的平行世界的我是什麼」也是個謎
這個問題莊子就問過了耶天哪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liko13
Fri, Nov 19, 2021 7:47 AM
對耶天啊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Sat, Nov 20, 2021 7:00 AM
//
我發現中文圈已經有假設法則(law of assumption)了,大部分稱為「顯化法則」。我印象中直接說「顯化」當最重要關鍵字的是巴夏,這種講法給我混淆了巴夏跟假設法則的感覺⋯⋯ma
sefa 鰓琺
@ueforwatering
Sat, Nov 27, 2021 1:12 PM
What happens if you login your coc account after 4 y...
想想我們是那些被玩家拋棄的 NPC 每天想著玩家的歸來
或者想像我們是玩家在打開遊戲之後被 NPC 說這是虐待關係他們要永遠離開我
載入新的回覆
1⃣️吸引力法則。
我覺得在台灣算最有名的。目前這概念裡其實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實踐方式,我個人對整個大類都不算「最推崇」,但相比之下我覺得 Abraham Hicks 算可以看。在 AH 裡,顯化的方法是「決定並感覺良好」,手段有「睡覺、冥想、放空、分心」。他提到的「提升頻率」並不是指靈性頻率,而是情緒頻率,所以基本上唯一要做的事保持「安心」。對於常態憂鬱且有生理症狀的人並不很好切入,也無法解釋「最初為何會有壞心情」,以及「為什麼壞事還是發生了?」,但基本上一旦切入就能順暢地執行下去。
2⃣️假設法則。
雖然我個人還沒看過中文圈的人提這個(可能沒遇到),但我覺得是簡單易用的方法。顯化的方法是「決定」。其沒有別的了,上課的話主要是關注在改變信念。但我覺得這做法有非常傲慢之處。
[下收]
這個世界觀裡也不存在神、高我等等事物,因為「你是唯一神」。
我覺得假設法則的運作方式比較易懂,但吸引力法則的心態可能比較平衡⋯⋯目前我應該算是都採用。
他修正了吸引力法則,認為你永遠都在吸引你要的東西,只是你的限制性信念導致你排斥他成真,所以「吸引」不是一個動作。大部分內容和吸引力法則相同,但是顯化的動作是「決定並只做令我感覺良好的事」。他比較是用「決定」去選取你要他發生的事件發生了的平行時空。在無關乎特定他人個人意志的情況下我都覺得很好理解跟實踐,在關乎的情況下,我目前當作「在打遊戲的時候選路線」那種感覺。
對我來說,巴夏的觀點折衷了假設法則的寂寞感跟吸引力法則的不可抗力性。
實作方式有一個具體的物理動作,心理狀態則跟假設法則類似;看待「他者」的方式接近吸引力法則。
跟前述三者的差異在於他關注「靈性」也比較認定有「神」這種類型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但是這個「神」的人格化程度也不高,跟吸引力法則的「源頭」應該沒有差多少。
同理,由於擴及靈性部分,所以轉化的範圍包含魔法奇幻的東西。
與此類似的奇幻敘事:
他關於魔劍為何讓人可以使用魔法的敘述:因為你相信你可以用魔法,而且你真的覺得你可以,因此你就用出來了。道具是協助你維持在「覺得可以」的狀態。
轉化涉及能量工作,而且認為任何人可以自行創造自定義的能量工作,並且他的運作方式允許一定程度改變歷史。例如你可以要求下個轉角出現三層樓咖啡館,這咖啡館不會是在你下決定的時候才開始蓋,所以這是改變歷史的。
他甚至包含一種被他們視為療癒的時間回溯技術,因此相當於取消歷史。對轉化來說,時間不大是一件事情。不過,以三層樓咖啡館來說,可以用共時性解釋。(我忘了他們自己有沒有提這個觀念,是我自己覺得可以套用。但假設法則我認為即使發生了類似事件也是不能套用的。)
而在吸引力法則和巴夏中,共時性是核心結構。
⚠️ 有些人會用類似全面啟動的方法去「影響」他人的意志,我個人對這個還好,而且我覺得這是衍生出來的
後三種世界觀的社群通常會直接引用最初提出理論的人,但吸引力法則社群我覺得在百家爭鳴(各說各話)狀態,在此我只討論最初的 Abraham Hicks,他比較不提倡改變他人想法,而倡將自身移動到和自己想法合拍的人身邊,但仍能以較不侵入性的方式改變他人想法。
巴夏對他人意志的看法我不確定,但是對群眾意志說不定寬鬆一些。或者可說巴夏建立在眼不見為淨上,並非指鴕鳥心態,而是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你頂多會看到(因為跟你居住在同一空間),但不會發生到你身上。
對於「看到但不會發生在你身上」,吸引力法則的看法類似。
在假設法則,空間之中事實上只有你,因此我猜也沒有看到的可能性。
這是從奇幻創作的故事去看,我不確定有沒有明確的魔法源頭(例如卡巴拉?)。
顯化的方法是「決定」。實作方式我認為跟轉化、巴夏相近,類似增加了外部能源觀念的假設法則。規則魔法的思維方式是「會發生某種現象或事件」,也就是說作用標的不是人或物,不是「我製造了錢」,而是「我製造了『出現錢』的現象/事件」。
我的理解是身心靈界的規則魔法,我自己沒有讀過。台灣有一個醫生領導的什麼會在引進,但我不認同那醫生本身的觀點。而賽斯我記得本文比較像哲學著作,所以我還沒看。
終極而言,人類經由顯化、轉化或規則魔法去「創造」,關鍵就是明白並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阻止自己按照自己的慾望決定什麼事情要發生。
在那樣的世界裡,心理學跟社會學都是沒有必要的。事實上鑽研這兩種學問會使得人更加失去主動光憑想像力創造的能力。但是這兩個學門承認了「無法成功顯化的人並非自願自作孽」,從而避免話題陷入「是你自己要那樣想、因而創造了那些的」「可是我辦不到不這樣,我不由自主就這樣」「不,是你的選擇辦不到,你不自助就沒辦法/我不會打擾你的人生旅途」的死路中。
轉化,我認為,他跟「信念創造實相」的吸引力法則和假設法則,甚至是巴夏,的差異在於,他認為實相會先發生。不必信仰生奇蹟(這不是這個詞原本的意思),奇蹟可以讓鐵齒的人開始信仰。如果你有限制性信念,奇蹟會發生到打破你的限制性信念,並變得稀鬆平常。所以他也沒有那麼堅持要去療癒自己。
如果真的要療癒自己,那就「想像我已經療癒好了」,然後就完事了。
⚠️ 並非所有的顯化者都剛性認為人必須相信自己想要實現的事情會實現,然後才會實現。但轉化是近乎百分之百地不要求理性上的相信。
最後7⃣️睡眠,讓大腦處理資訊
我之所以說「最後」是因為,魔法、靈性、神秘、超自然等等的顯化方法到第六項為止。
這一項指的其實是「睡眠有助於學習」的那種目前似乎普遍許多的科學看法:你接受了資訊,然後你睡覺,大腦會在你睡覺的時候整理資訊,內化他,讓你具備、記得那種知識和思維。
顯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無所作為」:相信事情之所以成真,並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推進,而是因為我決定要這樣。簡單來說,我是我的人生的「作者」,而非主角。
睡眠促進學習與記憶算是這個的基礎版本:我不須要努力背誦,相反,我什麼都不做,這些資訊就會進入並停在我的腦子裡。
但我開始靈性之後又很多年,有一天我發現,我甚至可以用睡眠完成肌肉記憶跟技藝,於是我認為睡眠應該沒有這麼簡單⋯⋯
關於睡眠有一種說法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會移動到別的平行時空裡。
關於平行時空,如上,顯化有一個說法是「我並不是讓那件事發生了,而是移動到那件事發生了的平行時空裡」。
「我是我的人生的『作者』,而非主角。」
主角是在有限的選項中推進劇情;
作者是先剛性決定劇情,然後再設法圓成那些事情都可以合理發生,或者乾脆不圓,例如不解釋(沒有求生要素的故事主角一定有盤纏)、硬性決定不合理事件(主角醒來變成蟲)、好像根本沒注意到不合理的地方(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好像義大利文學會有「故事時長設定兩週,但期間發生了兩週絕對發生不完的事件」)等等,因此作者的選擇是無限的。
微小的區別在於,我們也不須要思考怎麼圓,世界會自己圓,就像電腦動畫一樣,畫了兩格,程式會自動補中間(小學 flash 哈哈哈)。
嗯⋯⋯?
哩口要做自己的催稿小精靈 : 後者是「在我世界裡」比較廣傳的說法,大概是因為「對我來說」這樣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吧。前者則是基進型的看法。而我看過的折衷看法(在阿貝托維洛多一系的美洲薩滿也有出現過)就是那個「平行世界」的說法:「哩口是存在的,而我選擇進入喜歡我的哩口存在的平行世界。」
你看,進入這個思維之後我就桶中腦(
這個問題莊子就問過了耶天哪
我發現中文圈已經有假設法則(law of assumption)了,大部分稱為「顯化法則」。我印象中直接說「顯化」當最重要關鍵字的是巴夏,這種講法給我混淆了巴夏跟假設法則的感覺⋯⋯ma
或者想像我們是玩家在打開遊戲之後被 NPC 說這是虐待關係他們要永遠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