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串串字
讀嘛讀嘛
年初讀羅南‧法羅的《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
年尾讀茱蒂‧坎特和梅根‧圖伊的《性、謊言、吹哨者》

三位記者都因為調查揭露溫斯坦濫用職權騷擾、迫害女性員工和合作者的大案得了普立茲獎,兩本書主要內容也是同一件案子,也許有人會問:差不多的內容為什麼要看兩次?

我認為,這兩本書正好表現了「非虛構敘事」的兩種路數,除了看待性別議題的角度,在新聞的意義和非虛構寫作方面也都有可看之處。
一左串串字
剛打開《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我有點困惑,因為那個看似諜報片的開頭看起來跟女性受迫害的事件沒什麼關係,後來才明白,法羅想要呈現的是一個濫用權力的男人與他的幫兇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妨礙新聞自由。本來讓受害女性開口接受採訪已經很不容易,溫斯坦幫兇做的事大幅提高了記者的工作風險,總是碰壁受挫的法羅也寫了不少自己的心境變化,包括對姊姊狄倫受性侵的想法、對工作的想法、對男性社會角色的省思。總體來說,像是一部有回憶錄色彩的紀錄片,煽情一點說,通篇主軸大概是記者寫給新聞自由的情書。這種寫法,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為作者雖然可以試圖理解,但終究無法真正代入受害女性的角色,同時在這事件中讓他有深刻體會的是新聞自由遭受打壓。
一左串串字
法羅的敘事非常生動,甚至有些離奇,因此也並非毫無爭議,紐時就有一篇文章對他報導過的細節提出質疑:
他揭露了韋恩斯坦性醜聞,但他的報導真的無懈可擊嗎?
一左串串字
另一方面,《性、謊言、吹哨者》大約只有一半的內容在講溫斯坦案,在這些相關章節,坎特和圖伊用了不少篇幅描述紐時內部的工作流程,還有他們為了報導公平性要求溫斯坦團隊回應指控的過程。另外一半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凱瑞斯汀‧布萊西‧福特的角度寫她出席參加大法官提名的聽證會,說明自己年少時受到大法官提名人卡瓦諾性侵的經過,這部分作者並未從一開始就報導,只是一直與律師保持聯絡,持續關注,後來才採訪當事人寫出這段像是人物側寫的敘事,不過比起前半部存在感很高的溫斯坦及其團隊,卡瓦諾沒什麼戲份。從原文書名 She Said 來看,可以知道其實這本書的重點不是溫斯坦案,而是女性受害了到底要不要說出來的各種掙扎,如果說了,可能會有什麼影響。總之,就是 metoo 運動的報導文學和相關個案。
一左串串字
跟一般新聞不同,調查報導的截稿時限相對寬鬆,比較有趣(?)的是,書中若提到寫作編輯過程,必然會出現法務。《性掠食者和牠們的帝國》只有大略提到法務花了不少時間看報導及書稿內容,《性、謊言、吹哨者》則有較多關於法務如何審稿、改稿的描述,篇輻也沒有太多,但看得出法務主要在事實描述方式和用字方面有些細微考量。看到這幾處,我想到的是,媒體業果然還是商業的一種,撰稿的記者只是門面,一篇文章的寫作和刊出過程還是團隊運作的成果。紐約的大媒體即便在這媒體衰落的時代,還有餘裕讓記者背後的團隊完全發揮功能後再發行文章,我覺得滿不可思議的——如果維持團隊運作等同維護內容質量,那麼他們如何拿捏資金預算和團隊運作的平衡呢?
一左串串字
在假新聞泛濫的當下,歐美的非虛構作品在出版前經過法務審查似乎是(新?)常態,涉及時事或名人言行的作品更是如此。從這篇美國律師寫的英文文章可以知道法務審查通常會看的六個面向:是否使用他人智慧財產、是否不當使用已註冊商標、是否涉及詆譭真實人物及公司團體、是否不當使用他人姓名、影像、是否提供會傷害讀者的具體建議、是否包含色情內容。法務審查標示出來的地方也不見得是要刪改的,有時也可能是要多做一些事來讓使用相關內容合法。Pre-publication Legal Review Of Manuscripts - Six Th...
一左串串字
看完這兩本,又覺得應該看一下發生在臺灣本土的案例,先記一下補充書單:《沉默的島嶼》、《無罪的罪人》、《幽黯國度》(作者都是陳昭如)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