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性、謊言、吹哨者》大約只有一半的內容在講溫斯坦案,在這些相關章節,坎特和圖伊用了不少篇幅描述紐時內部的工作流程,還有他們為了報導公平性要求溫斯坦團隊回應指控的過程。另外一半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凱瑞斯汀‧布萊西‧福特的角度寫她出席參加大法官提名的聽證會,說明自己年少時受到大法官提名人卡瓦諾性侵的經過,這部分作者並未從一開始就報導,只是一直與律師保持聯絡,持續關注,後來才採訪當事人寫出這段像是人物側寫的敘事,不過比起前半部存在感很高的溫斯坦及其團隊,卡瓦諾沒什麼戲份。從原文書名 She Said 來看,可以知道其實這本書的重點不是溫斯坦案,而是女性受害了到底要不要說出來的各種掙扎,如果說了,可能會有什麼影響。總之,就是 metoo 運動的報導文學和相關個案。
在假新聞泛濫的當下,歐美的非虛構作品在出版前經過法務審查似乎是(新?)常態,涉及時事或名人言行的作品更是如此。從這篇美國律師寫的英文文章可以知道法務審查通常會看的六個面向:是否使用他人智慧財產、是否不當使用已註冊商標、是否涉及詆譭真實人物及公司團體、是否不當使用他人姓名、影像、是否提供會傷害讀者的具體建議、是否包含色情內容。法務審查標示出來的地方也不見得是要刪改的,有時也可能是要多做一些事來讓使用相關內容合法。Pre-publication Legal Review Of Manuscripts - Six Th...
年初讀羅南‧法羅的《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
年尾讀茱蒂‧坎特和梅根‧圖伊的《性、謊言、吹哨者》
三位記者都因為調查揭露溫斯坦濫用職權騷擾、迫害女性員工和合作者的大案得了普立茲獎,兩本書主要內容也是同一件案子,也許有人會問:差不多的內容為什麼要看兩次?
我認為,這兩本書正好表現了「非虛構敘事」的兩種路數,除了看待性別議題的角度,在新聞的意義和非虛構寫作方面也都有可看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