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45 AM
83
16
[雜談]送瘟請王的信仰:臺灣王爺與曾文溪流域信仰。
閱讀隨記。
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
Book
Folk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45 AM
Mon, Nov 1, 2021 8:10 AM
王爺信仰,是臺灣西南沿海非常重要的民間信仰。先民渡海來臺之際,除了須面對險惡的黑水溝(臺灣海峽),也要面對在臺灣地區流行的瘧疾、霍亂等疫疾,此外還須面對髒亂的衛生環境,甚至還有嚴重的水土不服。當時臺灣尙未開發,衛生環境不良,醫療也不發達,瘴癘瘟疫不時肆虐,人人自危。
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在早期就因爲瘟疫問題,束手無策下而訴諸鬼神,以爲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作祟,因此驅瘟除疫成了治病良方。
因爲風向和海流的關係,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送出的王船,大多漂流到澎湖群島,或者漂流至臺灣西南沿海地區。至於臺澎地區,也會因濕熱氣候而引起病菌孳生,引發嚴重的瘟疫。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47 AM
Mon, Nov 1, 2021 11:25 AM
先民認爲,瘟疫流行是從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漂流而來的王船所帶來的,因此決定再將漂入的王船以同樣方式送走。自此開始,王爺信仰的建醮儀式在臺灣成長、茁壯也成為臺灣海洋文化的一項表徵。
臺灣王爺信仰的起源,在《臺灣縣志•輿地志一•風俗/雜俗》裡記載:
十餘年以前,船皆製造,風篷、桅、舵畢備。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近年易木以竹,用紙製成,物用皆同。醮畢,抬至水涯焚焉。凡設一醮,動費數百金,即至省者亦近百焉:真為無益之費也。沿習既久,禁止實難:節費省用,是在賢有司加之意焉耳。相傳昔年有王船一隻放至海中,與荷蘭舟相遇,炮火矢石,攻擊一夜;比及天明,見滿船人眾悉係紙裝成。荷蘭大怖,死者甚多,是亦不經之談也。
關於王爺信仰的起源,眾說雖紛紜,但也增添王爺信仰的神祕性和趣味性。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48 AM
目前在臺灣所信奉的神祇,其稱號只要是王公、千歲、千歲爺、大人、老爺、大王、大總巡、遊王、天行使者、行災使者、將軍、元帥、代天巡狩、或「某府千歲」等神祇,皆是王爺。在曾文溪流域系統的王爺廟中,以某(府)千歲、代天巡狩之稱較常見。而關於王爺信仰的起源,學界有諸多說法,根據蔡相煇與黃文博的探討,大致上有五種系統: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49 AM
一、鄭成功系統
如大王廟、二王廟、大人廟,乃至三老爺廟的主祀王爺,以鄭成功為主,信仰範圍大致上是在臺南市與臺南縣永康鄉一帶。連橫在《臺灣通史》談到:「建廟以祀,而時以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0 AM
Mon, Nov 1, 2021 7:51 AM
二、瘟神系統
「瘟神」,既是行瘟、行疫之神,也是驅瘟除疫之神。瘟神之說,同時具備正反兩面。
劉枝萬認爲,王爺信仰是由於開發之初,風土惡劣,充滿療癌之氣,動輒殞命,因此奉祀能驅瘟逐疫的瘟神(即王爺);日治中期,瘟疫漸除,王爺才逐漸發展成爲地方守護神。臺灣南部常有三年一科的迎王醮祭,與王爺的瘟神性格有關,不過是取其送瘟之意。
這種系統的信仰占絕大多數比例,一般所指稱的王爺即屬瘟神,可分爲兩系:五瘟使者與十二瘟王。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2 AM
三、英靈系統
這個說法是李豐楙對於東港溫王爺的信仰源起,所提出與康豹不同的觀點,指其是生前有功績、死後有顯靈的正神,並非厲鬼。傳統上,成神的途徑有二:一是崇功報德的觀念下,對生前有功德者神靈的崇祀;二是不正常死亡引起死後爲厲,民懼而祀之。李豐楙的功烈英靈之說,顯然指出王爺中也有第一種因正面意義而成神者,一掃過去對於王爺信仰的陰面印象。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2 AM
四、家神系統
鄉里間的名人或孤靈,或有功於地方,或不斷對地方百姓騷擾,而被雕塑「金身」加以奉祀,這種情形大多在私人神壇或百姓家中祭祀。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3 AM
五、戲神系統
民間戲曲的守護神,有福祿派之西秦王爺李隆基,西皮派之田都元帥雷海清兩支。專屬廟宇有臺北金山武英殿、瑞芳瑞龍宮、彰化忠權莊梨芳園等,屬性最單純,爲一般的戲班、文武館所祭祀。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3 AM
上述五種王爺信仰來源的分類,瘟神系統隸屬「瘟神王爺」一類,是臺灣王爺信仰的大宗。其餘四項皆屬於「祖先王爺」一類,劉枝萬以「三百六十進士死於非命」(亦有說爲三十六進士)爲骨幹發展出來的「厲鬼說」,亦屬此類。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5 AM
《臺海使槎錄•卷二》〈赤崁筆談/祠廟〉記載:
三年王船備物建釀,志言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
日治時期,曾景來會針對全島五百多間王爺廟進行考察,最先提出王爺是人鬼、幽鬼及怨靈所變而來。康豹提出的研究,力主王爺和瘟神的不同,他指出,臺灣大部分的王爺是由厲鬼變成的,而後演變成驅逐疫鬼的神明,東港東隆宮的主神溫王爺即是一個典型的厲鬼。
此外,臺灣也有數不少的「自然王爺」信仰,所指的即來自山、石、風、火、雷、電、水、植物、動物等庶物崇拜所產生,並將這些自然界的事物擬人化,賦予人形刻塑神像加以奉祀。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6 AM
王船祭的建醮儀典
王船,也是神船,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所乘坐,所以王船內的配備自是不同凡響,嚴加裝飾,添戴各類日用祭品,勞師動眾,務求豐盛,然而這一切卻在儀式高潮中,在海邊焚火燒盡。
這是在臺灣西南沿海所見的。燒王船正足以彰顯沿海漁民生計方式與漁村文化的特色。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7:57 AM
Mon, Nov 1, 2021 11:28 AM
關於王船信仰建醮儀式的記載,《安平縣雜記》對於臺灣的王船祭,紀錄頗為周詳:
市街延請道士讓醮,三年一次,有曰:「三條醮」,有曰「五條醮」(水醮、火醮,祈安慶成也)。皆由民人捐緣集金,和衷共濟,以祈天地神明為民人消災降祥之意。一次費金幾千圓。鄉莊里堡民人則費金幾百圓。近海莊民有王爺醮,十二年一次,用木製王船禳醮三日,送船出海,任風飄流。間有王船停滯他莊海岸,則該莊亦要禳醮,不然,該莊民人定罹災禍,此有明驗也。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8:00 AM
《臺灣縣志》對燒王船的記載則直接點出其爲送瘟之義:
臺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附郭鄉村皆然。境內之人,鳩金造舟,設瘟王三座,紙為之。延道士設醮,或二日夜、三日夜不等,總以末日盛設筵席演戲,名曰請王:進酒上菜,擇一人曉事者,跪而致之。酒畢,將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財寶,無一不具。十餘年以前,船皆製造、風篷、桅、舵畢備。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近年易木以竹,用紙製成,物用皆同。醮畢,抬至水涯焚焉。凡設一醮,動費數百金,即至省者亦近百焉:真為無益之費也、沿習既久,禁止實難;節費省用,是在賢有司加之意焉耳。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8:02 AM
請王入醮
「請王」,即是迎請王爺之意,大都是在海邊或是河邊進行。以曾文溪流域來說,請王的時間通常選擇在午夜舉行,以符合對應此地對王爺所持神秘性格的意涵。所請的王爺,在民間稱爲「代天巡狩」,有「十二瘟王」、「五府千歲」、「諸姓王爺」三個系統:本文所探討的曾文溪流域,主要是十二瘟王的系統,依其歲時輪值的十二位瘟神,分別爲子年張全、丑年余文、寅年侯彪、卯年耿通、辰年吳友、巳年何仲、午年薛溫、未年封力、申年趙玉、酉年譚起、戌年盧德、亥年羅士友等。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8:03 AM
送王儀式
「送王」就是代表可以恭送王爺啟行之意。清中葉以前,大多採用放水流的方式,即所謂「遊地河」,直至近代,由於放水流常被認爲會「禍延他地」,亦或是出海不便等因素而逐漸以火化方式送王,謂之「遊天河」,也就是今日所見的「燒王船」儀式,亦是現今最常見的送王儀式。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8:05 AM
《澎湖廳志•卷九》〈風俗/風向》的記載,說明了「遊地河」以及「遊天河」的差別。
各澳皆有大王廟,神各有姓,民間崇奉維謹。甚至造王船、設王醮,其說亦自內地傳來。內地所造王船,有所謂福料者,堅緻整肅,旗幟皆綢緞,鮮明奪目;有龍林料者,有半木半紙者。造畢,或擇日付之一炬,謂之遊天河;或派數人駕船遊海上,謂之遊地河。皆維神所命焉。神各有乩童,或以乩筆指示,比比然也。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8:07 AM
時至今日,送王的意義已由早期的「驅瘟除疫」,轉變成現在的「代天巡狩,雲遊四海」,甚至演變成「回天繳旨」之意,都說明了王爺信仰的變遷。
王爺即代表「瘟神」。祂既是行瘟、行疫之神,也是驅瘟除疫之神。王爺信仰是由於開發之初,風土惡劣,充滿瘴癘之氣,動輒殞命,因此而奉祀能驅瘟逐疫的瘟神(即王爺)。
日治中期,瘟疫漸除,王爺才逐漸發展成爲地方守護神。「送王」原是除瘟的意思,把不好的瘟疫之氣由河水或海水送走,顯示漂流的特性所蘊含的潔淨力。因此,無論是遊地河(將王船推下河,任其漂流)或遊天河(王船燒化)的方式,都呼應了河川與海洋的漂流性而產生的潔淨力。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8:07 AM
(完)
DarkAsk
@DarkAsk
Mon, Nov 1, 2021 11:21 AM
CatOceaner
: 章節內容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放流王船是儀式上的,實際上並沒有裝一船病死體飄過來的做法,主要還是意義上、無形的,當時臺灣瘴厲兇猛,總是會有惡疾肆虐,雖然不是由王船傳播疾病,但就是會覺得好像是搭船傳來的。
沃夫☆ 光復憲法
@wolfgangc
說
Mon, Nov 1, 2021 11:56 AM
前面某一段起源敘述很像幽靈船的說法
剛好這邊都海盜
載入新的回覆
閱讀隨記。
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
Book Folk
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在早期就因爲瘟疫問題,束手無策下而訴諸鬼神,以爲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作祟,因此驅瘟除疫成了治病良方。
因爲風向和海流的關係,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送出的王船,大多漂流到澎湖群島,或者漂流至臺灣西南沿海地區。至於臺澎地區,也會因濕熱氣候而引起病菌孳生,引發嚴重的瘟疫。
臺灣王爺信仰的起源,在《臺灣縣志•輿地志一•風俗/雜俗》裡記載:
十餘年以前,船皆製造,風篷、桅、舵畢備。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近年易木以竹,用紙製成,物用皆同。醮畢,抬至水涯焚焉。凡設一醮,動費數百金,即至省者亦近百焉:真為無益之費也。沿習既久,禁止實難:節費省用,是在賢有司加之意焉耳。相傳昔年有王船一隻放至海中,與荷蘭舟相遇,炮火矢石,攻擊一夜;比及天明,見滿船人眾悉係紙裝成。荷蘭大怖,死者甚多,是亦不經之談也。
關於王爺信仰的起源,眾說雖紛紜,但也增添王爺信仰的神祕性和趣味性。
如大王廟、二王廟、大人廟,乃至三老爺廟的主祀王爺,以鄭成功為主,信仰範圍大致上是在臺南市與臺南縣永康鄉一帶。連橫在《臺灣通史》談到:「建廟以祀,而時以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
「瘟神」,既是行瘟、行疫之神,也是驅瘟除疫之神。瘟神之說,同時具備正反兩面。
劉枝萬認爲,王爺信仰是由於開發之初,風土惡劣,充滿療癌之氣,動輒殞命,因此奉祀能驅瘟逐疫的瘟神(即王爺);日治中期,瘟疫漸除,王爺才逐漸發展成爲地方守護神。臺灣南部常有三年一科的迎王醮祭,與王爺的瘟神性格有關,不過是取其送瘟之意。
這種系統的信仰占絕大多數比例,一般所指稱的王爺即屬瘟神,可分爲兩系:五瘟使者與十二瘟王。
這個說法是李豐楙對於東港溫王爺的信仰源起,所提出與康豹不同的觀點,指其是生前有功績、死後有顯靈的正神,並非厲鬼。傳統上,成神的途徑有二:一是崇功報德的觀念下,對生前有功德者神靈的崇祀;二是不正常死亡引起死後爲厲,民懼而祀之。李豐楙的功烈英靈之說,顯然指出王爺中也有第一種因正面意義而成神者,一掃過去對於王爺信仰的陰面印象。
鄉里間的名人或孤靈,或有功於地方,或不斷對地方百姓騷擾,而被雕塑「金身」加以奉祀,這種情形大多在私人神壇或百姓家中祭祀。
民間戲曲的守護神,有福祿派之西秦王爺李隆基,西皮派之田都元帥雷海清兩支。專屬廟宇有臺北金山武英殿、瑞芳瑞龍宮、彰化忠權莊梨芳園等,屬性最單純,爲一般的戲班、文武館所祭祀。
三年王船備物建釀,志言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
日治時期,曾景來會針對全島五百多間王爺廟進行考察,最先提出王爺是人鬼、幽鬼及怨靈所變而來。康豹提出的研究,力主王爺和瘟神的不同,他指出,臺灣大部分的王爺是由厲鬼變成的,而後演變成驅逐疫鬼的神明,東港東隆宮的主神溫王爺即是一個典型的厲鬼。
此外,臺灣也有數不少的「自然王爺」信仰,所指的即來自山、石、風、火、雷、電、水、植物、動物等庶物崇拜所產生,並將這些自然界的事物擬人化,賦予人形刻塑神像加以奉祀。
王船,也是神船,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所乘坐,所以王船內的配備自是不同凡響,嚴加裝飾,添戴各類日用祭品,勞師動眾,務求豐盛,然而這一切卻在儀式高潮中,在海邊焚火燒盡。
這是在臺灣西南沿海所見的。燒王船正足以彰顯沿海漁民生計方式與漁村文化的特色。
市街延請道士讓醮,三年一次,有曰:「三條醮」,有曰「五條醮」(水醮、火醮,祈安慶成也)。皆由民人捐緣集金,和衷共濟,以祈天地神明為民人消災降祥之意。一次費金幾千圓。鄉莊里堡民人則費金幾百圓。近海莊民有王爺醮,十二年一次,用木製王船禳醮三日,送船出海,任風飄流。間有王船停滯他莊海岸,則該莊亦要禳醮,不然,該莊民人定罹災禍,此有明驗也。
臺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附郭鄉村皆然。境內之人,鳩金造舟,設瘟王三座,紙為之。延道士設醮,或二日夜、三日夜不等,總以末日盛設筵席演戲,名曰請王:進酒上菜,擇一人曉事者,跪而致之。酒畢,將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財寶,無一不具。十餘年以前,船皆製造、風篷、桅、舵畢備。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近年易木以竹,用紙製成,物用皆同。醮畢,抬至水涯焚焉。凡設一醮,動費數百金,即至省者亦近百焉:真為無益之費也、沿習既久,禁止實難;節費省用,是在賢有司加之意焉耳。
「請王」,即是迎請王爺之意,大都是在海邊或是河邊進行。以曾文溪流域來說,請王的時間通常選擇在午夜舉行,以符合對應此地對王爺所持神秘性格的意涵。所請的王爺,在民間稱爲「代天巡狩」,有「十二瘟王」、「五府千歲」、「諸姓王爺」三個系統:本文所探討的曾文溪流域,主要是十二瘟王的系統,依其歲時輪值的十二位瘟神,分別爲子年張全、丑年余文、寅年侯彪、卯年耿通、辰年吳友、巳年何仲、午年薛溫、未年封力、申年趙玉、酉年譚起、戌年盧德、亥年羅士友等。
「送王」就是代表可以恭送王爺啟行之意。清中葉以前,大多採用放水流的方式,即所謂「遊地河」,直至近代,由於放水流常被認爲會「禍延他地」,亦或是出海不便等因素而逐漸以火化方式送王,謂之「遊天河」,也就是今日所見的「燒王船」儀式,亦是現今最常見的送王儀式。
各澳皆有大王廟,神各有姓,民間崇奉維謹。甚至造王船、設王醮,其說亦自內地傳來。內地所造王船,有所謂福料者,堅緻整肅,旗幟皆綢緞,鮮明奪目;有龍林料者,有半木半紙者。造畢,或擇日付之一炬,謂之遊天河;或派數人駕船遊海上,謂之遊地河。皆維神所命焉。神各有乩童,或以乩筆指示,比比然也。
王爺即代表「瘟神」。祂既是行瘟、行疫之神,也是驅瘟除疫之神。王爺信仰是由於開發之初,風土惡劣,充滿瘴癘之氣,動輒殞命,因此而奉祀能驅瘟逐疫的瘟神(即王爺)。
日治中期,瘟疫漸除,王爺才逐漸發展成爲地方守護神。「送王」原是除瘟的意思,把不好的瘟疫之氣由河水或海水送走,顯示漂流的特性所蘊含的潔淨力。因此,無論是遊地河(將王船推下河,任其漂流)或遊天河(王船燒化)的方式,都呼應了河川與海洋的漂流性而產生的潔淨力。
前面某一段起源敘述很像幽靈船的說法剛好這邊都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