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1 AM
Thu, Oct 21, 2021 10:36 AM
794
402
2
[聊]我以前做過一些將中國作者的書翻譯成台版的工作,奇怪的是我做這些書時,出版社很少收到中國用語小警察的來信來電,倒是在過去寫劇本看同事連連碰上,最恐怖的莫過於「早上好/晚上好」不能用,一些較文言的古典中國詞彙也被挑出來罵過,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什麼?結果一目了然,是受眾的差異所致(以前做的書多半是給閱讀量大的人的專業用書),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台灣新一代(包括我這輩)不認識這些文字了?
仔細思考後,我想很可能是閱讀習慣改變&接連幾次威權統治下衍生的語言隔閡問題。
(下收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1 AM
Thu, Oct 21, 2021 12:22 PM
先講閱讀習慣改變:2010年後台灣出版業逐漸從黃金產業式微,大眾閱讀習慣多半從紙本轉成網路文章(包含短文章/圖文日記/動態貼文/論壇貼文…etc)、聽人說書、聽podcast、看人影片講書講電影,2021年的當下,你能夠札實讀到「書面語」的機率大幅銳減,因此對於書面語感到陌生的機會也就多了。若非是平日學業、工作相關(文字科系及文字工作者)或興趣使然,我想多半人平日能閱讀到尚存大量古典詞彙的中文書的機會也不高。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1 AM
再來講威權統治下衍生的語言隔閡問題,這一塊比較複雜。
說實話台灣是一塊很特別的土地,最早台灣是以台語為主流。當時的民間文學訴諸口語,可惜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不好保存流傳,因此在西方傳教士傳入拚音字後,才真正能將這些口語紀錄起來,甚至有計畫性的普及(主要是用來傳教)。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1 AM
Thu, Oct 21, 2021 12:15 PM
到了1900年代,日治時期皇民化教育下,台灣轉以日文為母語。那麼台灣人何時才學會「北京話/中文」的?也是在日治政權下,透過「國語傳習所」教台人中文,日本人這麼做不外乎是為了跟中國打仗或和中國親善等等用途,所以要培養一票日中雙語知識份子,也因此不少因工作、求學而學「中文」這項外文的本土知識份子日漸成長茁壯,到後來甚至挺身而出,想用中文來寫台灣人口中的台灣話。
(補充一下:當時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不懂北京話/中文的,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學會)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Thu, Oct 21, 2021 12:19 PM
他們透過請願或學生運動等社會運動,發行了台文報紙,甚至有了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藉此凝聚了台人意識。要知道當時只有日本人辦的日文報社,台灣人僅僅是依附在日本政權下被殖民者,這項改變深深影響了後世。殊不知這些知識份子,後來也被政府給拘捕、掃蕩、槍斃……
爾後到了二戰,政權交替,國民黨政府遷台(1950年代),文壇是被遷台的外省中國人及日治時期會中文的知識份子(前提是跟國民政府關係有打好)掌握著,理所當然那時的母語就是中文。台灣人又陷入語言打壓。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國民政府為了對抗中國的共產政府,且尋求政權的合法性,無所不用其極的推廣反共文學(各式文學獎項),反向壓抑鄉土台語文學發展。接著二二八事件爆發,再到白色恐怖文字獄下,那時人民的言行輿論都被政權把持著,一旦說錯做錯就可能被失蹤。
從那時起,人們受中國式教育,自然而然汲取中國古典文學的養分,而人們為了求生存,不乏以隱晦的方式將想表達的事寫出來。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到了1970年代,台灣鄉土作家和外省作家爆發了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歷史上的第二次)。在此先補充個不只台語被受壓迫,連同羅馬拼音都被禁的小故事: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19世紀由英國傳入臺灣的長老教會,百年來以羅馬拼音傳授台灣民眾(原住民)聖經福音,也在1954年「臺灣省政府」被下令取締,長老教會抗爭下,1969年百年來以拼音發行的臺灣教會公報終於改用漢字出版,但聖經則依然有羅馬字拼音版本。
再到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權與美關係生變,警備總部查扣泰雅族人泰雅語聖經,消息傳到國外,在國際抗議及譴責壓力下,當局以「違反語言政策」為由辯解,一連串監聽、各式各樣的干涉手段齊出,人民遭到判刑。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我們回來看同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 1970年代怎麼了?那時台灣遭受一連串的國際事件的衝擊,台灣人普遍有了矛盾的意識「中國立場VS台灣立場」,但要強調這時立場對立不像現在,當時政府心繫中國為祖國,認為台灣是個暫時的根據地。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回顧那時期的「本土」認知,即便人們已經意識到「早回不去中國了」、也知道「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兩者不一樣」,但追根究底人民普遍認知到「台灣」不是一個具有政權主體性的國家,「本土」是側身於中國下的土地,而提到「台獨」就是叛國通匪!(換作是50年後的台灣社會,仍有此看法的人不在少數,在此不議論是非對錯,回頭看鄉土文學)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2 AM
Thu, Oct 21, 2021 11:09 AM
鄉土文學寫什麼?寫社會中低階層,內容具人文關懷,充滿「自我主體性」與「社會寫實性」,排斥虛華富麗的浮誇。日治時期和解嚴前的鄉土文學一樣寫小人物謀生不易、寫農民寫新知識分子,就是盡可能不公開評論政治及敏感議題,不然可要被扣上「通匪」、「台獨」的帽子,性命可能不保。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3 AM
到了解嚴後,台灣出版界才可說是百家爭鳴,台灣言論的尺度第一次打開了。以往不能大鳴大放的黨外文學、翻案文學傾巢而出,而這些褪下神秘色彩的「解密」書籍魅力一般民眾簡直無法擋,因此出版業在當下是輝煌時代。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3 AM
Thu, Oct 21, 2021 10:27 AM
以往(日治及解嚴前的台灣)寫什麼總要有所保留和顧忌,而那些西方翻譯小說(各國文學)、愛國思鄉反共小說不再是民眾唯一的精神寄託。
也在黨外運動下,不少民眾勇於爭取「民主自由」(其中包括了言論自由),也在其中演變成從1983年開始「台灣意識論戰」。台灣人應抱持怎樣的國族認同?在歷史幾次的威權統治下,台灣人面對不同政黨,學習那麼多次新語言及被迫丟棄那麼多次原有語言,台灣早已融入太多民族的文化了,也因為迎來了民主自由,人民在基礎法律的限制下可以不受當局限制的自由發表言論。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3 AM
當人們在尋求及尋回「自己的語言」當下,也在為語言分類、解釋和精準地評判詞彙對錯,而台灣的教育和出版工作者都相當仰賴的教育部國語辭典也時時更新著,誰都難以確保哪個字的讀音在五年後會改變?哪個習以為常的詞彙用字已經更改了,社會大眾卻渾然不知?如果不去查,便不會知道,便會覺得是錯字是謬誤。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3 AM
Thu, Oct 21, 2021 11:10 AM
回歸最初的問題,當新一輩人不再閱讀舊一輩人的文字,不再聽他們的歌、說他們的話,這些不再看到的詞彙也會衰亡,被新的詞彙給取代,甚至被新一輩人給化作新的意思。
台灣自解嚴迎來言論自由也不過30幾年,以一種新語言來說很稚嫩,我相信給予更大的容錯率遠比單純切割或撕裂要來得「健康」。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3 AM
現今的我們除了可以對語言持續保持著關心和培養敏銳度,持續對語源妥善的追根究柢(像是”視頻”這個詞和這個雙引號都是中國大陸的用法,而非台灣人習慣用法),就是多讀多看多問多查詢多比對然後多學多用,用它來創作新的作品,讓下一輩的人還能看得到豐沛的詞彙量,而非只能挖古書或字典才能考古見到他們,更別莫怪他們不懂這些詞彙。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3 AM
也相信大家常在網路文章、影片、紙本書籍(含報章雜誌)、甚至線上遊戲,不乏看到過「回報錯字」的功能區塊,甚至是直接聯繫出版社報錯的電話或電子信箱,要不就是看到其他人直接在文章或影片底下留言給作者除錯……等等方式都有助於正確的用字被保存下來。
當然了,要足夠幸運才能被對方看見且改正,切莫把這當作自己的使命。他人有他人的生活要過,不一定要回應你的請求(更別說其實是一場烏龍、一場莫須有的誤會)。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10:24 AM
最後補充一下:比較多人常問為何出版社不趕緊把錯字或錯誤更正,重新發售一版,這個要歸因於……這本書的這一刷很可能一輩子都沒賣完,因此出版社至多發公告或承諾讀者,再版後會做改正,然而這本書何時能再版只能問天了…當然了出版社也可能因1合約關係2出版社不想搞砸和作者的合作關係3出版社不想砸了自己的信譽招牌,也可能立即下架更正再重發書,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4:31 PM
Thu, Oct 21, 2021 4:33 PM
補記一下:我沒有將解嚴前的台灣形容做文化沙漠的意思,僅僅是表達當時威權對台灣做了一定程度的言論限制Oyz
那時的暢銷書可以印到上萬本,金庸武俠、倪匡科幻、瓊瑤愛情與鹿橋未央歌等等不知再版多少次。人們對知識對娛樂等等的渴望強烈投射在書籍上,是現今難以重現的。
只是不像現在能在檯面上大談各種敏感議題、自由出版各種書籍。
快樂糧糧🎷🎹
@MiraAkira
Thu, Oct 21, 2021 4:39 PM
Thu, Oct 21, 2021 4:43 PM
感謝噗幣的鼓勵!
其實還有可以談的,像是上頭提到的金庸/倪匡/瓊瑤/鹿橋這些暢銷作家剛好都不是台灣人(或者籍貫不在台灣)......這部分可以再深掘一些議題,但我不夠有把握,就留給大家了XD也謝謝大家看到這裡!
快樂糧糧🎷🎹
@MiraAkira
Sat, Oct 23, 2021 2:36 AM
*20211023:日治時期「國語傳習所」中的「國語」指的是日語。雖然在民間反映後國語傳習所中確實有加入漢語教學,但當時主要教授漢文(也就是文言文)的地點反而是書房或私塾這類私人教育機構--感謝臉書網友Ting I Yun糾正和補充!
載入新的回覆
仔細思考後,我想很可能是閱讀習慣改變&接連幾次威權統治下衍生的語言隔閡問題。
(下收
說實話台灣是一塊很特別的土地,最早台灣是以台語為主流。當時的民間文學訴諸口語,可惜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不好保存流傳,因此在西方傳教士傳入拚音字後,才真正能將這些口語紀錄起來,甚至有計畫性的普及(主要是用來傳教)。
(補充一下:當時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不懂北京話/中文的,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學會)
爾後到了二戰,政權交替,國民黨政府遷台(1950年代),文壇是被遷台的外省中國人及日治時期會中文的知識份子(前提是跟國民政府關係有打好)掌握著,理所當然那時的母語就是中文。台灣人又陷入語言打壓。
從那時起,人們受中國式教育,自然而然汲取中國古典文學的養分,而人們為了求生存,不乏以隱晦的方式將想表達的事寫出來。
再到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權與美關係生變,警備總部查扣泰雅族人泰雅語聖經,消息傳到國外,在國際抗議及譴責壓力下,當局以「違反語言政策」為由辯解,一連串監聽、各式各樣的干涉手段齊出,人民遭到判刑。
也在黨外運動下,不少民眾勇於爭取「民主自由」(其中包括了言論自由),也在其中演變成從1983年開始「台灣意識論戰」。台灣人應抱持怎樣的國族認同?在歷史幾次的威權統治下,台灣人面對不同政黨,學習那麼多次新語言及被迫丟棄那麼多次原有語言,台灣早已融入太多民族的文化了,也因為迎來了民主自由,人民在基礎法律的限制下可以不受當局限制的自由發表言論。
台灣自解嚴迎來言論自由也不過30幾年,以一種新語言來說很稚嫩,我相信給予更大的容錯率遠比單純切割或撕裂要來得「健康」。
當然了,要足夠幸運才能被對方看見且改正,切莫把這當作自己的使命。他人有他人的生活要過,不一定要回應你的請求(更別說其實是一場烏龍、一場莫須有的誤會)。
那時的暢銷書可以印到上萬本,金庸武俠、倪匡科幻、瓊瑤愛情與鹿橋未央歌等等不知再版多少次。人們對知識對娛樂等等的渴望強烈投射在書籍上,是現今難以重現的。
只是不像現在能在檯面上大談各種敏感議題、自由出版各種書籍。
其實還有可以談的,像是上頭提到的金庸/倪匡/瓊瑤/鹿橋這些暢銷作家剛好都不是台灣人(或者籍貫不在台灣)......這部分可以再深掘一些議題,但我不夠有把握,就留給大家了XD也謝謝大家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