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wing
"然而梅克爾這位擅於遮風擋雨、照護國人的「德國媽咪」,畢竟無法阻擋社會變遷的潮流。在其所盡力維持之政經穩定的外表下,德國社會的內部裂痕其實正在快速撕裂現狀。
梅克爾上台之時,德國早已開始面對所謂「中產社會」瓦解的後果。"
黃哲翰/後梅克爾時代大選一波三折,德國人如何搬離「媽媽旅館」?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別噗看到介紹的,各種感觸
betawing
"那段時期德國的階級結構因而呈現為「洋蔥型」──中間階層厚實、頂層與底層所佔比例則極小。這樣的中產社會最大特徵就是同質性極高:工業生產的工作倫理與主流社會期待,要求人們壓抑個性、成為在社會整體中盡義務的小螺絲釘。求同貶異的風氣主要表現在兩方面:所謂「向瓊斯家看齊(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的生活理想、以及對「正常」的價值信念。前者指的是一種與同儕鄰居比拼房車家電等物質生活、深恐落後或與人不同的生活態度;後者所指的「正常」價值則是一系列家父長制小家庭的倫理,例如傳統性別分工、壓抑情感表達、拼經濟求上進等等。"
betawing
"中產社會因而不只表現在經濟分配的均等上,而更表現在對一切「中間」價值的高度共識,也因此,這段時期的德國政治是非常穩定的。無論是親勞工的左派社民黨或為小資產階級代言的右派基民盟,兩者皆擁有近似的生活理想、也共享對「正常」的價值信念,因而在競爭之外都還能對話合作。政治板圖長期被這左右兩大「全民政黨」所平分,兩者加起來皆能涵蓋8、9成以上的民意。"
betawing
"知識經濟對個性創意與高學歷的要求,以及其所帶來的生活風格多元化、社會競爭化與流動化、經濟分配趨向極端化等效應,到了2005年梅克爾上台時,已使原本想像的共同體大致解體。"
betawing
"過去工業經濟中流砥柱的老中產階級(即傳統技工與小資產階級)被邊緣化為昨日黃花,知識經濟的都會新貴中產取而代之成為時代寵兒,同時,新經濟模式的黑暗面也分化出一群以低端服務和派遣勞動為主的新底層階級。"
betawing
"梅克爾時代,德國社會的「我們」只短暫出現在每屆歐冠盃與世足賽期間(也因此,2014年奪下世界冠軍與2018年慘遭淘汰,對德國都具有遠超比賽的社會意義)。在賽期以外,德國人的自我認同則非常諷刺地,是透過確認社會內部的對立來建立的。例如:新中產透過觀看所謂「底層電視台」(Unterschichts-TV)的實境秀,確認自己對煙酒癮、嗜吃肉類與零食、肥胖、不運動、放縱小孩、家庭衝突頻繁等「不自律」之「底層生活風格」的輕蔑與優越感。又如德西人透過確認德東人的政治不正確與品味俗氣、而德東人透過確認德西人的高傲愛現與不切實際,來劃定各自的身分認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