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 @ 噗浪
印刻出版總編輯初安民:目光犀利的創業者與老派文青 - VERSE
“從台灣看向世界,初安民認為合理的出版市場「至少要有5000萬人規模,才會有『出版自由』」——不是指法律上的言論自由,而是指這樣的人數才可以支撐、餵養一個出版社,出任何一本書。「所以在2000萬人的台灣做出版,編輯要加倍努力,同時忍痛割捨一半值得出的書,才合乎生存邏輯。」” 我想到二件事。
群學 @ 噗浪
ㄧ。繁體香港的閱讀人口不到台灣的一半,難以獨活,所以十幾年前他們的政府文化單位積極想把台灣納為「腹地」,努力結果漸有所成,可惜已被「內地化」,前景幾乎全毀。
群學 @ 噗浪
這個腹地的概念很有意思的。你猜,以前日子哩,台灣的出版社怎麼看中國大陸市場?腹地嗎?繁簡還是有差異的,至少閱讀習慣就不同。譬如,中國大陸不流行直排,聽說他們看直排會頭暈。(差不多已證實了)。另外少數中國大陸讀者很迷台灣書的,膜拜級的迷。這大概能理解。但中國一直對圖書出版業很有戒心,根本不可能正常去那邊發展。於是有所謂「綠色通道」的倡議出現,但這口號成分居多,那麼久了也沒見甚麼大發展。誠品到中國發展,好像也沒有麼驚人的成績。中間還鬧出台灣這邊自行審批的傳聞。總之,那時台灣出版界對中國市場有超乎尋常的想像就是。(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中國大陸的讀者能否上博客來網路書店購書?我們經常收到那邊可憐的讀者來信,要求我們賣書給他,我們只能回答他們說,我們可以寄,但你們不一定收得到,你還要買嗎?)
群學 @ 噗浪
我想以前台灣出版社大概把自己想成「台商」吧?但這根本不可能,中國「自古以來」就把書這種出版品當成「特殊文化商品」。(哈)
群學 @ 噗浪
和 腹地 觀念 相關的詹宏志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語言是天然的疆界。
群學 @ 噗浪
繁簡之間是不是有道疆界線?看起來是有的,至少外國把繁簡當成二種翻譯授權對象。此外,簡體讀者看繁體書不容易,繁體讀者看簡體書卻相對容易(只要耐住性子看幾本簡體書以後就通了)。但中國和台灣當局對此的看法卻很值得玩味。台灣幾乎沒有防守就讓簡體書進來,而出現了許多簡體字書店 (現在生意沒以前那麼好就是)。而台灣書要進中國仍然困難重重,但聽說前不久北京也出現了繁體書店。(我的聽聞還粗淺)
pk2
聽說在大陸某些大學圖書館 港台出版品有的會單獨規劃收藏室,要調閱參考需要介紹信才能進去看
群學 @ 噗浪
我大學時代要看中國禁書也要系主任簽名才能在裡面看。我還記得當時那位名人系主任看我的眼光。(哈哈)
pk2
呵呵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