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
【格林童話筆記】
還是瓶子裡的鬼魂,這次課程最後介紹了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作家反對啟蒙理性的單一世界觀、價值觀,對真實世界有種厭世的態度。他們的厭世來自對現實世界太醜惡、幻想多美好的體認。看到這個說法,我想這或許代表了厭世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失望的入世者。
緣分
大致整理一下這次重讀發現的有趣點:
鬼魂在被問「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放你出來的人?你應該問問其他人才對」時,對學生的回應是:
「一堆人來來去去,你以為我是自己喜歡才被關在瓶子裡的嗎?不對,這是對我的處罰!我是強大的Merkurius!我必須扭斷釋放我的人的脖子!」
緣分
"Mehr Leute hin, mehr Leute her," rief der Geist, "deinen verdienten Lohn sollst du haben. Denkst du, ich waere aus Gnade da so lange Zeit eingeschlossen worden, nein, es war zu meiner Strafe: ich bin der grossmaechtige Merkurius, wer mich loslaesst, dem muss ich den Hals brechen."
緣分
hin und her有來來去去的意思,比方說
So ging er hin und her就是他走來走去的意思
deinen verdienten Lohn sollst du haben的意思是:你必須得到你賺來的/贏得的/應得的報酬
verdienten =earned, deserved,賺到的、賺來的、得到的
der Lohn有報酬、payment, reward的意思,在後來,學生得到的神奇禮物也是用這個字來說那是他的「報酬」,所以der Lohn在這篇童話裡面,作為「報酬」,有對於接受者來說曖昧不明的價值判斷。「應得的」報酬的概念我覺得也是這篇童話特別有趣的一部份
緣分
die Strafe是punishment,懲罰的意思,這邊鬼魂說自己是因為被懲罰才被關在小瓶子裡的,然後他自報姓名,並且說明了屬於他的「行動準則」。

Merkurius這個名字第一眼讓我想到德文的merken,回憶,或是
sich etw merken注意某物,然後因為我對這篇童話是自我與潛意識中的陰影和解的故事,所以我一開始認為以merken當自跟去理解這個鬼魂是合理的,因為潛意識的內容是需要被我們注意到才有機會被處理的,而原型或是被壓抑的內容,常常來自記憶的深處,無論是個人壓抑的記憶,或是屬於人類種族的古老回憶。

不過Merkurius是確有其單字,在德文是水星的意思,所以鬼魂的名字跟Mercury、墨邱利又有了關聯,考慮到Mercury跟神祕學的關聯,我覺得關於這部分的知識應該能提供對鬼魂更多洞見。
緣分
而比較超譯的部分是,Merkurius除了merken之外,還有kurius。德文的kurius在我看來跟kurios很像,這是「好奇」的意思,結合上面的讀法,有了好奇心我們才會去注意一些生命中相對幽微的事物、或是對塵封的記憶有了好奇心才會去主動探索,才能去「回想它」。不過我不知道o跟u在德文有沒有這種近似因互換的關係,所以就先放著舊好。
緣分
hin und her似乎在某些心理意義上支持了我之前不喜歡的「因為失望太多次所以心情不好」的對鬼魂的詮釋。這邊在回應學生對於「你該問問更多人的」回答就是「一堆人來來去去」,而因為鬼魂一直到被學生放出來之前都一直在瓶子裡,所以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其他人不是沒聽到鬼魂「放我出去!」的呼救,就是拒絕了它。

我個人認為沒聽到、沒注意到的可能性比較大。鬼魂的呼救在這故事裡之所以能被聽到,是因為學生想要找鳥巢,在尋找的過程中,他相當開放自己的感官去接收外在世界給他的訊息。然後,鬼魂一開始的聲音其實是讓學生不確定是真是假的,最後當學生接受鬼魂的引導時,他才去挖出卡在樹根裡的鬼魂,如果鬼魂之前有被人拿出來,進行過對話的話,學生應該是不需要把他挖出來的。

而這種讀法還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對於無意識面的敏感度,讓這詮釋更融貫
緣分
融貫的點在於,學生跟父親之間的關係恰恰顯示了「對未知事物有敏感度之人」跟無感之人的差異,這點或許之後會提到。
緣分
verdient=deserved, earned的概念,就跟行為之後產生的後果有些關係了。我會覺得這有點你必須承受自己行為的結果的感覺。鬼魂對於自己行為的描述都是用「muss、必須」去說明,比起出自它的意志的行動,更像是某種準則、規則。這點跟後來鬼魂再度被關起來後,承諾它不會傷害學生、並且會給學生一筆財富時用的「will、意志、會」有了明顯的差異。

muessen跟willen都是Modalverben,情態動詞。文法概念我沒能力解釋,但兩者是屬於同一類的動詞,而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某種擁有強制性的、不具人情的「必須」,後者是跟意志、意欲有關的「會、將會」。

我會把鬼魂前面必須扭斷釋放者脖子的「必須」理解為鬼魂的規則,而改變、打破規則的關鍵是學生要去跟它討價還價。鬼魂從盲目的陰影力量變成可以與自我和解。
緣分
willen多出來的個人意願,我覺得是相當有趣的細節。

鬼魂說自己是因為被懲罰才被關起來的這點,似乎告訴了我們它不是什麼善精靈,這不難理解,畢竟它一出現就想要扭斷就了它的人的脖子。但問題來了,它就算不是善精靈,也不是純粹的惡靈,否則後面學生放它出來,應該會被它欺騙並扭斷脖子。可是鬼魂不但沒傷害學生,還給學生神奇繃帶,這代表了鬼魂應該是某種相對難以捉摸,不好也不壞,不過如果你不謹慎對付它,它就會傷害你,但你若知道如何跟它打交道的話可能帶給你好處的一種存在。

我是覺得這跟無意識的陰影面非常相似啦,陰影常常是我們心靈中黑暗、邪惡、不被承認、壓抑、否定、討厭、具攻擊性的一面,但我們必須學會與陰影共存才能免於陰影反撲、才能成為完整的自我。相關概念可以參考《地海巫師》,大膽一點的人可以參考《地海戰記》......
緣分
總之一味逃避、壓抑、否定陰影,會讓心靈失衡。正視自己的黑暗面,擁抱、接受,我們才能有改變的機會,大概是這樣吧。顯然我需要深化這部分的概念。
緣分
不過畢竟這鬼魂是因為被懲罰才被關起來的,所以後來又把它放出去的行為讓整個故事沒有辦法平平安安地結束。這個鬼魂即使在故事結束之後,還是在故事的世界中飄盪,帶來某種未知的威脅,我想這大概也是跟我們心靈黑暗面相關的概念吧。

如同任何成長或心靈內容,生命就是不斷活動與改變,太極圖其實是描繪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說,自我與陰影的和解、融合,當然也不會是做完之後就沒事了的,陰影永遠會在心靈某處徘徊遊蕩,給我們警告、提醒,甚至刺激。

不過這種看法似乎會讓人覺得「那接受、擁抱陰影幹嘛呢?如果這過程沒有完成的一天,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懶得在這裡講,現在就先「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看自己想不想懂決定要不要來我房間看好康的」吧。
緣分
der Hals,脖子的意象我覺得搞不好也有些東西。一來是脖子是頭與身體之間必須存在的「通道」,二來是鬼魂被騙回瓶子裡的時候也強調了它是在進到瓶子的脖子 durch den Hals der Flasche時被關起來的。而我懷疑瓶頸的用法在德文世界也存在,不過目前沒有什麼結果,所以這個詮釋可能不太行。

話說回來,英文還的確有bottleneck瓶頸、交通壅塞處的用法,但整體來說跟中文的「瓶頸」還是有差。

然後頭跟身體之間的橋樑、通道,讓我想到身心靈的和諧。記得自柏拉圖以來就有把頭視為靈魂所在處、身體是肉慾代表的說法。重視身心和諧、靈肉和一的榮格學派讀法應該會覺得頭跟身體必須連接在一起,如果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連結被斷了,就會在各種意義上死亡,跟這邊扭斷脖子滿有關係的。心靈、身體,都是。
緣分
不過身心的和諧比較沒有在這故事裡面被強調,我會覺得這邊的和諧跟陰影比較有關。不過這樣就跟頭還有身體的連接比較沒關係了吧,大概。也有可能頭是意識,身體是相對無意識的本能。
緣分
der Geist war betrogen,鬼魂被欺騙了。
主角透過欺騙鬼魂保住了自己的生命顯示了我們的行為、準則不會是死板的教條,這邊應該可以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康德的黃金律。試想,如果學生在這邊不選擇說謊,不撒謊說「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是我放出來的鬼魂」的話,它就死定啦。於是乎,應該沒有什麼「單一、不便、放諸四海都得遵守」的規則或世界觀吧。
這邊或許跟陰影比較沒關係,但是跟尼采以降德國生命哲學傳統、深度心理學對於生命該有各種詮釋可能性的有關。
保有生命的彈性就是這邊讓學生保存生命的關鍵,不道德的欺騙對生命也是有用的。於是乎道德與否當然不應該當成我們理解世界、約束自己和他人的「唯一」手段。
這個關於「唯一」的討論就跟啟蒙、本故事的父子關係有點關係了。
緣分
鬼魂被關進瓶子之後,學生才終於進行了它早該跟鬼魂之間該有的討價還價對話,至少是讓學生對鬼魂有所了解的對話。
緣分
der Geist rief ganz klaeglich: "Ach, lass mich doch heraus, lass mich doch heraus."

"Nein," antwortete der Schueler, "zum zweitenmal nicht; wer mir einaml nach dem Leben gestrebt hat, dne lass ich nicht los, wenn ich ihn wieder eingefangen habe."

"Wenn du mich frei machst," rief der Geist," so will ich dir so viel geben, dass du dein Lebtag genug hast."
緣分
klaeglich是可憐兮兮的意思,換句話說,從鬼魂再次被關起來之後,情勢開始發生了反轉。
緣分
而學生der Schueler在這裡對鬼魂的回應,我認為象徵性地暗示了自我與陰影正在逐漸達成和解。達成和解的第一步是他們的用字遣詞、句型開始有了相似性。有時候我們會說自己跟喜歡的人越來越像、會喜歡跟自己像的人大概也是類似的道理。總之,兩個角色開始有了溝通、對話,有了討價還價,學習對方的(鬼魂的)思考模式,我認為是某種程度上的成長。不管是融合、和解、還是模仿。
學生的:
wer mir einmahl nach dem Leben gestrebt hat, den lass ich nicht los
誰要是曾想要取我性命,我不會放他出來
跟鬼魂的:
緣分
wer mich loslaesst, dem muss ich den Hals brechen
誰要是放我出來,我必須扭斷它的脖子
緣分
兩個句子之間的鏡像關係應該是看得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取性命跟扭斷脖子看成相似的句子(畢竟脖子斷了性命就沒了),那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句子之間好像有面鏡子一樣,左右兩邊映射著相似但不同的句子。
如果取性命是A,放鬼魂出來是B,那學生的句子可以看成有AB的結構;鬼魂的句子有BA的結構。圖示應該是這樣:
AB===BA
三個等號就是鏡子。
這種鏡像關係就跟自我與陰影的關係有點像了,因為陰影是整體自我的一部份,是不同面向的自我,跟我們不同但又相似。鏡像除了代表雙方的相似性之外,也代表了某種程度上的反省。學生在這裡顯然有所反省,因為不同於一開始的天真亂放鬼,他現在會跟鬼溝通提問質疑了。
緣分
現在看起來兩個句子好像有點不太像耶......
緣分
接著是我覺得相當有意思的部分,學生在聽了鬼魂說不會傷害他並且會給他一筆財富之後,竟然決定冒險相信鬼魂。
緣分
"Nein," antwortete der Schueler, "du wuerdest mich betruegen wies das erste Mal."
"Du verscherzest dein Glueck," sprach der Geist, "ich will dir nichts tun, sondern dich reichlich belohnen."
Der Schueler dachte: "Ich will'e wagen, vielleicht haelt er Wort, und anhaben soll er mir doch nichts."
緣分
學生說「不,你會像第一次一樣騙我」
betruegen是欺騙的意思,除了鬼魂第一次「欺騙」他,學生也回敬了這個欺騙,把鬼魂關回瓶子裡。不過我個人不太認為鬼魂第一次有欺騙學生,第一次的危機鬼魂頂多算是沒有主動告知「獎賞」,而學生有責任去理解這個未知的事物,他有責任去跟鬼魂溝通、交流。
不過,顯然他這次學乖了,已經知道要跟鬼魂溝通、討價還價。

還很有趣的是,他把鬼魂關起來之後並沒有直接一走了之,而是留下來跟他繼續對話,我認為這種願意對話的態度是讓他得到寶藏的關鍵。如果是一般人,我相信在成功把鬼魂關回去之後,會馬上把這瓶子放回原位、或是藏到更難找的地方然後離得越遠越好。

這種跟曾經威脅過自己的生靈打交道的方式,這種樂於繼續交流,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緣分
das erste Mal= the first time.
verscherzest= abandon
jemandem tun, jemandem anhaben都是傷害的意思。鬼魂在這邊說自己不「意欲will」傷害他,甚至是意欲「不」。在德文的nichts是nothing的意思,所以這邊是 will nichts tun,意欲不對你做任何事,白話點是「我不會對你怎樣啦」。
緣分
這邊關於Modalverb的部分就先不想了,上面講過了,我想這是一種心境的轉變,陰影跟自我的和解處。

我認為這邊學生之所以會相信鬼魂,是因為鬼魂的行為模式,至少在可供參考的資訊中,就是他很守規則,很守自己說出的規則。

一開始鬼魂會被欺騙,就是因為學生在同意鬼魂的規則的前提之下要求鬼魂驗明正身才達成的。鬼魂在當時沒有直接扭斷學生的脖子,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要向他展示他的確是守規則的、學生也的確是用這個規則這點,或許可以支持這種理解。
緣分
因為鬼魂有這種遵照「自己講的規則」、「自己的言語」的特質,所以學生才會認為這次說出這些話的鬼魂可以相信吧。這次鬼魂說他不會傷害他、而且會給他一筆可觀的報酬reichlich belohnen.
Der Lohn是報酬,belohnen就是給報酬、回報、獎賞。
不過選擇相信這個鬼魂也的確是冒險wagen,或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這樣的吧。選擇跟陰影交流甚至擁抱陰影總是恐怖的,童話或許只有給我們看成功的案例,但是這樣或許也就足夠了,因為無論如何,我們多少都必須這樣做,童話只顯示成功例子或許是為了增加我們的信心與勇氣。
緣分
有治癒功效與轉變功效的魔法,代表不是無中生有。成長也不是無中生有的

白銀跟鐵的顏色很像,爸爸看不出鐵斧頭變成銀斧頭,連確認都沒去確認。一時靠夭兒子多笨多蠢不懂伐木,表現了爸爸是某種無心踏出其他可能性的人,用單一觀點看世界看兒子,但是這很常識人
緣分
我認為兒子一開始沒有告訴爸爸是要讓爸爸有某種程度的成長或改變,或是看看爸爸合不合格。從一開始爸爸把兒子當養老工具、嗆他一事無成、酸他只給自己帶來欠債,到爸爸其實挺關心他的,願意放下斧頭帶兒子回家、願意跟兒子「溝通」「弄壞」鄰居斧頭後的解決方案。因為這爸爸願意溝通、他真的關心兒子而不是只把兒子當成自己的養老工具,兒子才在得到寶藏與錢財後回去找他
緣分
兒子最後一次賺到400銀幣,金匠那邊欠他100,他拿現金300,回家之後給爸爸100,等於他自己留著300左右。這100就是爸爸的養老金了,之所以沒有全部分享,或許是因為這是一個關於獨立的故事,只讓爸爸可以養老就夠了,不過身為欠家人太多的和樂台灣大家庭的我會覺得還是不夠
緣分
der Vater bereden,bereden就是溝通,爸爸從冷嘲熱諷、發牢騷到願意溝通的改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