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5:22 AM
Tue, Aug 31, 2021 5:25 AM
3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劉宸君 著
在開始這本書之前要先上幾篇新聞。
台灣情侶尼泊爾登山失蹤47天後一死一獲救 - BBC News 中文
「我們約定,要有一個人活下來把事情告訴大家」 - BBC News 中文
這不是宸君生前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而是她過世後才由親友將作品、書信、手稿集結成書。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5:24 AM
版權。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5:26 AM
心得晚上補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0:45 AM
如果這本書有味道,應該像潮濕迷霧中的森林。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0:51 AM
Tue, Aug 31, 2021 12:10 PM
我的閱讀順序是開頭吳老師的序→結尾的出版社編輯說明→內文(照編排順序)
讀完整本書後更能瞭解編排用意,不過還是推薦大家在開始閱讀前先過一趟編輯說明。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02 AM
最初應該是在逛Hyread的時候滑到這本書、被封面吸引,後來哪次查資料才意外知道那場山難竟然有這樣的後續(竟然將她的作品集結出書、我竟然還記得這場山難、竟然意外撞到這本書)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04 AM
我必須承認自己其實是因為作者的死,對這本書才特別有興趣。甚至對她的死亡和那場山難抱一點好奇心。得知了書的出版緣由,讓我特別想讀這本書。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07 AM
書的第一章就是宸君在那趟旅途寫下的日記與筆記,混雜他們當時拍的照片、手稿記錄。
但是知道了他們旅途結束的方式,讀起來偶爾感到頭皮發麻(雖然劉宸君應該會說旅途從未結束,活著的人都正在赶赴另一個地方。亡者也許還在活著的人心中繼續下一個旅程)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09 AM
Tue, Aug 31, 2021 11:09 AM
當她寫到他們沒帶可以砍柴的刀子,只能撿碎木片生火。睡袋對旅途的氣溫來說不完全保暖,夜晚能感到寒氣滲入。村人指引的便道比地圖上有的山徑好走。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14 AM
Tue, Aug 31, 2021 12:09 PM
如果他們倆一起活著回來,這些會變成精彩的故事素材。但在災難發生後,隨便一點倒霉的小事都像死神設的路標。
當事人應該不是這麼認為的吧。他們在旅途中遇到意料外的大雪、意外下錯溪谷,完全跟前述的小事件無關,他們是做了最好的安排才能在那個山洞裡活40多天的,不過作為讀者讀過宸君的記錄,還是有惋惜與感嘆夾雜的心情。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14 AM
不知道該說是太可惜了還是太精彩了,這樣的19歲。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45 PM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49 PM
很意外書裡還收錄了宸君拍的照片和手稿,透過圖像讓人覺得更貼近當時的宸君一點點。
啪啦啪
@eva041737
Tue, Aug 31, 2021 11:55 PM
因為此書收錄的內容多半在作者生前沒想過會被曝光(至少不是這種形式),毋須懷疑它的赤裸真實,字裡行間能感受到宸君的呼吸。
很神奇的閱讀體驗。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01 AM
Fri, Sep 3, 2021 3:23 AM
另外關於文風。
書的最後一章是親友寫給宸君的信,讀到這部分,時候才意識到「啊 這個就明顯不是宸君敘事的用字和邏輯」然後意識到文風是我這樣沒怎麼閱讀量的人也能分出來的東西。兩個人的作品擺在一起看,就能明顯分出差異,但是平常只用「書」或「短文」為單位比較的話,我應該不太能感受到它們的差異(或識別出作者的特色)。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03 AM
Wed, Sep 1, 2021 12:03 AM
有其他文字做比較,更能感受宸君的文字特色。她很常描述人與山林濕潤混著泥土草木的氣味和特色,還有柴火燒裂的聲響。我覺得她的文章讀起來也是這個氣息。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07 AM
說到親友的信,翻到宸君媽媽的手寫信害我差點尖叫出來( )救命啊媽媽的手寫信……
但是讀完後不特別有傷心或想哭的心情。這本書能出版真是太好了。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08 AM
媽媽提到四本書的封面能連成一座山的時候,我還以為他們打算出版四本宸君的作品集。結果是: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08 AM
這本書有四種封面隨機出貨喔!?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09 AM
Wed, Sep 1, 2021 12:12 AM
完全就是看圖書館電子書時不會知道的事情。
整本書從內到外都太強了吧
啪啦啪
@eva041737
Wed, Sep 1, 2021 12:11 AM
而且這幅畫好好看喏好想要明信片。
載入新的回覆
在開始這本書之前要先上幾篇新聞。
這不是宸君生前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而是她過世後才由親友將作品、書信、手稿集結成書。
讀完整本書後更能瞭解編排用意,不過還是推薦大家在開始閱讀前先過一趟編輯說明。
但是知道了他們旅途結束的方式,讀起來偶爾感到頭皮發麻(雖然劉宸君應該會說旅途從未結束,活著的人都正在赶赴另一個地方。亡者也許還在活著的人心中繼續下一個旅程)
當事人應該不是這麼認為的吧。他們在旅途中遇到意料外的大雪、意外下錯溪谷,完全跟前述的小事件無關,他們是做了最好的安排才能在那個山洞裡活40多天的,不過作為讀者讀過宸君的記錄,還是有惋惜與感嘆夾雜的心情。
很意外書裡還收錄了宸君拍的照片和手稿,透過圖像讓人覺得更貼近當時的宸君一點點。
很神奇的閱讀體驗。
書的最後一章是親友寫給宸君的信,讀到這部分,時候才意識到「啊 這個就明顯不是宸君敘事的用字和邏輯」然後意識到文風是我這樣沒怎麼閱讀量的人也能分出來的東西。兩個人的作品擺在一起看,就能明顯分出差異,但是平常只用「書」或「短文」為單位比較的話,我應該不太能感受到它們的差異(或識別出作者的特色)。
但是讀完後不特別有傷心或想哭的心情。這本書能出版真是太好了。
整本書從內到外都太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