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 ❖ 無憂無慮
2021.08.27|聊天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看到友在談大家出版近期直接修訂《沙丘》系列的簡體譯稿爭議,有很深的感觸。台灣出版社與台灣譯者要在業界生存非常辛苦,而譯者本身更是最勞心勞力的角色。

針對簡體譯文,出版社與譯者基本上會有三種大方向的做法(都是我個人在業界的經驗分享,參考即可):
小朱 ❖ 無憂無慮
1.
買入簡體翻譯版本,直接修訂其中的中國詞彙、用語習慣與錯別字,並保留最基本的譯文一致性 (consistency),對趕日程與趨勢的出版社來說,這樣就可以上市了。

這是品質最糟的做法,不過速度最快。
小朱 ❖ 無憂無慮
2.
買入簡體翻譯版本,在有中文譯文的狀況下,修訂當中的中國詞彙、用語習慣與錯別字,同時買入原文版權,比對有無多譯/漏譯/語意錯譯/詞彙錯譯的部份,同時將語意修整成繁體中文的語感。

不過這樣做非常消耗譯者與編輯的心力,譯者也會在「本身有中文譯稿」的狀態下,比直接翻譯的收入少了 50 - 75%(這是非常可怕的剝削)。
小朱 ❖ 無憂無慮
所以也有很多譯者不會主動接校閱中國譯者的案子,畢竟有許多譯稿的品質真的滿可怕的,甚至不如機器翻譯,語感也會被中國用語影響,編輯校閱有時也會挑不出來,不如自己重新翻譯還比較不勞心。

報酬極低也是其中一項原因。
例如說純翻譯一萬字,譯者可以拿到五千至八千元的話,修訂簡體譯文至多只有三、四千元。若是如此,譯者直接選擇可純翻譯的稿件,是比較經濟的做法。
小朱 ❖ 無憂無慮
3.
直接重新翻譯。
這個最花時間,不僅曠日費時,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壓力下,很少出版社會做這件事。出版社本身的金流管理壓力非常巨大,而譯者要配合出版社翻譯一本 20 - 30 萬字的作品,時程基本上是三個月上下,好一點的話就是接近半年。且在時間的壓力下,譯者要將譯文翻得好,本身就是件艱困的挑戰了。
小朱 ❖ 無憂無慮
而《沙丘》基本上是系列大作,所以六部曲要全部重譯,至少都要兩年。考驗出版社財務狀況的同時,也很考驗譯者的意願。

且譯者要在書籍正式出版後,才能拿到全部的報酬,所以要接系列作,譯者本身的風險也很高,如果沒有很特殊的原因,譯者也不太會接未來性不定的案件(如果翻到一半出版社倒掉就完了)。
小朱 ❖ 無憂無慮
|關於校閱簡體中文譯稿的題外話|

中國那邊的翻譯立場比較偏向「看得懂就好」,翻譯原則的信、達、雅,其實也只能做到「信」(甚至連信都做不到),所以商業稿件(企業與廣告用,甚至「文學」如今也被視為商業稿件的類別)文字本身就會比較僵硬一點,直譯色彩很強。

而近年有些中國翻譯社有察覺這件事,會「先請中國譯者翻譯好稿件」隨後「再交給台灣譯者校訂」。不過這樣人力成本太高了,直接交給台灣譯者翻還比較快,不過中國翻譯社似乎還搞不太懂為什麼要這樣做(幹)
小朱 ❖ 無憂無慮
而台灣譯者在有中文譯稿,卻不是台灣譯者翻譯出來的狀況下,校閱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比自己重新翻譯還要更花心力。難過的是,出版/翻譯社會以「已經有中文譯稿」為由,減少五至七成的譯者稿費。

所以引入簡體譯文,對出版社與譯者本身即是雙面刃的行為,唯一的益處就是速度快而已,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實質意義,對讀者來說也是種傷害。以譯者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歪風沒錯。
小朱 ❖ 無憂無慮
而且長期處理中國稿件,不僅會破壞譯者對於文字的語感,也會汙染台灣閱讀與翻譯的品味。台灣自己好不容易訓練出來的譯者,就這樣親手被商業模式摧毀,是很得不償失的事情。我個人也竭盡所能遵循繁體中文大譯者的翻譯風格走,也有很多譯者前輩與編輯很努力在捍衛這件事,所以譯者要守護好自己的翻譯語感真的很重要
小朱 ❖ 無憂無慮
不過大家出版今天做這個決定,以商業概念來看也不能說他們有錯。他們內部一定也做到焦頭爛額了,有時這也不是編輯與譯者本身可以做的決定,希望大家別太責怪他們。
小朱 ❖ 無憂無慮
為了在商業市場「活下去」,不得不在某些事上做出「妥協」。個人很能懂這種「妥協」是什麼意思,不過妥協一定會附有代價。

我們都很清楚代價是什麼,這個市場並非某些人想的這麼理想,黑暗面很多,剝削也是日常,就看個人如何做出選擇、捍衛價值與在淤泥中保有自我了。

正牌的繁中譯者與編輯還是非常多,希望大家別太氣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