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ES.
@k129359k
分享
Tue, Aug 24, 2021 12:05 AM
80
27
[轉翻譯]
康德:「如果你是用『有功給賞,有錯要罰』的辦法來教小孩,等他長大發現不是所有好事都會有好報,那他就會只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才決定怎麼做。」
icido
@icido
Tue, Aug 24, 2021 12:26 AM
所以該如何教小孩作好事呢
不用“善有善報”,那該用啥取代呢?
長崎良美
@berlinjl
Tue, Aug 24, 2021 12:37 AM
icido
:
以德報怨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41 AM
因為是康德,所以他會直接告訴你他的道德義務論。
我們做好事不該是因為有任何報酬,而是因為那是正確的事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43 AM
雖然給予獎勵很簡單明確,但中間到底是會因而以獎勵為目標,還是說會因此養成做好事的習慣其實真的很難講。
現在在帶小朋友的時候我和我老師都更鼓勵說你做了好事,代表你是個更好且更高尚的人。而實際上相比一些小糖果餅乾,小孩的反饋也的確很明確。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47 AM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小時候我是自己想過很多次,一堆故事都喜歡說做好事有好報,但內容又偏偏是不求回報而做好事的人才有好結果。
然後從喜歡的對象來看,我的確更喜歡那些善良的人,所以會覺得應該要讓自己是自己喜歡的模樣,才更進一步使自己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只是在這過程當中也需要注意那些是否值得的對象以及實際情況的細節,否則也很容易變得濫情,這也不好。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49 AM
大概也是同樣的原因,從國小開始就堅持不寫簡字還有不說髒話。單純是因為我覺得這樣更好而且顯得更為高尚。某種角度來看也算是一種良性中二病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57 AM
從康德的角度來講,這種 應為當為 的態度也是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良好的關鍵在。每個人都能純粹義務性的去遵守那些良善的原則,那整個社會就當也是更完善的一個社會。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57 AM
Tue, Aug 24, 2021 12:58 AM
"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就像你期望社會上的所有人也都如此去做一樣"
軟爛小貓𓃠
@aulaul825879
Tue, Aug 24, 2021 12:58 AM
我家教育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
所以做事是應該的,沒做、做錯要被打
童年很討厭家裡,我覺得這樣也沒有比較好
某個說法「做好事」這個思考是把我們變成羔羊,於是我們傾向做好人做好事,變得軟弱可欺好控制
我的思考是「做好事」是為了求自己心靈平靜,所以不應有任何回饋
但變成得到感激的時候,我的態度不近人情,因為我不值得那聲「謝謝」,所以我也不會回應
後來想開以後,就好一點,會接受別人感激,但還是不太習慣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09 AM
做得好應該,做不好該罰。
這種想法真的有夠爛的,和把自己的幻想加諸在他人身上差不多。好像覺得人生下來就該什麼都會。
icido
@icido
說
Tue, Aug 24, 2021 1:10 AM
想了一下,算是生出自己的答案了
雖然跟其他人八成不一樣wwww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13 AM
Tue, Aug 24, 2021 1:15 AM
另外,好人、善人,這些詞我覺得在台灣包含亞洲文化中很容易出現一種不與人爭天會助我的感覺。從這角度來講就真的是種任人宰割的想法。
好的、善的、good,這些概念該要想想,怎麼樣的一個人可以算是一個 "好" 的人。康德的講法大抵是一個以身作則的人,並且實際執行所有正確的事猶如社會中的典範。 而其對道德的定義就是上面那句:
"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就像你期望社會上的所有人也都如此去做一樣"
所以很明顯的,從這角度來看,對於那些為了一己之利不惜傷害他人的人,給予他們制裁絕對包含在好事的範疇之中。
而不是不論對方做什麼都應該要原諒他之類等等。這種想法最終也是害了那些良善的人,然後放縱惡人到處撒野
彷◆ON/OFF
@s2442010
Tue, Aug 24, 2021 1:24 AM
當年文學系教授有問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現在想想他應該是想讓我們脫離標準答案,不論是傳統知識上的或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28 AM
彷◆ON/OFF
: 沒錯,而且這些環境給予的價值觀其實影響我們非常深重,不時常提醒自己的話都很容易回歸這樣的想法。
而且只說以德報怨也是後世斷章取義的結果。《憲問》中的內容是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不妨想想為什麼要這樣斷章取義。
論語 - 以德報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30 AM
Tue, Aug 24, 2021 1:32 AM
而且這種斷章取義在日常生活到處都是。再舉個例子:"善書者不擇筆" 說技術好的人不挑工具都能做得很好,但實際全文如下:
有云「善書者不擇筆」,此亦未為通論,或指寫行書、 草書者言之也。若夫楷書、篆書、隸書,其筆各有所宜用,不可不擇之也。---語出《周顯宗感寓錄‧論書》,收錄於《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實際內容根本就是說 善書者不擇筆 這句話根本亂講,你想做什麼事就要先挑好工具才是他想講的內容
難解釋
@Dark_Magus
Tue, Aug 24, 2021 1:32 AM
路過,大致認同,不過...
只是在這過程當中也需要注意那些是否值得的對象以及實際情況的細節。
這其實也就開始思考做這些”正確的事”到底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了吧...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41 AM
難解釋
: 舉個例子就像前天的走私貓貓安樂死。反對安樂死的人也許出自的大多是愛心與同情心,但卻忽略了背後可能的莫大風險以及各種問題。
這也是我自己會認為知識本身是一種道德的原因,因為知道得多,就越能做出好的判斷。而缺乏理解哪怕動機是良善的也很可能會造就悲慘的結果。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41 AM
實際上要問正確的事是什麼,以及算不算是自己有好處的話會沒完沒了。尤其加上各種不同的角度,最後就會變成一種惡性漩渦。
但說到底,把握住一些自己認可的基礎原則。
就像康德是說因為期待所有人都能這樣做,所以我也該這麼做。
又或是因為我現在不去做,我會一直在腦海想著當時為什麼我不做。
再或是我會這樣做是因為當我有需要時,我也希望別人這麼做。
不管哪個原則都好,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夠信服並且實行。
KALES.
@k129359k
Tue, Aug 24, 2021 1:44 AM
然後人就是人,會有人性、會累,會怠惰、會思考、會衝動,也會自我懷疑。
不要把自己當成機械,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個人。
很多事物都並非是絕對的,而僅是一個比例。就像零到一百之間還有許多的空間。有時根本的其實是問你自己是否在乎。
路邊攤宅老闆
@Mr_DD
Tue, Aug 24, 2021 1:59 AM
看程度吧!克裡斯脫口秀就嘲諷黑鬼把自己沒坐過牢當成一件好事,水準低到好笑
夜暉×願心想事成
@xiahuisky
Tue, Aug 24, 2021 7:06 AM
軟爛小貓𓃠
: 我家長輩通常也是用這種教育對我(有功無賞,打破要賠),但後來影響我最深的是:因為我姐姐和我弟弟則是被用「有功有賞,有錯要罰」的方式教育長大,所以一直讓我很不平衡...
養成我不把所有事情在一個時間內完成,而且盡可能做到最好,就會一直很焦慮,即便那件事根本跟我沒有關係,因為其他人不想做或只做一半的話,被罵的總是我
直到我2019年出國前我媽很生氣的說她明明有花錢請我(養我)為她工作,她是我的老闆,我不應該有什麼不滿,我還是逃出來了,就算她現在發現要一個人承擔家裡的大小事其實是很心累的,態度有好轉,但我真的還是不想回去面對...
結果現在我變成不介意當個無條件付出的人,但很挑對象,只有我一時興起才會如此,不然平時都是自私的自己活自己的,而且確實像噗主說的那樣有點中二 XD
軟爛小貓𓃠
@aulaul825879
Tue, Aug 24, 2021 7:09 AM
夜暉×願心想事成
現在會覺得最難拯救的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它已經壞掉了
載入新的回覆
康德:「如果你是用『有功給賞,有錯要罰』的辦法來教小孩,等他長大發現不是所有好事都會有好報,那他就會只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才決定怎麼做。」
不用“善有善報”,那該用啥取代呢?
以德報怨
我們做好事不該是因為有任何報酬,而是因為那是正確的事
現在在帶小朋友的時候我和我老師都更鼓勵說你做了好事,代表你是個更好且更高尚的人。而實際上相比一些小糖果餅乾,小孩的反饋也的確很明確。
小時候我是自己想過很多次,一堆故事都喜歡說做好事有好報,但內容又偏偏是不求回報而做好事的人才有好結果。
然後從喜歡的對象來看,我的確更喜歡那些善良的人,所以會覺得應該要讓自己是自己喜歡的模樣,才更進一步使自己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只是在這過程當中也需要注意那些是否值得的對象以及實際情況的細節,否則也很容易變得濫情,這也不好。
所以做事是應該的,沒做、做錯要被打
童年很討厭家裡,我覺得這樣也沒有比較好
某個說法「做好事」這個思考是把我們變成羔羊,於是我們傾向做好人做好事,變得軟弱可欺好控制
我的思考是「做好事」是為了求自己心靈平靜,所以不應有任何回饋
但變成得到感激的時候,我的態度不近人情,因為我不值得那聲「謝謝」,所以我也不會回應
後來想開以後,就好一點,會接受別人感激,但還是不太習慣
這種想法真的有夠爛的,和把自己的幻想加諸在他人身上差不多。好像覺得人生下來就該什麼都會。
雖然跟其他人八成不一樣wwww
好的、善的、good,這些概念該要想想,怎麼樣的一個人可以算是一個 "好" 的人。康德的講法大抵是一個以身作則的人,並且實際執行所有正確的事猶如社會中的典範。 而其對道德的定義就是上面那句:
"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就像你期望社會上的所有人也都如此去做一樣"
所以很明顯的,從這角度來看,對於那些為了一己之利不惜傷害他人的人,給予他們制裁絕對包含在好事的範疇之中。
而不是不論對方做什麼都應該要原諒他之類等等。這種想法最終也是害了那些良善的人,然後放縱惡人到處撒野
而且只說以德報怨也是後世斷章取義的結果。《憲問》中的內容是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不妨想想為什麼要這樣斷章取義。
有云「善書者不擇筆」,此亦未為通論,或指寫行書、 草書者言之也。若夫楷書、篆書、隸書,其筆各有所宜用,不可不擇之也。---語出《周顯宗感寓錄‧論書》,收錄於《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實際內容根本就是說 善書者不擇筆 這句話根本亂講,你想做什麼事就要先挑好工具才是他想講的內容
只是在這過程當中也需要注意那些是否值得的對象以及實際情況的細節。 這其實也就開始思考做這些”正確的事”到底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了吧...
這也是我自己會認為知識本身是一種道德的原因,因為知道得多,就越能做出好的判斷。而缺乏理解哪怕動機是良善的也很可能會造就悲慘的結果。
但說到底,把握住一些自己認可的基礎原則。
就像康德是說因為期待所有人都能這樣做,所以我也該這麼做。
又或是因為我現在不去做,我會一直在腦海想著當時為什麼我不做。
再或是我會這樣做是因為當我有需要時,我也希望別人這麼做。
不管哪個原則都好,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夠信服並且實行。
不要把自己當成機械,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個人。
很多事物都並非是絕對的,而僅是一個比例。就像零到一百之間還有許多的空間。有時根本的其實是問你自己是否在乎。
養成我不把所有事情在一個時間內完成,而且盡可能做到最好,就會一直很焦慮,即便那件事根本跟我沒有關係,因為其他人不想做或只做一半的話,被罵的總是我
直到我2019年出國前我媽很生氣的說她明明有花錢請我(養我)為她工作,她是我的老闆,我不應該有什麼不滿,我還是逃出來了,就算她現在發現要一個人承擔家裡的大小事其實是很心累的,態度有好轉,但我真的還是不想回去面對...
結果現在我變成不介意當個無條件付出的人,但很挑對象,只有我一時興起才會如此,不然平時都是自私的自己活自己的,而且確實像噗主說的那樣有點中二 XD
它已經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