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2 PM
Mon, Aug 23, 2021 2:19 PM
37
6
2021.08.23|《箭藝與禪心》
讀嘛讀嘛
心靈工坊今年重新出版了絕版許久的《箭藝與禪心》,講述德國哲學教授透過學習射箭,領略禪悟的道理。這本作品會這麼有份量,是因為這位教授是少數西方(德國)人,學習東方禪意/靈性成長紀錄之作,也是唯一一本涉及武藝的禪修書,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價值,內容也十分真實到位。
台灣談禪修的書籍,很少有從西方人(甚至是德國人)的角度切入去看的,品味文字中的禪悟,還有文化的交融,會有許多深感共鳴的樂趣。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2 PM
箭藝與禪心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2 PM
不過最大的門檻是,因為禪修基本上是完全的心靈「經驗」,而非可以單靠學習或閱讀得知的「理論」。若沒有相同背景的讀者,可能就只會看到表面上的文字,背後那更巨大的「終極」,就僅能靠有經驗的修行者來感受了。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2 PM
於我而言這本作品會這樣重要,是因為除了作者是從未經驗過靈性成長的西方人,更是思維長期受西方哲學影響的教授。而他透過洗鍊且精確的文字,記錄自己在禪修過程,如何開始、如何學習、如何失敗,最後如何走入頓悟後的「空無」;每一段體悟的記錄,都有其深遠的意義存在。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2 PM
Mon, Aug 23, 2021 2:08 PM
德文的用字基本上很精準,譯本也很直白,篇幅很短。篇幅短的原因主要在於,「禪」的本質講求精簡,有著不言傳、不教授的概念,只能透過自己去思考。基本上除了經驗的書寫,「指引」的成分也非常多。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2 PM
Mon, Aug 23, 2021 2:15 PM
個人很喜歡作者的老師在最後告訴他:「
這些年來,你們已經變成了另一個人。事情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了。你們會用另一種眼光觀看事物,用另一種標準衡量事物。
」
就好像原先被視為問題的問題,到最後對自己來說,再也不是問題了一樣,確實有超然的意涵在內。不過更重要的是,修道者最後還是必須進入禪悟全然的「無我」之中。那個「無我」就是所謂的「大道」,也或許就是每個修道者所追尋的「終極」。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3 PM
Mon, Aug 23, 2021 2:09 PM
而作者也提到了:「
只有真正超然的人,才能瞭解什麼是超然;只有當冥想的人完全達到空靈無我的境界,才能與那超然的實體合而為一。因此我終於明白,除了靠個人親身的體驗與痛苦之外,沒有其他道路通往神秘;若是缺乏了這項前提,一切言語都只是空談罷了。
」
也就是說,禪悟/靈性成長全是「經驗」,而非「理論」。若只靠理論而沒有實際作為,就想了解靈性成長為何物,怎麼樣都只會像隔著櫥窗看店內的商品,全然觸及不到當中的精隨。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3 PM
人在行動的時候能量最強大,而這股行動的力量,必須毫無目的、全然空無,否則那不是行動,就只是「活動」而已;帶有目的性地做事,很容易就會痛苦,也會深陷於執著之中。所以除了要了解自己行動的根源之外,也要知道目的背後的因果是什麼(最後就會歸根至「自我了解」的層面,這都是環環相扣的)。
就如《薄伽梵歌》中的「行動瑜珈」一樣——
行動不懷抱欲望,行動不執著成果
;「只管去做」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3 PM
Mon, Aug 23, 2021 2:10 PM
禪修最源頭還是從印度來的,概念很多都能互相呼應,而「禪」這個文字最初也是印度文的音譯,代表「靜心去慮」。
且作者學習的箭藝只是種接近禪的方式,也可以說是手段,箭藝全是額外的修行成果。而書中不斷提到的「藝術」——任何的「藝術」二字——都可以直接讀成
「無我」
,也就是禪修的本然。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4 PM
無我是核心的道理。愈是想要達成目標,就會離目標愈遠,所以領會
當你不想要,你就會得到
的道理(無心),也是禪悟的精隨之一,這點作者的老師也有用另一種方式道出,同樣是我個人很喜歡的部分。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4 PM
Mon, Aug 23, 2021 3:04 PM
很有趣的是,老師在談論禪悟之道時,也說了「這些過程是超越理解範圍的」(笑),所以實踐、領悟與經驗都同樣重要。以文字來談太過空泛了,有興趣走入禪悟/靈性成長的世界,動身體驗是最快的做法。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4 PM
Mon, Aug 23, 2021 2:13 PM
|題外話|
目前靈性成長概念最蓬勃的國家,東方是印度,西方就是德國。印度的老師非常感性,用詞會比較模糊一點(畢竟他們是源頭,很多概念早就刻入自己的價值觀中,說的比較偏向「感覺性」的東西)。
德國的老師則很有條理,自行悟出了一套系統來說明靈性成長與禪修的概念,字詞選用會比較明確,也有一些西方哲學融合在裡面。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4 PM
Mon, Aug 23, 2021 2:17 PM
兩個國家老師的學說讀到最後,會發現他們所談論的核心與脈絡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會換一種說法與文化背景來詮釋而已。
源頭可以從印度開始,隨後接續西方(德國或其他)的思想。且探索東西方兩個靈性大國的思想,是非常有趣的過程,而這本《箭藝與禪心》,則能讀到東西雙方合一的概念,整體看來真的非常難得了(不過作者在此是去日本學藝,追朔源頭也是從印度而來,概念最後都會相連在一起)。
小朱 ❖ Nice在N17
@c25416
Mon, Aug 23, 2021 2:05 PM
紙本書台灣做得很不錯,心靈工坊在封面有做特殊印刷,很有侘寂之美。小小一本也很快就能讀完了,也會忍不住重讀很多次,結尾也有附上譯者與修道人士的解說,這方面對所有讀者定會有所助益的。
載入新的回覆
心靈工坊今年重新出版了絕版許久的《箭藝與禪心》,講述德國哲學教授透過學習射箭,領略禪悟的道理。這本作品會這麼有份量,是因為這位教授是少數西方(德國)人,學習東方禪意/靈性成長紀錄之作,也是唯一一本涉及武藝的禪修書,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價值,內容也十分真實到位。
台灣談禪修的書籍,很少有從西方人(甚至是德國人)的角度切入去看的,品味文字中的禪悟,還有文化的交融,會有許多深感共鳴的樂趣。
就好像原先被視為問題的問題,到最後對自己來說,再也不是問題了一樣,確實有超然的意涵在內。不過更重要的是,修道者最後還是必須進入禪悟全然的「無我」之中。那個「無我」就是所謂的「大道」,也或許就是每個修道者所追尋的「終極」。
也就是說,禪悟/靈性成長全是「經驗」,而非「理論」。若只靠理論而沒有實際作為,就想了解靈性成長為何物,怎麼樣都只會像隔著櫥窗看店內的商品,全然觸及不到當中的精隨。
就如《薄伽梵歌》中的「行動瑜珈」一樣——行動不懷抱欲望,行動不執著成果;「只管去做」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且作者學習的箭藝只是種接近禪的方式,也可以說是手段,箭藝全是額外的修行成果。而書中不斷提到的「藝術」——任何的「藝術」二字——都可以直接讀成「無我」,也就是禪修的本然。
目前靈性成長概念最蓬勃的國家,東方是印度,西方就是德國。印度的老師非常感性,用詞會比較模糊一點(畢竟他們是源頭,很多概念早就刻入自己的價值觀中,說的比較偏向「感覺性」的東西)。
德國的老師則很有條理,自行悟出了一套系統來說明靈性成長與禪修的概念,字詞選用會比較明確,也有一些西方哲學融合在裡面。
源頭可以從印度開始,隨後接續西方(德國或其他)的思想。且探索東西方兩個靈性大國的思想,是非常有趣的過程,而這本《箭藝與禪心》,則能讀到東西雙方合一的概念,整體看來真的非常難得了(不過作者在此是去日本學藝,追朔源頭也是從印度而來,概念最後都會相連在一起)。
紙本書台灣做得很不錯,心靈工坊在封面有做特殊印刷,很有侘寂之美。小小一本也很快就能讀完了,也會忍不住重讀很多次,結尾也有附上譯者與修道人士的解說,這方面對所有讀者定會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