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星
euske oiwa|大岩雄典 on Twitter
嗯~~是有這個切入點……
(內有藤本樹中篇漫畫『Look Back』劇情透露)
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2zDleHVcS0tvyKZvr2JVhC.png
第一次看藤本樹『Look Back』的時候,只覺得劇情有些地方不合我胃口。之後細想,這部漫畫的視覺表演技術既十分出色,哀悼意識(從引用Oasis也可以見得)亦令人揪心--只是在後者上,將針對情結的淨化(Catharsis)當成道具使用的這點,讓我感到疑慮。
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7l4houd4WEVu5un5DT5geX.png
這部漫畫使用了英雄主義(可視為才能的換喻)--相對於安排同時登場的無名的暴力(不畫出臉,卻又刻意假託於精神失常,甚至不顧與哀悼對象事實相悖)--作為帶來淨化效果的道具,同時淨化了創作者所身負,還將讀者的存在也一併捲入的情結問題,以及暴力的悲劇。
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4BeJzlJkhXSaALSzM0Po7s.png
這份英雄主義,同時也是利用可能性的世界(虛實)來滿足讀者欲望的修辭,最終仍然歸結於角色的塑造:「自我囚禁才能」的困難、悲劇要素所構成的「主角」。縱上所述,這終究是將關於創作的存在焦慮,也就是引發那起事件的原因,當成引擎來發動的作品。
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79r0sQPG3BqulTB3QjYcyr.png
雖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因為這部作品相對於現實脈絡的獨立性比較低(以戲劇而言),其對創作者的讚揚效果才得以獲得認可。不過從我看來,將情結當成引擎的作品透過社群網路上瘋傳,集體消費成「衝擊內心」的時候,圍繞著才能的那些痛苦的樣版,也就在背後繼續留存下去了。
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2utYGlDPldBVUkMk4qlUB5.png
話說回來,我們也很難判斷說以上所述是否對作品整體造成瑕疵(畢竟整部作品的結構是那麼緊密)。即使如此,當戲劇處在複數人與單人、畫出臉與不畫出臉、虛與實之間,以滿足欲望的方式要掀起某種否定神學的時候,能夠不去全盤接收而繼續保持距離,這應該才是身為讀者所能夠做的哀悼吧。
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6DNtyJbUkvg9WPOfo5L8XQ.png
以及,當作品用上可能性世界時(包含『你的名字。』在內),正因為是創作物,才能夠自我塑造經得起讀者反覆閱讀的一道希望。因此讀者要做的是,解體作品中戲劇效果的流向,認識到作中得以描繪的是什麼,與其偏頗之處,這是我們所能及的作中世界的感觸--藝術既是人為,當自有其限制,限制之上作中世界才得以成立--需要仔細檢視。
旅星
===
旅星
關於作中登場的兇手的形象,其實是刻板印象的污名再現,有滿多人提出質疑的。
更有像斎藤環指出,那起事件的兇手經過鑑定,是「具備完全責任能力」的,亦即犯行主因並不是精神障礙。
斎藤環 3.15発売「まんが やってみたくなるオープンダイアローグ 」 (医学書院) on Twitte...

作中兇手的描寫,觸及到日本某些族群中特別視為禁忌的「對生命進行篩選」,亦即認為(或描寫成)生命分成有值得活下去的,與不值得活下去的。看到滿多對這部漫畫的疑慮都是以此為出發點。

不過大岩雄典更進一步指出的疑慮是,認為有『才能』的人更應該要活下去,的一種敘說方式,他在之後的推特也說明,以上所述的才能,其實正確來說應該是「被稱為才能的東西」,現實中的確有所謂突出的個人資質,但有問題的應該是我們描述、再現的方式。
euske oiwa|大岩雄典 on Twitter
旅星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讚揚作品中描述的才能,就一併複製了圍繞著才能的各種陰暗的負面的痛苦的情結糾葛--而正是這樣的情結創造了兇手。因此這成為了一整個循環,那麼唯一的解法是不是,我們身為讀者應該要跳出這個循環來看呢?的想法。
旅星
不過我在想的是,這部作品其實是雙層的結構,也就是並非只能看成作品內=虛/作品外=實的二元對立,而是有「作品外/作品內/作品的作品內(幻想)」的分別。

藤野對兇手的那一踢擊,即使是英雄主義的,卻是存在於第三層當中。雖然作中對於第二層和第三層並沒有在畫法上有做出區隔而彷彿混淆,不過也馬上透過『背中を見て』四格的總結與再現,提醒我們這個可能世界只存在於虛構當中(而不像『你的名字』那樣,可能世界與現實世界互相干涉)。
旅星
藤野的『出てこないで』四格,與京本的『背中を見て』四格,是必須共同檢視的對比。『出てこないで』是虛構,最後卻促使京本打開房門;『背中を見て』也是虛構,最後也促使藤野打開房門。

這裡的關鍵不在於虛構最後是否成真,虛構對(作品中的)現實世界的唯一干涉,僅止於他作為虛構而存在,讀者的行動(打開門)才真正改變了現實。
旅星
全篇我最有興趣的台詞,是藤野的「描いても何も役にたたないのに……」,這已經不只於大岩雄典提到的圍繞著才能的創作者的存在焦慮,而是更根本的,「創作根本就沒有用」的絕望感。否定虛構,也否定虛構可能帶來任何救贖。甚言之,這可能就是那起事件給世人帶來的最大衝擊。

這篇漫畫的結論,或可看成「為了讀者的笑容,我將繼續創作下去」,看起來其實滿迂腐的。不過與此同時,這個結論其實也是在說:就讓虛構作為虛構存在。真正救贖繭居的京本與絕望的藤野的,也不是四格漫畫的內容(或幻想中的淨化作用),而是彼此的存在。
旅星
話說在推特上不小心看到,有些人會將作中的藤野與京本,視為「天才」或至少是才能的化身,而當成本作的缺陷--首先作中明明就對他們的努力付出有非常詳實的描寫,這應該不可忽略吧?

再來,高中畢業即獲得連載這點,因為作中描述的類型是少年漫畫,所以顯得突兀;但其實少女漫畫界中,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十分常見從高中甚至國中就出道的漫畫家。像是這幾年因為其他身份而打開知名度的佃煮のりお,就是18歲還在念高中時開始連載的。廣播節目「アフター6ジャンクション」有為此做過一期專題。
(比較不寫實的其實是「連載前就有七篇讀切」這點,不過這屬於作者的自傳記號,就沒辦法)
少女マンガ家のデビュー、10代が多い理由とは?【きたがわ翔が解説】
載入新的回覆